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的对策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我区流动人口100例未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作为常规组,选择2018年1-12月我区流动人口100例实施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作为预防组,两组疾病预防效果(自我保护、自我咨询、疾病认知及生活质量)、艾滋病发生情况及干预情况对比。结果:预防组中,艾滋病发生有0例,发生率为0%;常规组中,艾滋病发生有2例,发生率为2%,P<0.05。与常规组比,预防组艾滋病发生率低,P<0.05。结论:在流动人口中实施合理的疾病预防干预措施有利于强化流动人口对该疾病认知,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干预效果,加强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咨询意识,降低艾滋病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125-01
艾滋病属于临床治疗难题,其是免疫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该疾病患者加以治疗,则对其生命健康可能造成直接威胁。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该疾病临床治疗具有难度,因此对其需高度重视,首先从预防与控制两方面入手,从而显著降低艾滋病发生几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渐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流动人口在医疗方面并未得到确切保障,其往往属于艾滋病侵袭预防的弱视群体,因此相关管理人员需不断强化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认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使得最终治疗效果较为显著[1]。为分析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的对策及效果,研究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7年1-12月我区流动人口100例未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作为常规组,选择2018年1-12月我区流动人口100例实施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作为预防组,预防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为(37.12±3.27)岁;常规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为(37.26±3.58)岁。两组流动人口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常规组未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预防组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首先相关政府需结合流动人口实际情况切实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工作,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或开展艾滋病专业知识讲座等形式强化流动认知对该疾病认知,使其能充分意识到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帮助流动人员树立艾滋病预防意识,以广告区域宣传等措施科学合理的详细讲解艾滋病危害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对该疾病传染途径加以明确[2]。另外,相关管理人员对流动人口需合理倡导咨询工作,如果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需结合其自身病情实际情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防止艾滋病病毒得以进一步扩散。除此之外,相关医疗卫生机构需以流动人口聚集地为基点,合理安排相关管理人员切实开展艾滋病检查、咨询及防控活动,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人口服务站、劳务市场及工地等区域,加强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预防概念,从而有效减少艾滋病发生率[3]。
1.3观察指标(1)两组疾病预防效果、艾滋病发生情况及干预情况对比。(2)疾病预防效果[4]。(3)艾滋病发生情况:测定两组艾滋病发生情况,发生率越低越好。(4)干预情况:显效:对艾滋病知识能完全掌握,保护意识较强;有效:对艾滋病知识能基本掌握,保护意识一般;无效:不能掌握该疾病知识,有效率越高越好[5]。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分析数据,艾滋病发生情况与干预情况[n/(%)]表示 检验。疾病预防效果( )表示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1 两组疾病预防效果比较 与常规组比,预防组疾病预防效果显著,P<0.05。
2.2 两组艾滋病发生情况情况对比 预防组(100例)中,艾滋病发生有0例,发生率为0%,常规组(100例)中,艾滋病发生有2例,发生率为2%,P<0.05。与常规组比,预防组艾滋病发生率低,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就是艾滋病,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病机制为细胞免疫所致,相应的免疫缺陷病毒侵袭机体,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如果不能对该疾病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则对患者生命健康可能造成直接威胁[6]。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该疾病在发生前实施合理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艾滋病发生率,尤其在流动人口聚集区域需合理开展该疾病预防措施,切实强化艾滋病防控,结合流动人口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健康宣教,主要包含发病机制、注意事项及解决方案等内容,利用开展讲座或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形式加强流动人口对该疾病认识,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认识到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危害性,使得该疾病预防措施得以显著提高,减少艾滋病发生。另外,政府需定期安排相关管理人员到流动人口聚集区域切实开展艾滋病检查、咨询等工作,如果具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则需切实实施针对性解决措施,有效避免该病毒进一步扩散[7]。
在本次研究中,与常规组比,预防组疾病预防效果显著,艾滋病发生率低,有效率高(P<0.05)。由此可证:在流动人口中实施合理的疾病预防干预措施有利于强化流动人口对该疾病认知,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干预效果,加强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咨询意识,降低艾滋病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少贞.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与效果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4):144.
[2]张婧,陈睿,曾成龙,吴小燕,蔡春.西安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情况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7,26(08):84-86.
[3]吴怡,祁玉平.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的方法和效果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6):19-20.
