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投资的目的是发展。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和资金量的加大,研究审计机关如何通过审计充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审计项目选择、方法创新、审计目标和审计成果应用四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审计的宏观价值、促进完善体制建设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投资 审计 经济发展 项目建设
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政府投资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在国家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机关在规范投资项目管理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和资金量的加大,各级政府对审计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审计人员更应该提高认识,思考应如何通过投资审计确保国家建设项目投入资金发挥应有作用,使政府投资目标得以充分实现。笔者认为,投资审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挥审计“经济卫士”的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项目选择上,认真确定审计重点
1、加强对民生项目的审计。审计机关要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将政府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投资审计工作的着力点。关注民生,心系民利,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做到兼顾全面、突出重点,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热点,贴近群众生活,了解群众心声。
选题时可从地方政府确定的惠民实事上选题,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载体,多渠道向群众公开征集审计项目建议,让公众参与到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中来,提升公民参政议政意识。
审计时重点关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如通过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学校、医院、城市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进行审计,严防贪污、挤占、挪用、损失浪费、偷工减料等问题,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在投资建设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使投资资金真正维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2、加强对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投资审计工作要服务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穿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站在推进政府治理的角度开展工作。
审计机关要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于监督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上来。高度重视政府的重点投资行业和重点投资领域,结合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围绕地方政府工作重心,与地方政府工作重点相适应,配合地方政府开展重点资金及项目的监督和跟踪审计,以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安全,优化投资环境。
审计时可重点关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地区经济发展的行业投资项目,如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行业项目。对国家财政拨款较多、建设周期较长的重点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对使用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的建设项目,要严防截留、挤占和挪用,保证国家宏观政策的落实。坚决杜绝高估冒算、以次充好、套取投资资金等违法乱纪行为发生,并通过审计从宏观角度向政府提出有高度和针对性的建议。
二、工作方法上,创新实现提速提效
创新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可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审前调查,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有效整合审计资源,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灵活采用审计方法,最大限度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1、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对于隐蔽工程多、投资额度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工程,将审计工作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投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竣工决算等建设全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既能克服事后审计工作量大、人员不足的问题,又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避免出现重大问题,从而提高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工程的质量,充分发挥投资审计促进项目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的作用,真正做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高效,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放心工程、阳光工程、民心工程。
2、要全面推行计算机审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审计人员单纯拥有审计专业知识和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开展工程审计和远程审计。借助AO审计系统和广联达等工程造价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并尝试对两者进行联合开发,利用现有的投资审计软件、模块,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及时发现审计疑点,进而发掘深层次问题,提高审计效率。
3、加强审计部门自身的信息化管理。在现实审计工作中,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甚至同一审计机关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相对割裂,信息反馈与交流缺乏,导致审计资源无序利用,损失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应加快建设项目基本资料库、固定资产审计法规库、工程审计经验数据库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案例库建设步伐,实现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部门之间的审计方法与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4、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的审计机关也应增强与其他审计部门的联动,善于运用各部门资源,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收集民意,获取更多更充分的信息,以此来拓展审计思路,有的放矢地审查问题,从总体上把握问题的实质,提出有实践性的审计建议,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5、整合审计力量。投资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着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要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就要求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调配发挥最大的审计效益。在满足审计的经费保证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审计的人员保证,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导,借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及各类专业机构的力量参与审计,有效整合资源,增强审计力量。同时应重视专家系统的建立,分层次建立专家档案,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用的专家库。多借鉴专家经验,提高审计队伍的实战能力。
三、审计目标上,充分关注投资效益
在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中,要在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评价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提出的预期指标。关注投资项目的经济性和效果性,即建设投资既要花的少,又要花的值,促进建设工程发挥其最大效益,减少损失浪费,防止“政绩工程”,保障政府投资的健康运行,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达到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最大化。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立项决策的科学、正确性。许多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草率,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实不深,论证不充分,调研不详实,前期准备工作存在应付、走形式的现象,直接导致工程项目投资效益低,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巨大。以健全的程序来保证科学的决策,可将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
2、项目建设管理情况。盲目赶工期、工程进度安排不合理、不科学等,都可能造成损失浪费。审计是否存在虚计、重计、漏计工程量,有无人为错算、多算情况;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加强设备、材料价格控制,对已购设备、材料因故不能使用的,要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并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计价定额选用是否适当,套用是否合规;是否按批准的规模标准进行建设,有无扩大规模超标准建设,迫使政府增加投资等情况。
