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大力推广。教师力求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可是我们发现: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学生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坐在一起七嘴八舌,有的甚至趁机做小动作,学生没有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是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其实在掩饰其空虚的实质。究其原因,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一: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开课。在课前学生已备好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剪刀和三角形纸板数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师:请你用你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只见他们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一个明白不可……不一会儿,教师示意学生停止了验证、探索,接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拼剪方法验证……。
这节课是一节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课题,但我们看到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仍然没有解放,要说合作也是在传统教学观念覆盖下的合作学习。我记了一下时间,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足3分钟,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就被中止了。
问题二:以点代面,参与面窄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家庭环境促成了学生狭隘、自私、不善于与人合作、不愿意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在课堂上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的交流更多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很多时候都是只有一些表现欲望强的学生能积极参与。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问题三:不分学情,滥用合作
很多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数是依葫芦画瓢,别人的拿来就用,没有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况,随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没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随意性较大。
针对如今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改进的建议:
建议一:宁少勿滥,抓住契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让课堂教学热热闹闹,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合适的不安排。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要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合作有成效。
建议二:教给技巧,变换形式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堂上合作学习将得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但学生的职务应该轮流交替使用,让每个孩子都能全面发展。
建议三:调控过程,及时评价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有些教师认为,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只是提出合作任务,其他就只是来回巡查监督,把自已摆在“监工”的角色,这种作法是不妥的。学生的自控能力差,与人交往的技能弱,在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交际”问题,这时老师的调控就显得尤为必要。 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均衡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
问题一: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开课。在课前学生已备好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剪刀和三角形纸板数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师:请你用你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只见他们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一个明白不可……不一会儿,教师示意学生停止了验证、探索,接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拼剪方法验证……。
这节课是一节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课题,但我们看到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仍然没有解放,要说合作也是在传统教学观念覆盖下的合作学习。我记了一下时间,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足3分钟,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就被中止了。
问题二:以点代面,参与面窄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家庭环境促成了学生狭隘、自私、不善于与人合作、不愿意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在课堂上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的交流更多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很多时候都是只有一些表现欲望强的学生能积极参与。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问题三:不分学情,滥用合作
很多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数是依葫芦画瓢,别人的拿来就用,没有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况,随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没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随意性较大。
针对如今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改进的建议:
建议一:宁少勿滥,抓住契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让课堂教学热热闹闹,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合适的不安排。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要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合作有成效。
建议二:教给技巧,变换形式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堂上合作学习将得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但学生的职务应该轮流交替使用,让每个孩子都能全面发展。
建议三:调控过程,及时评价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有些教师认为,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只是提出合作任务,其他就只是来回巡查监督,把自已摆在“监工”的角色,这种作法是不妥的。学生的自控能力差,与人交往的技能弱,在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交际”问题,这时老师的调控就显得尤为必要。 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均衡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