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位初中女生“恋师”问题的个案报告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k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案介绍
  1.一般资料
  W,女,初中一年级学生,14岁,非独生子女,体形中等,家庭经济水平中等,班主任反映“W热爱音乐和美术,乍看给人机灵之感,实际上性格很‘温吞’,没有自信。”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成员无精神疾病史,未接受过心理咨询。W在同伴的陪伴下主动来访。在咨询过程中,尤其是咨询初始,W惯于低着头,主动的眼神交流较少。
  2.问题表现
  W陈述有一个“不好意思开口”的问题,在咨询师的鼓励下,W自述“同学们怀疑我是‘同性恋’”,自述“自己当然并不是同性恋,但是的确特别特别喜欢某女性老师C,因此很多同学都取笑自己是‘同性恋’”,但是W表示她目前最大的困境并不是来自于同学们的取笑,而是觉得“C不如以前那样喜欢自己了,觉得心里难受。”
  二、初步诊断与评估
  根据三原则,来访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排除心理异常,属于心理正常范畴。来访者存在一定焦虑情绪,但未泛化,不影响其社会功能,心理冲突来自于现实事件,且有良好的自知力,主动来访,初步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SDS(自评抑郁量表)的得分为0.4875分,小于0.5分,不存在抑郁症的倾向。
  来访者自述目前最大的困境并非来自于同学取笑的“同性恋”,对自己是否是“同性恋”的问题也不存在困扰,而是担心老师C喜不喜欢自己。同时,来访者提到有一个年长九岁的姐姐,两人感情特别好,但自从姐姐出嫁之后,日渐疏远,在老师C身上有种找到姐姐的感觉。同时根据“焦点”治疗的理论,以来访者目前最想解决的问题为焦点,因此在制定咨询方向时,并不重点讨论“同性恋”的问题,而是把焦点放在W的焦虑上,并初步判定W对C的依恋与W的家庭功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三、咨询方案
  1.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是调节W的焦虑情绪,合理看待并处理与C的关系;处理同学们的“取笑”。
  长远目标是帮助W了解并认识依恋模式,能调节依恋模式,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获得成长。
  2.咨询方案制订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1)第①次咨询:建立咨访关系,确定焦点问题。
  (2)第②次咨询: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处理W的焦虑;探讨W与C的交往模式。
  (3)第③次咨询:探讨依恋。
  (4)第④次咨询:总结、效果评估、结束咨询。
  四、具体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开始阶段:建立咨询关系与诊断评估确立目标阶段
  咨询阶段:选择技能与策略进行心理帮助阶段
  结束阶段:评估及终止咨询阶段
  1.开始阶段:第1次咨询
  心理教师以来访者为中心,充分共情,恰当自我暴露,积极建立咨访关系。
  心理教师(以下用“X”代替):老师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你给我的留言,说你有很多话想对我说,却一直不敢说,今天你终于来找我了,你真勇敢!说明你又成长了一大步。
  W:……(点头微笑)
  X:那么,不知道老师能够在什么地方帮到你呢?
  W:(低头)老师,我有个事情不好意思说……
  X:(注视对方,声音轻柔)没关系,慢慢来,试试看……
  W:就是我的同学说我是“同性恋”。(抬头,探询地注视X)
  X:(轻松的语气)其实还蛮有趣的,前两天也有别的年级的女孩说伙伴怀疑她是同性恋,我们当年是上了高中才知道“同性恋”这个词,看来你们现在比我们先进好多哦。呵呵……
  W:呵呵……(微笑起来,神情轻松很多,气氛良好,咨访关系开始建立)
  X:(微笑)那你自己觉得呢?
  W:我当然知道自己不是。
  X:嗯,我也觉得。那你现在最困扰的部分是在哪里?或者说希望老师可以在哪里帮到你?
