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机制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ye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意识形态建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就是使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努力构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为此。要以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创新为核心指导意识形态建设,以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统领意识形态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以改进教育宣传方法为突破口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以借鉴西方做法为参照有效掌控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 目标指向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实现机制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1-0072-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面对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指导和规范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时代特点,明确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形式和战略机制,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人手。可以说,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阶段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的深刻教训之一就在于,其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出现偏离和严重失误,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大厦的倾覆。冷战后,随着国家安全领域、内容和手段等方面的变化,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主要是从军事安全的角度去界定国家安全,认为只要用武力守住国门,就可以把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拒之门外。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单纯依靠武力震慑已不能很好地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而民主政治思想、先进文化等意识形态因素更能凝聚人们的思想,起到维护国家综合安全的作用。由此,意识形态安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意识形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意识形态利益已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安全,这涉及到国家的生存,是最基本的国家利益;还要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这涉及到国家的生存能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更要维护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安全,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维护国家的综合安全需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60年执政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始终注意保持党的先进性,这首先体现为党的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特别是党的理论创新引领着各方面的创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正是由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必须把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作为强化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灵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意识形态具有对社会成员的协调性、整合性、教化性和疏导性,以及调节人们的社会心理和倡导共同道德规范等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借助意识形态的作用在整个社会当中确立起核心价值目标;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与意识形态的功能发挥形成内在契合,也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从而用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来引领人们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功能更加凸显和强化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乃至外交政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意识形态的功能,它是由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但没有改变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质,而且使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更趋复杂,使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不断强化。”。一方面,意识形态具有巩固和维护政治合法性、对异己意识形态的批判性以及对社会成员的导向性和动员性等政治功能,因此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使其政治功能切实显现出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维系各社会集团和社会力量的协调一致和团结统一,靠的就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利益或根本利益的反映,能表达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共同愿望,提出各社会集团的当前、长远利益和目标,使各社会成员能团结一致、统一行为,引导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强烈的对外指向和外交功能也更加凸显出来。一国对外理念和战略实际上是其国内思想和政策在国际关系上的运用和延伸,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外交领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运用意识形态对我国外交政策进行解释,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其他各国的理解和支持。当前我们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和主张,就得到了世界很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为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是一种精神理念,同时也蕴涵着一定的现实目标指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上的功能体现和价值体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创新的目标指向概括起来就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信念,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信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构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首要目标——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的意识形态作为理论化了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对理想社会模式的信仰,一经出现它要向社会公众传播和灌输,让人们认同、接受和信仰,引导个人和群体树立符合该意识形态所要求的“共同信念”,使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都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致”,进而成为人们认识和行动的标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切实反映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它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作为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作用和功能比一般意识形态功能大大拓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先进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性和目标指向。
  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使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等新情况,特别是由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比如许多人在个人发展路径选择、成功评价机制和标准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取向等方面都是多元的,有的甚至是对立的,以至于分属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价值观念在我国现阶段的同一时空的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同时,在我国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在着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享乐和消费主义等思潮。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严重影响和干扰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地消解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担负着实现全民族思想统一、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民族复兴伟大力量的重任。只有实现和达到这一目标,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南,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具有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在其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改革开放的和平发展道路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普遍支持。
  根本要求——把握体系、凝聚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来的实践证明,理论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是面对全球化挑战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思想理论旗帜;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人类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代社会主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成功典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在新起点上要坚持的原则方向,又是我们继续奋斗的目标要求,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本质要求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目标的一致性。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目标就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能反映这一目标并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全社会唱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主旋律。”所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担当起把握思想精髓、凝聚奋斗力量的重任,引领人民群众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切实树立起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真正认同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价值体现——推动和谐、促进进步,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利益或根本利益的反映,意识形态能表达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共同愿望,提出各社会集团的当前和长远利益和目标,使各社会成员能协调和处理好眼前的矛盾和利益,进而使全社会成员能“团结一致”和统一行动。葛兰西曾把意识形态整合社会的重要功能称为“社会水泥”。可见,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非常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它是我们统一全党思想、凝聚民族力量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保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同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向。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目标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如此,“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人是由其所处其中的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人本身也就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只有在高度和谐与发展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培养和造就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为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一定要致力于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每个公民的精神境界,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
