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又一次激荡起了我最初走上讲台时的原动力。《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以独有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日本教学改革的历程和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
一、“静悄悄”而又不是静悄悄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师课堂,都是以“热热闹闹”的吸引眼球的设计和灵动感为主。没错,时刻掌握课堂节奏,以灵动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散和集中,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但是,在热闹的背后,这些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如何得到落实的呢?《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又是在表达着什么呢?是放下规矩放飞孩子的天性?还是说安安静静毫无乐趣的校园?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活泼而不受约束的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除了尽可能地呵护孩子的天性,更应该营造出一个能让孩子静下心来沉浸其中的学习环境。谨以此条,我们就要咀嚼一下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当下的教学改革,课堂形式的转变不等同于轰轰烈烈的形式和一时兴起的风潮,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静悄悄”和“活跃”在汉字本身的意义中是背道而驰或强烈矛盾的,但其中隐含的教育意义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師推进工作的一种内力驱使的状态。
二、学会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最直接的文字感受者,同时也是与文本对话的中心。但是学生个体因家庭氛围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对文字的阅读体验就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在文字表达的效果、形式、内涵上多有不同,因而在语文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文字理解中更多的是一些共性,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更多的是这样的:丑小鸭的际遇总是不怀好意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幻象多了一份批判,或许我们还能看到更多,这就造成在课堂上对同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的观点近乎一致,但又有个别独特的观点出现的现象。对这一个个“杂音”,教师应给予足够的注意,微笑着耐心地倾听,因为这一个个“杂音”很有可能赋予文本更多的意义。
“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对此,佐藤学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当,他把学生发言和教师倾听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这是教师应对课堂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等同于“应付”的假象,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学生也会多角度地深入到课堂中去。这对教师这个角色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甚至是一种职业的追求。
三、我的语文课堂实践和设想
“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文中所说的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相互学习、成长,参与教学的教师、专家、社会中的家长以及有所交集的人物也参加到学习中,共同发展。语文教师应该知书达礼,人格及语言富有感染力;语文教师应该机智、幽默,有丰厚的语文积累。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能够让学生喜欢你,爱上你的语文课。
有位社会学家曾说过:“小朋友之间的影响要比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成人的话孩子不太容易理解,而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容易多了。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环境,相同的学习内容,相近或相似的喜好。他们往往可以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争论不休,或是为发现共同爱好而欣喜不已。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把问题设计得更有思考价值、更具开放性,而我们的应对不仅仅停留在肯定而是引发更多的声音,把话语权和决策权彻底交给学生再加以适当的整合,或许就可以实现至少40分钟的“共同体”教学。
研究发现,高效且走在前沿的学校往往都有一批高效能的教师队伍,他们合作、学习,塑造出“共同体”的校园文化,包括相互合作、教师间的密切沟通、积极的工作氛围。教师相互学习有多种方法,如教研小组活动、公开课的观摩,等等。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使他们有机会聚在一起,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既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取长补短,又能使教师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因语文学科的特性是“教无定法”,教研的开展和互相的灵感触发就尤为突出。
语文是培养阅读习惯、塑造人文品格的学科,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载体;语文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教师、家长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这样,语文教学这条路,我们就会走得更坚实一些。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16中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一、“静悄悄”而又不是静悄悄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师课堂,都是以“热热闹闹”的吸引眼球的设计和灵动感为主。没错,时刻掌握课堂节奏,以灵动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散和集中,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但是,在热闹的背后,这些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如何得到落实的呢?《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又是在表达着什么呢?是放下规矩放飞孩子的天性?还是说安安静静毫无乐趣的校园?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活泼而不受约束的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除了尽可能地呵护孩子的天性,更应该营造出一个能让孩子静下心来沉浸其中的学习环境。谨以此条,我们就要咀嚼一下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当下的教学改革,课堂形式的转变不等同于轰轰烈烈的形式和一时兴起的风潮,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静悄悄”和“活跃”在汉字本身的意义中是背道而驰或强烈矛盾的,但其中隐含的教育意义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師推进工作的一种内力驱使的状态。
二、学会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最直接的文字感受者,同时也是与文本对话的中心。但是学生个体因家庭氛围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对文字的阅读体验就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在文字表达的效果、形式、内涵上多有不同,因而在语文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文字理解中更多的是一些共性,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更多的是这样的:丑小鸭的际遇总是不怀好意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幻象多了一份批判,或许我们还能看到更多,这就造成在课堂上对同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的观点近乎一致,但又有个别独特的观点出现的现象。对这一个个“杂音”,教师应给予足够的注意,微笑着耐心地倾听,因为这一个个“杂音”很有可能赋予文本更多的意义。
“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对此,佐藤学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当,他把学生发言和教师倾听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这是教师应对课堂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等同于“应付”的假象,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学生也会多角度地深入到课堂中去。这对教师这个角色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甚至是一种职业的追求。
三、我的语文课堂实践和设想
“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文中所说的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相互学习、成长,参与教学的教师、专家、社会中的家长以及有所交集的人物也参加到学习中,共同发展。语文教师应该知书达礼,人格及语言富有感染力;语文教师应该机智、幽默,有丰厚的语文积累。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能够让学生喜欢你,爱上你的语文课。
有位社会学家曾说过:“小朋友之间的影响要比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成人的话孩子不太容易理解,而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容易多了。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环境,相同的学习内容,相近或相似的喜好。他们往往可以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争论不休,或是为发现共同爱好而欣喜不已。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把问题设计得更有思考价值、更具开放性,而我们的应对不仅仅停留在肯定而是引发更多的声音,把话语权和决策权彻底交给学生再加以适当的整合,或许就可以实现至少40分钟的“共同体”教学。
研究发现,高效且走在前沿的学校往往都有一批高效能的教师队伍,他们合作、学习,塑造出“共同体”的校园文化,包括相互合作、教师间的密切沟通、积极的工作氛围。教师相互学习有多种方法,如教研小组活动、公开课的观摩,等等。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使他们有机会聚在一起,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既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取长补短,又能使教师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因语文学科的特性是“教无定法”,教研的开展和互相的灵感触发就尤为突出。
语文是培养阅读习惯、塑造人文品格的学科,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载体;语文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教师、家长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这样,语文教学这条路,我们就会走得更坚实一些。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16中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