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经营者集中是反垄断法规制的主要对象之一,但企业的联合或合并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准确把握经营者集中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实现反垄断法对规模经济的保护。
关键词:经营者集中;规模经济;内部规模效益;外部规模效益
一、经营者集中与规模经济简述
“经营者集中”是反垄断法中的概念,也是各国反垄断法重要的规制对象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经营者集中”的表述各有不同,如美国将之称为“企业合并”,欧盟称之为“企业集中”。经营者集中有横向、纵向和混合三种集中方式。
“规模经济”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不同的经济学派对之的表述也各不相同。但各经济学派有关规模经济的理论核心是一致的,即规模经济是一种建立在成本降低基础上的大规模产出所形成的经济的、节约的经济形态。本文以经营者集中的三种方式为基础,结合经济学家马歇尔规模经济理论,对经营者集中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析。
二、经营者集中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
依据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生产随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出效率递增的生产状况。企业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形成规模效益的原因在于企业有效组织内部劳动分工以及进行专业化生产。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地区的生产规模扩大而产出效率递增的经营状况。外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多个企业间的合理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
(一)经营者集中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1.经营者集中与内部规模经济
经营者集中的结果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经营者同过将资金、原材料、技术以及机器设备等集中到一起,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经营者通过集中行为改变了市场中竞争者数量,从而改变了市场结构。
这两方面的结果在横向集中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横向集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增加经营者的资金、原材料、技术设备等等,进而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而大规模生产本质上要求企业内部专门机构的设置、改革,以及采购与销售分工、技术的创新、设备的升级和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等等,以便进行组织内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进而提高企业内部组织效率。因此可以说经营者集中行为只要满足上述条件,那么势必能够给企业带来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当然,如果企业内部组织层次过多,机构庞大,关系复杂,超出了先进管理模式的要求,那么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就会降低,这也就是“X非效率”,正是它制约企业发展规模经济。
纵向集中是其产品具有上下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的集中,其目的在于控制某行业、某部门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交易费用,以形成一条产业链从而获得一体化的综合效益。
由于混合集中可以使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使用共同的销售渠道,改善经营者间的资金流通,因此混合集中多多少少是可以给企业带来内部规模效益的。
2.经营者集中与外部规模效益
外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多个企业间的合理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将外部规模经济理解为在市场结构上的优化。如果经营者集中能够改善市场竞争条件,那自然能够带来外部规模经济。
虽然横向集中减少了市场上的竞争者,但同时也可能改善市场竞争条件。比如,大企业兼并小企业,虽然扩大了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其市场支配地位,但另一方面也会增强被兼并企业的实力。被兼并的小企业通过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和,可以改善其竞争条件,甚至有能力与其它大企业抗衡,这就总体上改善了市场的竞争环境。如果横向集中过度,大大限制了市场竞争,致使市场竞争条件恶化,那带来的不是外部规模经济,而是外部规模不经济。同样,纵向集中在带来内部规模经济的同时若能改善市场竞争环境,那它也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相反,由于纵向集中使本来互相独立的经营者之间的交易不在受市场制约,剥夺了没有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的交易机会,就形成了对其它经营者的排挤,如果这种排挤过度就有可能形成垄断甚至独占,它就无法带来外部规模经济。
(二)规模经济对经营者集中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唯一目的是追求超额利润,而超额利润是通过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来实现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经营者本能地需要一种能迅速扩大企业规模,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以及获得高额利润、提高市场份额的途径,因此可以说经营者集中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前文所述,在满足一些特定条件的情况下,经营者集中是可以给企业带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而与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相伴而生的是企业自身实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市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因此如果经营者已经具备了内部规模经济,那也意味着具备了更强的兼并、收购或者控制其它经营者的能力,而同时又处于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有利的竞争环境之中,在追求更多超额利润的动力驱使下,限制或排除了市场竞争,经营者势必会继续实施集中行为。继续实施的集中行为必然会进一步减少市场中竞争者的数量,使集中行为实施者获得市场支配地位,从而使原本合理优化的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形成垄断、寡占甚至是独占。这无疑是有悖于外部规模经济所要求的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布局的,也即产生了外部规模不经济。因此,在经营者集中行为带来了规模不经济时,该集中行为的继续进行会受到限制。同样,过度的集中行为,在“X”非效率作用下,企业内部也会产生内部规模不经济。此时企业出于优化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技术创新等考虑也会暂停甚至放弃继续进行集中。
