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8日,深圳华为公司年仅25岁的工程师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去世,他的全身多个器官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不断衰竭。此前,胡新宇在做一个封闭研发的项目,经常在公司过夜,甚至长时间在实验室依靠一个睡垫打地铺,加班时间最晚到次日凌晨2点左右,早上依旧早起,8点钟吃早饭,9点钟打卡上班。
对于胡新宇的死,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鞠躬尽瘁是一种令人尊敬的工作伦理,并指出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的日本就是靠这种自发的美德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也正是因为丧失了工作热情,欧洲的经济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也有人认为,“过劳”若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愿”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如果普通员工普遍处于“过劳”的状态,我们就得客观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式和劳动者的权利保障情况。“过劳”,是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工作伦理?
“过劳”背后,消费主义、新贫困主义抬头
吴曜圻(成都)/文
对于胡新宇的去世,除了悲伤和惋惜的心绪,以及对工作伦理的争论之外,我们应当反思:是谁导演了这场悲剧,这类悲剧还会继续上演吗?
看看IT人的生存状态,加班、熬夜、体力脑力超负荷透支现象比比皆是,心理失衡、疾病缠身的大有人在。有位朋友,原是大学教师,后来进入一家跨国IT公司工作,非常勤奋,职位逐年拔高。去年听说他住院了,我很纳闷,身体好好的,怎么会突然得大病呢?到医院看他,才明白个中原因。他所从事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常常超负荷工作,引起内分泌失调,积劳成疾,才患上了现在难以治愈的疾病。我问他,在感觉身体吃不消时,为什么不休息或调换工作呢。他说,人一走就有人顶替,已经习惯了的高收入生活方式,不想失去,就只能拼命工作向上走。生病以后,才有时间思考以前走过的路,觉得非常傻。现在看来,以前的自己就像在转盘上跑的老鼠,只看到前面的诱饵,跑得越快,转盘转得越快,很可能在转盘上累死也得不到诱饵。只有在脱离转盘后,才能看清真相。现在生病,说是不幸,也可以说是万幸。值得庆幸的是没有像爱立信中国区总裁杨迈那样,猝死在跑步机上,或者在类似的场景中牺牲。还可以有机会跳出工作的圈子,反省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向往跨国或者大型IT公司的高收入职位,是大多数IT专业学生的共同心愿。以为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薪金,就是理想的职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身体能否适应高强度工作的要求。研究表明:在重重压力下,人在身心两方面都会表现出一些症状。会患上身心综合症,如癌症、高血压、心脏病等。除此之外,在心理上则表现出越来越有脾气,“gentleman越来越不gentle”。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部分人员家庭关系的恶化。例如:某公司前几年因为业绩不好,其中一个事业部的十余名人员中竟有2/3在两年内离婚。这使我们看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们当前对自我素质和生存环境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习惯行为,已经难以让我们适应环境而快乐生存。许多人是在切身体会或看到身边的人陷入困境,才会幡然醒悟。但可悲的是有人还我行我素。2004年杨迈猝死,引起了一些议论和震动,现在胡新宇的死,说明产生这种悲剧的原因还在,如果不根除,悲剧还会继续上演。
那么,残害IT人身心健康的元凶是谁呢?社会学专家指出,消费主义和新贫困主义是导致现代人身心状况恶化的始作俑者。现代大多数人生存状况如同牛马,消费主义是缰绳,牵引人们走向物欲深渊,新贫困主义如长鞭,驱赶身心过度劳作。这种现象在IT界尤其突出,因为IT人士的斗争对象是物质世界的最高形态——数码,作为一种应对策略,物质世界以消费主义和新贫困主义为手段,首先对当前改造物质世界的先锋群体——IT人士开战。
这种战争以非常隐蔽的形式进行,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你的心灵正在被物化。信不信由你,以你现在的观念状态,你可能是导演胡新宇悲剧的同谋。这种说法你可能难以接受,让我们实际感受一下,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观点一:一个人的价值高低、人生成败的惟一标志,就是其消费水平;观点二:现在社会保障制度又不完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只有挣到更多的钱,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持有观点一的人,就是认同消费主义的人。在现代社会中,以不断推陈出新的消费方式作为高品位生活以及成功的标志,与旁人进行攀比,致使消费水平节节攀升。凡是在有意无意当中接受了这一观点的人,其内心均处于焦虑之中。除非能够中大奖、得遗产,或者偶获意外之财,否则便只能通过“过劳”这一方式来“饮鸩止渴”了。而且当消费主义在不知不觉变成新的“意识形态”后,单靠个人对其具有免疫力也是不行的。因为如果你不按照这种教条行事,那么在职场和社交生活中,你就会成为一个“异类”,很快就会被边缘化。持有观点二的人,时刻感到自己非常贫困,他们并不是缺乏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而是与高消费相比的相对物质短缺。这是在“告别生活物质短缺”之后的“新贫困”,称之为新贫困主义。接受这一主义的人,生存在“新贫困”的恐惧中,驱使他们不得不选择“过劳”。
才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绝不会干出“过劳”的傻事。实际上,在消费主义和新贫困主义牵引和驱使下的“过劳”,会以行行色色的极具诱惑力的面目出现,当你感觉到它们的危害时,已经被糖衣炮弹打中,不能自拔。那么,怎样从根基上铲除“过劳”,让胡新宇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呢?
