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哈姆雷特》的悲剧美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哈姆雷特》是由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其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它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它与《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这部剧不一定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剧作,但它却历来是评论家们关注的重要作品之一。
  关键词:《哈姆雷特》;悲剧美;性格悲剧;悲剧六要素
  一、《哈姆雷特》的悲剧性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了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喜剧,悲剧,酒神颂,以及大部分竖琴等都是模仿,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我们人也最擅长模仿。人具有模仿本能与欣赏能力,并能从模仿成果中得到快感。其实,艺术模仿现实,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反映。要区别悲剧和其他文类,就要靠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来加以辨别。凭借叙述或者进入角色的文类是叙事类,就像荷马的著作,以本人的口吻讲述不改变身份的则是抒情类,而像《哈姆雷特》这样的戏剧就是通过扮演,表现行动和活动中的人物。有的用色彩模仿,有的用音调,有的用语言,总之不同的艺术形式又用不同的媒介,悲剧则是兼用各种媒介,出于模仿行动的需要,对行动中的人进行模仿。悲剧和喜剧又有区别,喜剧往往表现低劣的,比今天的人差的人物。而悲剧模仿的人物一般都是英雄,贵族等超越普通人的伟大人物。《哈姆雷特》正是如此,它模仿的是一位年轻的王子,是皇宫中的贵族人物,是高人一等的人物。另外,悲剧不仅仅是模仿人的行动,还要具有严肃、完整、长度适当的特点。严肃性就带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让欣赏者带着恐惧,紧张的心情去欣赏。《哈姆雷特》一开场就是关于鬼魂的出现,营造出一种毛骨悚然,凄冷暗淡的氛围,不得不让人,绷紧神经,肃然起敬。悲剧的严肃性还往往体现在善良伟大的人认真做事,却得到与之相反的悲惨结局,带有严肃,沉重的特点。剧中哈姆雷特原本是一位充满憧憬与梦想的年轻王子,同时也是善的化身,但最终也未能避免悲惨的结局,走向了死亡。深重的戏剧情节突出了作品的悲剧性。所谓完整,就是要有头,有身,有尾,彼此密切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哈姆雷特》虽然篇幅很长,但是每一幕又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场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至于悲剧的长度,《哈姆雷特》的表演的时间不是太长,也并非过于简短,其长度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除了从《诗学》对悲剧的定义来看,《哈姆雷特》的悲剧性还体现在人物的性格悲剧上。一个人所以遭受毁灭或者痛苦是因为他犯了罪,或犯了错误,最后,或者仅仅暴露了他的坚强而深刻的天性中的弱点,这样就和主宰着人类命运的律令发生矛盾。这种律令总是逞着自己的威力压迫着他,不管他怎样伟大。奥菲利娅的毁灭,是由于她轻信对哈姆雷特的爱情,这种爱情促使她什么事都听信哈姆雷特,完全由他来摆布。要是她能够猜到她对哈姆雷特的爱情怎样结局,她也不会遭到这样的结局了,其罪咎无非在于错误。哈姆雷特的毁灭,是由于他自身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的矛盾性格,他的毁灭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结果。哈姆雷特既有这种性格,既处在这种环境之下,必然无法抗拒命中注定的事。这也体现了《哈姆雷特》悲剧的崇高。
  本戏剧中接二连三地出现死亡,是多种悲剧的交错体现。奥菲利娅的死体现的是关于爱情的悲剧,王后乔特鲁德之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可以看作是亲情的悲剧的体现,新国王克劳狄斯的死是必然的,他是哈姆雷特复仇的对象,也是野心与欲望的祭品。不管是爱情的悲剧,亲情的悲剧,还是野心的悲剧,所有人的死都和哈姆雷特有关联,这所有的悲剧也完全融入在他性格的悲剧中。《哈姆雷特》则是这三者的综合,并且在这爱情、亲情与野心的悲剧中最终体现人的性格悲剧。可以说,《哈姆雷特》是悲剧戏剧的集大成者。
  二、从悲剧六要素论《哈姆雷特》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还提到过,悲剧有重要的六要素,即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作为悲剧集大成者的《哈姆雷特》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这六大要素。
  (一)唱段与戏景
  唱段与戏景就像是装饰物,虽起着装饰作用,少了它们也不能构成完整的戏剧。戏景是一部戏剧中最简单的部分,即将观众引入特定的相应的场景中。在《哈姆雷特》的第一幕里,我们看到丹麦表面上歌舞升平,实际上阴霾笼罩一切,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戏的一开头,出场人便充满恐惧心理。弗兰西斯克在站岗,伯那多前来接替。在昏暗沉寂的夜晚,伯那多很害怕。按照道理应该是站岗的人向来者要口令,可是忐忑不安的伯那多却反其道而行之,向弗兰西斯克要来了口令。鬼魂的出现更是增加了恐惧的气氛。此外,戏的开头通过一系列戏景还渲染了怀疑的气氛。在丹麦的宫廷里,谁也不信任谁,将观众引入一个“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的特定环境中,并不给人以快乐之感,而令人毛骨悚然。甲胄,死一样的沉寂、最初打破这沉寂的警惕性的对话、守望者所欢迎的换班、寒冷的天气和断断续续的话语,这一切戏景都出色地符合于其后逐渐上升为悲剧的趋势,这也为以后的高潮做好了准备。
