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既不能弃之,又食之无味的境地。如此困境的造成既有学生的原因,又有老师的原因,而后者更主要。教师能做的主要是兴趣上的激发和方法上的指导。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和评论能力,摆脱各种情感束缚,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笔者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激发兴趣和方法指导,做了自主探究作文教学的尝试,记录如下。
尝试一:
1.导入:同学们,都说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头,可是由于紧张的学习,我们不知道忽略了多少可以写作的素材。今天,我们解放思想,写作训练不拘于常规,真正走进生活,看看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
2.创设自主探究的“境”。上课铃打响了,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走在校园的小道上。老师没有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美,从而上升到理性的感悟。
学生习作片断:由叶引发的联想:一根新叶荡起一层波,一抹红尘笑待几时空?苍颜褪去,豪时他年岁月。飞鸿踏雪几堆愁?朝如雪,暮成色,仰天长啸,颤摆几分雪。绿叶从树顶饶旋,飘在我的脸上,捡起它,还一波一波泛着青翠的油光,这一截小小的生命在秋意未袭之前就已殆去它的可人吗?我有一点哀怜,一阵凉风掠过,那片叶便随风飘往河里了,阳光下一层一层的荡起了波。我敢肯定,决不亚于宗璞紫藤萝瀑布的美。一瞬,那叶仿佛就恢复了他的朝气,一点一点闪耀在河中。
小结:首先,打破了传统的室内教学模式——闭门造车型,而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写作素材,拥有第一手资料;其次,让学生自由组合,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自由感”,从而减轻学习上的精神负担,能随意观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再者,教师的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真谛的意义。
尝试二:
1.导入: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啊,因为爱得深沉,所以,许多话说不出来,所以,固执地认为故土的一切都比别人好,其实,爱故乡是如此,爱一个人更是如此,想想我们身边,有哪个人是最牵动我们的心的,想象一定的情境,把他讲出来。
2. 开放自主探究的“度”。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纷纷发言:有的学生想起中秋节时,全家边尝月饼边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景;有的学生想起“重阳节”时妈妈给奶奶送贺卡;有的学生想起“六一节”时爸爸给自己送的礼物……至此,教师提出作文要求:将你在那个日子里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字数不限。
学生挥笔直抒,在一节课时间里,多数同学轻松地完成了习作,而且写人、写事、写景、状物,均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学生习作片段展示:夕阳中,老人想起了子女去年回来时的情景。自己兴奋地在厨房忙了一桌子女爱吃的菜,高兴地收子女们买的保健品,开心地给孙儿们讲老掉牙的故事……想着想着,一股酸涩感涌向老人的鼻腔,老人无声的叹了口气,继续着石雕般的姿势守望,首望儿女归来的那一天。
子女们长大了,不甘于平庸而出去闯荡,如风筝挣脱了线般飞远,留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的人守望,思念如酵母般发酵、膨胀,如风筝线般绵远、悠长,却又只能像风筝线般被风儿吹乱、吹散。风筝渐行渐远,感受不到了那份思念,沉迷于外面新奇的世界。
子女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努力守着幸福生活,期望着更幸福的生活,渐渐忘了故乡的老人。偶尔想起来,就买点东西看望一下老人,塞点钱,嘱咐几句注意身体,就因工作忙而离开。随后那人那地,如浮尘般飘落到记忆的边缘。
残阳如血,曾把激情献给大地;大地深沉,曾把养料献给大树;大树苍老,曾把家园献给鸟儿。那树下的人呀,却把自己的激情、养料、家园都献给了子女,如今只是守望着子女的归来,但却如一奢侈的梦。日益苍老的他们,或许每日都做着含饴弄孙的梦吧,但那只是梦。
小结:组织教学时,首先将习作所涉及的范围适当拓宽,降低了运用知识的难度;其次将习作的要求适当拓宽,扩大了完成习作的自由度;再加上精心创设的导入,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广度,这样多一点“自助餐”,放弃了“配给制”,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便于再现学生储藏于大脑中的知识和经历,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写出好的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学生自主探究写作的实现依靠教师巧妙地创设自主探究的“境”和开放自主探究的“度”,为学生提供释放真情、有话可写的平台。从而充分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不时闪现出思维的火花,捕捉住灵感,最终下笔有神,妙笔生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226500)
