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酣畅 笔墨豪纵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岭南画派”是中国岭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同时还是华夏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绘画流派。它是继“海上画派”之后,迅速崛起的一个最成熟、影响最大的画派,是中国最优秀的画派之一。其融汇中西绘画之长,注重写生,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革命的精神,完美地改造了中国画。同时它还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在酣畅热烈的气氛和劲爽豪纵的笔墨中,创制出了不仅有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而且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始建于1958年,位于首都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的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级美术博物馆。该馆馆内藏有近现代美术作品和民间美术作品10万余件,其中就珍藏有不少岭南画派名家的传世佳作。现今笔者精选该馆馆藏其作品16幅,同时加以简要分析和介绍,以飨读者。
  1915年高剑父作《鸢尾蜻蜓》(图1) 100.7×49.3厘米
  作为近代我国最早尝试融合中西和东洋画法的先驱,高剑父既有深厚的传统绘画基础,又从事过西洋绘画的研究,所以于艺术上新的启示得到不少。他既能画工笔,又擅长写意,还注重写生,能够大胆地融合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西洋、日本画法。从画家所作的《鸢尾蜻蜓》中,我们可观察到其绘画追求了透视、明暗、光线和空间的表现;特别是水墨和色彩的渲染,画家尤其重视,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奔放雄劲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作品中我们还可看到,画家反对将传统绘画定于一尊,一生不遗余力地提倡革新中国画;同时主张折衷:既在传统文人画和院体画之间折衷,又在中国传统绘画和东西方绘画之间折衷;强调取长补短,存菁去芜,兼容并蓄。画作笔墨苍劲奔放,风格雄厚奇拙。
  高剑父作《红柿小鸟》(图2) 139×45.5厘米
  画家兼作山水、人物、花鸟,特别是擅长花鸟画的创作。和其师居廉工秀之笔的画风迥异,与周密渲染的日本画作风亦拉开了距离,并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走向成熟期,画风呈现出泼墨淋漓、豪迈纵横之势。此作画家用苍劲的树干立势,兼以枯笔表现挺拔刚劲之气;同时在画幅上端又以鲜亮的朱色绘以柿果,使得画面有上升感的精神,进一步于墨、色的对比中强化了视感力度。另外画面中酱紫色的树叶,呼应有致的三只小鸟,还可观察到画家于豪放中不失精微的绘画特点。
  1935年高剑父作《渔港雨色》(图3) 44×68.5厘米
  民国初期的高剑父深受日本画西化的启发,为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以“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为宗旨,时人称为“折衷派”的领袖,在中国画坛颇具影响。他用水墨或色彩直接渲染,赋予山水、花鸟画诸多生意,大胆融合了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洋画的写实技法。此作《渔港雨色》中,画家弱化了传统笔墨程式,采用西画构图方法,讲究空间透视关系;同时为贴近画面中雨色之气氛的真实感,画家吸收了日本画新派的渲染技法,使得其成为了“折衷派”典型样式的代表作。另外画中独行于栈桥之上、身着蓑衣的渔翁,画右一则笔墨苍劲、激情奔放的题诗,又使该作更增添了中国文人画的意境和韵味。
