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如何推进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文化建设3个方面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 行业特色型大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大学,包括行业特色型大学,需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刻认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的客观要求,是增强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强调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
  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即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创造培育时代的新型文化。在对文化产生影响的所有实体中,大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最深厚、深刻、深远,大学是社会文化的中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鲜明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的行业特色大学是汇聚行业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培养行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行业领域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是我国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2.大学本身的发展需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当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影响大学质量的因素既有人、财、物等硬件资源,也有包括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等文化环境的软件资源。其中,文化环境是大学十分重要的内在特征,或者说是办学的软环境。然而由于这些特征不易或难以定量测量,所以往往不被作为评估的指标,容易被忽视,但是这些潜在的和内在的根本性特征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和指导性意义。世界高水平大学发展的经验表明,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有效的管理制度等文化因素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
  我国大学在以往的发展中,往往注重对物质指标体系的追求,而忽视了对大学精神文化的思考和关注。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大学特别是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文化建设, 探索和建设既符合大学文化一般规律,又具有个性的特色文化,对大学自身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准确把握大学文化的内涵
  
  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是指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员工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主要由3个层面构成:一是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传统风气、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等,体现在对大学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和办学战略的认识和把握上;二是制度文化,包括教育模式、科研体制、组织架构、运行规则等;三是环境文化,由校园环境、物质设施等构成。大学文化的几个层次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一般而言,精神文化驱使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反过来,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也会对精神文化产生一定的促进或制约的影响。
  从狭义上讲,大学文化就是指一个大学独特的大学精神,或者说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所持有和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总则。本文仅就世界一流大学精神的内涵进行具体分析,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1.追求卓越的品质
  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里充满了追求卓越的文化,即在这个学校干任何事情都要追求卓越。学术追求卓越、管理追求卓越,一切工作都要高品质地追求卓越。牛津大学现任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认为大学精神的核心有两点:第一是在每件事情上对卓越的追求;第二是自由而公开的辩论。[3]牛津大学已有800多年历史,是英国和美国等英语国家所有大学的源头所在,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汉密尔顿说,牛津大学所体现出来的大学精神就是,首先对卓越有绝对的追求,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上,都永远不会安于现状,持续地追求做得更好。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有这样的精神。在担任牛津大学校长前,汉密尔顿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教务长,还曾在英美多所知名大学工作。他说,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虽然有些制度不太一样,但对卓越的强调则是一致的,他从耶鲁大学到牛津大学后,马上就感觉到了这种熟悉的卓越文化。剑桥大学现任校长博里塞维奇认为,“把对质量和卓越的追求置于其他任何事情之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质量总是处于第一位。
  2.坚持求是崇真的办学宗旨
  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发源地,在构筑人类知识大厦,探求真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坚持求是崇真的办学宗旨是大学办学理念的本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严谨求实的文化。原牛津大学科林·卢卡斯教授认为,大学存在的更高价值是为了探究真理,发现和认识真理,他说,“大学之存在,是为了探究事物的本质;大学之存在,是为了发现如何区分真实与表象。”[4]哈佛大学是世界公认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它的校训为“让真理与你为友”。自创建至今的300多年,哈佛大学虽然历经变革,但都始终以求是崇真作为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神圣使命。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和光明”,体现了耶鲁大学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耶鲁大学的校训强调追求光明和真理,这符合人类进步的法则,也符合每个有志青年的心愿。”
  3.奉行学术自由的基本准则
  由于大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追求真理,所以大学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就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真理的价值在于它的客观性,而真理的客观性需要来自学者们的学术自由,因此,学术自由是追求客观真理的必要条件,是学术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是大学独特的一种学术精神。正是因为大学拥有了这种精神,大学才成为人类知识的源泉,学问产生的中心。英国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捍卫者纽曼在他的称之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大学的理想》中提到,牛津大学“是众多学派荟萃的场所,各学派人的地位平等,他们的观点仅服从真理的标准,因而他们可以安全地思考和探索问题。”[5] 哈佛大学原校长艾略特把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学术自由精神引入哈佛,从此哈佛大学就始终把学术自由作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艾略特的继任者劳威尔校长认为,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发现和传播真理的环境。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正是崇尚学术自由文化的体现。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说,牛津是一个开放的地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拿出来公开讨论,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行政事务上的。自由而公开的辩论是实现卓越的重要手段。剑桥大学校长博里塞维奇认为“必须为研究者提供追求自己兴趣的自由”,学术自由是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先后获得89次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当然,大学在坚持学术自由的学术标准的同时,也应毫无疑义地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学术责任。从长远来看,由于学术自由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和大学的进步,继而最终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因而,从根本上讲,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是统一且互为促进的。
  4.突出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功能
  大学发展的最终目标还是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则体现了普林斯顿大学师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世界的精神。现代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强调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并主要通过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引领社会的文化发展。哈佛大学的使命陈述是“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现有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探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终身不断地追求学问,引领社会向前发展。[6] 斯坦福大学前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认为,大学促进公共福利的主要方法是促进知识的增长,而不是更多其它的依据政治或社会政策的行动。大学本身就是公共服务的最高形式之一,技术转让不能成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应该只是副产品。[7]“大学的主要职责是发现和发展各个领域的知识,传承、阐释和再阐释现存的知识,而不是兴办产业”[8]。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训“让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就是追求真理,探索新知,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体现。
  
