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闻采编的失范现象

来源 :数字化用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ne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新闻无小事、处处是政治”,新闻事业的功能决定了它是一个神圣的行业,新闻采编是一个政治性、技术性和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每个媒体对采编流程,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约束。但是,近些年来,由于不当竞争以及从业者专业水准的局限,出现了诸多失范现象,有理念上的偏颇和认识上的偏差、有制度上的漏洞和技术上的缺失,等等。
  一、有偿新闻
  这是最受诟病的一种行为,但在新闻圈子里,则是一种流行病。新闻人的职业理念,要求采编和经营分离,记者和媒体绝不能凭借党和人民赋予的采访权利进行寻租,也不能借发稿权夹带私货。但在实践中,有偿新闻成为新闻不正之风的重中之重。有偿新闻有很多种,有受人之托的“广告稿”,有拿人红包的关系稿,有以伪新闻面貌出现的软文,有假借新闻策划进行的“公关稿”,找采访对象报销“车马费”等。有偿新闻从根本上违背了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理念,日积月累,为害甚烈。
  二、有偿不闻
  这也是一种新闻寻租行为,在报道对象的收买下,或者屈于权力、金钱和人情的诸多压力,记者和媒体对问题新闻不予报道。有偿不闻也指新闻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以公开曝光或编发内参为名,谋取私利,然后不写或不发新闻或内参。简言之,就是以不发新闻的形式换取利益的行为。有偿不闻与有偿新闻的本质一样,也是一种权钱交易,是媒体谋取私利的表现。
  三、新闻偏见
  从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来看,新闻既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同时也一种组织性的产物,是专门负责采集、传播新闻的专业组织所制造出来的产品。这也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和其他一般组织成员一样,工作环节受到组织运作惯例的限定,新闻产品,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组织运行常规的影响,而这些常规与新闻报道内容呈现上的偏见有着密切关联。如果把握不当,就会存在“典型的新闻偏见”,包括媒体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社会精英身上、少数群体被边缘化乃至污名化、对弱势群体缺乏足够关注、对一些社会群体甚至对一些区域存在着认知上的偏见等。比如,媒体对“官二代”的报道、对90后的报道、对富士康等企业的报道中,就存在着标签化、脸谱化的现象。由于刻板印象,这种偏见在部分媒体上甚至长久地存在。观点先行的结果,导致在信源的选择性采信、事实的筛选、对新闻事实的呈现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新闻的偏见,这也有悖于客观公正的新闻理念,是一种职业行为失范。
  四、策划新闻
  新闻策划是一种正常的报道程序,但策划新闻则是对事实的一种设计和加工,虽只有“新闻”与“策划”两个词组合的先后顺序不同,但意思相去千里。策划新闻实际上是策划新闻事实,意在策划,目的是通过新闻导演、炒作、造假等对“新闻事实”的策划,人为制造“卖点”,片面追求收视率、点击率、阅读率。策划新闻不属于新闻活动的范畴,在本质上也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当前,一些新闻媒体盲目追求所谓“卖点”,将“炒作”误以为“策划”,其实是对宝贵新闻资源的一种浪费。新闻策划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坚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避免新闻导演、炒作、造假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新闻侵权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新闻传播工具,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者过失报道的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有损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不当内容或者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破坏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真实形象,降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的违法行为,这也是一种在采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失范行为。由于新闻媒体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新闻侵权造成的伤害较一般侵权更大。媒体上的新闻侵权现象经常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新闻报道内容失实,这是最主要的新闻侵权类型;二是新闻报道评论不当,在语言上使用了侮辱、谩骂或其他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言词;对客观事实进行随意评论,造成对他人社会评价的贬损,构成侵权;三是未经核实转载其他媒体报道,事后证实报道不实,构成侵权;四是在报道中采用与报道内容无关的照片,或者未经同意采用照片,构成侵权;五是过失报道或暴露他人隐私导致侵权;六是无中生有地任意拔高,对当事人而言不但没有抬高声誉,反倒引起社会的非议,造成精神痛苦等。
  六、放大伤害
  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的职责。面对各种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报道尽可能多的新闻事实,满足公众的新闻需求。然而,报道并非越详细越好。个别媒体由于报道目的不端正,为取悦公众,为挖掘爆料无视受伤害人的利益,强制采访,且没有必要的保护和节制,在报道中“跑偏了题”,挖掘太多与本案无关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媒体获取这些信息的方式,是以伤害受害者为代价。此举违背社会伦理,也违背了社会对媒体的期待。虽然这只是少数媒体的行为,仍需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七、道听途说