  (近年来,随着信息渠道的发达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同性恋”“变态”等敏感词,而由于缺乏深刻的了解,很容易对号入座,造成心理冲突。事实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已不再把同性恋统归入精神障碍范畴,同性恋不一定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只有由于同性的性行为导致了心理矛盾、焦虑,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才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来访者并不符合同性恋的定义,只是由于同伴的舆论压力造成其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很不好意思的事情”,会“探询”咨询师的态度,因此在处理这一点时,咨询师采用价值中立的回应,适当自我暴露,暗示来访者,“在这个年纪出现这样子的现象很正常,包括老师们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积极关注来访者,对其“去病化”“去标签化”,这种轻松的正常化的态度使来访者得到极大放松,开始愿意更多地暴露自己,咨访关系得到初步建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咨询师如果很正式地与来访者探讨同性恋的定义、成因,甚至分析其是否真的具有同性恋倾向都是不恰当的,容易给来访者造成她可能真的存在“问题”的误解,加深来访者的焦虑,不利于咨询的深入开展。)
  W:其实我知道同学们也是开玩笑的,我最困扰的不是那个。我是真的很喜欢C老师,一看见她就特别高兴,就很想抱抱她。
  X:觉得她特别亲切是吗?看来C老师好幸福啊,好像有很多学生都喜欢她。我也觉得她和一般的老师好像有点不一样。
  W:(有点自豪地笑)是的,C老师可好了,我特别喜欢她。
  X:嗯,但是,你的烦恼是?
  W:我觉得她现在好像不太喜欢我了。我们聊得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前两天我们一起走路,她和别的人聊得比和我聊得多。
  X:嗯,听起来你真的很喜欢C老师,要是我是你的话,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了,心里也会不舒服的。
  (充分共情,再次采用“正常化”的技术,积极关注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
  X:但是,W,以前在心理课上,我们讨论过,在人生的旅程上,唯一的永远乘客是谁?
  W:是自己。
  X:是的,其他人,包括父母、老师、朋友,会快乐地陪你一段时间,也会慢慢地离开你,你想想看,你有没有以前喜欢的朋友或者老师,现在不太喜欢了的?
  W:我小学的时候特别喜欢一个老师,现在好像没有那么喜欢了。
  X:所以,说不定你以后也不喜欢C老师了,或者假如C老师真的不像以前那么喜欢你了,是不是也可以理解呢?
  W:我还是挺喜欢那个小学老师的,只是和C老师不一样,我特别喜欢C老师。
  (在这一段过程中,W能认同“对人生而言,永远的主角是自己,其他人总归会离开”的观点,咨询师本来想抓住此点,向“认识自我”“自我成长”的方向来工作,但是当谈到W具体的情况、具体的老师时,W出现一定的阻抗,因此现在做“专注自我,独立成长”的工作还尚早,咨询师应该收集更多的信息。)
  X:嗯,我能够感觉到你很喜欢C老师,我想C老师也很喜欢你。
  W:她以前对我是挺好的。
  X:你对C老师是不是特别有种亲切感?
  W:嗯,我感觉她就像我的姐姐一样。
  X:姐姐?你自己有亲姐姐吗?
  W:有一個。
  X:姐姐比你大几岁?
  W:大九岁。
  X:你们俩的感情一定很好吧?
  W:她没有结婚前,对我可好了,我们整天在一起,但是她结婚之后,回家次数越来越少了,现在我都很少能看到她了,都说不上话了。
  X:姐姐结婚了,但是姐夫也肯定会很疼你吧。
  W:某某某(W姐夫的名字)没和我姐结婚前对我可好了,他肯定是怕我说什么,我姐就不要他了,他就整天买东西给我吃,拍我的马屁,现在结婚了,对我不好了,还老说我,说不要吃垃圾食品,容易长胖,生活不健康什么的,真是。
  X:(微笑)所以姐夫结婚前后变了一个人,呵呵……
  W:(强烈点头赞同)嗯。
  X:老师听起来,W好像有点心理不平衡呢,是不是有点嫉妒姐夫抢走了姐姐?
  W:(点头)是的。
  X:(注视来访者,语气柔和)就像嫉妒其他同学抢走了C老师一样?
