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儿 头皮静脉 穿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11
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否,关系到儿科疾病的治疗和抢救中的第一重要措施,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功,如何做到一针见血,如何保持治疗的顺利进行,避免重复穿刺,本文就此问题谈谈体会。
消除内外因素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
外界因素:①清除来自患者方面的因素:如家长期望值高,加重护士穿刺的心理负担;穿刺时小儿不配合,不利于穿刺和固定;颞浅静脉表浅,细直不滑动不易固定,针对以上原因,要做到无论血管穿刺难易,周围压力多大都必须保持沟通,要有爱心,清除患儿的恐惧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既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又有助于减少医患纠纷。②消除来自环境方面的因素:病房的光线强弱,光线的明亮度反照射角直接影响穿刺,太强的光使瞳孔缩小,减少入眼光线,太弱的光使瞳孔开大增加入眼光亮。因此,明亮的自然光是理想的光线。其亮度适宜,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刺痛和眼花。秋冬季室温过低容易使患儿四肢发凉。使血管受冷收缩变细,增加了穿刺难度,应使用暖水袋保温、输液前用温水洗手等。
内部因素:不同的情绪使操作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效率。要求护理人员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做到遇事不慌、纠缠不怒、悲喜有节,同时,对自己要有信心,善于应变,灵活敏捷,什么情况下均不急不躁,才能取得成功。
熟练掌握基本功
小儿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从解剖角度看,小儿头皮静脉极丰富,较大的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又不会限制小儿活动,便于保温,故小儿都选择头皮静脉穿刺部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护理的基本功,由于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枝回流于颈内静脉和劲外静脉至心脏,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正中静脉是头皮静脉较大的一支,此静脉直、较大、不滑动、易固定,但易外渗,逆行可克服等外渗缺点,颞浅静脉具有直、不滑动、易固定,暴露明显,不外渗等优点是头部静脉输液最佳部位,但此静脉较细小、技术难度大。耳后静脉较粗,略弯曲,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要剔去头发才便于穿刺。
针头大小的选择:选择针头的大小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常用头皮正中静脉、额、颞耳后静脉,一般选用4号半~5号半针头,大隐静脉穿刺推注或采血可用5号半~7号半针头的大小选择根据所选择的静脉而定。
穿刺方法及固定:①对暴露较好的静脉:有助手及家属固定好患儿头部,必要时剃去穿刺部位的头皮,常规消毒皮肤后,左手拇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拇示指持针穿刺,在距离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公分外经针头近乎平行刺入头皮,然后沿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有回血证明穿刺成功,或感觉有突破感,但无回血时,停止进针,轻轻挤压输液管前端,有回血即证明穿刺成功。②对暴露不清楚的静脉,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体会血管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然后绷紧皮肤,于感觉最明显处后移0.3cm,将针头以10°~15°角刺入皮肤后缓慢进针,有突破感或见回血即证明穿刺成功。③固定针头的技巧:针头的固定,也是关系穿刺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穿刺成功后,用4条胶布固定针头,即第1条固定针头,第2条做交叉固定,第3条将塑料管盘曲后固定,第4条胶布将塑料管再固定同侧耳郭后中部外,因为耳郭后汗腺分布,利于固定,并嘱家长以喂奶婴势从穿刺部位对侧抱住小儿,将小儿的一手抱于腋下,扶住另一手,防止小儿扯掉输液针头。
讨论
总之,提高小儿头皮穿刺水平,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不要有畏难情绪,进行沟通交流,拉近距离,增进护患关系,增强患儿家长的信任度,使患儿顺利地接受治疗,同时,要有穿刺成功的信心,沉着而稳定的情绪,有条不紊地进行穿刺;另外,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仔细分析失败原因,掌握娴熟的技能,并掌握一定的解剖知识以及部分骨性标志选择,才能提高小儿头皮及静脉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11
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否,关系到儿科疾病的治疗和抢救中的第一重要措施,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功,如何做到一针见血,如何保持治疗的顺利进行,避免重复穿刺,本文就此问题谈谈体会。
消除内外因素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
外界因素:①清除来自患者方面的因素:如家长期望值高,加重护士穿刺的心理负担;穿刺时小儿不配合,不利于穿刺和固定;颞浅静脉表浅,细直不滑动不易固定,针对以上原因,要做到无论血管穿刺难易,周围压力多大都必须保持沟通,要有爱心,清除患儿的恐惧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既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又有助于减少医患纠纷。②消除来自环境方面的因素:病房的光线强弱,光线的明亮度反照射角直接影响穿刺,太强的光使瞳孔缩小,减少入眼光线,太弱的光使瞳孔开大增加入眼光亮。因此,明亮的自然光是理想的光线。其亮度适宜,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刺痛和眼花。秋冬季室温过低容易使患儿四肢发凉。使血管受冷收缩变细,增加了穿刺难度,应使用暖水袋保温、输液前用温水洗手等。
内部因素:不同的情绪使操作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效率。要求护理人员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做到遇事不慌、纠缠不怒、悲喜有节,同时,对自己要有信心,善于应变,灵活敏捷,什么情况下均不急不躁,才能取得成功。
熟练掌握基本功
小儿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从解剖角度看,小儿头皮静脉极丰富,较大的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又不会限制小儿活动,便于保温,故小儿都选择头皮静脉穿刺部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护理的基本功,由于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枝回流于颈内静脉和劲外静脉至心脏,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正中静脉是头皮静脉较大的一支,此静脉直、较大、不滑动、易固定,但易外渗,逆行可克服等外渗缺点,颞浅静脉具有直、不滑动、易固定,暴露明显,不外渗等优点是头部静脉输液最佳部位,但此静脉较细小、技术难度大。耳后静脉较粗,略弯曲,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要剔去头发才便于穿刺。
针头大小的选择:选择针头的大小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常用头皮正中静脉、额、颞耳后静脉,一般选用4号半~5号半针头,大隐静脉穿刺推注或采血可用5号半~7号半针头的大小选择根据所选择的静脉而定。
穿刺方法及固定:①对暴露较好的静脉:有助手及家属固定好患儿头部,必要时剃去穿刺部位的头皮,常规消毒皮肤后,左手拇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拇示指持针穿刺,在距离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公分外经针头近乎平行刺入头皮,然后沿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有回血证明穿刺成功,或感觉有突破感,但无回血时,停止进针,轻轻挤压输液管前端,有回血即证明穿刺成功。②对暴露不清楚的静脉,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体会血管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然后绷紧皮肤,于感觉最明显处后移0.3cm,将针头以10°~15°角刺入皮肤后缓慢进针,有突破感或见回血即证明穿刺成功。③固定针头的技巧:针头的固定,也是关系穿刺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穿刺成功后,用4条胶布固定针头,即第1条固定针头,第2条做交叉固定,第3条将塑料管盘曲后固定,第4条胶布将塑料管再固定同侧耳郭后中部外,因为耳郭后汗腺分布,利于固定,并嘱家长以喂奶婴势从穿刺部位对侧抱住小儿,将小儿的一手抱于腋下,扶住另一手,防止小儿扯掉输液针头。
讨论
总之,提高小儿头皮穿刺水平,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不要有畏难情绪,进行沟通交流,拉近距离,增进护患关系,增强患儿家长的信任度,使患儿顺利地接受治疗,同时,要有穿刺成功的信心,沉着而稳定的情绪,有条不紊地进行穿刺;另外,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仔细分析失败原因,掌握娴熟的技能,并掌握一定的解剖知识以及部分骨性标志选择,才能提高小儿头皮及静脉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