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136-01
《必修3》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1》、《必修2》的基础上,在基本了解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等有关知识的前提下,以区域研究为背景,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际,倡导应用案例分析法,重视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3》教材的特点就是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在复习中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复习过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识的总结、归纳上,而缺乏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必修3》的有效复习,这是我们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下面我谈谈自己在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3》中所作的几点尝试:
一、初、高中教材整合进行复习
人教版的《必修3》教材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有明显的衔接,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中国区域地理复习可与《必修3》进行整合,可大大节省时间又避免重復复习,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与八年级下第六章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整合复习。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分析新疆的地理条件,思考下列问题:①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什么?②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③根据新疆地理条件的特点,你认为新疆可以发展哪些特色农业生产?并说明原因。 ④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⑤通过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分析,请你归纳出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学生从中掌握了评价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和途径”。
此外,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可以与八年级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进行整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与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整合;必修3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与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整合;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与八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整合进行复习。
二、善用比较法进行复习
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最佳方法,通过比较发现某一区域的区域特征,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性,总结区域的优劣势,从而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如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标要求是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比较区域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入手,分析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特别要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范围和特点,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比较,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增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的意。
三、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通过案例进行思维建模
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在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时,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种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来进行复习。新课程对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也不作要求。教材讲述了一个案例(可能是解释原理的或是区域分析的),可考试的时候选用新的案例,以考查学生的分析方法和能力。
分析区域特征,首先要利用经纬网、海陆轮廓及其他相关地理事物进行区域定位,然后需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如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巴西热带雨林破坏,洞庭湖的湿地减少等;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鲁尔区或山西能源基地建设,长江或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林基地建设,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在案例复习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思维建模。
对于资源分布不均与需求的差异,在复习过程中就需要从地质、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要实现双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对输出地和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影响。学生形成了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分析同类型的案例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决。
另外,对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综合分析,一般从“资源的利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等”着手。分析一个省(地区)的资源优势,一般从“土地资源→面积大小、土壤类型、土壤肥瘠、可开垦土地等;气候资源→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等;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磷、硫等;生物资源→农业基地、经济作物基地、林业基地、水果基地、特色农业等;水资源→降水多少,河流,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等方面进行分析建模。
通过以上三点尝试,学生基本掌握了以区域为中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运用必修知识,特别是必修三的研究方法,进行区域地理分析,从而培养了高考文综的四项能力要求,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
《必修3》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1》、《必修2》的基础上,在基本了解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等有关知识的前提下,以区域研究为背景,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际,倡导应用案例分析法,重视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3》教材的特点就是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在复习中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复习过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识的总结、归纳上,而缺乏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必修3》的有效复习,这是我们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下面我谈谈自己在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3》中所作的几点尝试:
一、初、高中教材整合进行复习
人教版的《必修3》教材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有明显的衔接,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中国区域地理复习可与《必修3》进行整合,可大大节省时间又避免重復复习,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与八年级下第六章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整合复习。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分析新疆的地理条件,思考下列问题:①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什么?②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③根据新疆地理条件的特点,你认为新疆可以发展哪些特色农业生产?并说明原因。 ④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⑤通过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分析,请你归纳出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学生从中掌握了评价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和途径”。
此外,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可以与八年级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进行整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与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整合;必修3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与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整合;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与八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整合进行复习。
二、善用比较法进行复习
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最佳方法,通过比较发现某一区域的区域特征,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性,总结区域的优劣势,从而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如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标要求是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比较区域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入手,分析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特别要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范围和特点,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比较,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增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的意。
三、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通过案例进行思维建模
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在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时,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种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来进行复习。新课程对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也不作要求。教材讲述了一个案例(可能是解释原理的或是区域分析的),可考试的时候选用新的案例,以考查学生的分析方法和能力。
分析区域特征,首先要利用经纬网、海陆轮廓及其他相关地理事物进行区域定位,然后需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如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巴西热带雨林破坏,洞庭湖的湿地减少等;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鲁尔区或山西能源基地建设,长江或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林基地建设,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在案例复习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思维建模。
对于资源分布不均与需求的差异,在复习过程中就需要从地质、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要实现双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对输出地和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影响。学生形成了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分析同类型的案例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决。
另外,对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综合分析,一般从“资源的利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等”着手。分析一个省(地区)的资源优势,一般从“土地资源→面积大小、土壤类型、土壤肥瘠、可开垦土地等;气候资源→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等;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磷、硫等;生物资源→农业基地、经济作物基地、林业基地、水果基地、特色农业等;水资源→降水多少,河流,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等方面进行分析建模。
通过以上三点尝试,学生基本掌握了以区域为中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运用必修知识,特别是必修三的研究方法,进行区域地理分析,从而培养了高考文综的四项能力要求,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