  W:(慢慢点头)是的……
  (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更多的信息,抓住“像姐姐”这个点,咨询师推测W的姐姐也许年纪较大,类似C老师,这一点推测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进一步推论W对C老师的依恋,也许和W对姐姐的依恋存在关系,而W对姐姐的依恋又与W的家庭功能有关系,需要进一步向“家庭功能”的方向工作。)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W一起分析了C老师“与别人不一样”的特点。)
  X:我要是很喜欢一个人,就像我高中时很喜欢语文老师一样,就觉得他身上全部都是优点,一点缺点都没有,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W:(点头)是啊。
  X:但其实那个语文老师也有好多缺点的,尤其是我现在回想起来就发现了。我前两天正好碰到他,也觉得他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W:但是C老师真的没有缺点。
  X:是吧,但是沒有关系。
  ……
  (但谈及C老师的缺点时,W出现一定阻抗,因为仍然处于第1次咨询,出于咨访关系的考虑,咨询师没有直接挑战其观点。因为W强调“C老师没有缺点,所有的都是优点”,因此布置第1次的作业,“观察C老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你不是很喜欢的细节,或者你觉得她和其他老师一样的细节”。)
  (在咨询的第1阶段,通过共情、“去标签化”、“自我暴露”等技术,X与W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并有效地缓解了W的焦虑情绪和压力。)
  2.咨询阶段
  (1)第2次咨询
  咨询刚开始,W便向X表示,完成“观察日常生活中你不喜欢的C老师的细节”后,产生了新的困扰。
  W:老师,我做了作业之后,真的发现了C老师有一些地方是我不喜欢的。
  X:哦,看来你观察得很仔细,比如呢?
  W:比如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她就走了,也不好好地上课……
  ……(暂略)
  X:其实对于一名老师而言,你也能理解是吗?因为老师也是普通人呢。
  W:是的,但是我现在有个新的问题,我发现自己没有以前那么喜欢C老师了。
  X:(微笑)是吗?人的感情是不断变化的,尤其在你们这个年龄,喜欢C老师,还是不怎么喜欢C老师,或者不喜欢C老师都可以,我从不要求你一定要喜欢还是不喜欢。
  W:(微笑、轻松一些)是的,可是我现在的问题是,同学们、老师们和我父母都还以为我很喜欢她,C老师也以为我很喜欢她,因为我以前老是说她多好多好,可是事实上,我自己知道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喜欢她了,这让我有点不舒服。
  X: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了,但别人都觉得你喜欢,所以你觉得有种违心的感觉?
  W:是的,也担心别人会怎么说。
  X:其实你能够关注到自己的内心感觉,这一点非常好。
  (在第2次咨询时,W提出她的困扰由第一次的“觉得C老师不如以前那么喜欢自己了”转变为“没有那么喜欢C老师了,但是别人都还以为自己很喜欢,觉得不舒服”。因此第二次咨询时主要从人际关系的方面工作,帮助W认识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同时人际交往的前提是自己要觉得自如,用“舒服”的方式去相处,不需要勉强自己去故意“喜欢”还是“不喜欢”一个人,同样的。她喜欢C老师或者不喜欢C老师,都是可以接受的。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如地处理人际关系,“不舒服”的感觉就会自然地消失。)
  X: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感觉和想法的?比如小王在路上撞了小白一下,小白可能会认为是故意的,而小王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觉得自己是无意的,小李呢,又会有他自己的想法。
  W:是的,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X:你说得太好了,那是因为不同的人的思考方法、角度都不一样,所以同一件事情,你觉得是这样,所以你会生气,或者会担心,或者会不舒服,其他人呢?
  W:他们不一定吧,可能有别的样子。
  X:对,是有这种可能性,对吧。所以回到第一次的问题,C老师可能并没有不喜欢你了,像你这么乖巧的孩子她可能都喜欢,她可能也喜欢别的学生。老师嘛,天职就是会喜欢学生,也想得到别人的喜欢,或者她可能没有注意到你的想法。你觉得有这样的可能性吗?