3、投资的经济效益。关注项目建成后资产利用情况、生产情况、生产能力、有无资产的闲置浪费、工程技术经济资料管理等情况,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预测的生产经营规模与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可通过计算一些如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定性指标,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综合分析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4、投资的社会效益。综合衡量工程项目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如促进增加就业机会情况、改善投资环境情况,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必要的条件的情况、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等。
5、投资的环境效益。环境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建设项目对自然环境与生态坏境的贡献和影响。确定被审计单位影响环境的因素,如对大气、水、土壤、动植物、微生物等的影响,评价其美化环境情况、预防污染情况、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况、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空间情况等。
通过对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促进政府投资项目效益最大化,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使建设资金在最具有价值的项目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成果应用上,重视分析建议
审计不仅要揭露表面存在的问题,更要加强对审计情况的深层次分析。投资审计不能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审减额上,以“减”以“罚”了之,要把查处问题与强化管理、完善制度、促进改革结合起来,注重审计成果分析利用。
1、分析管理体制问题,狠抓整改落实。关注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分析制度管理漏洞,揭示和反映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发现和查找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运营的监督,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措施,促进项目法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2、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公告审计结果可将问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尤其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项目,如对保障性住房、征地拆迁等项目的审计结果予以公告,可增加审计的透明度,使公众了解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从而赢得人民群众对投资审计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促进被审单位整改,使建设资金得到合理利用。对审计公告的结果进行后续跟进,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审计公告的结果进行跟踪回访,充分利用群众力量进行监督,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统一。
3、整合审计成果,实现成果的多部门综合利用。审计机关要从每一个审计项目中总结经验,善于把局部的、零散的、历史的审计资料通过系统化的整理,去粗取精,分析归纳,探索规律,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审计成果。将好的做法供相关领域各部门利用,完善其财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将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也积极相关管部门建议,以此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水平,真正体现“制约体现服务,监督体现促进”的审计理念。
4、增强大局意识,服务领导决策。根据审计掌握的情况,从宏观全局的角度,整体把握,分析在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的原因,把加强监督与服务政府决策结合起来。通过审计信息、审计要情等形式将涉及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措施等问题及时向政府提出审计建议,积极分析总结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的影响,使审计情况成为领导宏观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审计的宏观价值,促进完善体制建设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华:基于政府治理的国家审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 刘智:政府投资审计推动国家治理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思考[J].审计署网站,2012-05-29.
[3] 吴青川: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关系[J].经济导刊,2007(11).
[4] 李国明:浅议审理在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署网站,2012-05-16.
[5] 阳明军:地方审计机关推进政府治理的思考[J].审计署网站, 2012-05-07.
[6] 林长斌:增强宏观审计意识 创新投资审计方法[J].中国审计,2003(9).
【关键词】 投资 审计 经济发展 项目建设
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政府投资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在国家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机关在规范投资项目管理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和资金量的加大,各级政府对审计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审计人员更应该提高认识,思考应如何通过投资审计确保国家建设项目投入资金发挥应有作用,使政府投资目标得以充分实现。笔者认为,投资审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挥审计“经济卫士”的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项目选择上,认真确定审计重点
1、加强对民生项目的审计。审计机关要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将政府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投资审计工作的着力点。关注民生,心系民利,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做到兼顾全面、突出重点,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热点,贴近群众生活,了解群众心声。
选题时可从地方政府确定的惠民实事上选题,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载体,多渠道向群众公开征集审计项目建议,让公众参与到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中来,提升公民参政议政意识。
审计时重点关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如通过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学校、医院、城市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进行审计,严防贪污、挤占、挪用、损失浪费、偷工减料等问题,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在投资建设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使投资资金真正维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2、加强对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投资审计工作要服务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穿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站在推进政府治理的角度开展工作。
审计机关要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于监督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上来。高度重视政府的重点投资行业和重点投资领域,结合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围绕地方政府工作重心,与地方政府工作重点相适应,配合地方政府开展重点资金及项目的监督和跟踪审计,以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安全,优化投资环境。
审计时可重点关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地区经济发展的行业投资项目,如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行业项目。对国家财政拨款较多、建设周期较长的重点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对使用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的建设项目,要严防截留、挤占和挪用,保证国家宏观政策的落实。坚决杜绝高估冒算、以次充好、套取投资资金等违法乱纪行为发生,并通过审计从宏观角度向政府提出有高度和针对性的建议。
二、工作方法上,创新实现提速提效
创新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可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审前调查,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有效整合审计资源,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灵活采用审计方法,最大限度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1、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对于隐蔽工程多、投资额度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工程,将审计工作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投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竣工决算等建设全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既能克服事后审计工作量大、人员不足的问题,又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避免出现重大问题,从而提高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工程的质量,充分发挥投资审计促进项目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的作用,真正做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高效,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放心工程、阳光工程、民心工程。