建立有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制度环境是我们的目标。前提是要在意识方面消除所谓的“过劳”道德。我们正处在一个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动的时期,各种观点、伦理、道德相对共存,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辨别。在某一区域的某一时期形成的伦理道德法则,并不一定适用于当今,而要批判地选择和接受。“过劳”是以牺牲人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在集团利益受到极端威胁的时候,采用这种方式脱离困境无可厚非。以局部代价获得全局利益,对于自觉牺牲局部利益的人是种崇高的行为。与战争作比较,更容易理解。在战争中,提倡舍身利人的行为,并不是要求普遍地“舍身”。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也没有受到极端的外部威胁,所以就没有必要以损失个人身心健康来转换物质利益。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中,提倡“过劳”而为少数人谋取利益是不道德的行为,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在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但是,不注意员工健康,或者有意以损失员工健康为代价获取利益的企业还存在,需要我们呼吁,营造舆论环境,更重要的是思考和提出建设性意见,督促建立、完善和执行有利于技术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制度。
制度建立是个渐进的过程,就个人而言,为了提高对“过劳”陷阱的抵抗力,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是,为了心理健康,听从专家建议,要学会示弱。所谓示弱,就是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表达出来。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弱的一面,而人们往往只愿意表现出自己强的一面。示强是人们的天性,而这对心理健康是很不利的。有时将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反而会得到理解和支持。至于示弱的对象,首选家人,其次是朋友,再次,在合适的情况下向同事示弱也并无不可。其二是增加克服困难的经历,可以考虑参加援助贫困地区的青年自愿者组织。如果你想成就事业,一定要有经历挫折的体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将先苦其皮肉。
“过劳”,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史达(大连)/文
关于中国人“过劳”问题,尤其是IT业“过劳”问题的讨论其实早已有之。只不过由于近年来一些知识分子的过劳致死而导致人们对该问题的广泛关注。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近日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2005年,我国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的边缘。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如此众多的知识分子处在“过劳死”的边缘呢?
对于胡新宇的死,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鞠躬尽瘁是一种令人尊敬的工作伦理,并指出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的日本就是靠这种自发的美德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也正是因为丧失了工作热情,欧洲的经济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也有人认为,“过劳”若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愿”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如果普通员工普遍处于“过劳”的状态,我们就得客观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式和劳动者的权利保障情况。“过劳”,是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工作伦理?
“过劳”背后,消费主义、新贫困主义抬头
吴曜圻(成都)/文
对于胡新宇的去世,除了悲伤和惋惜的心绪,以及对工作伦理的争论之外,我们应当反思:是谁导演了这场悲剧,这类悲剧还会继续上演吗?
看看IT人的生存状态,加班、熬夜、体力脑力超负荷透支现象比比皆是,心理失衡、疾病缠身的大有人在。有位朋友,原是大学教师,后来进入一家跨国IT公司工作,非常勤奋,职位逐年拔高。去年听说他住院了,我很纳闷,身体好好的,怎么会突然得大病呢?到医院看他,才明白个中原因。他所从事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常常超负荷工作,引起内分泌失调,积劳成疾,才患上了现在难以治愈的疾病。我问他,在感觉身体吃不消时,为什么不休息或调换工作呢。他说,人一走就有人顶替,已经习惯了的高收入生活方式,不想失去,就只能拼命工作向上走。生病以后,才有时间思考以前走过的路,觉得非常傻。现在看来,以前的自己就像在转盘上跑的老鼠,只看到前面的诱饵,跑得越快,转盘转得越快,很可能在转盘上累死也得不到诱饵。只有在脱离转盘后,才能看清真相。现在生病,说是不幸,也可以说是万幸。值得庆幸的是没有像爱立信中国区总裁杨迈那样,猝死在跑步机上,或者在类似的场景中牺牲。还可以有机会跳出工作的圈子,反省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向往跨国或者大型IT公司的高收入职位,是大多数IT专业学生的共同心愿。以为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薪金,就是理想的职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身体能否适应高强度工作的要求。研究表明:在重重压力下,人在身心两方面都会表现出一些症状。会患上身心综合症,如癌症、高血压、心脏病等。除此之外,在心理上则表现出越来越有脾气,“gentleman越来越不gentle”。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部分人员家庭关系的恶化。例如:某公司前几年因为业绩不好,其中一个事业部的十余名人员中竟有2/3在两年内离婚。这使我们看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们当前对自我素质和生存环境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习惯行为,已经难以让我们适应环境而快乐生存。许多人是在切身体会或看到身边的人陷入困境,才会幡然醒悟。但可悲的是有人还我行我素。2004年杨迈猝死,引起了一些议论和震动,现在胡新宇的死,说明产生这种悲剧的原因还在,如果不根除,悲剧还会继续上演。