   切实推进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文化建设
  
  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培育创新文化。只有继承和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首先要借鉴大学共性的精神文化,特别是借鉴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精神文化;其次,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要建立大学的个性文化;同时,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必须要建立有利于实现大学精神的制度文化。
  1.坚守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的特征鲜明地表现在大学精神上,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特品质和精神气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但是在改革发展,特别是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一些大学也滋生出了有悖于大学精神的文化问题。在一些大学,功利主义有所抬头,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等现象屡有发生。[9] 大学应走出“象牙塔”,成为“社会服务站”,担负起社会责任,但是走出“象牙塔”并非是要告别“象牙塔”、甚至放弃“象牙塔”,“象牙塔”及其精神依然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大学首先应该是探索高深学问、追求真理的场所,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
  因此,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首先要遵循大学的一般规律和文化特征,坚守和弘扬大学共性精神,追求卓越、质量第一、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创造宽松学术氛围,以卓越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文化,自觉抵制急功近利和学术浮躁等不良文化侵蚀的影响,把科学的大学精神变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为大学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
  2.发展个性文化
  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需要建设大学的个性文化。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建设多样化的大学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每所大学都应有独具特色和富有个性的大学文化。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高校总体呈现多科化、去行业化,表现在:学科专业覆盖面扩大,行业特色学科所占比重下降;有些行业院校更改校名的比例较高;另外,办学目标严重趋同,从而导致了趋同的发展建设模式和趋同的大学文化。这样既不利于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个性文化。行业特色高校根源于行业,其优势主要在行业特色学科方面,如果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导致原有特色和品牌丢失,会有生存之忧。因此,以服务行业为己任,保持其特色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之本。此外,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应不断加强符合行业需求的已有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和催生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兴学科,形成新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行业特色学科的领军地位。同时,对于高水平的行业特色型大学,还应加强文理基础学科,为特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支撑。因此,应该鼓励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具有特色的个性文化,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对学校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努力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科技和文化支撑。
  3.完善制度文化
  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必须要建立有利于文化创新的管理机制,核心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学精神难以得到弘扬和坚守。例如,如果当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没有对系科调整、课程和学制改革、教师聘任和评价在制度设计上给予保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也只能有字面的意义,不可能有实际效果。因此,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推进大学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保障。大学的体制机制改革应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和人才评价制度;加快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处理好党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机制,激发教师和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机构在学校建设中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要调整好政府、大学、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
  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应特别重视大学之间的协同创新。行业特色型院校均有自己优势的特色学科,但是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其优势学科数量普遍较少,覆盖面普遍较窄,强强学科交叉不够,也是制约学校发展创新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不同类型学校的相互协作,可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强强联合,带动整体发展。“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成立是我国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将为校际协同提供重要的平台。可以探索在联盟高校内进行多形式的协作,探索力度更大的改革举措。例如,在联盟高校内探索实施一些“特区”政策,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专业选择权,目前校内转专业的自由度还是很小。另外,在跨校选课的基础上,要逐步实现跨校获取辅修学位,甚至跨校转学,这在国外的大学是非常普遍的。探索实施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满足他们的兴趣与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1-10-25
  [2][9] 赵沁平.大学需要文化 文化需要大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 5
  [3]黄、李芮.访牛津大学校长:大学精神在于追求卓越和自由辩论[EB/OL].新华网,2011-04-20
  [4][6][7][8] 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8,103,17,111
  [5]John Henry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976:124-155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影视作品中近代武术家的英雄化塑造。作为艺术作品,人物和故事必然存在改编的现象,而观众却能够接受这种被改写的历史。
“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亩平。”这是唐代诗人贾岛路过柞水时写下的诗句。另一位姓贾的商洛本土籍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来到柞水,对柞水作了七个字的总结:“九山半水半分田”。足见柞水山多,山高,以山见长。  而我便生活在这个被大山环绕的柞水县。我是在九岁那年走进柞水县城的。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父亲将我带去了他工作着的县城,让我在柞水县城中唯一的一所小学城关小学读书,也就在那天起,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出
期刊
优秀的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全球化背景下,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正通过各个途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武术教育作为传播武术文化的重要领域,应当给予更多的关
目的 分析汕头市恙虫病的临床特点,减少恙虫病的误诊、误治率.方法 对1998-2012年收治的46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中华太极拳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如今人们在演练太极拳过程中与太极拳的艺术本质相悖,为“技”而练之,领会不到太极拳神韵艺术情感之奥秘。 Chinese Taijiquan has a profoun
目的比较手足口病重症与轻症病例的早期表现差异,探讨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的预警信号。方法对本院2012年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的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2年本院共报告11
“拔苗助长”,另一种爱  刘媛媛的父母都是军人,她的父亲曾官至歌舞团团长。在家庭的熏陶下,刘媛媛从小就在弹琴、唱歌、舞蹈等方面表现出不俗的领悟力,一首《小燕子》往往能博得家中宾客满堂喝彩。大概是看准了女儿在音乐上的天赋,在刘媛媛5岁的时候,刘媛媛的父亲就让女儿跟着刘澍民一起学习钢琴。可是,一个5岁的孩子,每天对着枯燥的练习和单调的讲解,难免会心生倦意。有好几次,刘媛媛都想放弃了。父亲见了却不打不骂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会对未来发展方向产生影响.为了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事业单位需要积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文章首先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
“呵呵……呵呵……”我耳边总能听到宝贝的笑声,嘴角上扬,表情夸张,手舞足蹈,笑得那么单纯、无邪。红灯亮了,我和宝贝站在斑马线上,宝贝的口水流得围嘴湿嗒嗒的,我赶快用手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滚”动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火车轮子沿铁轨的滚动,汽车轮子沿笔直的路面滚动等,滚动中蕴含着很多数学规律及知识,下面就硬币的滚动、三角形的滚动及矩形的滚动三个方面介绍滚动类问题的解法.  一、硬币的滚动  1.硬币沿圆滚动.  例1 已知两圆,其中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5倍,将大圆固定,小圆在大圆外面沿大圆无滑动地滚动一周,那么,小圆自身转运了几圈?小圆扫过的面积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