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的新闻越来越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类新闻受到普遍欢迎,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最具活力、最有看点的部分。细细想来,道理很简单,因为电视新闻关注百姓,百姓自然爱看自己身边的新闻。
道理简单,不等于很容易就能做到。虽然近些年我们的新闻节目有所变化,但普遍存在的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还是离老百姓的生活不够近,新闻播音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高高在上的语态、完全的官方辞令、只唯上的工作状态,使电视播音工作离群众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新闻播音工作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自觉切实地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满怀真情走基层,意诚心正转作风,实话实说改文风才能使新闻播音工作“接地气”“长灵气”。
满怀真情——走基层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中秋佳节,敬一丹来到我们江西宜丰,陪着留守孩子一同度过。敬一丹关注留守孩子已经持续多年,在这则新闻中可以看出她对孩子们的深情厚谊,真情流露使整条新闻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一直暖到观众的心里。
播音是一门语言艺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情之语怎能感动有心之人呢?白岩松曾说过:“人们只有感受到你的真情,他们才会被你的语言内容真正打动。”
情感是思想的双翼,没有这双翅膀,思想永远难以飞翔。在心理学上,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新闻播音主持几乎涉及人类全部的感情类型,使观众为之动容、倾心投入的优秀电视节目,都是情感传播方式成功运用的典范。
新闻播音员的真情实感、朴实亲切从何而来?有人说,可以从书上来,可以闭门造车,可以表演出来,但都不如走进基层真实体验得来。
满怀真情走基层,要成为“真记者”。作为记者“大家族”中的新闻播音主持人,要改变鼻孔朝天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的落后模式,改变脱离群众路线、放弃群众立场、丢弃群众观点的方式,真正走进基层去,走到群众中去。
满怀真情走基层,就是要感同身受。了解百姓生存状态,体会群众冷暖诉求,感受群众喜怒哀乐,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盼。感同身受,新闻播音员才能将新闻的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将文字变成发自心底的声音,以情带声,传情达意,把“音”和“义”同时送到观众的心里,感染观众的情绪,引起观众的共鸣。
满怀真情走基层,要把握好播音表达的“度”。比如,在敬一丹与孩子过中秋的新闻中,她就很注意对有声语言的控制。她尽管心中充满着对孩子的爱,但引发出的感情,却用一种内敛、略微轻弱的声音去表达,反而能显得情感足,发自内心,深深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所以,播音员主持人在走基层的报道中,一定要注意情感的色彩和分量的把握,宁可“情足声欠”,也不要“声足情欠”,也就是说情感要给足、到位,但声音应有所控制。
精品力作来源于带着真情走基层。中央电视台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采访《索道医生》的乔亚美曾说:“第一次过完索道,我的状态可以用‘惊魂未定’来形容,但就是这种跟着邓医生‘溜索’的深入体验,才让我更加理解了邓医生28年的艰辛,有了这种体验,就更被邓医生的坚守感动。”这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不时看到李瑞英、白岩松、敬一丹、海霞等播音员走进基层,用最和谐、最流畅、最具感染力的电视语言,感动观众,凝聚人心。
意诚心正——转作风
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新闻播音员还要重视态度问题。唯有真诚最动人,唯有真诚出真知。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不仅要“一身汗两腿泥”,更要真心诚意。
老一辈播音员齐越说:“生活是我创作的源泉。当我的心和人民的心息息相通,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时,我的播音才有生命力;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我的播音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他曾回忆:“在播《焦裕禄》这篇通讯之前,1964年到1965年,我曾参加山西五台县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过程中,我和那里的农民、干部交上了朋友。我深深地感到,基层多么需要一个带领农民改变农村面貌的有胆有识的带头人啊!《焦裕禄》发表以后,我想:焦裕禄不正是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1966年2月6日,我接受了播录《焦裕禄》的任务。于是蕴积内心的强烈的播讲愿望在胸中奔涌,一年前农村生活的体验,帮助我很快就沉浸在通讯描述的情景中,想焦裕禄所想,急焦裕禄所急,流着热泪,几乎是一气呵成录完这长达70分钟的通讯。”
笔者记忆很深的一次是深入到丰城煤矿井下800米深处去采访。刚下矿井,工人们看到笔者是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都很拘谨,一问一答,很不自然。后来,我们就同工人们在井下一同工作一同吃饭。仅通过作业面就坐车、步行了三个小时,最后热得连大棉衣也脱了,衣服和脸与工友们的一样黑。就这样,一天下来,工人们都把我们当朋友了。家长里短、工作的累和乐,他们都愿意跟我们掏心窝子交流。这次采访之后,每当笔者播报有关矿井的消息时,都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情感,想到那些工作在井下的工人兄弟,播音理论中的“对象感”“形象感受”“情景再现”自然而然就来了。
