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把文案写得像诗歌一样美好,她还把日子过得像电影一样精彩——四十多岁的李欣频已游历四十多个国家;她甚至可以“每天读两三本书,每天看两三部电影”;当然还有与朝九晚五的白领完全不同的半年工作、半年休假旅行的生活方式。“我每天的生活都不一样,基本是随心所欲的。”李欣频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就跟退了休似的。想写文字,一股脑儿写出来一本书;想狠狠睡一觉,就一下子睡足二十四小时;想出去玩,背个包换双鞋,就立刻消失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
做喜欢的事 越早越好
1970年,李欣频出生于台湾,父亲在台湾政治大学教课,母亲在国中教地理。在相对严格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李欣频却不是个乖乖女,逃学、上课时间老看课外读物、成绩倒数等等被视为坏学生的“特征”,李欣频通通都有,一直是师长眼中的头痛学生。当初考上政大广告系,也并非她的兴趣使然,只是因为李欣频考的分数,正好可以分到政大广告系而已,就此误打误撞进入广告业。
尽管是误打误撞进入这一行,李欣频骨子里天生的叛逆与对追求自由的渴望,正好与广告界需要的特质颇为契合。大三那年到意识形态广告公司实习时,李欣频的广告创作天分进一步被激发,接受了更多的广告训练。毕业后,诚品书局正应征文案,李欣频运用上班空暇完成了应征作品,结果被诚品书局惊为天人。在李欣频特殊的文案魅力协助下,诚品书局成功地雕塑了品味与个性兼具的社会形象,而当时年仅21岁的李欣频也一炮而红,自此在广告界崭露头角。
“我一开始做文案的时候,钱是非常少的,但是因为我太爱做了,甚至在钱很少的情况下,自己兼了一份高薪地产文案的工作来养我的诚品书店文案工作。”李欣频说,人要活得积极,但不是急功近利。往往前期努力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到不看重钱与名,只是专心把事情做好。短视必定分心,一旦思考名利的时候,就看不到长远的愿景,因而无法把事情做好。
近年来,李欣频注意到一个常见的职场现象,很多人的工作和兴趣没有关系,选择一份职业只是因为专业对口或者薪水诱人,可是却缺少热忱。“没有热忱的结果就是努力辛苦到了一半,生命没有后续的力量,这样就很容易中年失业。所以职场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火炉重新找出来。因为生命火炉可以燃烧一辈子,只要透过生命历练定期加料,一定会越烧越旺。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火炉,走到什么地方都会随时在中途没有动力,走不下去了,所以到35岁、45岁中年转业的人很多。”如果现在不觉醒,不赶紧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在中年面临瓶颈,届时又要重新开始。基于此,她建议大家做喜欢的事要越早越好,如果已经在工作了,也要慢慢抓一点时间回来,把假日时光放在自己本来要经营的事情上。
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工作很无聊,而你真正喜欢的是做菜,就可以利用一些空当时间研究食谱,周末假日可以练习,将来可以写食谱然后开店。你喜欢的事非常有可能赚得比原来工作多很多,因为那是你的兴趣,可以为它乐此不疲。”
旅行是职场人最好的心理治疗
李欣频酷爱阅读,小说、图文书、物理学、医学、天文学、禅学……涉猎的领域包罗万象,阅读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现在社会有两类人,一类是认为书很贵的人,一类是认为书很便宜的人。认为书很便宜的人是很厉害的,因为他看到书里面有超越价格之外的庞大的知识资产,这些人很有眼光。常常听到很多人嫌书贵,这些人是不明智的,他的生命可能因为没看这本书而少开了好几扇窗。”
在李欣频看来,阅读是最便宜的心灵旅行。“今天的我活得不同,是因为我的看法和思想与昨天不同;我的视野和昨天的不同,那是因为今天我看了跟昨天不一样的书与电影,我希望每一天以最大的跳跃幅度过得淋漓尽致。”
她的另一个嗜好是旅行。她会跟一群建筑师去看西班牙建筑、北欧建筑,或是跟几位艺术家朋友去欧洲看德国文件展、威尼斯双年展。旅行对她来说,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改变惯性的最好方法。每当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她就会把自己当作“第一次投胎变成当地人”般地融入。
“每去一个国家,就是一次后天混血的过程。你会知道地球之大,永远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地球的彼端发生。所以,旅行永远是最好、最有效的心理治疗。”但让她觉得遗憾的是,很多职场人太浪费“旅行”这件事,他们只是拍拍照、吃吃喝喝、发发微博炫耀一下就回来了,“其实旅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把自己更新成另外一个新的版本——通过旅行学会观察,学会研究跨文化之间相同和不同的部分。旅行会让人谦卑,见的世面广了,也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里,不再会愤世嫉俗,与人为敌。拥有了这些素养,就能在职场里瞬间升级。”
李欣频的人生规划非常清晰,她明确自己的阶段性,并以旅行和出书来划分自己的年代。她写书的速度很快,“那是因为平常积累了很多的灵感。”李欣频说,只要对自己诚实,尽量做到问心无愧,作品就不会太差。而且她认为每个人都能够写作,只要在自己的生命里集萃独特的收获,并完整表达出来,就值得分享。
对李欣频而言,没有“工作”的概念,只有“生活”的乐趣。她说,创意若真有目的,那就是把每一天活得独特且精彩。大概因为如此独特的理念,才让她得以若干年后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挥洒自如。
