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可通过生动直观的声音形象和风韵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转化理性认识,从而产生精神力量去激励学生,逐渐培养他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生音乐传承式的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首先视唱曲语再唱句,干巴巴的,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甚至不想学,诱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使分阶段产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走向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欣喜迎来了艺术教育的春天。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的不同,但新的理念和实际的有效教学之间有很大的差距。面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须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实施“体验、探究、升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初步感悟新模式给音乐艺术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
一、利用教学内容,加强感知体验
体验主要是通过教师创设合适的音乐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教师精心设计的音乐问题情景,诱发探究欲望。音乐教育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走、跑、跳、点头、拍手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及情感的体验。
老师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提供一组有意义的音乐材料(音乐作品、乐理知识、创作素材、游戏内容等),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在听、演、看、弹、说、练、玩、做等中发现、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分辨声音的长短:如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大钟的声音长,小钟的声音短等等。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再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声音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在“领悟”、“理解”自己所发现的音乐规律和所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发现——研讨。在音乐教学中,老师们还经常创设出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设计人物造型等。学生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长期进行这样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心中播下的音乐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
二、拓展学习空间,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是表现的艺术,它的创作自由度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最高。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教师主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音乐学习环境,陶冶情操。
(一)营造广阔教学空间,让音乐与生活沟通。
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对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级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1)班上课时,老师在音乐教室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请学生自选并去体验结果,学生很快地认识到了打击乐器名字及其特点。接着老师启发大家:“你能自己创造出一种乐器吗?”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位小朋友说:“我把爸爸自行车上的铃和妈妈自行车的铃都拆下来,用一根绳子系牢,就可以成为碰铃了。”有位小朋友说:“刚才我把七只相同的碗盛上不同数量的水听到了七个小矮人名字(do、re、mi、fa、sol、la、si),这样,用很多碗就可以造出一架‘敲敲钢琴了’”……而在(2)班,老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尽管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打击乐器,该如何演奏,但当老师问“你们会制作打击乐器吗?”“举手的小朋友一个都没有,而且好像用惊讶的眼光在问我:“打击乐器可以自己制造吗?”可见,只有与生活实际联系,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挖掘出学生对音乐潜在的能力,才会有创作的成果。
(二)营造自由想象空间,让音乐与活动沟通。
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很大。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在这个环节,老师给学生们创造轻松愉悦教学环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探究。而主题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表演、竞赛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可以通过竞赛性、趣味性音乐活动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三)营造和谐的空间,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
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气氛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发挥和创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课堂上,教师应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唱、一起跳;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可用“让我们一起来吧!”“请”、“你的想象比老师还丰富”等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松解这个思想“金箍咒”。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这样学生应多投射一些信任的目光,多伸出右手向这些同学做出“请”势。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通过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去体验、模仿、探究、合作,最后达到升华。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同时也陶冶了高尚的情操。
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走向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欣喜迎来了艺术教育的春天。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的不同,但新的理念和实际的有效教学之间有很大的差距。面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须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实施“体验、探究、升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初步感悟新模式给音乐艺术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
一、利用教学内容,加强感知体验
体验主要是通过教师创设合适的音乐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教师精心设计的音乐问题情景,诱发探究欲望。音乐教育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走、跑、跳、点头、拍手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及情感的体验。
老师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提供一组有意义的音乐材料(音乐作品、乐理知识、创作素材、游戏内容等),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在听、演、看、弹、说、练、玩、做等中发现、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分辨声音的长短:如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大钟的声音长,小钟的声音短等等。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再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声音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在“领悟”、“理解”自己所发现的音乐规律和所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发现——研讨。在音乐教学中,老师们还经常创设出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设计人物造型等。学生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长期进行这样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心中播下的音乐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
二、拓展学习空间,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是表现的艺术,它的创作自由度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最高。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教师主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音乐学习环境,陶冶情操。
(一)营造广阔教学空间,让音乐与生活沟通。
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对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级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1)班上课时,老师在音乐教室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请学生自选并去体验结果,学生很快地认识到了打击乐器名字及其特点。接着老师启发大家:“你能自己创造出一种乐器吗?”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位小朋友说:“我把爸爸自行车上的铃和妈妈自行车的铃都拆下来,用一根绳子系牢,就可以成为碰铃了。”有位小朋友说:“刚才我把七只相同的碗盛上不同数量的水听到了七个小矮人名字(do、re、mi、fa、sol、la、si),这样,用很多碗就可以造出一架‘敲敲钢琴了’”……而在(2)班,老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尽管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打击乐器,该如何演奏,但当老师问“你们会制作打击乐器吗?”“举手的小朋友一个都没有,而且好像用惊讶的眼光在问我:“打击乐器可以自己制造吗?”可见,只有与生活实际联系,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挖掘出学生对音乐潜在的能力,才会有创作的成果。
(二)营造自由想象空间,让音乐与活动沟通。
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很大。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在这个环节,老师给学生们创造轻松愉悦教学环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探究。而主题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表演、竞赛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可以通过竞赛性、趣味性音乐活动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三)营造和谐的空间,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
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气氛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发挥和创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课堂上,教师应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唱、一起跳;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可用“让我们一起来吧!”“请”、“你的想象比老师还丰富”等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松解这个思想“金箍咒”。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这样学生应多投射一些信任的目光,多伸出右手向这些同学做出“请”势。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通过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去体验、模仿、探究、合作,最后达到升华。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同时也陶冶了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