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结肠癌肝转移是临床治疗难题,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转移至肝脏前,通过释放相关细胞因子在肝脏内部形成转移前微环境,从而利于循环肿瘤细胞在肝脏定植.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主要与结肠原发癌、肝脏局部微环境以及机体免疫状况相关,其中涉及多种机制,包括肿瘤分泌外泌体、细胞因子、肿瘤上皮间质转化、肝脏细胞外基质重塑等.研究结肠癌肝转移前微环境形成机制,将有助于结肠癌肝转移的早诊早治以及降低肝转移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结肠癌肝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机 构】
: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肿瘤科,陕西 西安 71003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肠癌肝转移是临床治疗难题,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转移至肝脏前,通过释放相关细胞因子在肝脏内部形成转移前微环境,从而利于循环肿瘤细胞在肝脏定植.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主要与结肠原发癌、肝脏局部微环境以及机体免疫状况相关,其中涉及多种机制,包括肿瘤分泌外泌体、细胞因子、肿瘤上皮间质转化、肝脏细胞外基质重塑等.研究结肠癌肝转移前微环境形成机制,将有助于结肠癌肝转移的早诊早治以及降低肝转移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结肠癌肝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人数约8万人,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女性的3 倍左右,而且膀胱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膀胱肿瘤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为最常见的膀胱癌类型,其占所有膀胱癌类型的比例的75%,其终生复发概率高达60% ~70%[1 -2].本文现就患者膀胱肿瘤治疗进行案例分析.
长非编码RN A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研究显示,长非编码RN A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抵抗密切相关,参与调控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靶向耐药、免疫耐受、放疗抵抗,为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有望成为肿瘤治疗新靶标,预测预后的新分子标记.本文结合国内外报道对长非编码RN A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抵抗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9(IL-9)、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0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MM患者,依据国际分期系统(ISS)分为I期(n=16)、Ⅱ期(n=25)和Ⅲ期(n=41),根据肾功能情况,将其分为肾损伤组(n=27)和无肾损伤组(n=55).另选取同期55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IL-9、IL-17及IL-23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
随着癌症患者病程的进展,晚期癌症患者将会出现难以控制的顽固性症状和痛苦.在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条件下安乐死暂无法合法化,而终末期镇静能有效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痛苦程度且不会缩短其生命长度,因此其重要性尤为凸显.本文对国内外终末期镇静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探讨在我国的应用展望,拟对终末期镇静在我国的运用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目前,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仍以化疗为主,但其效果并不让人满意,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如三氟吡啶/替普拉西酯、FLOT化疗方案等.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在胃癌的治疗中被证明有效,如VEGFR-2抑制剂阿帕替尼、抗VEGFR-2抗体雷莫芦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法替尼等.免疫治疗也是胃癌综合治疗的热点之一,主要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检查点抑制剂纳武单抗、派姆单抗等.新药物的出现给晚期胃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将对目前晚期胃癌的化疗、靶向治疗
外泌体(exosome)是直径在30~150 nm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外囊泡,富含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介导细胞间通讯,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外泌体与头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头颈鳞癌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价的潜在标志物.本文就外泌体及其在头颈鳞癌发生发展、血管形成、免疫逃逸、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外泌体在头颈鳞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