[4] 程琰.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7):94-96.
[5] 韩威,周长月,张利宁,张培栋.针对建筑工人开展艾滋病预防干预的方法和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9):169-170.
[6] 彭兴艳,张启扬.健康教育在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01):272-273.
[7] 朱海霞.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的方法和效果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02):338+340.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125-01
艾滋病属于临床治疗难题,其是免疫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该疾病患者加以治疗,则对其生命健康可能造成直接威胁。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该疾病临床治疗具有难度,因此对其需高度重视,首先从预防与控制两方面入手,从而显著降低艾滋病发生几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渐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流动人口在医疗方面并未得到确切保障,其往往属于艾滋病侵袭预防的弱视群体,因此相关管理人员需不断强化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认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使得最终治疗效果较为显著[1]。为分析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的对策及效果,研究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7年1-12月我区流动人口100例未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作为常规组,选择2018年1-12月我区流动人口100例实施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作为预防组,预防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为(37.12±3.27)岁;常规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为(37.26±3.58)岁。两组流动人口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常规组未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预防组实施艾滋病预防措施,首先相关政府需结合流动人口实际情况切实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工作,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或开展艾滋病专业知识讲座等形式强化流动认知对该疾病认知,使其能充分意识到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帮助流动人员树立艾滋病预防意识,以广告区域宣传等措施科学合理的详细讲解艾滋病危害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对该疾病传染途径加以明确[2]。另外,相关管理人员对流动人口需合理倡导咨询工作,如果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需结合其自身病情实际情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防止艾滋病病毒得以进一步扩散。除此之外,相关医疗卫生机构需以流动人口聚集地为基点,合理安排相关管理人员切实开展艾滋病检查、咨询及防控活动,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人口服务站、劳务市场及工地等区域,加强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预防概念,从而有效减少艾滋病发生率[3]。
1.3观察指标(1)两组疾病预防效果、艾滋病发生情况及干预情况对比。(2)疾病预防效果[4]。(3)艾滋病发生情况:测定两组艾滋病发生情况,发生率越低越好。(4)干预情况:显效:对艾滋病知识能完全掌握,保护意识较强;有效:对艾滋病知识能基本掌握,保护意识一般;无效:不能掌握该疾病知识,有效率越高越好[5]。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分析数据,艾滋病发生情况与干预情况[n/(%)]表示 检验。疾病预防效果( )表示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1 两组疾病预防效果比较 与常规组比,预防组疾病预防效果显著,P<0.05。
2.2 两组艾滋病发生情况情况对比 预防组(100例)中,艾滋病发生有0例,发生率为0%,常规组(100例)中,艾滋病发生有2例,发生率为2%,P<0.05。与常规组比,预防组艾滋病发生率低,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就是艾滋病,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病机制为细胞免疫所致,相应的免疫缺陷病毒侵袭机体,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如果不能对该疾病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则对患者生命健康可能造成直接威胁[6]。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该疾病在发生前实施合理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艾滋病发生率,尤其在流动人口聚集区域需合理开展该疾病预防措施,切实强化艾滋病防控,结合流动人口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健康宣教,主要包含发病机制、注意事项及解决方案等内容,利用开展讲座或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形式加强流动人口对该疾病认识,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认识到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危害性,使得该疾病预防措施得以显著提高,减少艾滋病发生。另外,政府需定期安排相关管理人员到流动人口聚集区域切实开展艾滋病检查、咨询等工作,如果具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则需切实实施针对性解决措施,有效避免该病毒进一步扩散[7]。
在本次研究中,与常规组比,预防组疾病预防效果显著,艾滋病发生率低,有效率高(P<0.05)。由此可证:在流动人口中实施合理的疾病预防干预措施有利于强化流动人口对该疾病认知,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干预效果,加强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咨询意识,降低艾滋病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少贞.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与效果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4):144.
[2]张婧,陈睿,曾成龙,吴小燕,蔡春.西安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情况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7,26(08):84-86.
[3]吴怡,祁玉平.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的方法和效果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6):19-20.
[4] 程琰.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7):94-96.
[5] 韩威,周长月,张利宁,张培栋.针对建筑工人开展艾滋病预防干预的方法和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9):169-170.
[6] 彭兴艳,张启扬.健康教育在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01):272-273.
[7] 朱海霞.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管理的方法和效果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02):33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