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导学生体验,捕捉生活素材
1体味生活,发现新鲜材料
自身生活是我们写文章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但能否从中取得有用的材料,就要看我们能不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学生只有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有独到的发现,才能写出不乏新意的文章。
2反映生活,抒写真性情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真”从何处来?只有将亲身体验过的、亲手做过的、亲眼看过的、亲耳听过的东西写下来,笔下才有“真”的流露,文章才能亲切感人。否则连自己都不能感动,那只能是蒙人。
世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亦如此,世上不会有完全相同性情的两个人。写出了自已的真性情就会区别于他人,让人耳目一新。让学生先看后写、先听后写、先做后写,无疑是求真的好方法。笔者曾布置过这样一道家庭作业:做一件关心他人幸福的小事。第二天布置他们写下当时的内心感受。其实,与其说这是一份特殊的作业,不如说这是一次亲情的互动,在亲情互动的碰撞中,让叛逆的少年找到了抒写真爱的突破口。
作为学生的引领人,不得不感慨,也许教学生写作的智慧就是隐藏在不经意间。只有撩拨起学生内心的真正体验与情感,才能让学生有所写,并有所得。
3立足生活,激活文思
思维方式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创造性思维更多的表现为发散性思维。学生们已习惯集中思维,因此视野狭窄,思维指向虽集中,却很肤浅。因此,在作文时叙事泛泛而谈,文意平平淡淡。发散性思维训练就是要让学生作文时眼界更宽广,视线有深度。
对此,应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先想后写。生活中的事可谓多矣,而对之有独到思想的可谓少矣。由普普通通的桥梁想到心灵的沟通,友谊的桥梁;由体育节想到奥运会;由补文化课想到补品德,这些联想的练习就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二是先议后写。一个人的见解毕竟有限,而站在众人的肩上就能看得远了。国内多起矿难事件、股民风景线、基金热、奥运来临我们怎么办、漫画作品表现的内容、大课间活动的好处等等,都成为师生交流的主题。大家各抒己见,既有师长的成熟洞达的观点,又有学生稚嫩可爱的说法,既开掘了对时事理解的深度,又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二、设计体验环节,描绘生活图景
1广设体验模式,营造和谐氛围
我们不把写作课上成固定模式的课,哪种形式利于培养新鲜活泼的文风,我们就不拘一格地采用哪种模式。我们设计了各式体验模式,如交流式、活动式、激励式、竞赛式等。
体验作文教学实践研究,从学生的感悟体验出发分五步展开教学,重点落到五个字上,即体、作、导、评、改。具体操作模式如下。教师:创设情境—明析思路—方法指导—明确标准—指导验收;程序:体—作—导—评—改;学生:感悟体验—自主习作—思路更新—合作交流—修改提高。
所谓“体”,就是教师善于挖掘教材内外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
所谓“作”,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完成作文。
所谓“导”,就是教师在了解学生习作的基本情况后有的放矢的指导。对学生习作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同时也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方法指导,以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所谓“评”,就是教师首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作文评价标准,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习作的亮点,在自评的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交流,同学问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所谓“改”,就是学生在吸取他人之长的基础上对自己习作的修改提高,教师对学生习作再一次肯定。
2运用声像媒体,创设习作情境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写作是紧张的智力劳动。在写作中,学生要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就要掌握写作技巧。然而,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是不行的。对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和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最终使学生视写作为乐事。
三、享受心灵体验,构建写作空间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借鉴,也是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对于提高其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创造性读写,就是结合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创造思维。其主要的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和写读后感、文章评论等。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使之领略语言艺术的光辉。比如,授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后,布置《孔乙己之死》的续写训练作文。有的同学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到笑声中死亡这样的结局,揭示了当时人们愚昧麻木的病态社会现状;有的同学写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并非遇文便读,而是要将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的对象。对此,应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著作等。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了,就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近年来,通过我们在体验式写作方面的努力,学生学会了观察身边的平常小事,也更善于关注生活中的大事,并对写作产生了兴趣。这为他们长大了说真话、做真人立下了根基。
自2005年起,我们对特定的多位同学进行了跟踪调查。近两年来,他们的作文有了长足进步。甚至个别提到作文就苦不堪言的同学,现在也已有作品发表。近年来,学校师生在作文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体验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我们坚持从生活的源头抓起,实施生态课程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式作文教学。我们的生活体验式写作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所取得的成果,折射出了生命的火花,飞扬起青春的激情,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1体味生活,发现新鲜材料
