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文清气正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_hu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又一次激荡起了我最初走上讲台时的原动力。《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以独有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日本教学改革的历程和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
  一、“静悄悄”而又不是静悄悄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师课堂,都是以“热热闹闹”的吸引眼球的设计和灵动感为主。没错,时刻掌握课堂节奏,以灵动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散和集中,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但是,在热闹的背后,这些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如何得到落实的呢?《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又是在表达着什么呢?是放下规矩放飞孩子的天性?还是说安安静静毫无乐趣的校园?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活泼而不受约束的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除了尽可能地呵护孩子的天性,更应该营造出一个能让孩子静下心来沉浸其中的学习环境。谨以此条,我们就要咀嚼一下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当下的教学改革,课堂形式的转变不等同于轰轰烈烈的形式和一时兴起的风潮,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静悄悄”和“活跃”在汉字本身的意义中是背道而驰或强烈矛盾的,但其中隐含的教育意义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師推进工作的一种内力驱使的状态。
  二、学会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最直接的文字感受者,同时也是与文本对话的中心。但是学生个体因家庭氛围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对文字的阅读体验就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在文字表达的效果、形式、内涵上多有不同,因而在语文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文字理解中更多的是一些共性,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更多的是这样的:丑小鸭的际遇总是不怀好意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幻象多了一份批判,或许我们还能看到更多,这就造成在课堂上对同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的观点近乎一致,但又有个别独特的观点出现的现象。对这一个个“杂音”,教师应给予足够的注意,微笑着耐心地倾听,因为这一个个“杂音”很有可能赋予文本更多的意义。
  “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对此,佐藤学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当,他把学生发言和教师倾听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这是教师应对课堂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等同于“应付”的假象,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学生也会多角度地深入到课堂中去。这对教师这个角色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甚至是一种职业的追求。
  三、我的语文课堂实践和设想
  “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文中所说的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相互学习、成长,参与教学的教师、专家、社会中的家长以及有所交集的人物也参加到学习中,共同发展。语文教师应该知书达礼,人格及语言富有感染力;语文教师应该机智、幽默,有丰厚的语文积累。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能够让学生喜欢你,爱上你的语文课。
  有位社会学家曾说过:“小朋友之间的影响要比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成人的话孩子不太容易理解,而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容易多了。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环境,相同的学习内容,相近或相似的喜好。他们往往可以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争论不休,或是为发现共同爱好而欣喜不已。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把问题设计得更有思考价值、更具开放性,而我们的应对不仅仅停留在肯定而是引发更多的声音,把话语权和决策权彻底交给学生再加以适当的整合,或许就可以实现至少40分钟的“共同体”教学。
  研究发现,高效且走在前沿的学校往往都有一批高效能的教师队伍,他们合作、学习,塑造出“共同体”的校园文化,包括相互合作、教师间的密切沟通、积极的工作氛围。教师相互学习有多种方法,如教研小组活动、公开课的观摩,等等。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使他们有机会聚在一起,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既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取长补短,又能使教师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因语文学科的特性是“教无定法”,教研的开展和互相的灵感触发就尤为突出。
  语文是培养阅读习惯、塑造人文品格的学科,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载体;语文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教师、家长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这样,语文教学这条路,我们就会走得更坚实一些。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16中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侧重实践,是综合知识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有哪些意义和方法呢?  一、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  1.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每一堂课教师都必须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须完成相关的教学要求,但参与学习的学生彼此之间存在很大
课间交流时,许多学生都提到自己在课外补习英语。获得这一信息后,一个念头在我脑中闪现:下节语文课前安排一段英汉翻译,肯定会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铃响后,我说出了这一想法。学生们一致赞同,并推选了几名选手现场比拼。“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Li Lin.”……这些简单的对话,选手们翻译得比较准确。可是,当一个学生说“I find my school is beaut
作为佳能(中国)成立15周年的盛会,佳能博览会2012对于佳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前国务委员、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唐家璇、常务副会长井顿泉及佳能(中国)合作伙伴国际著名影星成龙,作为曾为佳能(中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各界代表,应邀出席了开幕式,并与亲临现场的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御手洗冨士夫、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小泽秀树共同出席了剪彩仪式。  步入会场,参观者马上就会发
摘 要: 古典戏剧作为中国口头文学的重要形式,一直拥有广大受众群, 而其承载的文学、文化价值更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传承、交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古典戏剧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建立在“文化自觉”而不是“文化清洗”上的创造性叛逆就为实现上述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以“百戏之祖”的昆剧代表作《牡丹亭》的译本为例,谈谈古典戏剧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自觉”基础上 “创造性叛逆”的必要性。  关键词:
《盘古开天地》和《普罗米修斯》两篇神话故事都是人类的重要精神来源,故事的内容和语言都极富特色。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该学些什么,又该如何教好这两篇神话故事,这让我颇费一番脑筋。我静下心来思考、阅读,并借鉴优秀老师的想法,决定把这两篇神话故事以“神话”主题统整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神话的神奇之处和神话语言的通俗与精妙。  一  丁零零,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开始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神话课。按照教学设
作为读者,我一直很喜欢《枫桥夜泊》。一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诗中那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然而,诗中的文字耐人寻味,诗中的意境更是难以言表,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真正深刻理解《枫桥夜泊》,实在非常困难。作为教师,我该如何带着学生走进经典呢?  郑板桥富于哲理的“难得糊涂”是一种令人向往的人生境界。其实,小学古诗教学不也是这样吗?诗无达诂。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给古诗中的某些语言现象和诗中的情绪、意境
摘 要: 沈从文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作家作品评论集《沫沫集》,坚持以艺术为本位,弘扬文学的本体性;运用直观感悟式的思维方式,体现独特的批评风格;采用人格化的批评方法评论作家作品,体现独特的批评个性;始终贯穿审美追求和对美与善的渴望。  关键词: 沈从文 《沫沫集》 批评风格 审美追求  沈从文是京派代表作家,作为二十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京派作家关注人生,主张文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现实和政治斗
沂河的水,极为清澈,一眼就能睹见河底的沙石,自由自在的鱼儿,以及飞翔的鸟雀,还有皑皑白云蓝汪汪的碧空……那番清澈劲儿,直叫人稀罕。那种意境,即便李白杜甫也难以书写。  当然,这是1943年的沂河水。  河边,花儿开得正艳,也欢。最不起眼的苦菜,也顶着小黄碟儿,在炫耀它的俊俏;野草莓,当然更不甘寂寞,花瓣开得异常浓烈,让人付出若干爱意……河水见证着它们的娇媚容颜。  杜月季,在河边洗衣裳,洗再度利用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是一篇文字精练、寓意隽永的课文,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是以对文章的深刻认知和准确把握为前提的。下面,我们来细读这篇课文,并结合作者的经历,知人论世,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了解文章内外的故事,以期为朗读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资源。  这里,教师可以从人物解读的角度来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故事,剖析他们的性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物,并读出他们的特点
摘 要: 《阿拉斯托》是诗人雪莱早期的重要诗作之一,其奔放的想象、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晦涩难懂的语言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使其文学思想与内涵得以多角度解读。本文从该诗中展现的雪莱矛盾的精神世界入手进行研读与分析,以期让读者了解《阿拉斯托》中蕴含的雪莱对浪漫主义理想的探询与思考。  关键词: 《阿拉斯托》 孤独 浪漫主义理想  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y,179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