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基于服装产业的人才需求和江西服装学院实际情况,分析现有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发现现有模式存在合作动力不足、学校适应企业需求能力较弱以及开发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现状,提出增加校企双方的协同性、建立双方共赢的共同目标、健全配套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保障等持续改进等措施,以适应新常态下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服装设计
[作者简介]刘 琼(1972—),女,江西服装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教育教学管理、企业管理;王 洋(1994—),男,江西服装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研究。(江西南昌 33020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产业链视角下民办院校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以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学院为例”(JXJG-18-26-7);江西省教育教学规划课题“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19YB26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产业已经逐渐从传统的“低成本、高劳动密集度”粗放型模式向“创品牌、抓管理、重技术”集约型模式转型。由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现代服装设计人才的能力需求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行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包含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之外,更应考虑培养人才如何适应社会区域的经济发展,满足现代服装产业人才的需要。为适应新形势下服装产业升级对应用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解决“众多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与企业单位实际需求脱节”这一结构性矛盾,江西服装学院努力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期有效促进现代服装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紧密结合。
一、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现状
(一)引进行业名师共建专业
为了近距离接受名师及企业工匠指导,提升师生的专业理论认知与技能水平,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将行业名师及企业工匠引进校內进行专题培训或博雅讲坛,已经成为江西服装学院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如邀请国内知名服装设计师(中国金顶奖设计师、中国十佳设计师等)、其他院校服装专业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服装与服饰企业资深设计总监、版师以及生产管理类人员等担任产业特聘教授或成立专业工作室,进行服装设计专业建设指导。学生在校园就能获取行业一线的新鲜资讯以及专业新动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知识。
(二)“校中厂”对接服装产业
多年来,江西服装学院逐渐深化校企合作形式,在校内建设、完善实践、实训场所,将企业的研发中心、裁剪、缝制以及后整理车间、终端店铺等直接建立在校园之中,模拟企业前沿研发、中端生产、终端销售的运作流程,实现校内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有机结合。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践、实训,严格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和行业标准进行专业操作,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快速进入员工角色,提前了解行业岗位群核心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专业的不足,大大缩短学生进入企业、行业的适应期。
(三)建立产业集群区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基于服装行业转型升级需要,立足地方,融入行业,走向市场,主动对接政府、行业企业协会,建立校外教学、研发、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江服石狮综合基地”和“江服共青城教学基地”将逐步打造成为“政府参与、植根产业的学院服务江西服装产业、辐射全国服装行业的产品研发基地和应用型人才教学基地”。出台培养服装类专业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江西服装学院紧密联合服装与服饰企业,利用服装与服饰产业集群区域产业链资源优势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通常在大三期间,由校内专业老师带队前往石狮、共青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为期4-8周不等的实践学习。不同类型服装与服饰企业老总及部门负责人作为产业特聘教授,以产业、行业标准给学生定期授课,同时将企业研发项目分解成各阶段作业,规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或是团队完成。针对各阶段的完成程度由企业导师、专业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环环相扣,以保证学生对于研发产品质量的掌控力。同时,在校内建设“归心”潮牌男装研习所、三维衣膜科创中心等实践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情景教学场所,提升实践能力。
(四)订单班式合作
为了精准满足不同企业阶段性的人力资源需要,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群需求不符合”这一结构性矛盾,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始建立起“按需设置、持续滚动”的“订单”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工学交替,学生处于不同教学的阶段,会有相应的岗位设定。在培养师资方面,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人才资源优势,共同构建师资队伍。学生拥有校内导师的同时,也会配以相应的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企业导师则负责专业实践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
2017年至今,江西服装学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海澜之家订单班与卡宾订单班、利郎订单班招募了覆盖整个服装行业的岗位人才,包括前沿的服装与服饰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等;中端生产所需的服装生产型版师、工艺师及生产管理人员;终端的市场拓展、时尚买手、陈列师等,为企业输送一批批能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毕业生。“归心”潮版男装研习所通过学分置换形式,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将在校生按岗位不同分组(设计师、版师、服饰搭配师、陈列师),校企导师共同培育服装产业链中具有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提高进一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方共嬴的目标。
(五)注重集中性实践教学
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侧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中,在大一、二、三学年的暑期,分别设置了为期2周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在大四下学期设置了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 基于多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实习期间,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实习岗位,轮岗制让学生清晰地掌握了服装和服饰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从而明确了学习目标及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毕业设计导入企业研发项目
2016年以来,作为江西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大力推动产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开展。尝试在人才培养的闭环环节——毕业设计中与校企合作单位携手,导入企业研发项目,一人一题,真题真做。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企业借助校内“新锐设计师”们的创意思维,学校借助企业的“市场价值与成本”观念,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毕业设计环节,提前以企业标准完成了研发项目,获益非浅。毕业设计导入企业研发项目,让企业、学校、学生、导师四方从中受益,相得益彰。尤其是育人方面,真正通过实践让学生在精神、能力、人格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二、产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备受产业集群地政府、其他同类专业高校以及行业企业的高度关注,但尚存在缺乏深入等现实问题,在合作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也出现需求不匹配现象。
(一)校企间合作动力不足