  1929年陈树人作《岭南春色》(图4) 174×92.5厘米
  画家既擅长山水写生,又兼擅花鸟画。其花卉翎毛之作,不仅标举“清劲”之笔和“清峭”之气,注重节奏感的表现,而且还受居廉状物精微、设色鲜丽画风之影响,同时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画家一生酷爱以木棉入画,借此以云志,不但喜木棉如“万炬烛天红”的盛开时之势,更赞木棉直冲云天的高标劲节。该作既绘木棉雄丽之形,更写木棉高伟之操。尤其是画面右端“短衣匹马逐春风,百粤山河照眼雄。揽辔越王台上望,鹧鸪声里木棉红”的题诗,更为画家心志的流露,其革命豪情溢于笔端。
  1936年陈树人作《鼎湖飞瀑》(图5) 175.6×94.5厘米
  该作用山树、云天为背景,主要刻画了几乎占满整个画面的奇特飞瀑形象。作品中的飞瀑自上而下,由窄变宽,分层涌泻,气势逐渐增大;白色、动态的飞瀑,以暖色调、静态的绿色山石衬托,于对比中更显声势、壮美。而表现飞瀑的线条,浑然一体,遒劲有力,其长短、粗细、疏密、润渴、轻重均变换使用,令画面大气豪迈,势不可遏,给人以顺畅、明快、风光无限的愉悦感。画家既以政治上的革命者,又以艺术上的革新者之心胸寄情于笔墨纸上,抒发的是对政治和艺术前景充满期望的激情,根本不同于古代个人的抑郁难鸣和愤慨悲歌,时代色彩非常鲜明。此为画家心中的民国政权与国画改革,溢于言表。
  1943年陈树人《秋江夕照》(图6) 46.5×80.8厘米
  此作为画家1943年描绘的嘉陵江秋景。一河两岸的画面构图,近处在画面左下角作一岩石,一乌篷船藏泊其后并露出一半船身。远处一摆渡船行至江中,船上右端掌舵者、中端划桨者,与左端乘渡者的动态形象,皆清晰可见;为了与江中的摆渡船之间形成呼应关系,画家还在对岸江边画了三个待渡之人。尤其是为了构成画面的纵深感,画家在画面中部的左端即对岸处泊有一船,令江面上三船呈近大远小的效果,层次清晰分明。
  另外,丘陵起伏的对岸沿江滩而上,寺院宝塔、零星村落在树木掩映的山脚与山坡中坐落;宝塔在夕阳的映照下霞光普照,而围绕塔尖飞翔的群鸟,更是给寂静的画面增添了生机。此作中画家以线条概括地表现物象,山石用色渲染而不用皴法,色彩以冷暖色对比来体现阴阳向背。淡色描绘的江面和天空融入了西方技法,不同于传统的留白。这是画家在革新之中,保留传统绘画的基本元素和对于诗意的营造。
  1954年关山月作《新开发的公路》(图7) 117×94厘米
  《新开发的公路》是画家1954年到南湾水库深入生活后,激情创作的作品。画面通过蜿蜒曲折的山区公路上,汽车的行驶惊动了猴子和山鸟的一个侧面,突出表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祖国开发建设的新图景。此作可见岭南派山水画强化了生宣纸上笔墨的表现,为画家的新山水画代表作。关山月的山水画,既有北方山河之雄浑,更具岭南画派写实精致之长。此作用景布局独具匠心:如崩雷坠石的山崖,在画面左侧突兀差参,而山腰的公路凹入山体,令公路的开发似难于登天;深不可测的山谷,于画面右侧云雾蒙蒙,象征着在深山密林开道的艰辛。画家着重刻画了画面下部,即一群神态各异、动作有趣的野生猴子。它们被新开辟的公路所吸引,为了前来观看,有的蹲在岩上远观,有的爬上临崖长枝眺望,而远处行驶的汽车,则惊得它们奔跑吼叫。画家通过此情此景,来赞美祖国的建设者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高尚品德。   1974年关山月作《绿色长城》(图8) 144.5×251厘米
  广东阳江此地处南粤海滨,为岭南画派第二代名家关山月的故乡。该地区属风沙带,植物生长极其困难。而在“绿化祖国”的号召下,该处风沙地亦植满了木麻黄树,面貌也发生了根本变化。1973年关山月回到家乡,览物生情,用他手中的画笔,艺术地再现了家乡的变化。此作中我们可看到远处的海面上,烟波浩渺、机帆点点,而近处的木麻黄树,摇曳多姿、迎风而立。作品在艺术语言上以色彩为宗,层波叠浪的大片树林似构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恰如一座“绿色长城”,可谓构图奇特,别具一格。
  1976年关山月作《龙羊峡》(图9) 155×130厘米