  随着网络新闻的迅猛发展,网络这种平台,使得信息来源更加多样,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一些媒体对包括微博在内的网络报道,不加仔细甄别,一味地追求快速,将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当做新闻爆料,不加选择地进行报道,使本该严肃的大众传媒成为传播谣言的平台。这一方面的案例极多,教训也极为深刻,这是采编过程中最值得警惕的失范行为之一。比如,关于金庸“被去世”的传播、因日本核辐射而衍生的“食用碘盐可以防核辐射”的谣言的传播等,都是一些媒体无原则地对网络谣言进行传播的结果。
  八、抄袭改编
  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新闻的第二落点,将在别地发生的新闻,改头换面进行改编,移花接木,炮制几个数据,编造一段“当事人”的说辞,杜撰几句“专家”的话,便堂而皇之地操弄“新闻”出炉了。有时候,对一些新闻事件,不认真进行核实,不加以仔细而深入的采访,简单地打个电话,就有闻必录,留下失实隐患,这也是采编失范的一种常见现象。
  九、要素虚化
  新闻记录事实,揭示真相,各个相关新闻要素理应引之有据,用之恰当,言之有理。但在一些新闻稿件中,看似要素齐全,材料完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有的新闻要素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真实的“要素”,而是一种虚拟形态的主观设置。有的材料看似有根有据,再仔细辨别,才发现原来只是记者本人在自言自语。这些模糊要素的存在是出现模糊新闻和虚假新闻的直接原因之一,它实际上是对事实真相的虚化,对媒体公信力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以上列举了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常见的十种失范现象。此外,还有诸如信源可疑、过度娱乐化、题文不符、文图不适、摆拍或PS新闻照片等操当不当的失范现象,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分析和阐述了。
其他文献
0引言随着IT技术在军工企业产品研发生产、运营管理中的深入和广泛应用,军工企业内部的局域网上存储了大量敏感和涉密信息,这就使得任何一个接入终端发生泄密事件,其产生的危
目的探讨生物活性黏合剂对组织工程视网膜神经支架材料的生物黏性修饰效果。方法实验研究。将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巢蛋白、硫酸肝素蛋白聚糖重组蛋白等组合构建生物活性黏合剂,评估不同配比浓度的黏合剂对支架材料的黏合效果;细胞计数及CCK-8实验分析黏性修饰支架对细胞生长及毒性影响;通过23 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黏合修饰的支架黏附于6只新西兰兔一侧眼的视网膜,对侧眼植入未黏合修饰的支架。术后使用眼压测量、眼底
0引言信息资源的可被描述性、可被访问性随着网络化发展而不断提升,为了增加资源可控性,信息资源组织形式逐渐增加,数字化信息资源数量持续增长。当管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如何改变数字资源分散化、覆盖范围窄的现状,建设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定位数字化资源,并且在不同系统、不同数据拥有者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交互操作,是当前我们遇到的重要问
【摘 要】对于广播电视传媒中的播音员主持人而言,其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便是进行新闻播音。新闻播音主持同其他电视节目的播音主持一样是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形象代言人,代表着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但其又不同于一般的电视节目主持,新闻播音主持作为新闻播音工作的主要和直接承担者,其在一定程度上还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加强对于新闻播音主持的专业塑造不仅仅是广播电视媒体提高自身形象、增强自身竞
0引言rnKGLF11.12系列励磁装置是全国统一设计的同步电机转子可控硅励磁装置,具有比较完善的控制功能.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同步电机励磁装置已经集成化
目的探讨正视眼与近视眼阅读简体字与繁体字的调节微波动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招募平均年龄(23.9±1.8)岁受试者36名,其中近视眼18名,等效球镜度数(-3.74±1.22)D,正视眼18名,等效球镜度数(-0.14±0.22)D。于40 cm外阅读液晶屏幕呈现的两种大小(8、12磅)、两种字体(简体字与繁体字)组成的4组视标共135 s,应用近红外开放视野自动验光仪连续测量受试者阅读视标时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国家企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企业职工价值观逐渐多元化,使得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保证企业日常经营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急切需要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本文首先陈述了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并列举了当前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性的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政工干部队
期刊
0引言移动支付已经如火如荼进入我们的生活,主流的移动支付方法都是采用验证码认证技术,如: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在线、快钱、汇付天下、苹果PAY、三星移动支付等。验证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