李欣频喜欢三毛,喜欢张爱玲,喜欢法国女作家萨冈,因为她们活得特立独行、后无来者。李欣频说她也希望自己是个特例,没有人能复制。于是她和文字调情,和创意欢爱,迎接一场又一场不休止的旅行,教年轻人如何创作,给有梦想的人写如何改变自己的书……她谈起自己的人生历程,承认自己运气一直不错,干每件事情都很顺利。她又说,不止是她,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泉源,只要你不断挖,总有一天会喷发出源源不绝的潜能。
做喜欢的事 越早越好
1970年,李欣频出生于台湾,父亲在台湾政治大学教课,母亲在国中教地理。在相对严格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李欣频却不是个乖乖女,逃学、上课时间老看课外读物、成绩倒数等等被视为坏学生的“特征”,李欣频通通都有,一直是师长眼中的头痛学生。当初考上政大广告系,也并非她的兴趣使然,只是因为李欣频考的分数,正好可以分到政大广告系而已,就此误打误撞进入广告业。
尽管是误打误撞进入这一行,李欣频骨子里天生的叛逆与对追求自由的渴望,正好与广告界需要的特质颇为契合。大三那年到意识形态广告公司实习时,李欣频的广告创作天分进一步被激发,接受了更多的广告训练。毕业后,诚品书局正应征文案,李欣频运用上班空暇完成了应征作品,结果被诚品书局惊为天人。在李欣频特殊的文案魅力协助下,诚品书局成功地雕塑了品味与个性兼具的社会形象,而当时年仅21岁的李欣频也一炮而红,自此在广告界崭露头角。
“我一开始做文案的时候,钱是非常少的,但是因为我太爱做了,甚至在钱很少的情况下,自己兼了一份高薪地产文案的工作来养我的诚品书店文案工作。”李欣频说,人要活得积极,但不是急功近利。往往前期努力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到不看重钱与名,只是专心把事情做好。短视必定分心,一旦思考名利的时候,就看不到长远的愿景,因而无法把事情做好。
近年来,李欣频注意到一个常见的职场现象,很多人的工作和兴趣没有关系,选择一份职业只是因为专业对口或者薪水诱人,可是却缺少热忱。“没有热忱的结果就是努力辛苦到了一半,生命没有后续的力量,这样就很容易中年失业。所以职场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火炉重新找出来。因为生命火炉可以燃烧一辈子,只要透过生命历练定期加料,一定会越烧越旺。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火炉,走到什么地方都会随时在中途没有动力,走不下去了,所以到35岁、45岁中年转业的人很多。”如果现在不觉醒,不赶紧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在中年面临瓶颈,届时又要重新开始。基于此,她建议大家做喜欢的事要越早越好,如果已经在工作了,也要慢慢抓一点时间回来,把假日时光放在自己本来要经营的事情上。
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工作很无聊,而你真正喜欢的是做菜,就可以利用一些空当时间研究食谱,周末假日可以练习,将来可以写食谱然后开店。你喜欢的事非常有可能赚得比原来工作多很多,因为那是你的兴趣,可以为它乐此不疲。”
旅行是职场人最好的心理治疗
李欣频酷爱阅读,小说、图文书、物理学、医学、天文学、禅学……涉猎的领域包罗万象,阅读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现在社会有两类人,一类是认为书很贵的人,一类是认为书很便宜的人。认为书很便宜的人是很厉害的,因为他看到书里面有超越价格之外的庞大的知识资产,这些人很有眼光。常常听到很多人嫌书贵,这些人是不明智的,他的生命可能因为没看这本书而少开了好几扇窗。”
在李欣频看来,阅读是最便宜的心灵旅行。“今天的我活得不同,是因为我的看法和思想与昨天不同;我的视野和昨天的不同,那是因为今天我看了跟昨天不一样的书与电影,我希望每一天以最大的跳跃幅度过得淋漓尽致。”
她的另一个嗜好是旅行。她会跟一群建筑师去看西班牙建筑、北欧建筑,或是跟几位艺术家朋友去欧洲看德国文件展、威尼斯双年展。旅行对她来说,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改变惯性的最好方法。每当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她就会把自己当作“第一次投胎变成当地人”般地融入。
“每去一个国家,就是一次后天混血的过程。你会知道地球之大,永远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地球的彼端发生。所以,旅行永远是最好、最有效的心理治疗。”但让她觉得遗憾的是,很多职场人太浪费“旅行”这件事,他们只是拍拍照、吃吃喝喝、发发微博炫耀一下就回来了,“其实旅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把自己更新成另外一个新的版本——通过旅行学会观察,学会研究跨文化之间相同和不同的部分。旅行会让人谦卑,见的世面广了,也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里,不再会愤世嫉俗,与人为敌。拥有了这些素养,就能在职场里瞬间升级。”
李欣频的人生规划非常清晰,她明确自己的阶段性,并以旅行和出书来划分自己的年代。她写书的速度很快,“那是因为平常积累了很多的灵感。”李欣频说,只要对自己诚实,尽量做到问心无愧,作品就不会太差。而且她认为每个人都能够写作,只要在自己的生命里集萃独特的收获,并完整表达出来,就值得分享。
对李欣频而言,没有“工作”的概念,只有“生活”的乐趣。她说,创意若真有目的,那就是把每一天活得独特且精彩。大概因为如此独特的理念,才让她得以若干年后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挥洒自如。
李欣频喜欢三毛,喜欢张爱玲,喜欢法国女作家萨冈,因为她们活得特立独行、后无来者。李欣频说她也希望自己是个特例,没有人能复制。于是她和文字调情,和创意欢爱,迎接一场又一场不休止的旅行,教年轻人如何创作,给有梦想的人写如何改变自己的书……她谈起自己的人生历程,承认自己运气一直不错,干每件事情都很顺利。她又说,不止是她,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泉源,只要你不断挖,总有一天会喷发出源源不绝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