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理精神的普适意义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ejo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缅怀和传承这样一个有伟大精神意义的柏格理先生的事迹。我在想,柏格理当初到石门坎去,究竟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对于今天文化的重建,精神的塑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最近我在做一件事情,我在寻求自己的内心归宿。去年我50岁,前50年我曾经辉煌过,是很多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人。但到50岁,我在想我的精神归宿是什么。我看了前面关于柏格理的短片,看到石门坎后援团,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下来了,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是整个人类的命运,在这里向我们发问。正因为如此,我在思考人类向何处去,乃至我们最可爱的中华民族向何处去,这也就是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柏格理精神的普适意义,有四个方面:
  第一,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的水源、土壤、大气都污染了,在诺大的中国,我们几乎找不到一处三净之地,这是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在这里重新研讨,重新构建柏格理精神文化来自信仰的真正意义。就天地人的问题上,其实中华民族一直不落后于西方文明,但是我们缺乏用一种普适的价值和概念去解释中华文明的意义。柏格理先生来到贫穷的大西南的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用他的爱,用他培养爱的能力,首先改变这里的人的环境,然后改变自然环境。因此,柏格理精神的普适意义的第一条,就是重新树立人与环境的关系,重新构建人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爱护环境,敬畏天地,敬畏环境。
  第二,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问题。朱焕章的命运说明了这个问题。在一个旧时代,他可以拒绝蒋介石的国民党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的职务,但是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他担任的是民族教育科副科长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也不能让他很好地发挥他生命的光和热,不能成为石门坎乃至整个贵州、整个民族的一个指路明灯和发挥标志性旗帜的作用,最后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生命。这样一个具有信念的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人与社会环境如此紧密,并触目惊心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人和他人关系的问题。柏格理用教育唤醒人心,唤醒人类追求美好,追求真理的共鸣,于是出现了一个和谐宁静的石门坎,乃至成为这个区域的文化高地,乃至“中国石门坎”成为一个国际通用的概念。这对当下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靠什么?靠教育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特别注意的是爱国的力量,要让我们的人民学会培养自己爱自己的人。
  第四,人與智慧的关系。世界上所有宗教无不寄托在人们对前世、今世和来世的思考中。在这一点上,所谓宗教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如果不借助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不懂得传播爱,不懂得认识自己,其传播都是空洞无力的。我们看到,我们今天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与我们理想生活差距甚远,就是因为人们没有关注自己、人和生命。自己都没有把自己当人看,怎么可能关注他人,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从去年开始进行一项研究,就是人学。主要宗教、人类所有的思想家所研究的问题,无非在这四个方面:人与自我的关系,认识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人与环境的关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天而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国家、社团、组织、学校乃至其他社会团体中,必须有爱的纽带,上下或者左右爱的纽带的传递。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小说《看守所》以小说中人物王冬来的口提到:“我是被新成立的那个站前执法大队抓的,全是小年青的,火气正旺,要多辣手有多辣手。怎么干我,我也没说。后来给咱家老爷子弄去了——抓
我想说的是,石门坎的变化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些启示,我们通过看石门坎,看柏格理,应该得到什么样的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因为石门坎的事迹,不仅仅是扶贫、文化的改变,它里面蕴含了非常深刻的道理。  第一,贫困的根源是什么?石门坎是中国西南边陲非常贫困、非常落后、非常封闭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山村。就在1904年,柏格理到非常贫困落后的石门坎。这些贫困是怎么造成的?当地苗人没有文化,甚至都不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这个问
在焦裕禄逝世五十周年时,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焦裕禄之歌》,令我感动。在中国诗歌因脱离人民大众心声而受到群众冷落的今天,他们能出版诗集,是有胆识的。这本诗集原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