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起,为减轻各国财政压力,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实现科技赶超,欧盟走上了科技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最初,欧盟的科技一体化由西欧六国发起,只在少数产业进行合作,随着融合不断深化,到20世纪90年代,欧盟在国家防务和军事技术开发上已经实现多国联合。
一、欧盟国防科技一体化盘点
欧盟国防科技一体化是整合成员国国防资源,实现资源数质量的相对集中,既避免重复投入,也使得一些大型国防技术项目得以实施,其体系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一)科研筹划一体化
早期欧共体开展科技合作,由于各国科研计划和保障政策差异,实现跨国科研合作并不容易,直到1984年,经过多方协调,欧盟第一个研究与发展框架计划出台,此后这一计划成了长效机制,同类科研计划也随即出现,以此为基础,产生了独立于欧盟任一成员国的集体科研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在之后欧盟发展中成为科技一体化的总组织者与总协调方。
(二)科研基础一体化
欧盟国防科技一体化的成功依赖于其国防科研基础的有效融合。一方面是国防装备研究、生产机构联合化,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军工企业强势崛起,为了加速区域军工技术融合,整合地区国防工业,提升武器装备研制效率,增强军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欧洲军工企业走上了联合兼并的道路,如今欧洲较大的军工企业如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欧洲导弹集团(MBDA)都是合并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技术政策一体化,从技术情况分析开始,到研发目标确定、资金投入、成果共享,欧洲各国十分注重协同,且在技术标准上能够做到统一。早年欧盟的空中打击系统、新型战斗机研发涉及多个成员国,侧面体现欧盟内部科技政策一体化建设成果。
(三)人才建设一体化
人才是科技领域发展的核心支柱,世界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欧盟为了保留人才并提升人才使用质效,不断出台政策加速其人才一体化体系建成。首先确保人才自由流动,以科研项目为导向,允许大学、研发机构、企业研究人员在欧盟内部实现自由流动;其次着眼科研人员的生活保障和科研环境保障,建强科研人才保障体系;最后打破各成员国科技信息封锁,构建出大范围、高水平的学科融合式信息交流平台,助推人才与科研信息交流。
二、欧盟科研合作的运行模式解析
欧盟内部的科研合作种类繁多、模式各有不同,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社会网络型
社会网络型科研合作模式的特点是项目主导,这种模式的项目产生于科研人员的建议,项目没有领域和专业限制,可对非欧盟国家开放,项目只需达到规定数量的成员国参与即可成立,模式相对开放,其典型代表是欧洲科技合作计划(COST)。在运行过程中,此模式主要依靠一方提出想法,通过科研人才网络取得多方响应,由此展开合作研制。综合看,该模式的项目并没有强的应用指向性,适用于基础研究与预先研究。
(二)统筹计划型
统筹计划型是最常见的科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项目有一定应用需求且经过集体论证,科研项目在实施前要通过成员国认可,其典型代表是欧盟框架计划(FPs)。该模式由于资金规模最大,且项目具有强应用性,可以说是推动欧盟科研一体化的主要力量,也是欧盟整合资源进行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式。
(三)市场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的科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项目源自商业需求,由商业力量自主确定研究内容与合作方,政府一般只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其典型代表是尤里卡计划。这种模式主要为了扶持中小企业,通过资金支持,保证中小企业起步顺利,以此保持欧盟民营企业强大创新力。
三、欧盟国防科技一体化的战略意图
欧盟国防科技一体化深刻影响世界军事格局,一方面,帮助欧盟实现内部军事技术互补,节约资源,缩短武器装备研制周期,提升军工技术优势,在世界军火市场实现与美国、俄罗斯“三足鼎立”;另一方面,加速推动欧盟国防工业一体化与共同防务形成,在军事方面使欧盟自成一极,深化了多极化的世界战略格局。
欧盟国防科技一体化的丰硕成果启示我们,在国防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闭门造车式的科研方式既不經济也不高效,必须要加强国内外军民科技合作,提升技术转化效率,才能保证军民科技协同发展。