2、要全面推行计算机审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审计人员单纯拥有审计专业知识和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开展工程审计和远程审计。借助AO审计系统和广联达等工程造价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并尝试对两者进行联合开发,利用现有的投资审计软件、模块,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及时发现审计疑点,进而发掘深层次问题,提高审计效率。
3、加强审计部门自身的信息化管理。在现实审计工作中,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甚至同一审计机关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相对割裂,信息反馈与交流缺乏,导致审计资源无序利用,损失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应加快建设项目基本资料库、固定资产审计法规库、工程审计经验数据库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案例库建设步伐,实现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部门之间的审计方法与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4、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的审计机关也应增强与其他审计部门的联动,善于运用各部门资源,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收集民意,获取更多更充分的信息,以此来拓展审计思路,有的放矢地审查问题,从总体上把握问题的实质,提出有实践性的审计建议,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5、整合审计力量。投资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着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要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就要求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调配发挥最大的审计效益。在满足审计的经费保证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审计的人员保证,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导,借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及各类专业机构的力量参与审计,有效整合资源,增强审计力量。同时应重视专家系统的建立,分层次建立专家档案,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用的专家库。多借鉴专家经验,提高审计队伍的实战能力。
三、审计目标上,充分关注投资效益
在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中,要在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评价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提出的预期指标。关注投资项目的经济性和效果性,即建设投资既要花的少,又要花的值,促进建设工程发挥其最大效益,减少损失浪费,防止“政绩工程”,保障政府投资的健康运行,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达到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最大化。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立项决策的科学、正确性。许多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草率,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实不深,论证不充分,调研不详实,前期准备工作存在应付、走形式的现象,直接导致工程项目投资效益低,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巨大。以健全的程序来保证科学的决策,可将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
2、项目建设管理情况。盲目赶工期、工程进度安排不合理、不科学等,都可能造成损失浪费。审计是否存在虚计、重计、漏计工程量,有无人为错算、多算情况;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加强设备、材料价格控制,对已购设备、材料因故不能使用的,要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并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计价定额选用是否适当,套用是否合规;是否按批准的规模标准进行建设,有无扩大规模超标准建设,迫使政府增加投资等情况。
3、投资的经济效益。关注项目建成后资产利用情况、生产情况、生产能力、有无资产的闲置浪费、工程技术经济资料管理等情况,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预测的生产经营规模与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可通过计算一些如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定性指标,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综合分析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4、投资的社会效益。综合衡量工程项目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如促进增加就业机会情况、改善投资环境情况,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必要的条件的情况、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等。
5、投资的环境效益。环境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建设项目对自然环境与生态坏境的贡献和影响。确定被审计单位影响环境的因素,如对大气、水、土壤、动植物、微生物等的影响,评价其美化环境情况、预防污染情况、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况、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空间情况等。
通过对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促进政府投资项目效益最大化,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使建设资金在最具有价值的项目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成果应用上,重视分析建议
审计不仅要揭露表面存在的问题,更要加强对审计情况的深层次分析。投资审计不能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审减额上,以“减”以“罚”了之,要把查处问题与强化管理、完善制度、促进改革结合起来,注重审计成果分析利用。
1、分析管理体制问题,狠抓整改落实。关注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分析制度管理漏洞,揭示和反映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发现和查找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运营的监督,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措施,促进项目法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2、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公告审计结果可将问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尤其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项目,如对保障性住房、征地拆迁等项目的审计结果予以公告,可增加审计的透明度,使公众了解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从而赢得人民群众对投资审计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促进被审单位整改,使建设资金得到合理利用。对审计公告的结果进行后续跟进,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审计公告的结果进行跟踪回访,充分利用群众力量进行监督,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统一。
3、整合审计成果,实现成果的多部门综合利用。审计机关要从每一个审计项目中总结经验,善于把局部的、零散的、历史的审计资料通过系统化的整理,去粗取精,分析归纳,探索规律,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审计成果。将好的做法供相关领域各部门利用,完善其财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将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也积极相关管部门建议,以此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水平,真正体现“制约体现服务,监督体现促进”的审计理念。
4、增强大局意识,服务领导决策。根据审计掌握的情况,从宏观全局的角度,整体把握,分析在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的原因,把加强监督与服务政府决策结合起来。通过审计信息、审计要情等形式将涉及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措施等问题及时向政府提出审计建议,积极分析总结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的影响,使审计情况成为领导宏观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审计的宏观价值,促进完善体制建设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华:基于政府治理的国家审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 刘智:政府投资审计推动国家治理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思考[J].审计署网站,2012-05-29.
[3] 吴青川: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关系[J].经济导刊,2007(11).
[4] 李国明:浅议审理在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署网站,2012-05-16.
[5] 阳明军:地方审计机关推进政府治理的思考[J].审计署网站, 2012-05-07.
[6] 林长斌:增强宏观审计意识 创新投资审计方法[J].中国审计,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