  实践指向——引领多元、包容多样,构建起感召全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和现实表明,在现代社会能否构建起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体系,关系人心向背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马克思曾强调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的确,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不仅要靠正确和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完备的制度和法治,更需要把握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使各界社会 成员在文化和思想观念上具有认同性和归属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认识的新飞跃。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同时,也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崭新命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由于我国目前社会思想领域多元多样,要实现科学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坚持一元引领、包容多样的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这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使我们国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障。
  
  三、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使命。并强调,要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高举伟大旗帜,唱响奋进凯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人民大众,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强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明确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目标指向的基础上,应把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现阶段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的实现机制。
  以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创新为核心指导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毛泽东曾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积累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要根据时代特征、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开拓我们事业前进的道路。由此,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态势下我们党执政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标志,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化战略思维,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崭新创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统领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一定的意识形态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突出的价值体系,能成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特别是能激发整个社会成员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并为既定目标不懈奋斗的热情、信心和决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纽带、精神支柱和道德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动力。特别是在“5·12”抗震救灾中展现的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民鱼水情、民族一家亲等巨大精神力量,显现出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生长壮大的博大空间。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形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就一定会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促进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使我国社会的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人民的权益能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会进一步形成,改革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因此,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以建设和谐文化为抓手,采取更加务实有效的实践形式,使人们用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思维处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进而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奠定更加深厚的思想基础,使全体人民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同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必将不断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
  以借鉴西方做法为参照有效掌控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战斗力。在长期的意识形态掌控实践中,特别是在对外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上,西方国家形成了一套成熟而“有效”的掌控意识形态的途径和办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其主要做法和特点,一是强调传媒在意识形态掌控中的工具作用,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体向社会主义国家宣传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思想意识,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大量歪曲事实的宣传;二是重视宗教在意识形态掌控中的精神控制功能,政府利用宗教的社会功能,对国民进行教化,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政治功能的正常运转;三是注重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掌控中的基础地位,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形成辐射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通过“合力”作用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四是强化社会舆情控制在意识形态掌控中的导向作用,重视对民情民意的调查研究,通过对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心理,作为制定对内对外政策、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依据;五是坚持对外意识形态的渗透与输出,毫不松懈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攻击。我们应深入研究和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在思想价值体系建设上的成功做法,对其实施意识形态有效掌控的策略、途径、目的等有更加客观、准确的认识,从而使我们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策略的制定和方法的选择上努力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战斗力。
  以改进教育宣传方法为突破口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当前,思想宣传工作同因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对其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相比,总体上依然呈现滞后性和被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应。”改进和创新意识形态宣传内容与方式方法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一方面,在宣传内容上要科学真实,避免方向性错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意识的形成有其特定规律。思想观念的转变既不能一味强求,也不能完全放弃灌输,前提是内容的真实可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区分真伪、明辨是非。另一方面,在宣传的方式方法上要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切忌生硬呆板。在全球化背景下,宣传思想工作所面临的时代条件、任务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必然要随之调整。一些人思想上产生困惑、迷惘甚至怨气,是可以理解的。要善于疏导,善于排解人们的思想情绪和心理障碍。必须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主要特点和规律,使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成效,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吕 楠]
其他文献
戴隆斌 译  [译者按]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纲领最早是在1995年1月俄共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1997年4月俄共第四次代表大会和2002年1月俄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作了修改。2008年11月29日—12月1日。俄共召开了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对党纲作了比较大的修改,新修改的党纲篇幅比原来少了1/4,删去了不少过时的内容,根据新的形势增加了新的内容。这次全文译出,以供研究者参考。需要指出的是,本译文参考了
期刊
[内容提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价值:有助于提高现代政府的治理水平;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便于扭转世界各国之间的“认知逆差”,构建美好的和谐世界。  [关键词]生态文明 时代价值 科学发展观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内容提要]大规模制度变迁促使转型国家从传统的全能主义国家治理结构迈向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公共治理,还是私人治理都出现了功能紊乱与协调失灵,形成了程度不同的治理危机,影响了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绩效。本文对转型国家在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公民社会构建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相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转型国家 治理
期刊
[内容提要]本研究利用2008年对山东省莱西市东大寨和牛溪埠村的调查数据和访谈笔录,对农民政治参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的结果充分说明,经济收入与政治参与程度之间相关性最弱,文化程度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最强,年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比较显著,性别和政治面貌与政治参与低度相关。  [关键词]农民 政治参与 相关因素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2-01
期刊
[内容提要]苏东剧变后,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面对逆境,不仅守住了原有阵地,而且迅速崛起为塞浦路斯第一大党,并在2008年2月举行的总统大选中获胜,赢得执政权。塞劳进党逆境中崛起并终获执政权绝非偶然,它是塞劳进党长期以来,特别是苏东剧变以来不懈努力的结果。塞劳进党上台执政,在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以及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将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词]塞浦路斯 劳动人民进步党 执政权
期刊
[编者按]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10月,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情调研课题组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先后赴首钢集团、北京密云巨各庄镇、山东省寿光市、山西省高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作了调研。调研期间,召开座谈会30次,发放调研问卷1000份,实地考察了20多个农村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县乡镇机关党组织、
期刊
[内容提要]推进“民主”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大大提升了推进民主的地位,特别是布什在第:任期内,更是将推进民主作为全球战略的最重要目标之一。美国推进民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以推进民主要服从于美国总体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这就使得美国在推进民主时经常采用双重标准并且将推进民主作为贯彻总体对外政策的一张牌。美国推进民主战略客观上有助于民主政治在世界的扩展,但是
期刊
[内容提要]二战结束后,美国情报界曾集中搜集了众多关于国际共运的情报,并据此对国际共运发展态势及前景等作过大量评估。总体看来,其研究结论与实情大体相符,有些分析甚至不乏见地,不过,囿于核心情报不足或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某些建立在猜度基础上的见解亦与事实存有明显偏差。  [关键词]美国 情报界 国际共运 情报分析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1-
期刊
[内容提要]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任何现代政党都不能回避民主。但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视角看,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形式,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路径选择。作为执政党,必须根据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状况和新要求,定位执政理念,健全执政体制,完善执政的运行机制,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期刊
[内容提要]党政关系问题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倡导“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到进入21世纪后江泽民、胡锦涛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政关系改革都是受到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30年来,党政关系改革理论上有很大突破,实践上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人治色彩浓厚的传统党政关系模式的弊端尚未根除,如何构建符合法治精神的新型党政关系仍在探索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