目前,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校企双方的一致认可。但是,对于整个模式的本质内涵,学校与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缺乏系统认识的问题。从学校角度来看,将校企之间的合作仅单纯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校外补充,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际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大多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企业的实际利益,使合作逐渐演变成企业单方面的付出。而从企业角度来看,实现盈利是其参与院校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直接目的。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于企业管理成本、生產质量以及企业风险管控等角度的考虑,也降低了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二者之间的合作动力严重不足。
(二)学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较弱
校企合作期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各自独立、协作性较小的问题依旧突出。首先,在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进行调研时,存在片面性,顶层设计存在局限性;其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以及毕业要求等方面滞后于企业发展需求,人才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脱节,学校设置部分课程与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和经验之间有较大差异,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之间难以进行合理置换;再者,师资队伍中部分人员缺乏企业实战经验,不熟知行业发展动态及企业运作流程。
(三)缺乏配套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保障
江西服装学院多年来探索多样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也有不成熟的尝试。究其原由,缺乏配套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保障是影响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入展开合作的直接原因。从政府与行业协会层面来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缺乏相关的保障性政策、法规,在项目管理、项目资金支持以及项目运行监管等方面力度也有所不足。而从学校与企业角度来看,校企之间虽然达成合作共识,签订相关协议,但往往停留在纸面之上,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配套保障。最终导致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操作当中,难以将相关协议项目落到实处,出现程序环节流通不畅、双方步调不一致、学校教学和企业效益出现冲突,进一步导致了校企关系紧张、企业深度合作意愿降低以及对学生学习质量产生消极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开放性不够
传统的校企合作缺乏第三方监督和管理,使得校企合作出现了“当局者迷”的现象,无法及时有效地改进提升。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本质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服务社会能力。因此,其运作流程需要做到向学生开放、向行业开放以及向社会开放,并接受来自学生、行业以及社会的监督与评价。但在现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一般由学校与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确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然后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进行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其整个过程缺乏相应的交流、宣传平台以及咨询机构,欠缺对学生自身能力与兴趣考虑的同时,也无法让学生、行业以及社会的建议与评价有效参与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完善当中。
三、产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一)建立双方共赢的共同目标
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之中,确定一个对校企双方都有利的目标,实现价值增值,是促进系统协调、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所出现的企业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在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需切实保障企业的实际利益,强化企业参与合作意识,提高企业参与合作意愿。因此,在实际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过程中,需要协调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与企业的商业化、经济化需求和人才输入需求的关系。
校企双方应当明确意识到,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是维系校企之间纽带,也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主体。因此,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纽带功能,以学生潜力的充分发掘为导向。在制定目标时,应当以学生潜能发展和人才培养为目的,适当弱化企业暂时的功利化效益,通过人才输入、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等形式构建可持续性、长期的校企双方共赢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健全的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建立。
(二)增加校企合作双方之间的协同性
学校和企业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与协作性直接决定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尽管目前仍然存在学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较弱、校企合作参与深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但通过共培师资、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课程、共建教材等,促进校企合作深化,将有助于增加校企合作双方之间的协同性,提高校企育人模式的质量。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指出:政府、企业、学校应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积极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为产业输送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健全配套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保障
健全、有效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对于促进服装产业链的有效循坏以及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入展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江西服装学院校企协同育人现状,从政府、行业层面来看,缺乏相关的保障性政策法规。从院校与企业角度来看,校企之间虽然达成合作共识,但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之上,缺乏一定效力。
因此,政府、院校与企业应当深入贯彻《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和机制,减少合作阻力。具体来讲,可以建立模糊雙方界线感的校企协同组织结构,由校企双方组成的领导班子就人才培养路径、课程置换、成果转化、考核机制、资助政策以及人才储备及输出等各方面的管理机制和组织形式进行详细磋商,确立全面有效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系统化、全面化、公开化、透明化,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产业人才需求的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多维度的工程,需要依据区域经济特点,在深化产业属性和规律认识的同时,也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产学一体化联盟,实现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共同培养当下服装产业需求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校堃.地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策略与思考——基于温州大学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院,2018,(4).
[2]姜大源.高校要提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8,(2).
[3]鲁春阳.国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高教论坛,2018,(7).
[4]乔毅.产业链视角下的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4).
[5]钟柳花.基于产教融合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7,(08).
