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是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交往、态度感应所造成的,本文从师生关系、教师的心理品质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等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教学心理氛围的因素,明确了教学心理氛围对融洽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等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心理气氛 教学效果 提高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总被一定的心理气氛所包围。所谓教学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一种潜在反映。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影响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科学性、开放性、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那么,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有哪些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权威。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以发展。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摒弃专制的、放任的作风,采用民主的作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自己,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一位优秀的教师应经常主动关心学生,以友善的态度亲近学生。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盼的眼神、一次无意的抚摸……都会使学生备感温暖,“求知欲”更强,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率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并能创造性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班级群体每个成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地投入学习,教师还应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的学习材料,并指导他们采取适宜的学习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去感染下一代,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研究表明,一个成功的教师,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的教师,应具备下列心理品质:
1.具有敬业精神,甘于奉献。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将教书育人为已任,并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师在工作中应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以个人生活琐事干扰自己的工作,不以失败、挫折影响自己的教育情绪。一旦确立了教育目标,就要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并不懈努力,用勤奋和智慧去浇灌学生,用执着的精神去感召学生,使学生从中感受教师的这种执着信念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2.具有专业水平,知识广博。
现代社会要求的是复合型、创造型教师。教师要以学科为纽带,以知识为手段,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探索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或者科学研究素养不够,就无法真正地实施教学。因此,成功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有其他学科及教育理论等百科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架驭教材,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平时应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其教学才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
3.具有教育能力,善于创新。
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师要把握教育的真谪,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它不仅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思维力及良好的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超强的应变力及组织能力。另外,教师还应有宽广的胸怀,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善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得到学生的信赖;要善于总结工作,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才能和充实自己的知识;要善于敢于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散发出的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会感染学生热爱这门学科,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三、完善的学生评价机制
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努力程度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认识与评价,可能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相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并由此会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课堂学习气氛。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能力一般,这时教师则肯定他们的成绩,认为他是一位好学生,我们就会发现师生相互交往十分亲切,关系十分融洽,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当有的学生自认为作了很大的努力,能力也不错时,教师把他看作是智力低下,不够努力的学生,我们便会发现他会轻视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在行动上进行反抗,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成功智力发展中的最大阻碍是权威人物的负面期望。作为教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权威,不应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愿望,不应该吝啬表扬和鼓励,而应全面地正确地评价学生,并主动消除师生间在学习评价上的不一致性,以密切师生关系,活跃群体课堂学习气氛。
总之,影响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是多样的,教学心理气氛的教育作用也是多层面的。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心理气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知识的真正的建构者,成为课堂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这种和谐的心理气氛也促成了学生自身对智力活动的内化,达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创新品质形成的目的,同时能有效地感染和鞭策学生和睦团结、进取创新,激励、鞭策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好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教学心理气氛 教学效果 提高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总被一定的心理气氛所包围。所谓教学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一种潜在反映。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影响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科学性、开放性、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那么,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有哪些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权威。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以发展。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摒弃专制的、放任的作风,采用民主的作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自己,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一位优秀的教师应经常主动关心学生,以友善的态度亲近学生。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盼的眼神、一次无意的抚摸……都会使学生备感温暖,“求知欲”更强,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率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并能创造性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班级群体每个成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地投入学习,教师还应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的学习材料,并指导他们采取适宜的学习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去感染下一代,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研究表明,一个成功的教师,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的教师,应具备下列心理品质:
1.具有敬业精神,甘于奉献。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将教书育人为已任,并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师在工作中应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以个人生活琐事干扰自己的工作,不以失败、挫折影响自己的教育情绪。一旦确立了教育目标,就要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并不懈努力,用勤奋和智慧去浇灌学生,用执着的精神去感召学生,使学生从中感受教师的这种执着信念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2.具有专业水平,知识广博。
现代社会要求的是复合型、创造型教师。教师要以学科为纽带,以知识为手段,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探索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或者科学研究素养不够,就无法真正地实施教学。因此,成功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有其他学科及教育理论等百科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架驭教材,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平时应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其教学才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
3.具有教育能力,善于创新。
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师要把握教育的真谪,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它不仅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思维力及良好的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超强的应变力及组织能力。另外,教师还应有宽广的胸怀,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善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得到学生的信赖;要善于总结工作,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才能和充实自己的知识;要善于敢于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散发出的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会感染学生热爱这门学科,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三、完善的学生评价机制
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努力程度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认识与评价,可能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相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并由此会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课堂学习气氛。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能力一般,这时教师则肯定他们的成绩,认为他是一位好学生,我们就会发现师生相互交往十分亲切,关系十分融洽,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当有的学生自认为作了很大的努力,能力也不错时,教师把他看作是智力低下,不够努力的学生,我们便会发现他会轻视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在行动上进行反抗,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成功智力发展中的最大阻碍是权威人物的负面期望。作为教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权威,不应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愿望,不应该吝啬表扬和鼓励,而应全面地正确地评价学生,并主动消除师生间在学习评价上的不一致性,以密切师生关系,活跃群体课堂学习气氛。
总之,影响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是多样的,教学心理气氛的教育作用也是多层面的。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心理气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知识的真正的建构者,成为课堂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这种和谐的心理气氛也促成了学生自身对智力活动的内化,达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创新品质形成的目的,同时能有效地感染和鞭策学生和睦团结、进取创新,激励、鞭策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好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