那么,残害IT人身心健康的元凶是谁呢?社会学专家指出,消费主义和新贫困主义是导致现代人身心状况恶化的始作俑者。现代大多数人生存状况如同牛马,消费主义是缰绳,牵引人们走向物欲深渊,新贫困主义如长鞭,驱赶身心过度劳作。这种现象在IT界尤其突出,因为IT人士的斗争对象是物质世界的最高形态——数码,作为一种应对策略,物质世界以消费主义和新贫困主义为手段,首先对当前改造物质世界的先锋群体——IT人士开战。
这种战争以非常隐蔽的形式进行,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你的心灵正在被物化。信不信由你,以你现在的观念状态,你可能是导演胡新宇悲剧的同谋。这种说法你可能难以接受,让我们实际感受一下,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观点一:一个人的价值高低、人生成败的惟一标志,就是其消费水平;观点二:现在社会保障制度又不完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只有挣到更多的钱,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持有观点一的人,就是认同消费主义的人。在现代社会中,以不断推陈出新的消费方式作为高品位生活以及成功的标志,与旁人进行攀比,致使消费水平节节攀升。凡是在有意无意当中接受了这一观点的人,其内心均处于焦虑之中。除非能够中大奖、得遗产,或者偶获意外之财,否则便只能通过“过劳”这一方式来“饮鸩止渴”了。而且当消费主义在不知不觉变成新的“意识形态”后,单靠个人对其具有免疫力也是不行的。因为如果你不按照这种教条行事,那么在职场和社交生活中,你就会成为一个“异类”,很快就会被边缘化。持有观点二的人,时刻感到自己非常贫困,他们并不是缺乏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而是与高消费相比的相对物质短缺。这是在“告别生活物质短缺”之后的“新贫困”,称之为新贫困主义。接受这一主义的人,生存在“新贫困”的恐惧中,驱使他们不得不选择“过劳”。
才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绝不会干出“过劳”的傻事。实际上,在消费主义和新贫困主义牵引和驱使下的“过劳”,会以行行色色的极具诱惑力的面目出现,当你感觉到它们的危害时,已经被糖衣炮弹打中,不能自拔。那么,怎样从根基上铲除“过劳”,让胡新宇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呢?
建立有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制度环境是我们的目标。前提是要在意识方面消除所谓的“过劳”道德。我们正处在一个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动的时期,各种观点、伦理、道德相对共存,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辨别。在某一区域的某一时期形成的伦理道德法则,并不一定适用于当今,而要批判地选择和接受。“过劳”是以牺牲人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在集团利益受到极端威胁的时候,采用这种方式脱离困境无可厚非。以局部代价获得全局利益,对于自觉牺牲局部利益的人是种崇高的行为。与战争作比较,更容易理解。在战争中,提倡舍身利人的行为,并不是要求普遍地“舍身”。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也没有受到极端的外部威胁,所以就没有必要以损失个人身心健康来转换物质利益。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中,提倡“过劳”而为少数人谋取利益是不道德的行为,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在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但是,不注意员工健康,或者有意以损失员工健康为代价获取利益的企业还存在,需要我们呼吁,营造舆论环境,更重要的是思考和提出建设性意见,督促建立、完善和执行有利于技术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制度。
制度建立是个渐进的过程,就个人而言,为了提高对“过劳”陷阱的抵抗力,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是,为了心理健康,听从专家建议,要学会示弱。所谓示弱,就是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表达出来。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弱的一面,而人们往往只愿意表现出自己强的一面。示强是人们的天性,而这对心理健康是很不利的。有时将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反而会得到理解和支持。至于示弱的对象,首选家人,其次是朋友,再次,在合适的情况下向同事示弱也并无不可。其二是增加克服困难的经历,可以考虑参加援助贫困地区的青年自愿者组织。如果你想成就事业,一定要有经历挫折的体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将先苦其皮肉。
“过劳”,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史达(大连)/文
关于中国人“过劳”问题,尤其是IT业“过劳”问题的讨论其实早已有之。只不过由于近年来一些知识分子的过劳致死而导致人们对该问题的广泛关注。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近日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2005年,我国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的边缘。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如此众多的知识分子处在“过劳死”的边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