1.丰富军民之间技术合作模式。由于国防科技关系国家安全,大部分技术合作项目由国家统筹无可厚非,但也应该突出技术需求的导向地位,短期来看,应该围绕技术需求丰富军民技术协同方式,如采用举办项目挑战赛、主题技术交流会等方式;长期来看,应该构建起军地联通的国防科技人才和信息网络,实现技术需求和团队组建全网覆盖,这一目标实现既需要军地双方大量人才、资金支撑,更需要体制机制上的松绑。只有人才、资本流通顺畅,才能构建出行之有效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2.有效扶持创新力量。技术创新主体是高校与中小企业,两个主体都呈现出力量弱、受政策影响大的特征。一方面,要改变高校“唯文章论”的导向,强化技术转化应用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也要明晰成果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归属,用市场力量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仅是政策资金上支持,也可以是科研平台、科研信息以及技术指导支撑,由此,军方可以建立类似风投的甄选投资机构,重点扶持有军事应用前景的中小企业,签订保密协议,直接让民用资源为军所用。
3.强化国际国防技术合作。从欧盟和美国国防科研发展方向看,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合作已是趋势。要搞好国际技术合作,一是要求同存异。国家之间讲求利益,欧盟虽然科研一体化程度较深,但也有严重内部矛盾,因此国防技术合作,不能以建立两国共同国防政策和共同防务为目标,应该着眼于国防科研项目本身,力求在项目上实现国防能力提升的双赢。二是要注重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军民两用技术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其成功开发能够减轻军事负担、创造经济价值,于我国而言,在这个领域进行国际合作,既容易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又不易招致技术封锁。三是要强化经营国际军火市场。于军事强国而言,军火贸易既能创造经济利益,亦能加速本国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不少国家以重研制而轻生产的军品生产方式节约国防资源,用以维持军事技术先进性。当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装备建设阶段,大量老旧装备面临淘汰,军火贸易是这些装备创造价值的较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彭中文,刘韬,张双杰.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1):102-107.
[2]马勇,周天瑜.欧盟科技一体化发展及其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1):89-96.
[3]范英杰,刘丛强.欧盟科技国际合作战略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学基金,2017(4):364-369.
(作者单位:马润翔,32736部队战勤部;李美玲,中国人民解放军32737部队政治工作处)
一、欧盟国防科技一体化盘点
欧盟国防科技一体化是整合成员国国防资源,实现资源数质量的相对集中,既避免重复投入,也使得一些大型国防技术项目得以实施,其体系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一)科研筹划一体化
早期欧共体开展科技合作,由于各国科研计划和保障政策差异,实现跨国科研合作并不容易,直到1984年,经过多方协调,欧盟第一个研究与发展框架计划出台,此后这一计划成了长效机制,同类科研计划也随即出现,以此为基础,产生了独立于欧盟任一成员国的集体科研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在之后欧盟发展中成为科技一体化的总组织者与总协调方。
(二)科研基础一体化
欧盟国防科技一体化的成功依赖于其国防科研基础的有效融合。一方面是国防装备研究、生产机构联合化,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军工企业强势崛起,为了加速区域军工技术融合,整合地区国防工业,提升武器装备研制效率,增强军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欧洲军工企业走上了联合兼并的道路,如今欧洲较大的军工企业如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欧洲导弹集团(MBDA)都是合并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技术政策一体化,从技术情况分析开始,到研发目标确定、资金投入、成果共享,欧洲各国十分注重协同,且在技术标准上能够做到统一。早年欧盟的空中打击系统、新型战斗机研发涉及多个成员国,侧面体现欧盟内部科技政策一体化建设成果。
(三)人才建设一体化
人才是科技领域发展的核心支柱,世界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欧盟为了保留人才并提升人才使用质效,不断出台政策加速其人才一体化体系建成。首先确保人才自由流动,以科研项目为导向,允许大学、研发机构、企业研究人员在欧盟内部实现自由流动;其次着眼科研人员的生活保障和科研环境保障,建强科研人才保障体系;最后打破各成员国科技信息封锁,构建出大范围、高水平的学科融合式信息交流平台,助推人才与科研信息交流。
二、欧盟科研合作的运行模式解析
欧盟内部的科研合作种类繁多、模式各有不同,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社会网络型