意诚心正转变作风,身体力行参与社会实践是新闻播音员职业生涯中必不可缺的一课。面对着千千万万各种职业、不同阶层的观众,想要赢得他们,就必须熟悉他们、了解他们,有了切身的体验才能说出他们的心里话,做出观众喜爱的新闻节目。
实话实说——改文风
说到实话实说,大家都会想到央视的《实话实说》栏目,这个节目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原因也就在于“实话实说”。
记者编辑改文风,改在文字上,而新闻播音员改文风就要改在实话实说的语言中。新闻播报的“实话实话”要求语言表达充实、言之有物。 比如,很多新闻节目每月都要报道本地区的物价涨幅情况和税收情况,一堆数字播报给老百姓,老百姓看了之后根本不知你在说什么。新闻节目中有很多数字要播报,但如果把这些数字转化成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就很容易被百姓接受。
陶雪莲是南昌县泾口乡的一位农民,更是一位全国闻名的种粮大户,他几十年如一日,深深扎根于家乡的这块黑土地,致力于发展粮食生产。2012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我们来到他的家中,了解他的种粮情况。在粮仓里、田间地头,陶雪莲一笔一笔地把种粮账算给我们听,中央文件出台后,他种植早稻每亩补贴10元,中稻每亩补贴15元,冲着这个,他2011年又多承包了4125亩耕地,仅补贴一项就增加收入103125元。在新闻报道中,笔者没有简单地去播报中央补贴一亩的金额,也没有直接报道老陶一年的收入,而是实实在在地给观众算了算老陶这一年因为中央政策得到实惠的细账。这种走出演播室,来到新闻一线播报,把“死板”的数字融入生活,老百姓愿看爱看,也能润物细无声地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
老百姓很是关心与自己工作生活有关的新闻,所以新闻播音主持工作要多用句式简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尽量不用或少用术语、套话。对于与老百姓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新闻报道,一定要避免用宣读式的语态去播报,要多用“说”的状态去解读。
新闻播音员在节目中还要注重语态上的朴实亲切,这样让群众更容易接受。要做到朴实亲切,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积极备稿,对稿件的篇章结构、基本内容、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播报时才能亲切自然,朴实真诚。还要增强广义备稿的能力,平时多多积累生活体验和阅历,勤于锻炼理论文化修养,胸中材料丰富,脑中思路畅达,打好腹稿,才能面对受众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这样才能真正融理解与感受于一体,避免生硬地念稿和固定腔调地唱稿,在情感饱满、自然亲近的氛围中体现亲切感。
在朴实亲切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把亲切等同于迎合,把亲切等同于随意,把亲切等同于亲昵。真正的朴实亲切,应在传受双方平等往来状态下自然生成,在感情投入上要收放自如,不可太过,亦不能欠缺,使情感表露不愠不火;在有声语言形式上张弛有度、掌握火候,在吐字归音、词语衔接、语法调排等各个层面,都要处理得恰到好处、适度贴切。
充满信心,走向广袤大地,走向精彩未来
“走转改”活动,给新闻战线带来了一股清新务实之风。许多观众感到,新闻变得“有看头”了,但又担心“走转改”活动像是一阵风,轰轰烈烈之后,很快风消雨歇。这不仅是观众的担心,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思考。
“走转改”要充满信心。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当年,小岗村民曾以鲜红的手印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今天,人民群众正以自主创新推动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最艰苦的改革实践中,基层也不乏闯关的勇气;在最纠结的矛盾问题中,人民依然充满前行的信心。这正是新闻工作者信心的来源。
“要我走”变成“我要走”。带着信心走向基层,收获信心引导大众,新闻工作者定会在不断深入的“走转改”活动中,从“要我走”变成“我要走”,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不断深化上下功夫,在拓展延伸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走转改”要“常在路上”。走基层原本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系,分内之事,“常在路上”也理应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状态、精神追求。只有“常在路上”,记者才能做到“在现场”“在见证”“在记录”,才能履行“船头瞭望者”的天职。
“常在路上”,对于新闻播音员,则需要更多的付出、更大的担当。因为他们相对于普通记者影响更广,受关注度更高。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将“常在路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将“常在路上”化作新闻播音员的工作生活态度,他们奉献的新闻作品一定会更加鲜活生动。
拔足再濯,已非前水。历史的长河在不断前进,网络时代每个人手中都有了麦克风,人们对真相、对事实知情权的要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强烈。新闻工作者就更需要走进基层,走向广袤大地,记录人们的笑脸与眼泪、焦虑与梦想,见证历史前进的步伐。
天空收藏每一片云彩,所以广阔无垠;高山包容每一块岩石,因此雄伟壮观;大海拥抱每一朵浪花,是故浩瀚无涯;我们的社会需要爱护每一位“人”,才能和谐发展。