  唱段则是最重要的装饰,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形式因素。它将悲剧的情感以纯粹的形式独立出来,形成情感引导机制。唱段可以帮助观众宣泄怜悯,恐惧等情感,同时又控制着过度的情感,从而使观众的情感走向平衡,形成適度完整的机制。《哈姆雷特》第二幕中戏班子的演唱就属于剧本中的唱段,哈姆雷特让戏班子模拟并唱出父亲去世时的真正场景,以观察国王的变化。为后面剧情,即哈姆雷特确定真相的发展做出铺垫,一步步推动剧情的发展,预示着情节的走向,吟唱出悲哀婉转的曲调,为整个戏剧提供氛围引导。
  (二)言语、思想与性格   在戏剧《哈姆雷特》中,言语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大量的语言设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剧中的各种矛盾。在第一幕第二场中,哈姆雷特对于母亲再嫁的事实无法接受却又不得不忍气吞声,从他的大段言语中可以体会到他此时矛盾复杂有痛苦不安的情感。
  悲剧性格的刻画应该符合必然或者可然的原则。也就是说悲剧中塑造的主人公的性格要善良,要适宜,不过于极端,且要与生活中的人有相似之处。虽然悲剧塑造比普通人高贵的人,但这也并不代表就完全脱离现实,他还是具有与普通大众相一致的性格。此外,人物性格在戏剧的前后要一致,不能相矛盾。哈姆雷特虽然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但他并非与常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还是有与普通大众相一致的性格。他本来完全有机会杀掉新的国王的,但是由于他的犹豫不决,由于他性格上的懦弱软弱,才造成了最后的悲剧。自始至终,哈姆雷特给人的感觉就是行动缓慢,徘徊不定的。面对母亲短时间内再嫁的忍气吞声,计划杀死新国王却又迟迟不行动的一拖再拖,都充分体现了他的性格特征,也证明了其性格前后的一致性。性格的悲剧造成了其命运的悲剧。
  再来论说哈姆雷特的思想。其实,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他不畏惧死亡,但是它由于敏感而动摇,因为多思而拖延,不能当机立断,在努力下决心的过程中失去了行动的能力。他的思考失去了平衡,导致不能付诸于行动。他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他比被人看得远,认识更深刻。他的拖延是因为他看到了事情的复杂性,缺乏处理大事的胆识与能力,于是他犹豫了,以致造成了悲剧。由于奇异的生活境遇,他高尚的天性中一切力量都集中在不停思虑的理智上,他行动的能力却完全被破坏了。他的心灵好像被分裂开来,这个心灵由于无止境的思考着的理智而陷于毁灭,这种理智使他遭受比常人更大的痛苦,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完美地体现了思想与行动的不和谐性。复仇的主人公本应是一个积极行动着的人,哈姆雷特却踌躇徘徊,无所作为,徒然谴责自己,而剧中另一个人物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拉欧提斯得知父亲被杀害后立即从国外赶回替父亲报仇。哈姆雷特被一系列的问题困扰,他男子汉的本色蒙上了顾虑重重的病态与灰暗的阴影。哈姆雷特的悲剧就是性格的悲剧,一个不断思索的,一个对固有的人生观产生怀疑的人必然会走向悲剧的命运。思想与意志的分裂,愿望与实践的分裂,理想与现实的分裂形成了哈姆雷特精神悲剧的最高点。
  (三)情节
  情节是悲剧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整个悲剧的灵魂。《哈姆雷特》情节安排巧妙。莎士比亚将三个处于相同境况的人物构成三条平行的情节,一重两轻,即哈姆雷特,拉欧提斯与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三线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除此之外,《哈姆雷特》的情节属于复杂型情节,不仅引发人恐惧、怜悯之情,而且对于情节的三个重要成分,突转、发现与苦难有一定的运用。
  突转就是事情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从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在开始的时候,哈姆雷特对生活充满了期待与热情,由于身处皇宫,他的生活是闲逸的,他的环境使他只看到光明的一面。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父亲死了,母亲匆忙地再婚。父亲的去世对他来说是件莫大的悲痛。他丧失了原有的快乐,对世界的感受被黑暗所代替,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处于顺境的哈姆雷特瞬时间陷入痛苦之中。剧情由此发生了突转。发现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它和情节关系最密切,能引发人怜悯和同情。再来说发现,发现可以是一方的发现,也可以是双方相互发现。发现的内容可以是发现对方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就像《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发现自己所杀的是自己的父亲,而自己所娶的正是自己的母亲;另一种是发现某人是否做过某事,《哈姆雷特》正是这种发现。在第一幕第五场中,哈姆雷特从父亲亡魂的口中得知叔父和母亲密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后来在第三幕中他又通过亲自试探证实了这一事实。最后是苦难,苦难是毁灭性的或包含痛苦的行动,在复杂情节和简单情节中都能出现,是区分悲喜剧的一个重要特征。悲剧表现的就是人物悲惨的命运,其中自然就包含毁灭性的或者痛苦的行动。哈姆雷特由顺境转为逆境是苦难的一个体现。父亲的死亡,母亲的再婚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使他遭到了一定的苦难。在最后一幕结束时,哈姆雷特,拉欧提斯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死去也是该戏剧苦难的组成部分。另外,更能体现出悲剧的苦难的应该就是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了,其踌躇软弱的思想性格所带来的内心的斗争与矛盾使他遭受了心理上的煎熬與苦难。突转、发现与苦难的合理运用以及一定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哈姆雷特》几乎完美的情节结构,整个戏剧曲折跌宕,环环相扣,看似出乎意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在《哈姆雷特》这部伟大的作品中,悲剧的六要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六者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完整体。