  W:(沉默、思考)……嗯,有的。也许是我自己多想了。
  X:那对于今天你提到的这个困扰,自己没有那么喜欢老师了,其他人却还那么认为,所以你有违心的感觉,也担心别人的闲话,其他人到底会怎么想,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呢?
  W:也许他们会不在意,也许会说,也许不会说。
  X:嗯,你说得很对,当然,他们也有可能性就是像你担心的,会说你。但是你能找到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永远不被别人议论的吗?
  W:(沉默、思考)好像没有。
  X:是啊,其实每个人都会被别人议论,我相信,就算有可能出现议论的话,也马上会过去的,你想想你上一次有没有被别人议论过?后来是怎么办的。
  ……
  (经过认知分析,W的焦虑情绪明显得到疏解,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人际关系。)
  X:W,我发现你真的特别好,特别会为他人着想,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担心C老师会不高兴,你会很顾及别人的看法对吗?
  W:(沉默、思考)好像是的。
  X: 但是你自己呢?其实喜欢还是不喜欢,还是没有以前喜欢都是没有问题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逼你,自己也不要勉强自己,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去和对方相处,才会是最舒服自如的。
  ……
  布置第2次的作业,观察C老师日常生活中的优点,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方式去和C老师相处。
  (第2次咨询后,W完成了《家庭功能问卷》,W家庭总功能得分为1.95分,但是行为控制、家庭角色、情感反应、问题解决这四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2.18分、2.33分、2分、2分,可推测W的家庭功能在这几个维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且C的“恋师”问题应该与“姐姐”、与父母的依恋存在关系,因此下一次咨询的重点放在家庭功能的工作上。)
  (2)第3次咨询
  W在第3次咨询时,表示完成了第2次的作业,心情很愉快,“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去对待C老师,于是我见了她,就抱了她一下,很早以前我就想抱了,一直没敢,一下子让我轻松很多。”
  通过会谈初步了解到W的家庭构成如下图:
  W的父母夫妻关系良好,父母较开放民主,热爱旅游。W与姐姐关系良好,姐姐一直辅导W的功课,但自从姐姐结婚后,较少回家,与W关系渐疏远。姐夫是健身教练,小时候在加拿大生活,将携姐姐一起移民。W表示,父母也肯定会一起移民,“就只剩下自己在北京”。
  X:父母亲肯定会放心不下你吧?
  W:也许会,可是他们特别爱玩,很愿意出国去加拿大,前段时间他们还出去旅游了。
  X:听起来爸爸妈妈很喜欢旅游?
  W:他们可喜欢旅游了,经常要出去玩,而且是两个人单独去,他们还特别爱买东西,很多时候都得我管着他们。
  X:看来父母的感情特别好,真好。你提到,你要管着他们?
