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铯137被排放到大气中、沉降进土壤,并随着放射性污水流入太平洋。它原本应该安静地待在福岛核电站核废料池中,度过漫长的衰变期。放射防护专家认为,中国境内因福岛核电站事故增加的辐射量微乎其微,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而实际上,现在唯一应当做的就是继续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并就相关危险发出警告
日本东北部海域3月11日发生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机组在海啸中受损。为防止核反应堆堆芯融化,核电站采取了非常措施,排放反应堆蒸汽、灌注海水冷却。次月,核电站危机逐步得到控制,但其排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扩散至世界多个地区。
各国辐射相关机构开始通报辐射量及其影响范围,并说明“检测出放射性物质不等于其含量已经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以此缓解普遍弥漫着的担忧情绪。
空气
铯137是核反应堆内核裂变的产物之一,也是核废料γ放射性的最主要来源。
福岛核电站反应堆部分堆芯融毁后,核裂变产物也随着水蒸气排放泄漏到大气中。铯137的同伴还有碘131,它们以气凝胶的形式扩散,三周内就可以随着高层大气环游地球一周。
随着太平洋上空的气流,核泄漏物质首先到达美国西海岸。但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并不认为这将带来巨大的风险,他们认为,随着衰变,碘131的辐射水平会在抵达夏威夷、阿拉斯加或美国本土前消散。
碘131的半衰期有8天,并且会在几个月内衰减很快。而铯137则引起人们更大的关注,它的半衰期是30年,而且预计需要一个多世纪才会显著衰减。
实际上,人们长期以来受到环境中天然辐射源的照射,平均每人一年的积累量在1~5毫希弗。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利用,环境中增加了的人工辐射源,其主要来源是核武器试验、核能发电、医疗照射、核事故照射以及放射性废物的照射等。
尽管人工辐射的来源甚多, 但其剂量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微弱。在核泄漏辐射最为严重的几天,东京居民在户外行走24小时,其接受的辐射量也小于在医院接受一次X光的检查。
铯137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其辐射强度、暴露时间和受影响的人体细胞种类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放射防护监测中心主任杨国山对此做出了解释,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只有超量辐射才能造成确定性伤害,也叫“组织反应效应”。
高剂量辐射将破坏人类细胞、尤其是分裂细胞中的DNA,这意味着含有许多分裂细胞的组织,比如内脏内壁、皮肤、骨髓,最容易被破坏。
相关研究已经能对放射影响做出明确的量化。在100毫西弗辐射量以下,观察不到人体有明确的组织损伤;在250至1000毫西弗,可观察到淋巴细胞或者白细胞减少,但不至于对肌体功能产生影响;1000至2000毫西弗,人们就可能出现疲倦、恶心、呕吐等现象。当辐射量达到6000毫西弗以上,如果没有医学救治,死亡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杨国山说,此次福岛事故中,有上百名核电站员工在机组附近留守救援,但他们所受到的辐射还没有达到明显的组织伤害的剂量。
当人们长时间暴露在100毫西弗以下照射中,将产生随机效应,也就是说可能增加受影响者患癌症的几率。但这样的几率和吸烟可能导致肺癌的方式相似。目前日本关东地区居民受到的影响,可能仅仅类似于每天吸一支烟和不吸烟者,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患病几率差异。
杨国山认为,中国境内因福岛核电站事故增加的辐射量更是微乎其微,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土壤与蔬菜
随着下沉气流与雨雪,高层大气中的铯137开始沉降,进入地面作物中。
3月23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11种蔬菜的辐射水平超出安全水平,部分绿叶菜上检测到铯137超出安全标准160倍。
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说,“放射源可能通过空间直接照射,也可能通食物进入人体,从而形成‘内照射’,对人体造成长期影响。”
铯137被人体食入后很易被吸收,并相当均匀地分布在软组织内。它类似于钾,将进入人体代谢系统,并逐渐排出体外。根据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对人体排泄铯137的观察,其半排期为89天。
已有资料显示,不同地区人群所测得的半排期也不一致。芬兰内夫斯顿所测得约为65天,日本内山正史等测为76天,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10号出版物推荐的半排期则为115天。
日本厚生劳动省说,如果每天食用100克受到污染的蔬菜,10天内放射物质摄入量将相当于正常环境中半年的摄入量。如果按这一速度持续食用,在排泄期间,人体内将会累积更多的辐射量,可能超过安全水平。日本首相菅直人3月23日要求福岛县知事佐藤雄平敦促居民不要食用放射物质超标的蔬菜。
还有部分铯137沉降进入地表水和土壤中,对当地而言,这可能造成长期影响。
日本政府4月8日宣布,禁止在含高浓度放射性铯的土壤中种植水稻,未发现放射物质的土壤所出产的稻米也应接受检查。如果水田土壤每公斤铯137的活度超过5000贝克勒尔,将要求农户停止耕种。
日本农林水产大臣鹿野道彦随后说,“禁止种植的政策发布后,我想听取专家和当地官员的意见,看如何补救土壤。”在戈亚尼亚核污染事故中,巴西专家曾提供的补救方法是,通过离子交换,用硅酸盐黏土滞留铯137离子。
铯137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也开始波及日本关西地区和其他国家。