新时期,走进基层,融入到群众中去,新闻播音主持工作才能“接地气”“长灵气”,我们的路才能走得更精彩。
作者单位 江西电视台
道理简单,不等于很容易就能做到。虽然近些年我们的新闻节目有所变化,但普遍存在的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还是离老百姓的生活不够近,新闻播音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高高在上的语态、完全的官方辞令、只唯上的工作状态,使电视播音工作离群众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新闻播音工作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自觉切实地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满怀真情走基层,意诚心正转作风,实话实说改文风才能使新闻播音工作“接地气”“长灵气”。
满怀真情——走基层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中秋佳节,敬一丹来到我们江西宜丰,陪着留守孩子一同度过。敬一丹关注留守孩子已经持续多年,在这则新闻中可以看出她对孩子们的深情厚谊,真情流露使整条新闻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一直暖到观众的心里。
播音是一门语言艺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情之语怎能感动有心之人呢?白岩松曾说过:“人们只有感受到你的真情,他们才会被你的语言内容真正打动。”
情感是思想的双翼,没有这双翅膀,思想永远难以飞翔。在心理学上,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新闻播音主持几乎涉及人类全部的感情类型,使观众为之动容、倾心投入的优秀电视节目,都是情感传播方式成功运用的典范。
新闻播音员的真情实感、朴实亲切从何而来?有人说,可以从书上来,可以闭门造车,可以表演出来,但都不如走进基层真实体验得来。
满怀真情走基层,要成为“真记者”。作为记者“大家族”中的新闻播音主持人,要改变鼻孔朝天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的落后模式,改变脱离群众路线、放弃群众立场、丢弃群众观点的方式,真正走进基层去,走到群众中去。
满怀真情走基层,就是要感同身受。了解百姓生存状态,体会群众冷暖诉求,感受群众喜怒哀乐,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盼。感同身受,新闻播音员才能将新闻的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将文字变成发自心底的声音,以情带声,传情达意,把“音”和“义”同时送到观众的心里,感染观众的情绪,引起观众的共鸣。
满怀真情走基层,要把握好播音表达的“度”。比如,在敬一丹与孩子过中秋的新闻中,她就很注意对有声语言的控制。她尽管心中充满着对孩子的爱,但引发出的感情,却用一种内敛、略微轻弱的声音去表达,反而能显得情感足,发自内心,深深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所以,播音员主持人在走基层的报道中,一定要注意情感的色彩和分量的把握,宁可“情足声欠”,也不要“声足情欠”,也就是说情感要给足、到位,但声音应有所控制。
精品力作来源于带着真情走基层。中央电视台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采访《索道医生》的乔亚美曾说:“第一次过完索道,我的状态可以用‘惊魂未定’来形容,但就是这种跟着邓医生‘溜索’的深入体验,才让我更加理解了邓医生28年的艰辛,有了这种体验,就更被邓医生的坚守感动。”这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不时看到李瑞英、白岩松、敬一丹、海霞等播音员走进基层,用最和谐、最流畅、最具感染力的电视语言,感动观众,凝聚人心。
意诚心正——转作风
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新闻播音员还要重视态度问题。唯有真诚最动人,唯有真诚出真知。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不仅要“一身汗两腿泥”,更要真心诚意。
老一辈播音员齐越说:“生活是我创作的源泉。当我的心和人民的心息息相通,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时,我的播音才有生命力;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我的播音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他曾回忆:“在播《焦裕禄》这篇通讯之前,1964年到1965年,我曾参加山西五台县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过程中,我和那里的农民、干部交上了朋友。我深深地感到,基层多么需要一个带领农民改变农村面貌的有胆有识的带头人啊!《焦裕禄》发表以后,我想:焦裕禄不正是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1966年2月6日,我接受了播录《焦裕禄》的任务。于是蕴积内心的强烈的播讲愿望在胸中奔涌,一年前农村生活的体验,帮助我很快就沉浸在通讯描述的情景中,想焦裕禄所想,急焦裕禄所急,流着热泪,几乎是一气呵成录完这长达70分钟的通讯。”
笔者记忆很深的一次是深入到丰城煤矿井下800米深处去采访。刚下矿井,工人们看到笔者是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都很拘谨,一问一答,很不自然。后来,我们就同工人们在井下一同工作一同吃饭。仅通过作业面就坐车、步行了三个小时,最后热得连大棉衣也脱了,衣服和脸与工友们的一样黑。就这样,一天下来,工人们都把我们当朋友了。家长里短、工作的累和乐,他们都愿意跟我们掏心窝子交流。这次采访之后,每当笔者播报有关矿井的消息时,都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情感,想到那些工作在井下的工人兄弟,播音理论中的“对象感”“形象感受”“情景再现”自然而然就来了。
