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并列式作文结构,是学生考场议论文构思最便捷的一种论证结构,却是一种严重“贫血”的作文结构,习惯于如此架构文章其实是思维的一种惰性。在作文教学中,不妨向那些令人惊艳的大家作品学习,在并列式构思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转换训练,变成分类法构思。
[关键词]并列式作文;结构弊端;作文构思;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2-0013-01
并列式结构,是学生考场议论文构思最便捷的一种论证结构,表面看来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气势酣畅,实际上层次划分依据不够明确,段落展开随心所欲,分论点之间概念叠床架屋,逻辑思维不够缜密,主次不分,段落间缺乏内在关联,过渡不自然。
议论文并列式结构实在是一种严重“贫血”的作文结构,很难做到划分明确,内容充实,论证深刻。而习惯于如此谋篇布局其实是思维的一种惰性。那么,有没有一种议论文构思方法既能得其利又能去其弊呢?
《游褒禅山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王安石在登山入洞探险留有遗憾之余,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景”,必须具备“志”“力”“物”。粗看起来,这三个方面呈现并列式结构。细品之下,实则不然:成功的要素 “志”“力”“物”这几个方面区别明显,而又层次分明。要成就高远目标,首先要有坚定的志向,其次要有个人主观的不懈努力,再次要有外在条件的辅助。“志”“力”“物”三者内在逻辑联系紧密,文章意蕴深远。
我们不妨把这种构思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把对象划分为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并具有从属关系的小类的逻辑方法。分类法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广有运用,比如图书分类、词语分类等。分类法思维需要运用联想、类比、归纳等综合能力,致力于寻找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而建立起对核心概念的认知体系。作文分类法构思和并列式构思的区别在于,它是站在类或组的高度上,按照一定的原则或关系划分内容的有整体性的构思方法,思维深刻且缜密,作文品质自然有天壤之别。这样的构思方法既能有并列式作文构思结构的好处,又常常能使议论有深度,见解新颖,观点具有启发性,让人茅塞顿开。
在议论文教学中,不妨训练学生分类法思维能力。以历代大家对“人生的境界”的不同见解为例,浅谈如何训练作文分类法构思。
第一步:建立“类”,明确分类标准和层次划分依据
“类”是事物的综合,是一篇文章的統领,是核心概念。具体表现在议论文中,是一个词,一个句。有没有明确提出“类”,是分类法结构区别于并列式结构的关键。历代大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不同见解,每个见解都能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但绝不雷同,原因就是划分方法不一。比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有关人生参禅的三重境界:从垂髫小儿童真的眼光,到成长时用怀疑的眼光,再至垂垂老者洞察世事后返璞归真的眼光。近代学者王国维关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重境界:做学问,必然经历立志、苦索、顿悟,方有所获。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也提出了人做各种事的各种意义构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二步:润饰辞藻,使表达陌生化,延长审美时间,文章方可意味深长
德国哲学家尼采采用形象化表达,他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通过描述生活场景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富有哲理禅趣: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王国维摘引诗词,使表意诗意化:“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运用分类法思维训练学生作文,看起来似乎是一条捷径,但其实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能界定作文命题中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要能掌握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合理分类。更难能可贵的是,语言表达要能让人回味,杜绝晦涩难懂。在品读大家作品的基础上,不妨加强训练,让学生学会转换思维,作文天地为之宽阔。
[ 参 考 文 献 ]
李俊玲.如何让议论文有缜密的思维——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运用技巧[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4(6).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并列式作文;结构弊端;作文构思;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2-0013-01
并列式结构,是学生考场议论文构思最便捷的一种论证结构,表面看来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气势酣畅,实际上层次划分依据不够明确,段落展开随心所欲,分论点之间概念叠床架屋,逻辑思维不够缜密,主次不分,段落间缺乏内在关联,过渡不自然。
议论文并列式结构实在是一种严重“贫血”的作文结构,很难做到划分明确,内容充实,论证深刻。而习惯于如此谋篇布局其实是思维的一种惰性。那么,有没有一种议论文构思方法既能得其利又能去其弊呢?
《游褒禅山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王安石在登山入洞探险留有遗憾之余,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景”,必须具备“志”“力”“物”。粗看起来,这三个方面呈现并列式结构。细品之下,实则不然:成功的要素 “志”“力”“物”这几个方面区别明显,而又层次分明。要成就高远目标,首先要有坚定的志向,其次要有个人主观的不懈努力,再次要有外在条件的辅助。“志”“力”“物”三者内在逻辑联系紧密,文章意蕴深远。
我们不妨把这种构思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把对象划分为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并具有从属关系的小类的逻辑方法。分类法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广有运用,比如图书分类、词语分类等。分类法思维需要运用联想、类比、归纳等综合能力,致力于寻找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而建立起对核心概念的认知体系。作文分类法构思和并列式构思的区别在于,它是站在类或组的高度上,按照一定的原则或关系划分内容的有整体性的构思方法,思维深刻且缜密,作文品质自然有天壤之别。这样的构思方法既能有并列式作文构思结构的好处,又常常能使议论有深度,见解新颖,观点具有启发性,让人茅塞顿开。
在议论文教学中,不妨训练学生分类法思维能力。以历代大家对“人生的境界”的不同见解为例,浅谈如何训练作文分类法构思。
第一步:建立“类”,明确分类标准和层次划分依据
“类”是事物的综合,是一篇文章的統领,是核心概念。具体表现在议论文中,是一个词,一个句。有没有明确提出“类”,是分类法结构区别于并列式结构的关键。历代大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不同见解,每个见解都能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但绝不雷同,原因就是划分方法不一。比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有关人生参禅的三重境界:从垂髫小儿童真的眼光,到成长时用怀疑的眼光,再至垂垂老者洞察世事后返璞归真的眼光。近代学者王国维关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重境界:做学问,必然经历立志、苦索、顿悟,方有所获。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也提出了人做各种事的各种意义构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二步:润饰辞藻,使表达陌生化,延长审美时间,文章方可意味深长
德国哲学家尼采采用形象化表达,他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通过描述生活场景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富有哲理禅趣: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王国维摘引诗词,使表意诗意化:“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运用分类法思维训练学生作文,看起来似乎是一条捷径,但其实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能界定作文命题中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要能掌握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合理分类。更难能可贵的是,语言表达要能让人回味,杜绝晦涩难懂。在品读大家作品的基础上,不妨加强训练,让学生学会转换思维,作文天地为之宽阔。
[ 参 考 文 献 ]
李俊玲.如何让议论文有缜密的思维——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运用技巧[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4(6).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