社会网络型科研合作模式的特点是项目主导,这种模式的项目产生于科研人员的建议,项目没有领域和专业限制,可对非欧盟国家开放,项目只需达到规定数量的成员国参与即可成立,模式相对开放,其典型代表是欧洲科技合作计划(COST)。在运行过程中,此模式主要依靠一方提出想法,通过科研人才网络取得多方响应,由此展开合作研制。综合看,该模式的项目并没有强的应用指向性,适用于基础研究与预先研究。
(二)统筹计划型
统筹计划型是最常见的科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项目有一定应用需求且经过集体论证,科研项目在实施前要通过成员国认可,其典型代表是欧盟框架计划(FPs)。该模式由于资金规模最大,且项目具有强应用性,可以说是推动欧盟科研一体化的主要力量,也是欧盟整合资源进行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式。
(三)市场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的科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项目源自商业需求,由商业力量自主确定研究内容与合作方,政府一般只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其典型代表是尤里卡计划。这种模式主要为了扶持中小企业,通过资金支持,保证中小企业起步顺利,以此保持欧盟民营企业强大创新力。
三、欧盟国防科技一体化的战略意图
欧盟国防科技一体化深刻影响世界军事格局,一方面,帮助欧盟实现内部军事技术互补,节约资源,缩短武器装备研制周期,提升军工技术优势,在世界军火市场实现与美国、俄罗斯“三足鼎立”;另一方面,加速推动欧盟国防工业一体化与共同防务形成,在军事方面使欧盟自成一极,深化了多极化的世界战略格局。
欧盟国防科技一体化的丰硕成果启示我们,在国防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闭门造车式的科研方式既不經济也不高效,必须要加强国内外军民科技合作,提升技术转化效率,才能保证军民科技协同发展。
1.丰富军民之间技术合作模式。由于国防科技关系国家安全,大部分技术合作项目由国家统筹无可厚非,但也应该突出技术需求的导向地位,短期来看,应该围绕技术需求丰富军民技术协同方式,如采用举办项目挑战赛、主题技术交流会等方式;长期来看,应该构建起军地联通的国防科技人才和信息网络,实现技术需求和团队组建全网覆盖,这一目标实现既需要军地双方大量人才、资金支撑,更需要体制机制上的松绑。只有人才、资本流通顺畅,才能构建出行之有效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2.有效扶持创新力量。技术创新主体是高校与中小企业,两个主体都呈现出力量弱、受政策影响大的特征。一方面,要改变高校“唯文章论”的导向,强化技术转化应用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也要明晰成果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归属,用市场力量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仅是政策资金上支持,也可以是科研平台、科研信息以及技术指导支撑,由此,军方可以建立类似风投的甄选投资机构,重点扶持有军事应用前景的中小企业,签订保密协议,直接让民用资源为军所用。
3.强化国际国防技术合作。从欧盟和美国国防科研发展方向看,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合作已是趋势。要搞好国际技术合作,一是要求同存异。国家之间讲求利益,欧盟虽然科研一体化程度较深,但也有严重内部矛盾,因此国防技术合作,不能以建立两国共同国防政策和共同防务为目标,应该着眼于国防科研项目本身,力求在项目上实现国防能力提升的双赢。二是要注重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军民两用技术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其成功开发能够减轻军事负担、创造经济价值,于我国而言,在这个领域进行国际合作,既容易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又不易招致技术封锁。三是要强化经营国际军火市场。于军事强国而言,军火贸易既能创造经济利益,亦能加速本国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不少国家以重研制而轻生产的军品生产方式节约国防资源,用以维持军事技术先进性。当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装备建设阶段,大量老旧装备面临淘汰,军火贸易是这些装备创造价值的较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彭中文,刘韬,张双杰.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1):102-107.
[2]马勇,周天瑜.欧盟科技一体化发展及其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1):89-96.
[3]范英杰,刘丛强.欧盟科技国际合作战略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学基金,2017(4):364-369.
(作者单位:马润翔,32736部队战勤部;李美玲,中国人民解放军32737部队政治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