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学困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许多教师对此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这仍是语文教师普遍关注又均感困难的问题。本文抛开其他一切因素,立足教师层面,从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角度论述了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 键 词】 学困生;教育;教师策略
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在寻求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时必须“综合诊断,辨证施治”。但限于文题和篇幅,本文只是从教师层面加以论述。笔者认为,要搞好语文学困生教育,最根本的保障是语文教师必须实施以下教育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对待学困生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
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法避免的,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更何况他们只是在语文学习上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只要我们工作得力,教育有方,他们是完全可以跟进甚至超越的。退一万步讲,即便有人无法跟进,这也只能说明他在语文学科上存在困难,他还可以通过其他学科来弥补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不足;即便其他学科也有不足,即便他在学习上确有困难,但每个人身上总有他的可取之处,有他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都可以把他塑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且当今社会读书也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能干、肯干、敢干,行行出状元,就看作为语文教师的你如何去雕琢,在他心里埋下的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
二、着力改善师生关系,与学困生和谐相处
学困生受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指责较多,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经常受到挫折,在心理上害怕或厌恶老师,与老师有一定的距离。语文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研究他们,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你;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们的敬重。总之,要与学困生和谐相处,让他们从情感上深深地体验到你是可敬可亲的,既是学业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父母,更是他们成长中的朋友。这样才利于对他们展开教育,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业成绩。
三、在教学中多关注学困生,做好学法指导
(一)备课时要想到学困生
新课标更加注重了人文性,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钻研教材、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外,更要时刻关注学生。而鉴于学困生基础薄弱、能力不强、兴趣不足等特点,备课时要关注学困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多地从学困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学困生
要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改变学困生自卑、受歧视的状况,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要降低教学难度,要特别关注学困生,把教学难度降低到学困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要注重分层教学,要分解教学目标,铺设台阶制定学困生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引导他们参与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减轻他们学习和心理上的压力;要实现学困生的优先照顾原则,做到课堂交流优先、课堂指导优先、练习反馈优先。
(三)要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他们一些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还要重点培养学困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等等。对于学困生只有两手一起抓,才能使他们真正“脱贫致富”,否则永远需要教师搀着走路,永远落于人后。
四、对学困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补差工作,全面辅导
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要求学困生在课堂上完全掌握所授知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对学困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后的监督与辅导上。
如实施作业的面批面改,与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指出其作业中的不足,找出其学习困难的根源;加强课前、课后的辅导,每节课课堂学什么、课前课后怎么做,让他们心中有数;落实错题集整理,要求学困生每周整理一次错题集,时常复习反思,让知识内化;搞好“一对一”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学优生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让每位学生都为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做出贡献;开展阶段性测验辅导,这既能有效落实知识点,也能巩固阶段性教学成果,还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五、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办法,让学困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奖励是育人工作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教育艺术。赢得赞许、获得他人认可,是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获得内驱学习动力的一种必然需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奖励的教育作用、激发作用和强化作用,调动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语文教师应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奖励方案,在学困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些进步时,及时给予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但更多的应是精神上的,通过奖励,让每位学困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样才能逐步改善和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状况。
语文学困生教育并非朝夕之功,但只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做个有心人,真正关注学困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实实在在地去做一点事情,就一定能够为学困生语文成绩的提升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刘全吉. 学困生转化问题及解决方案[J]. 中国人民教师,2007(9).
[2] 韦志成. 语文学科教育学[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潘涌.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关 键 词】 学困生;教育;教师策略
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在寻求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时必须“综合诊断,辨证施治”。但限于文题和篇幅,本文只是从教师层面加以论述。笔者认为,要搞好语文学困生教育,最根本的保障是语文教师必须实施以下教育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对待学困生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
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法避免的,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更何况他们只是在语文学习上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只要我们工作得力,教育有方,他们是完全可以跟进甚至超越的。退一万步讲,即便有人无法跟进,这也只能说明他在语文学科上存在困难,他还可以通过其他学科来弥补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不足;即便其他学科也有不足,即便他在学习上确有困难,但每个人身上总有他的可取之处,有他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都可以把他塑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且当今社会读书也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能干、肯干、敢干,行行出状元,就看作为语文教师的你如何去雕琢,在他心里埋下的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
二、着力改善师生关系,与学困生和谐相处
学困生受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指责较多,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经常受到挫折,在心理上害怕或厌恶老师,与老师有一定的距离。语文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研究他们,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你;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们的敬重。总之,要与学困生和谐相处,让他们从情感上深深地体验到你是可敬可亲的,既是学业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父母,更是他们成长中的朋友。这样才利于对他们展开教育,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业成绩。
三、在教学中多关注学困生,做好学法指导
(一)备课时要想到学困生
新课标更加注重了人文性,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钻研教材、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外,更要时刻关注学生。而鉴于学困生基础薄弱、能力不强、兴趣不足等特点,备课时要关注学困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多地从学困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学困生
要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改变学困生自卑、受歧视的状况,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要降低教学难度,要特别关注学困生,把教学难度降低到学困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要注重分层教学,要分解教学目标,铺设台阶制定学困生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引导他们参与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减轻他们学习和心理上的压力;要实现学困生的优先照顾原则,做到课堂交流优先、课堂指导优先、练习反馈优先。
(三)要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他们一些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还要重点培养学困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等等。对于学困生只有两手一起抓,才能使他们真正“脱贫致富”,否则永远需要教师搀着走路,永远落于人后。
四、对学困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补差工作,全面辅导
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要求学困生在课堂上完全掌握所授知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对学困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后的监督与辅导上。
如实施作业的面批面改,与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指出其作业中的不足,找出其学习困难的根源;加强课前、课后的辅导,每节课课堂学什么、课前课后怎么做,让他们心中有数;落实错题集整理,要求学困生每周整理一次错题集,时常复习反思,让知识内化;搞好“一对一”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学优生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让每位学生都为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做出贡献;开展阶段性测验辅导,这既能有效落实知识点,也能巩固阶段性教学成果,还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五、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办法,让学困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奖励是育人工作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教育艺术。赢得赞许、获得他人认可,是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获得内驱学习动力的一种必然需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奖励的教育作用、激发作用和强化作用,调动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语文教师应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奖励方案,在学困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些进步时,及时给予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但更多的应是精神上的,通过奖励,让每位学困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样才能逐步改善和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状况。
语文学困生教育并非朝夕之功,但只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做个有心人,真正关注学困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实实在在地去做一点事情,就一定能够为学困生语文成绩的提升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刘全吉. 学困生转化问题及解决方案[J]. 中国人民教师,2007(9).
[2] 韦志成. 语文学科教育学[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潘涌.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