尝试一:
1.导入:同学们,都说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头,可是由于紧张的学习,我们不知道忽略了多少可以写作的素材。今天,我们解放思想,写作训练不拘于常规,真正走进生活,看看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
2.创设自主探究的“境”。上课铃打响了,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走在校园的小道上。老师没有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美,从而上升到理性的感悟。
学生习作片断:由叶引发的联想:一根新叶荡起一层波,一抹红尘笑待几时空?苍颜褪去,豪时他年岁月。飞鸿踏雪几堆愁?朝如雪,暮成色,仰天长啸,颤摆几分雪。绿叶从树顶饶旋,飘在我的脸上,捡起它,还一波一波泛着青翠的油光,这一截小小的生命在秋意未袭之前就已殆去它的可人吗?我有一点哀怜,一阵凉风掠过,那片叶便随风飘往河里了,阳光下一层一层的荡起了波。我敢肯定,决不亚于宗璞紫藤萝瀑布的美。一瞬,那叶仿佛就恢复了他的朝气,一点一点闪耀在河中。
小结:首先,打破了传统的室内教学模式——闭门造车型,而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写作素材,拥有第一手资料;其次,让学生自由组合,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自由感”,从而减轻学习上的精神负担,能随意观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再者,教师的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真谛的意义。
尝试二:
1.导入: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啊,因为爱得深沉,所以,许多话说不出来,所以,固执地认为故土的一切都比别人好,其实,爱故乡是如此,爱一个人更是如此,想想我们身边,有哪个人是最牵动我们的心的,想象一定的情境,把他讲出来。
2. 开放自主探究的“度”。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纷纷发言:有的学生想起中秋节时,全家边尝月饼边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景;有的学生想起“重阳节”时妈妈给奶奶送贺卡;有的学生想起“六一节”时爸爸给自己送的礼物……至此,教师提出作文要求:将你在那个日子里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字数不限。
学生挥笔直抒,在一节课时间里,多数同学轻松地完成了习作,而且写人、写事、写景、状物,均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学生习作片段展示:夕阳中,老人想起了子女去年回来时的情景。自己兴奋地在厨房忙了一桌子女爱吃的菜,高兴地收子女们买的保健品,开心地给孙儿们讲老掉牙的故事……想着想着,一股酸涩感涌向老人的鼻腔,老人无声的叹了口气,继续着石雕般的姿势守望,首望儿女归来的那一天。
子女们长大了,不甘于平庸而出去闯荡,如风筝挣脱了线般飞远,留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的人守望,思念如酵母般发酵、膨胀,如风筝线般绵远、悠长,却又只能像风筝线般被风儿吹乱、吹散。风筝渐行渐远,感受不到了那份思念,沉迷于外面新奇的世界。
子女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努力守着幸福生活,期望着更幸福的生活,渐渐忘了故乡的老人。偶尔想起来,就买点东西看望一下老人,塞点钱,嘱咐几句注意身体,就因工作忙而离开。随后那人那地,如浮尘般飘落到记忆的边缘。
残阳如血,曾把激情献给大地;大地深沉,曾把养料献给大树;大树苍老,曾把家园献给鸟儿。那树下的人呀,却把自己的激情、养料、家园都献给了子女,如今只是守望着子女的归来,但却如一奢侈的梦。日益苍老的他们,或许每日都做着含饴弄孙的梦吧,但那只是梦。
小结:组织教学时,首先将习作所涉及的范围适当拓宽,降低了运用知识的难度;其次将习作的要求适当拓宽,扩大了完成习作的自由度;再加上精心创设的导入,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广度,这样多一点“自助餐”,放弃了“配给制”,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便于再现学生储藏于大脑中的知识和经历,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写出好的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学生自主探究写作的实现依靠教师巧妙地创设自主探究的“境”和开放自主探究的“度”,为学生提供释放真情、有话可写的平台。从而充分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不时闪现出思维的火花,捕捉住灵感,最终下笔有神,妙笔生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