  此画为关山月重访龙羊峡水电站的建设工地后,有感而作。龙羊峡水流湍急、涛声如怒,是黄河的一处重要转弯处,由于这里水的落差大,故为修建水电站的理想之地。图中此处高崖巨壁、岩石峻嶒的峡谷两侧,山腰雾气缭绕;为表现山崖之高、气势之壮,作品还做了山崖不见顶、只有隐约可见的铁索桥的处理。同时为了突出重点,表现画面的真实感,画家只细致刻画了山崖最关键部分,以此表现龙羊峡的险峻。特别是为了反映当时“人定胜天”的思想,画家创作高崖之上的水电站虽显微小,却以小博大,由此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作画家匠心独运,尽管只取了峡口一处,却令我们有如睹其全貌之感,可见画作于艺术中得到了升华,既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
  1954年黎雄才作《为祖国寻找更多的资源》(图10) 171×92厘米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画家一方面深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鼓舞,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另一方面又面临把艺术和生活相结合的新课题。此作虽似描写地质队员在深山勘探矿藏,却为画家在新环境和创作中寻找新出路,赋予山水画新内容的呕心之作。作品以写实的笔墨,描绘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同时画面注重雪天整体气氛和层次的微妙渲染,借以衬托出勘探队员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崇高风尚。另外画家还将山水画的语言与新时代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一改古代山水隐逸出世的文人情趣,于宏伟壮阔的崇山峻岭中,注入了为祖国寻找资源的点景人物,完美地表现了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1956年黎雄才作《武汉防汛图》(图11) 30.4×2788厘米
  1954年的夏季,我国长江中游地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而当时的武汉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其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均受到了严重威胁。广大军民为保卫武汉,皆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洪抢险斗争之中。时任武汉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的黎雄才,亦奔赴防汛前线参加抗洪,并利用其手中画笔,记录了这场保卫家园、与自然斗争的壮举。
  此作以全景式构图、以纪实叙事的表现方式,在近30米的长卷上再现了人民群众与大自然斗争的画面。画家把全幅分为了十二段,且以中段表现奋勇抢险的画面为中心,作为此画最为精彩之处,并在卷尾款识中讲述了画面描绘内容,以及该作的创作过程。此作在题材选择上,充分体现了画家对岭南画派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而且绘画也反映时代精神,同时与新中国初期“新国画”必须“内容新”、“形式新”的时代要求非常吻合。
  作品采用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全面展现抗洪工地全貌、过程发展的散点式构图,令画面极具叙事性和完整性的特点;而以焦点透视构图的十二段画面场景,均在表达了画家情感的同时,还原了防汛现场的真实性,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此作用笔虚实粗细、干湿浓淡,都随物造型而变,用笔用墨则基本以“中体西用”的速写式线条表现。而以水墨为主、小青绿为辅的画面用色,水墨渲染下雨云笼罩、水天一色;层层加染出的树木、房屋、人物等排列有序,加上日本“朦胧体”的绘画风格,更是使得画面气势恢宏而又节奏感强烈。
  1959年黎雄才作《护林》(图12) 150×322.8厘米