[6]马宏斌.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6,(2).
[7]王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学术论坛,2015,(12).
[8]吴永红.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2,(3).
[责任编辑:上官涛]
[关键词]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服装设计
[作者简介]刘 琼(1972—),女,江西服装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教育教学管理、企业管理;王 洋(1994—),男,江西服装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研究。(江西南昌 33020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产业链视角下民办院校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以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学院为例”(JXJG-18-26-7);江西省教育教学规划课题“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19YB26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产业已经逐渐从传统的“低成本、高劳动密集度”粗放型模式向“创品牌、抓管理、重技术”集约型模式转型。由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现代服装设计人才的能力需求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行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包含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之外,更应考虑培养人才如何适应社会区域的经济发展,满足现代服装产业人才的需要。为适应新形势下服装产业升级对应用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解决“众多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与企业单位实际需求脱节”这一结构性矛盾,江西服装学院努力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期有效促进现代服装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紧密结合。
一、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现状
(一)引进行业名师共建专业
为了近距离接受名师及企业工匠指导,提升师生的专业理论认知与技能水平,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将行业名师及企业工匠引进校內进行专题培训或博雅讲坛,已经成为江西服装学院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如邀请国内知名服装设计师(中国金顶奖设计师、中国十佳设计师等)、其他院校服装专业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服装与服饰企业资深设计总监、版师以及生产管理类人员等担任产业特聘教授或成立专业工作室,进行服装设计专业建设指导。学生在校园就能获取行业一线的新鲜资讯以及专业新动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知识。
(二)“校中厂”对接服装产业
多年来,江西服装学院逐渐深化校企合作形式,在校内建设、完善实践、实训场所,将企业的研发中心、裁剪、缝制以及后整理车间、终端店铺等直接建立在校园之中,模拟企业前沿研发、中端生产、终端销售的运作流程,实现校内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有机结合。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践、实训,严格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和行业标准进行专业操作,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快速进入员工角色,提前了解行业岗位群核心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专业的不足,大大缩短学生进入企业、行业的适应期。
(三)建立产业集群区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基于服装行业转型升级需要,立足地方,融入行业,走向市场,主动对接政府、行业企业协会,建立校外教学、研发、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江服石狮综合基地”和“江服共青城教学基地”将逐步打造成为“政府参与、植根产业的学院服务江西服装产业、辐射全国服装行业的产品研发基地和应用型人才教学基地”。出台培养服装类专业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江西服装学院紧密联合服装与服饰企业,利用服装与服饰产业集群区域产业链资源优势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通常在大三期间,由校内专业老师带队前往石狮、共青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为期4-8周不等的实践学习。不同类型服装与服饰企业老总及部门负责人作为产业特聘教授,以产业、行业标准给学生定期授课,同时将企业研发项目分解成各阶段作业,规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或是团队完成。针对各阶段的完成程度由企业导师、专业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环环相扣,以保证学生对于研发产品质量的掌控力。同时,在校内建设“归心”潮牌男装研习所、三维衣膜科创中心等实践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情景教学场所,提升实践能力。
(四)订单班式合作
为了精准满足不同企业阶段性的人力资源需要,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群需求不符合”这一结构性矛盾,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始建立起“按需设置、持续滚动”的“订单”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工学交替,学生处于不同教学的阶段,会有相应的岗位设定。在培养师资方面,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人才资源优势,共同构建师资队伍。学生拥有校内导师的同时,也会配以相应的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企业导师则负责专业实践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
2017年至今,江西服装学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海澜之家订单班与卡宾订单班、利郎订单班招募了覆盖整个服装行业的岗位人才,包括前沿的服装与服饰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等;中端生产所需的服装生产型版师、工艺师及生产管理人员;终端的市场拓展、时尚买手、陈列师等,为企业输送一批批能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毕业生。“归心”潮版男装研习所通过学分置换形式,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将在校生按岗位不同分组(设计师、版师、服饰搭配师、陈列师),校企导师共同培育服装产业链中具有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提高进一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方共嬴的目标。
(五)注重集中性实践教学
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侧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中,在大一、二、三学年的暑期,分别设置了为期2周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在大四下学期设置了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 基于多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实习期间,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实习岗位,轮岗制让学生清晰地掌握了服装和服饰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从而明确了学习目标及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毕业设计导入企业研发项目
2016年以来,作为江西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大力推动产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开展。尝试在人才培养的闭环环节——毕业设计中与校企合作单位携手,导入企业研发项目,一人一题,真题真做。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企业借助校内“新锐设计师”们的创意思维,学校借助企业的“市场价值与成本”观念,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毕业设计环节,提前以企业标准完成了研发项目,获益非浅。毕业设计导入企业研发项目,让企业、学校、学生、导师四方从中受益,相得益彰。尤其是育人方面,真正通过实践让学生在精神、能力、人格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二、产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备受产业集群地政府、其他同类专业高校以及行业企业的高度关注,但尚存在缺乏深入等现实问题,在合作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也出现需求不匹配现象。
(一)校企间合作动力不足