  W:是啊,他们老是喜欢买东西,尤其买户外设备,户外设备可贵了,我都担心钱都被他们花了,就没有零用钱给我了。前两天他们要买一个登山的墨镜,要两千多块钱呢,太贵了,我就说买那个几百的吧,买几百块的。
  ……
  家庭系统治疗理论中提出家庭关系的三角理论,父母、子女构成的三角化关系中,平衡的三角关系可以保证孩子健康成长,而不平衡的结构孩子会陷身在家庭内,无法发展独立的自我。在W的案例中,父母亲的联系紧密,与W关系的相对疏离,其实形成了“推出的三角”,如右图父母与姐姐的三角关系暂不重点研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W与父母的角色倒置,成为倒置的三角关系。例如W常常需要为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考虑,倒置的三角关系也许导致W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多地关注他人的特点。父母亲与W构成的推出三角,让W感到“明明还是个小孩,却好像成了父母,而父母成为了只顾自己玩的小孩,有种孤单的感觉”。W与父母没有形成恰当的依恋模式,转而投射到年长的姐姐身上,而姐姐由于另外成立家庭,逐渐脱离原生家庭,可以推论,W逐渐失去了作为依恋对象的姐姐,遂将依恋对象投射到C老师身上。并且W表示,以前小学的时候也喜欢某老师,但妈妈总反对,现在喜欢C老师,父母亲也喜欢,还经常一起讨论C老师,存在C老师成为W加强与父母关联的可能性。以上两点也许正是W“恋师”问题,乃至“同性恋”问题的深层原因。
  第3次咨询之后,布置作业:主动多与父母沟通,尽量及时坦诚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主动多交朋友。
  3.结束阶段
  通过咨询,W的焦虑情绪基本消失,心理冲突得到解决,能自然地与C老师相处,人际交往水平提高,能从容地应对同伴舆论,与父母沟通加深,依恋程度提高。
  五、讨论与思考
  通过整个咨询过程的分析,W一开始的“恋师”问题实际上是家庭功能的问题,或者说是与父母依恋关系的问题。如果以后有条件,对案例W家庭进行系统家庭治疗,也许会对W本身有更大的帮助。
  刚开始接触本案例时,当W提到“同性恋”问题时,其实笔者也有点“吃惊”或者认为也许遇到了“棘手的心理障碍问题”,这时咨询师的价值中立非常重要,一定不要随意给来访者贴上标签,要去除自己的主观偏见,客观地看待问题,无条件关注来访者,发觉来访者本身的积极力量,并为咨询所用。
  随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咨询理论的发展,心理咨询技术越来越丰富,例如“合理情绪疗法”、“外化理论”、“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叙事疗法、焦点治疗等等。笔者认为,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并不一定要去追究到底某技术方法是属于某流派的,而是应该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恰当的方法,建立咨访关系,达到“搅动”来访者、助人自助的目的。
  
   (作者单位:北京市京源学校)
  (责任编辑:郭晶)
  
  专 家 点 评
  情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标志之一,情感的困扰是当下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北京市京源学校林丽老师熟练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让一位初一女生伴随着一个“不好意思开口”问题的层层分解而渐进走出心灵的困惑,收获着心灵释放与心灵成长的喜悦。本个案报告向我们展示的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的学生了解、信任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吗?愿意向心理辅导教师倾诉自己的“秘密”吗?林丽老师以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着作为学生心灵窗口的心理辅导工作的意义与魅力。
  正如作者所言:随着信息渠道的发达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同性恋”“性变态”等敏感词,而由于缺乏深刻的了解,很容易同伴式地对号入座,造成人际性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的化解仅依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个体的努力显然收效甚微。本个案报告层层所分解的正是“问题”之源的“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任何个人,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任何文化的影响都更持久,更剧烈。正是以外在的形式“强制”作用于人们的“社会事实”,最终塑造了人们的意识与命运。 学校教师关注学生对“社会事实”的化解与升华,是学生的幸福与本源的成长。愿我们的师者、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化解与升华“社会事实”的过程中,渐进拥有自己的“非常具体意义上的天地创造”,渐进收获“成功生活者”希望的喜悦与幸福。
  上述点评,仅供参考。
  (点评专家:刘士明,中石化江苏油田党校高级政工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国家级高级心理保健师)
其他文献