  画家在山水画中惯用松树、岩石与瀑布流水三种元素,特别是对松树的表现驾轻就熟、享有盛名。其以写生为主的山水画创作,师法自然,推陈出新,笔下景象深具亲临其境之感。此作画面前景以近乎特写的方式,表现了临潭水而立的数棵参天古松,或枯木横陈显坚韧顽强,或新枝蕴藏显生机无限,或枝干嶙峋、姿态各异;瀑布流水从山顶倾泻而下,一队骑马的护林队员正跋山涉水,向丛林深处的着火点奔去的画面中景,湍流的激水与行动的人马打破了森林的宁静,静中添动,令人想象无限;而烟雾笼罩下隐现的森林远景画面,让观者有茂盛而神秘之感。
  该作打破了传统中国山水画开合式的构图模式,用写生的方式进入创作,从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图式。通过此作,可见画家始终在中西绘画中寻求契合点,始终秉持岭南画派融合中西的变革手段;同时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适应了新中国艺术的诉求。
  1945年赵少昂作《花卉蝴蝶》(图13) 61×31厘米
  尽管画家幼年家贫,但志向高远,尤其酷爱绘画。他16岁时受到高剑父“国画现代化”的理论影响,同时又从学于高奇峰,并且致力于传统和现实相结合的研究,在天赋和勤奋下迅速形成了自己的画风,成绩斐然。26岁起就办起“岭南艺苑”,课徒传艺。上世纪20年代末起曾经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获奖颇丰。1946年在广州大学美术系兼职,1948年返回香港在“岭南艺苑”执教,并从此画技登峰造极,桃李满天下。画家绘画题材极其广泛,特别是写花鸟虫鱼,造诣极深。从该作《花卉蝴蝶》中,可见画家用水用粉之精辟,绘画刚健泼辣之风格,善于借鉴东洋画艺之特色。
  1971年杨善深作《岭南春晓》(图14) 124×44厘米
  作品与“岭南三杰”中陈树人的《岭南春晓》,皆取同一题材。虽然画面都是传木棉的伟丽之神,并以木棉花开代表岭南春色,但不同的是杨善深所画的木棉,少了一些陈树人画中的革命豪情,却多了一些大自然赋予的柔美秀丽。由此可见于表现手法上,画家极其讲究笔墨韵味;同时更注重传统笔墨枯湿浓淡的变化,不走老路,勇于创新。
  1972年杨之光作《红日照征途》(图15) 247×145厘米
  此为画家《红日照征途(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中,所作的第五稿,为红色经典题材画作。画家曾经六易其稿创作该主题画,并在激情岁月中,创作了多幅同一名称的画作。尽管每稿中所绘的人物,形态、场景各不相同,但除毛泽东同志以外,其他人物刻画又非常接近,多以真人为模特写生后加工完成。此作虽其他人物的形象描写较为接近,但主要点睛之笔——毛主席的刻画却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不愧是画家早年写实人物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1964年王玉钰作《山村医生》(图16) 84.5×63厘米
  该作是在画家的学生时代:广州美术学院读书时创作的。画家用传统的工笔画法,描绘了一位在灯下搓棉棒的山村青年女医生;且各种道具如药箱、马灯、瓶瓶罐罐等,画家也作了细致的描绘;为表明姑娘的先进青年身份,画家还有意识地画出其胸前的共青团徽;有一圈光亮的马灯画面,又使得观者有其挑灯夜作之感,山村医生的敬业精神在画面中活灵活现。尤其是画家描绘的重点,即女医生专注的表情、灵巧的双手、简洁大方的衣着之处理,皆十分专业、老到地体现了其职业特点,惟妙惟肖。而右上角画面上一枝山茶花从草帽旁伸出,则揭示了女医生热爱生活的精神气质,生气勃勃。
  纵观以上中国美术馆藏16幅画作,读者朋友不难发现岭南画派的精神有四:其一,是该派产生和发展之思想基础的革命精神。其二,是在题材内容上大胆革新的时代精神,这也是该派区别于旧国画流派的主要特征。其三,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兼容精神,此为该派的艺术主张和革新的重要途径。其四,既是目标、亦为发展动力的创新精神。
  同时我们通过以上名家之作,还可观察到该派的风格特点亦有四:一是即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主张创新。二是引入西洋画派,主张写实。三是博取诸家之长,取长补短。四是发扬国画的优良传统,为求其真,于画技上采用“没骨法”和“撞水撞粉”法。而正是这些精神和风格特点,才使得岭南画派独步天下,载入史册,从繁荣更加走向辉煌!