意诚心正转变作风,身体力行参与社会实践是新闻播音员职业生涯中必不可缺的一课。面对着千千万万各种职业、不同阶层的观众,想要赢得他们,就必须熟悉他们、了解他们,有了切身的体验才能说出他们的心里话,做出观众喜爱的新闻节目。
实话实说——改文风
说到实话实说,大家都会想到央视的《实话实说》栏目,这个节目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原因也就在于“实话实说”。
记者编辑改文风,改在文字上,而新闻播音员改文风就要改在实话实说的语言中。新闻播报的“实话实话”要求语言表达充实、言之有物。 比如,很多新闻节目每月都要报道本地区的物价涨幅情况和税收情况,一堆数字播报给老百姓,老百姓看了之后根本不知你在说什么。新闻节目中有很多数字要播报,但如果把这些数字转化成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就很容易被百姓接受。
陶雪莲是南昌县泾口乡的一位农民,更是一位全国闻名的种粮大户,他几十年如一日,深深扎根于家乡的这块黑土地,致力于发展粮食生产。2012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我们来到他的家中,了解他的种粮情况。在粮仓里、田间地头,陶雪莲一笔一笔地把种粮账算给我们听,中央文件出台后,他种植早稻每亩补贴10元,中稻每亩补贴15元,冲着这个,他2011年又多承包了4125亩耕地,仅补贴一项就增加收入103125元。在新闻报道中,笔者没有简单地去播报中央补贴一亩的金额,也没有直接报道老陶一年的收入,而是实实在在地给观众算了算老陶这一年因为中央政策得到实惠的细账。这种走出演播室,来到新闻一线播报,把“死板”的数字融入生活,老百姓愿看爱看,也能润物细无声地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
老百姓很是关心与自己工作生活有关的新闻,所以新闻播音主持工作要多用句式简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尽量不用或少用术语、套话。对于与老百姓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新闻报道,一定要避免用宣读式的语态去播报,要多用“说”的状态去解读。
新闻播音员在节目中还要注重语态上的朴实亲切,这样让群众更容易接受。要做到朴实亲切,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积极备稿,对稿件的篇章结构、基本内容、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播报时才能亲切自然,朴实真诚。还要增强广义备稿的能力,平时多多积累生活体验和阅历,勤于锻炼理论文化修养,胸中材料丰富,脑中思路畅达,打好腹稿,才能面对受众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这样才能真正融理解与感受于一体,避免生硬地念稿和固定腔调地唱稿,在情感饱满、自然亲近的氛围中体现亲切感。
在朴实亲切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把亲切等同于迎合,把亲切等同于随意,把亲切等同于亲昵。真正的朴实亲切,应在传受双方平等往来状态下自然生成,在感情投入上要收放自如,不可太过,亦不能欠缺,使情感表露不愠不火;在有声语言形式上张弛有度、掌握火候,在吐字归音、词语衔接、语法调排等各个层面,都要处理得恰到好处、适度贴切。
充满信心,走向广袤大地,走向精彩未来
“走转改”活动,给新闻战线带来了一股清新务实之风。许多观众感到,新闻变得“有看头”了,但又担心“走转改”活动像是一阵风,轰轰烈烈之后,很快风消雨歇。这不仅是观众的担心,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思考。
“走转改”要充满信心。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当年,小岗村民曾以鲜红的手印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今天,人民群众正以自主创新推动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最艰苦的改革实践中,基层也不乏闯关的勇气;在最纠结的矛盾问题中,人民依然充满前行的信心。这正是新闻工作者信心的来源。
“要我走”变成“我要走”。带着信心走向基层,收获信心引导大众,新闻工作者定会在不断深入的“走转改”活动中,从“要我走”变成“我要走”,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不断深化上下功夫,在拓展延伸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走转改”要“常在路上”。走基层原本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系,分内之事,“常在路上”也理应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状态、精神追求。只有“常在路上”,记者才能做到“在现场”“在见证”“在记录”,才能履行“船头瞭望者”的天职。
“常在路上”,对于新闻播音员,则需要更多的付出、更大的担当。因为他们相对于普通记者影响更广,受关注度更高。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将“常在路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将“常在路上”化作新闻播音员的工作生活态度,他们奉献的新闻作品一定会更加鲜活生动。
拔足再濯,已非前水。历史的长河在不断前进,网络时代每个人手中都有了麦克风,人们对真相、对事实知情权的要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强烈。新闻工作者就更需要走进基层,走向广袤大地,记录人们的笑脸与眼泪、焦虑与梦想,见证历史前进的步伐。
天空收藏每一片云彩,所以广阔无垠;高山包容每一块岩石,因此雄伟壮观;大海拥抱每一朵浪花,是故浩瀚无涯;我们的社会需要爱护每一位“人”,才能和谐发展。
新时期,走进基层,融入到群众中去,新闻播音主持工作才能“接地气”“长灵气”,我们的路才能走得更精彩。
作者单位 江西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