在我们学校,关于实行“绩效工资”开了好几次会议,对其精神,各个部门以至各位教师,也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次解读中逐步明朗,从最初的懵懂到逐渐理解。曾听到众人纷纷扬扬,也曾看到个别人“义愤填膺”,我却常常陷入沉思。  绩效工资等同于按劳分配吗?好像有点似是而非,这是我的第一个思考。也许工资改革的本意包括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的考虑,但众所周知,绝对的“按劳分配”不可能实现。不说这种“劳”包括体力劳
說起兰州的名片,“一碗面,一本书,一条河”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兰州最具标志的三张名片,也构成了兰州在外地人心里的印象,但小编今天为您介绍的是兰州这座历史名城的另一张名片——兰州太平鼓舞。这是一种独具西部风情的民间鼓乐艺术,它历经数百年的历史长河,频频在国内外的重要文体舞台亮相,为兰州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兰州太平鼓舞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
《亲爱的小鱼》是一个非常有趣、温馨的故事。借一只猫的自我独白,表达着爱与理解的深刻内涵,值得读者细细揣摩。  这个故事出场人物单纯,情节更是简洁,整个文本故事只有273个字,更丰富的故事细节,是通过画面表达出来的,因此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低幼绘本故事。如何把这个故事讲好是对教师的重大挑战。  教学途径:角色 游戏 节奏。  这本书的封面和环衬选取了书中最温情的两幅画面,封面是最后一张——小猫正在深情地
蛋白粉:日常吃够鱼肉蛋奶,的确不需要  除非是健美运动员,一般人只需比平常多吃一两瘦肉和一两个蛋就可以了。不过,当膳食中蛋白质比例过低时,人容易虚胖,身体松软,没力气,怕冷,消化能力弱,容易浮肿。特别是对肌肉本来就少、消化本来就差、食量本来就小的老年人来说,保证蛋白质供应是必须的。  总之,如果您的牙口很好,消化正常,鱼肉蛋奶不缺,就别花高价吃蛋白粉了。葡萄籽胶囊:不是皮肤增白剂  葡萄籽胶囊主要
《中国教师》:史教授,您好,您怎么看“女性教育”?  史静寰:女性教育还是性别教育,我认为不是一个概念。从性别角度来看,并不是只有女孩才要接受教育,还是要有一个在社会的层面上对所有社会公民进行的教育。其实人的性别就体现了社会化的角色和对这个角色的认同,所以,从人的社会化本质和人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分工的认识和自身的性别角色的定位这几个角度考虑,是能够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这一个框架里的。这个应该是我们教
爱利希弗洛姆(Fromm Erich, 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缔造者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爱的艺术》是其代表作之一。  弗洛姆在此书中最重要的主张是只有把实践爱当做一种信仰,才能真正地懂得爱的艺术。当代青年对爱的态度并不十分严肃,很多教育者面对这样的现实心里面都会有些许尴尬。但是爱本身既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一件事情,又是人生中很有必
在2009年7月全国第十一届小学优质课观摩评议会上,尹德香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荣获一等奖。在激动和兴奋的同时,课题研究攻关小组两个半月的真实执著的研究场景回映在我们的脑海中。分析尹老师初教“圆的周长”时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游离。为此,我们给本课应体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初步定位,建立了“理论学习——修改设计——说课(说改进、创新点)——上研究课——评课反思”的研
所谓“百年名校”,笔者从学校文化的视角剖析,应该是具备下列六项基本条件的老牌且著名的教育机构:①创办于清末民初,即办学历史百年以上或接近百年,②实施新学课程教育,课程体系呈多元性,③长期以来由教育家治学,教育有效;④各级各类卓越人才辈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杰出贡献;⑤教育文脉绵延至今,办学文献和历史人文景观维护较好,⑥在教育界有良好的知名度,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  严格地讲,百年名校是指在清末民
学生在校园里幸福吗?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这一根本性问题。校园首先是属于学生的,把学校建成学生们喜欢的、向往的地方,一直是我们的追求。  2007年1月,面向全校近5000名学生,广文中学进行了学生幸福感的调查活动:“你在校园里幸福吗?”“你幸福的根源在哪里?”“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调查发现,孩子们在校园里的幸福指数为8.16(最高指数为10),幸福感的来源排在前十位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
当人们谈起生活教育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其当代价值;而谈起其当代价值时,又往往将它与教育改革联系起来,谈它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等等,对到底什么是生活教育、为什么要实行生活教育、生活教育何以会有价值、其价值究竟何在等问题,反倒缺乏更深入的思考。本文拟从教育救国和公民教育的视角来探讨生活教育及其本质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教育何以能够救国  20世纪上半叶,各种救国思潮风生水起,成千上万有良知的知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