关键词:经营者集中;规模经济;内部规模效益;外部规模效益
一、经营者集中与规模经济简述
“经营者集中”是反垄断法中的概念,也是各国反垄断法重要的规制对象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经营者集中”的表述各有不同,如美国将之称为“企业合并”,欧盟称之为“企业集中”。经营者集中有横向、纵向和混合三种集中方式。
“规模经济”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不同的经济学派对之的表述也各不相同。但各经济学派有关规模经济的理论核心是一致的,即规模经济是一种建立在成本降低基础上的大规模产出所形成的经济的、节约的经济形态。本文以经营者集中的三种方式为基础,结合经济学家马歇尔规模经济理论,对经营者集中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析。
二、经营者集中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
依据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生产随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出效率递增的生产状况。企业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形成规模效益的原因在于企业有效组织内部劳动分工以及进行专业化生产。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地区的生产规模扩大而产出效率递增的经营状况。外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多个企业间的合理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
(一)经营者集中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1.经营者集中与内部规模经济
经营者集中的结果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经营者同过将资金、原材料、技术以及机器设备等集中到一起,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经营者通过集中行为改变了市场中竞争者数量,从而改变了市场结构。
这两方面的结果在横向集中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横向集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增加经营者的资金、原材料、技术设备等等,进而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而大规模生产本质上要求企业内部专门机构的设置、改革,以及采购与销售分工、技术的创新、设备的升级和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等等,以便进行组织内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进而提高企业内部组织效率。因此可以说经营者集中行为只要满足上述条件,那么势必能够给企业带来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当然,如果企业内部组织层次过多,机构庞大,关系复杂,超出了先进管理模式的要求,那么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就会降低,这也就是“X非效率”,正是它制约企业发展规模经济。
纵向集中是其产品具有上下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的集中,其目的在于控制某行业、某部门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交易费用,以形成一条产业链从而获得一体化的综合效益。
由于混合集中可以使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使用共同的销售渠道,改善经营者间的资金流通,因此混合集中多多少少是可以给企业带来内部规模效益的。
2.经营者集中与外部规模效益
外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多个企业间的合理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将外部规模经济理解为在市场结构上的优化。如果经营者集中能够改善市场竞争条件,那自然能够带来外部规模经济。
虽然横向集中减少了市场上的竞争者,但同时也可能改善市场竞争条件。比如,大企业兼并小企业,虽然扩大了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其市场支配地位,但另一方面也会增强被兼并企业的实力。被兼并的小企业通过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和,可以改善其竞争条件,甚至有能力与其它大企业抗衡,这就总体上改善了市场的竞争环境。如果横向集中过度,大大限制了市场竞争,致使市场竞争条件恶化,那带来的不是外部规模经济,而是外部规模不经济。同样,纵向集中在带来内部规模经济的同时若能改善市场竞争环境,那它也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相反,由于纵向集中使本来互相独立的经营者之间的交易不在受市场制约,剥夺了没有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的交易机会,就形成了对其它经营者的排挤,如果这种排挤过度就有可能形成垄断甚至独占,它就无法带来外部规模经济。
(二)规模经济对经营者集中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唯一目的是追求超额利润,而超额利润是通过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来实现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经营者本能地需要一种能迅速扩大企业规模,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以及获得高额利润、提高市场份额的途径,因此可以说经营者集中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前文所述,在满足一些特定条件的情况下,经营者集中是可以给企业带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而与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相伴而生的是企业自身实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市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因此如果经营者已经具备了内部规模经济,那也意味着具备了更强的兼并、收购或者控制其它经营者的能力,而同时又处于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有利的竞争环境之中,在追求更多超额利润的动力驱使下,限制或排除了市场竞争,经营者势必会继续实施集中行为。继续实施的集中行为必然会进一步减少市场中竞争者的数量,使集中行为实施者获得市场支配地位,从而使原本合理优化的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形成垄断、寡占甚至是独占。这无疑是有悖于外部规模经济所要求的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布局的,也即产生了外部规模不经济。因此,在经营者集中行为带来了规模不经济时,该集中行为的继续进行会受到限制。同样,过度的集中行为,在“X”非效率作用下,企业内部也会产生内部规模不经济。此时企业出于优化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技术创新等考虑也会暂停甚至放弃继续进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