目前,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校企双方的一致认可。但是,对于整个模式的本质内涵,学校与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缺乏系统认识的问题。从学校角度来看,将校企之间的合作仅单纯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校外补充,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际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大多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企业的实际利益,使合作逐渐演变成企业单方面的付出。而从企业角度来看,实现盈利是其参与院校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直接目的。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于企业管理成本、生產质量以及企业风险管控等角度的考虑,也降低了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二者之间的合作动力严重不足。
(二)学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较弱
校企合作期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各自独立、协作性较小的问题依旧突出。首先,在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进行调研时,存在片面性,顶层设计存在局限性;其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以及毕业要求等方面滞后于企业发展需求,人才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脱节,学校设置部分课程与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和经验之间有较大差异,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之间难以进行合理置换;再者,师资队伍中部分人员缺乏企业实战经验,不熟知行业发展动态及企业运作流程。
(三)缺乏配套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保障
江西服装学院多年来探索多样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也有不成熟的尝试。究其原由,缺乏配套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保障是影响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入展开合作的直接原因。从政府与行业协会层面来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缺乏相关的保障性政策、法规,在项目管理、项目资金支持以及项目运行监管等方面力度也有所不足。而从学校与企业角度来看,校企之间虽然达成合作共识,签订相关协议,但往往停留在纸面之上,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配套保障。最终导致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操作当中,难以将相关协议项目落到实处,出现程序环节流通不畅、双方步调不一致、学校教学和企业效益出现冲突,进一步导致了校企关系紧张、企业深度合作意愿降低以及对学生学习质量产生消极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开放性不够
传统的校企合作缺乏第三方监督和管理,使得校企合作出现了“当局者迷”的现象,无法及时有效地改进提升。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本质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服务社会能力。因此,其运作流程需要做到向学生开放、向行业开放以及向社会开放,并接受来自学生、行业以及社会的监督与评价。但在现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一般由学校与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确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然后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进行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其整个过程缺乏相应的交流、宣传平台以及咨询机构,欠缺对学生自身能力与兴趣考虑的同时,也无法让学生、行业以及社会的建议与评价有效参与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完善当中。
三、产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一)建立双方共赢的共同目标
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之中,确定一个对校企双方都有利的目标,实现价值增值,是促进系统协调、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所出现的企业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在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需切实保障企业的实际利益,强化企业参与合作意识,提高企业参与合作意愿。因此,在实际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过程中,需要协调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与企业的商业化、经济化需求和人才输入需求的关系。
校企双方应当明确意识到,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是维系校企之间纽带,也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主体。因此,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纽带功能,以学生潜力的充分发掘为导向。在制定目标时,应当以学生潜能发展和人才培养为目的,适当弱化企业暂时的功利化效益,通过人才输入、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等形式构建可持续性、长期的校企双方共赢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健全的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建立。
(二)增加校企合作双方之间的协同性
学校和企业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与协作性直接决定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尽管目前仍然存在学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较弱、校企合作参与深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但通过共培师资、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课程、共建教材等,促进校企合作深化,将有助于增加校企合作双方之间的协同性,提高校企育人模式的质量。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指出:政府、企业、学校应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积极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为产业输送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健全配套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保障
健全、有效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对于促进服装产业链的有效循坏以及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入展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江西服装学院校企协同育人现状,从政府、行业层面来看,缺乏相关的保障性政策法规。从院校与企业角度来看,校企之间虽然达成合作共识,但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之上,缺乏一定效力。
因此,政府、院校与企业应当深入贯彻《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和机制,减少合作阻力。具体来讲,可以建立模糊雙方界线感的校企协同组织结构,由校企双方组成的领导班子就人才培养路径、课程置换、成果转化、考核机制、资助政策以及人才储备及输出等各方面的管理机制和组织形式进行详细磋商,确立全面有效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系统化、全面化、公开化、透明化,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产业人才需求的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多维度的工程,需要依据区域经济特点,在深化产业属性和规律认识的同时,也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产学一体化联盟,实现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共同培养当下服装产业需求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校堃.地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策略与思考——基于温州大学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院,2018,(4).
[2]姜大源.高校要提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8,(2).
[3]鲁春阳.国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高教论坛,2018,(7).
[4]乔毅.产业链视角下的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4).
[5]钟柳花.基于产教融合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7,(08).
[6]马宏斌.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6,(2).
[7]王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学术论坛,2015,(12).
[8]吴永红.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2,(3).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