其他文献
本刊讯 日前,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拍卖会举办。在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枣皮红地青花缠枝莲梅瓶”由中国商人拍得,并作为首批馆藏珍品,入藏国家南海博物馆。该“梅瓶”具有400年历史,曾漂洋过海,辗转地藏于豪门巨室,并于上个世纪由JP摩根家族捐赠,入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据了解,本次拍卖会共有501件中国瓷器上拍。瓷器均是大都会博物馆的馆藏精品,藏品的大部分是来自19至20世纪著名古董家的捐赠。
期刊
本刊讯 近日,新疆和田玉市场交易信息联盟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和田玉顶级收藏料(3A)参考价下跌10%,这也是近十年来和田玉顶级收藏料价格首次下降。  数据显示:原重量20克以下的和田玉顶级收藏料(3A)4月份的参考价是1万—1.8万元,到7月则降到9000元—1.62万元;原重量在20至200克的和田玉顶级收藏料(3A)4月份的参考价是2万—2.7万元,但7月份参考价已下跌到1.8万—2.43万元;
期刊
这是一幅劫后余生的画。  我的外祖父喜好收藏,曾藏有中外早期邮票和一些古玩字画,1949年去世后,这些老物件都由我姨母保管。岂料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古籍字画连同大龙、万寿等早期中国邮票却被作为“四旧”付之一炬,南京老宅大厅条案上陈设的瓷器、铜佛等古董也被洗劫一空,唯独这张诸乃方的画,不知是因为与其他画家相比名头小,还是什么别的原因,竟没有装裱,使它躲过了一劫。1985年我姨母过世,我在整理她的
期刊
2012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深度的“回调期”,书画市场行情急转直下。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江寒汀辛卯(1951)年作的《百鸟百卉集》(册页,设色纸本,尺寸:28×39×100厘米,一百开选二十四),经众多收藏家的激烈争夺,最终以人民币壹仟肆佰零叁万元成交,创造了2000年以来江寒汀作品拍卖市场成交的最高纪录。随后,其作品的市场行情,似
期刊
本刊讯 鲁迅的手书在拍卖市场可谓“一字千金”,完整篇章的文稿更是罕见。在鲁迅逝世八十周年暨诞辰一百三十五周年之际,一份珍贵的鲁迅文稿将现身12月16日举槌的2016西泠秋拍——这是鲁迅手书的《古小说钩沉——齐谐记》。该文稿四页两开,并由周作人题跋,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古小说钩沉》是鲁迅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鲁迅最早、费时最长、最为重视的著作之一,辑佚工作具有开创的
期刊
木雕之于我国传统工艺,是不可或缺的。追根溯源,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里,已有了木雕鱼。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木雕技艺逐渐发扬光大。唐宋时期,木雕技艺日趋完美,许多传世的木雕作品便是出自于这个时期;明清时期则是木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木雕艺术家,木雕艺术的题材也进一步扩展,留下的木雕精品数不胜数,是古代木雕艺术的一个高峰。  我国的木雕艺术分布非常广,其流派也多以地域来区分,国内最为
期刊
本刊讯 中国嘉德2016秋拍全国巡展10月下旬正式启动。此次嘉德秋拍包含中国书画、中国20世纪及当代艺术、陶瓷、工艺品、古籍善本、邮品钱币等门类。  本次秋拍,嘉德推出了一件齐白石的少有之作——《莲池书院》。齐白石一生山水画数量最少,此作是破例而作,自称“别出心裁、经意之作”。此图从构图、造型、笔墨皆不追求险奇,皆以质朴为本色追求,但无论从景致的安排到房舍屋宇以及点睛人物无不作了细致的推敲和高度的
期刊
婺州窑,主要分布于浙江中西部的金华、衢州一带。这一地区自距今一万年的上山文化烧制夹炭红衣陶始,历经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新时期文化的影响和发展,在商代晚期烧制成功原始瓷器。之后,又经千余年的延续和改进,于东汉晚期烧制出真正成熟的瓷器。三国至南朝时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渐趋安定,婺州窑在各方面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婺州窑的第一个鼎盛期。唐代,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加之和谐的民族关系
期刊
2016年春节期间,河北博物院举办了《经典传承七十年——“白毛女”主题收藏展》。展览共展出《白毛女》剧本、宣传资料、艺术作品、生活用品等500余件,珍贵照片50余张。同时,展厅开辟了视频观看区和音频试听区,供观众欣赏各个阶段创作的歌剧、舞剧、电影等,全方位地展示了《白毛女》自诞生以来近七十年灿烂辉煌的历程。  《白毛女》的素材源于19世纪30年代初在河北西部平山、阜平、顺平等地广泛流传的“白毛仙姑
期刊
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届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我手头有一件孙中山榜书“寿”字中堂(见图1),纸本,墨书,纵169厘米,横67.5厘米。左下方落款“孙文”,下钤白文印“孙文之印”;右上角钤有白文长方印“灏文堂”收藏印。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并不以书法知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