3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北京、辽宁、河北、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山东等21个省市开展了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监测。部分地区抽样检测发现,一些绿叶蔬菜在检测当中有微量铯137。
4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所长、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主任苏旭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由于中国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及其沉降极其微量,因而蔬菜表面的放射性物质沾染量也非常微弱。他称,每天食用1公斤这样的蔬菜,对人体产生的辐射剂量仅相当于天然辐射1天量的1‰~3‰。
海洋生物
随着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污水的排放,铯137进入了海洋。
4月4日开始,福岛第一核电站开始向海中排放总计1.15万吨污低放射性水,机组周围尚有2万吨高放射性污水,存在泄漏入海的风险。
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研究员中野政尚,根据铯137在茨城县海域扩散的情形进行计算机模拟显示,放射性物质随海流5年后可到达北美,10年后到达亚洲东部,30年后几乎扩散至整个太平洋。但他同时说,即使2万吨高放射性污水果真全部泄漏入海,随着时间推移和海水传播,放射性物质浓度会变得非常低,对人体不会造成影响。
日本气象研究所研究员青山道夫则表示,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海水的传播,放射性物质浓度会变得非常低,但铯137可能进入海洋生物体内,经食物链传播,并在环境中残留。
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是广泛分布于海中的岩石、扁砾石或沙滩上的贝类,它们对铯137有一定的富集作用。根据1980年中国渤海海域的调查,四角蛤和海螺对铯137的富集能力较强,文蛤居中,毛蚶和麻蚶较差。
贝类不仅是研究人员测定海洋污染的指示生物,也是多种鱼类的食物,铯137会在食物链中逐级累积,就像汞最终会集中到吞拿鱼、海豚等体内。
因而,核电站污水排放自然波及福岛周边渔业,日本厚生劳动省与水产厅表示将与有关各县联合对福岛以北的太平洋沿岸所捕获贝类、鱼进行检查。
4月5日,距离福岛核电站70公里的茨城县北部渔场,刚刚捞上网的玉筋鱼被验出含有碘131和铯137。茨城县境内7个渔业协会组成的茨城县拖网渔业协议会临时决定停止所有的拖网捕捞。
日本水产厅就此表示,由于目前每个县都对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测,所以市场上的鱼类和贝类仍可安全食用。虽然鱼类和贝类体内放射性物质的量会暂时随海水中这些物质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待海水放射性浓度降至正常后,这些海洋生物体内放射性物质的量会逐渐恢复正常。
青山道夫说,“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就相关危险发出警告。”★
日本东北部海域3月11日发生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机组在海啸中受损。为防止核反应堆堆芯融化,核电站采取了非常措施,排放反应堆蒸汽、灌注海水冷却。次月,核电站危机逐步得到控制,但其排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扩散至世界多个地区。
各国辐射相关机构开始通报辐射量及其影响范围,并说明“检测出放射性物质不等于其含量已经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以此缓解普遍弥漫着的担忧情绪。
空气
铯137是核反应堆内核裂变的产物之一,也是核废料γ放射性的最主要来源。
福岛核电站反应堆部分堆芯融毁后,核裂变产物也随着水蒸气排放泄漏到大气中。铯137的同伴还有碘131,它们以气凝胶的形式扩散,三周内就可以随着高层大气环游地球一周。
随着太平洋上空的气流,核泄漏物质首先到达美国西海岸。但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并不认为这将带来巨大的风险,他们认为,随着衰变,碘131的辐射水平会在抵达夏威夷、阿拉斯加或美国本土前消散。
碘131的半衰期有8天,并且会在几个月内衰减很快。而铯137则引起人们更大的关注,它的半衰期是30年,而且预计需要一个多世纪才会显著衰减。
实际上,人们长期以来受到环境中天然辐射源的照射,平均每人一年的积累量在1~5毫希弗。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利用,环境中增加了的人工辐射源,其主要来源是核武器试验、核能发电、医疗照射、核事故照射以及放射性废物的照射等。
尽管人工辐射的来源甚多, 但其剂量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微弱。在核泄漏辐射最为严重的几天,东京居民在户外行走24小时,其接受的辐射量也小于在医院接受一次X光的检查。
铯137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其辐射强度、暴露时间和受影响的人体细胞种类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放射防护监测中心主任杨国山对此做出了解释,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只有超量辐射才能造成确定性伤害,也叫“组织反应效应”。
高剂量辐射将破坏人类细胞、尤其是分裂细胞中的DNA,这意味着含有许多分裂细胞的组织,比如内脏内壁、皮肤、骨髓,最容易被破坏。
相关研究已经能对放射影响做出明确的量化。在100毫西弗辐射量以下,观察不到人体有明确的组织损伤;在250至1000毫西弗,可观察到淋巴细胞或者白细胞减少,但不至于对肌体功能产生影响;1000至2000毫西弗,人们就可能出现疲倦、恶心、呕吐等现象。当辐射量达到6000毫西弗以上,如果没有医学救治,死亡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杨国山说,此次福岛事故中,有上百名核电站员工在机组附近留守救援,但他们所受到的辐射还没有达到明显的组织伤害的剂量。