自身生活是我们写文章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但能否从中取得有用的材料,就要看我们能不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学生只有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有独到的发现,才能写出不乏新意的文章。
2反映生活,抒写真性情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真”从何处来?只有将亲身体验过的、亲手做过的、亲眼看过的、亲耳听过的东西写下来,笔下才有“真”的流露,文章才能亲切感人。否则连自己都不能感动,那只能是蒙人。
世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亦如此,世上不会有完全相同性情的两个人。写出了自已的真性情就会区别于他人,让人耳目一新。让学生先看后写、先听后写、先做后写,无疑是求真的好方法。笔者曾布置过这样一道家庭作业:做一件关心他人幸福的小事。第二天布置他们写下当时的内心感受。其实,与其说这是一份特殊的作业,不如说这是一次亲情的互动,在亲情互动的碰撞中,让叛逆的少年找到了抒写真爱的突破口。
作为学生的引领人,不得不感慨,也许教学生写作的智慧就是隐藏在不经意间。只有撩拨起学生内心的真正体验与情感,才能让学生有所写,并有所得。
3立足生活,激活文思
思维方式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创造性思维更多的表现为发散性思维。学生们已习惯集中思维,因此视野狭窄,思维指向虽集中,却很肤浅。因此,在作文时叙事泛泛而谈,文意平平淡淡。发散性思维训练就是要让学生作文时眼界更宽广,视线有深度。
对此,应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先想后写。生活中的事可谓多矣,而对之有独到思想的可谓少矣。由普普通通的桥梁想到心灵的沟通,友谊的桥梁;由体育节想到奥运会;由补文化课想到补品德,这些联想的练习就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二是先议后写。一个人的见解毕竟有限,而站在众人的肩上就能看得远了。国内多起矿难事件、股民风景线、基金热、奥运来临我们怎么办、漫画作品表现的内容、大课间活动的好处等等,都成为师生交流的主题。大家各抒己见,既有师长的成熟洞达的观点,又有学生稚嫩可爱的说法,既开掘了对时事理解的深度,又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二、设计体验环节,描绘生活图景
1广设体验模式,营造和谐氛围
我们不把写作课上成固定模式的课,哪种形式利于培养新鲜活泼的文风,我们就不拘一格地采用哪种模式。我们设计了各式体验模式,如交流式、活动式、激励式、竞赛式等。
体验作文教学实践研究,从学生的感悟体验出发分五步展开教学,重点落到五个字上,即体、作、导、评、改。具体操作模式如下。教师:创设情境—明析思路—方法指导—明确标准—指导验收;程序:体—作—导—评—改;学生:感悟体验—自主习作—思路更新—合作交流—修改提高。
所谓“体”,就是教师善于挖掘教材内外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
所谓“作”,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完成作文。
所谓“导”,就是教师在了解学生习作的基本情况后有的放矢的指导。对学生习作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同时也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方法指导,以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所谓“评”,就是教师首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作文评价标准,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习作的亮点,在自评的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交流,同学问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所谓“改”,就是学生在吸取他人之长的基础上对自己习作的修改提高,教师对学生习作再一次肯定。
2运用声像媒体,创设习作情境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写作是紧张的智力劳动。在写作中,学生要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就要掌握写作技巧。然而,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是不行的。对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和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最终使学生视写作为乐事。
三、享受心灵体验,构建写作空间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借鉴,也是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对于提高其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创造性读写,就是结合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创造思维。其主要的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和写读后感、文章评论等。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使之领略语言艺术的光辉。比如,授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后,布置《孔乙己之死》的续写训练作文。有的同学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到笑声中死亡这样的结局,揭示了当时人们愚昧麻木的病态社会现状;有的同学写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并非遇文便读,而是要将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的对象。对此,应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著作等。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了,就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近年来,通过我们在体验式写作方面的努力,学生学会了观察身边的平常小事,也更善于关注生活中的大事,并对写作产生了兴趣。这为他们长大了说真话、做真人立下了根基。
自2005年起,我们对特定的多位同学进行了跟踪调查。近两年来,他们的作文有了长足进步。甚至个别提到作文就苦不堪言的同学,现在也已有作品发表。近年来,学校师生在作文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体验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我们坚持从生活的源头抓起,实施生态课程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式作文教学。我们的生活体验式写作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所取得的成果,折射出了生命的火花,飞扬起青春的激情,闪烁着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