《哈姆雷特》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以悲剧的深刻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悲剧艺术与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它是悲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使观赏者领悟到悲剧所带来的美。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悲剧作品之一,《哈姆雷特》将以其独特的悲剧美成为后世戏剧的艺术典范。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M].朱生豪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5]索天章.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及其时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6]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7]陈瘦竹,沈蔚德.论悲剧与喜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摘要:卡夫卡的小说中许多主人公都被命名为一个字母“K”。这一规律很让人迷惑,不禁想要探寻这背后蕴藏的意义。本文就卡夫卡小说中众多主人公均被命名为“K”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并对卡夫卡小说中其他特殊的人物命名展开了思考。就“K”这一特殊命名,分析出了以下三点:这种命名方式是小说自传性的象征;是模糊化的处理;是孤独感的外露。  关键词:卡夫卡;K;人物命名  弗朗茨·卡夫卡是一位伟大而神秘的作家,他的作品被
泱泱中华,文明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罕有一种文明能够像中华民族一样绵延不断,流传至今。  在她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凭借其开放、包容的特性,逐渐从文化中心向周边扩散。历经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等战乱纷争的年代,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过大量撞击和摩擦后产生了多元化的聚变。在接下来的唐、宋、元、清等时期,更是以东方大国的身份将文化和艺术传播到了亚洲各地甚至辗转传到了西方,被其他地域的国家和文
摘 要: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路桥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施工的过程中,预应力技术应用的非常广泛,能够在加快进度、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路桥的施工质量,实现良好的施工效果。本文对预应力技术的相关情况以及在路桥施工中的具体应用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实际施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预应力技术;路桥;施工技术;应用  一、预
摘 要: 随着电子产品高端发展,对其初端TFT-LCD玻璃基板(简称:玻璃)整体品位要求更加严格。然而影响TFT-LCD玻璃基板品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热成型,另一个是冷加工,前者影响其内在性质,目前此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项指标稳定受控,后者要经过划线掰断、研磨、清洗、检验、包装等加工传输过程,然后运输到下游客户,故玻璃基板表面颗粒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游客户的满意度,甚至引起用户品质异常索赔
新时代要构建隐性道德教育模式,需要建立教师与学生间施教与反馈式互动闭合模式;加强网络新媒体与实体平台共建活动,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继续发挥传统电视与广播等媒介的辅助性宣传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写过一篇关于苏青的文章,寄到上海一家读书类杂志。很快得到该杂志主编先生亲笔写的退稿函,大意是文章虽好但恕不能用,因为苏青这个人物敏感度高。我很理解主编先生的意思,却更为苏青感到戚然。    我是1980年代才读到才女张爱玲的作品,从张的散文中才知道苏青。从张的俏皮文字里,我对苏青的最初印象是这样的:一个不爱张扬、性格也温和一些、为别人考虑得很多的、普通又不普通的女子。普
文章运用对比分析法对1969-1995年广东省热带气旋灾害预报服务效益进行了评估.
我2013年10月初跟随中国出版集团的参展团去德国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这是我第四次参加这个书展,回想起这几次参加书展,可谓感触良多。  用一位资深版权人士的话说,法兰克福书展是版权界的“麦加”,我理解,这意味着在版权界,版权人如果没参加过法兰克福书展,就不能算是地道的版权人了。确实,法兰克福书展规模之大,参展商之多,是任何其他书展都不能比拟的。作为一名资深编辑,我2006年第一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时
阐述了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对于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列出了研究生可能的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了班级对于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并举出了以班
802号病房住着两个患贫血症的女人。年轻一点的,是城里女人;年龄大一些的,是乡下女人。乡下女人是先住进来的,她得知城里女人患的也 802 ward lived with two women suff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