当人们长时间暴露在100毫西弗以下照射中,将产生随机效应,也就是说可能增加受影响者患癌症的几率。但这样的几率和吸烟可能导致肺癌的方式相似。目前日本关东地区居民受到的影响,可能仅仅类似于每天吸一支烟和不吸烟者,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患病几率差异。
杨国山认为,中国境内因福岛核电站事故增加的辐射量更是微乎其微,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土壤与蔬菜
随着下沉气流与雨雪,高层大气中的铯137开始沉降,进入地面作物中。
3月23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11种蔬菜的辐射水平超出安全水平,部分绿叶菜上检测到铯137超出安全标准160倍。
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说,“放射源可能通过空间直接照射,也可能通食物进入人体,从而形成‘内照射’,对人体造成长期影响。”
铯137被人体食入后很易被吸收,并相当均匀地分布在软组织内。它类似于钾,将进入人体代谢系统,并逐渐排出体外。根据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对人体排泄铯137的观察,其半排期为89天。
已有资料显示,不同地区人群所测得的半排期也不一致。芬兰内夫斯顿所测得约为65天,日本内山正史等测为76天,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10号出版物推荐的半排期则为115天。
日本厚生劳动省说,如果每天食用100克受到污染的蔬菜,10天内放射物质摄入量将相当于正常环境中半年的摄入量。如果按这一速度持续食用,在排泄期间,人体内将会累积更多的辐射量,可能超过安全水平。日本首相菅直人3月23日要求福岛县知事佐藤雄平敦促居民不要食用放射物质超标的蔬菜。
还有部分铯137沉降进入地表水和土壤中,对当地而言,这可能造成长期影响。
日本政府4月8日宣布,禁止在含高浓度放射性铯的土壤中种植水稻,未发现放射物质的土壤所出产的稻米也应接受检查。如果水田土壤每公斤铯137的活度超过5000贝克勒尔,将要求农户停止耕种。
日本农林水产大臣鹿野道彦随后说,“禁止种植的政策发布后,我想听取专家和当地官员的意见,看如何补救土壤。”在戈亚尼亚核污染事故中,巴西专家曾提供的补救方法是,通过离子交换,用硅酸盐黏土滞留铯137离子。
铯137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也开始波及日本关西地区和其他国家。
3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北京、辽宁、河北、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山东等21个省市开展了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监测。部分地区抽样检测发现,一些绿叶蔬菜在检测当中有微量铯137。
4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所长、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主任苏旭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由于中国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及其沉降极其微量,因而蔬菜表面的放射性物质沾染量也非常微弱。他称,每天食用1公斤这样的蔬菜,对人体产生的辐射剂量仅相当于天然辐射1天量的1‰~3‰。
海洋生物
随着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污水的排放,铯137进入了海洋。
4月4日开始,福岛第一核电站开始向海中排放总计1.15万吨污低放射性水,机组周围尚有2万吨高放射性污水,存在泄漏入海的风险。
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研究员中野政尚,根据铯137在茨城县海域扩散的情形进行计算机模拟显示,放射性物质随海流5年后可到达北美,10年后到达亚洲东部,30年后几乎扩散至整个太平洋。但他同时说,即使2万吨高放射性污水果真全部泄漏入海,随着时间推移和海水传播,放射性物质浓度会变得非常低,对人体不会造成影响。
日本气象研究所研究员青山道夫则表示,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海水的传播,放射性物质浓度会变得非常低,但铯137可能进入海洋生物体内,经食物链传播,并在环境中残留。
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是广泛分布于海中的岩石、扁砾石或沙滩上的贝类,它们对铯137有一定的富集作用。根据1980年中国渤海海域的调查,四角蛤和海螺对铯137的富集能力较强,文蛤居中,毛蚶和麻蚶较差。
贝类不仅是研究人员测定海洋污染的指示生物,也是多种鱼类的食物,铯137会在食物链中逐级累积,就像汞最终会集中到吞拿鱼、海豚等体内。
因而,核电站污水排放自然波及福岛周边渔业,日本厚生劳动省与水产厅表示将与有关各县联合对福岛以北的太平洋沿岸所捕获贝类、鱼进行检查。
4月5日,距离福岛核电站70公里的茨城县北部渔场,刚刚捞上网的玉筋鱼被验出含有碘131和铯137。茨城县境内7个渔业协会组成的茨城县拖网渔业协议会临时决定停止所有的拖网捕捞。
日本水产厅就此表示,由于目前每个县都对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测,所以市场上的鱼类和贝类仍可安全食用。虽然鱼类和贝类体内放射性物质的量会暂时随海水中这些物质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待海水放射性浓度降至正常后,这些海洋生物体内放射性物质的量会逐渐恢复正常。
青山道夫说,“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就相关危险发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