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县域非遗保护工作现状与对策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o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陕西在非遗传承与教育、非遗社会展演与传播、非遗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生活状态的变迁,非遗受到猛烈冲击,许多县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现状令人堪忧。笔者通过对石泉县的走访调研,发现县域非遗保护中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数量轻质量、重名头轻运用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应当从统筹规划项目,夯实保护基础 ;融合产业发展, 提升传承质量;深谙非遗特性,灵活融入市场等三个方面入手做好县域非遗保护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陕西县域、石泉县、非遗保护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土地上建立都城,持续1000多年,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为特殊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所以三秦大地上留下了大批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遗产数量、等级、规模、影响力都在国内名列前茅。[1]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北依秦岭南麓,南接巴蜀,成为川、陕、鄂三省交汇处。汉江由西向东将其划分成南北为浅中山区,东西为川道盆地,呈“两山夹一川”之势。石泉县建县于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是秦巴汉水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素有“秦巴水乡、石泉十美”之称;是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是鬼谷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纵横学派鼻祖鬼谷子在此修炼授徒,又称鬼谷子故里[2]。笔者结合工作,通过对石泉县非遗情况的调研,对该县非遗保护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石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
  (一)石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2008年,石泉县文化馆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标志着石泉非遗保护正式进入轨道。截止2021年,石泉县人民政府公布了三批县级非遗项目121个。目前入选省级名录3个,分别是鬼谷子传说、石泉火狮子、石泉庖汤会。市级名录24个,如花鼓坐唱、古法榨油、石泉面塑等。
  多年来,石泉对省市级非遗项目实施重点保护,在资金保障、传承人帮扶方面给予扶持。成立非遗保护项目传习所21所,有效的保护了一些经济效益低又濒危的的项目。如民间舞蹈“石泉火狮子”传习所、“鬼谷子的传说”传习所、“汉调二黄”传习所等。
  (二)石泉县非遗保护主要措施
  加强非遗传承保护。石泉县充分利用县内传习所、传承基地开展传承活动。利用“石泉火狮子”传习所——二里自乐社开展火狮子展演活动。利用“鬼谷子的传说”传习所——鬼谷子书院开展“鬼谷子文化”讲座和“鬼谷子纵横棋弈”展演活动。利用“汉调二黄”传习所——汉调二黄业余剧团在传承基地和老街戏台开展常态化展演等传承活动。利用“庖汤会”传习基地——中坝作坊小镇开展了八届“汉水庖汤会”文化旅游活动以及“古法榨油”、“石泉麻糖”等多個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动。近年来,石泉县利用非遗宣传日、节假日等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展非遗展示、展演竞赛等体验活动。在县中心幼教班开设传统戏曲“汉调二黄”培训班,由汉调二黄传承人刘凤鸣长期进行课程培训,每年培养学生30人。配合城关一小开展社团活动,将汉调二黄、剪纸、陕南民歌融入学校美育教育。
  依托活动推广非遗。在有效保护前提下,石泉推动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已连续几年成功打造传统民俗“庖汤会”文化旅游活动,成功举办三届以弘扬“鬼谷子文化”为目的“鬼谷子文化旅游节”。六年来坚持举办“水乡之秋”文化旅游节,较好的沿袭了传统项目“石泉划龙舟”。开发以传统项目“草把龙”和“泼水节”为载体的“祈福泼水节”活动等,让非遗项目在活动中保护,在传承中创新,逐渐形成石泉品牌文化旅游活动。同时把“石泉火狮子”、“石泉龙舞”、“花鼓坐唱”等非遗元素在景区常态化传承展演,形成石泉旅游街区的一大亮点。经过不断尝试,打造了中坝72作坊小镇研学旅游,池河蚕桑文化体验游等一批特色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助力扶贫宣传非遗。石泉县基本盘活了“庖汤会”、“石泉鬼谷子的传说”等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不仅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还拉动了当地就业,带动百姓致富。如中坝小镇非遗工坊大力开展省级非遗项目“石泉庖汤会”活动,吸引众多省内外大批游客来此体验特色非遗文化。周围近千人依托小镇实现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石泉柚子功效茶制作非遗工坊——龙泉茶叶有限公司获得“非遗产业产业扶贫模范企业”,带动周边群众近百人就业,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笔者通过听取介绍、查看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调研了11个乡镇的非遗工作,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客观分析,发现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申报轻保护
  省级项目三个项目现状不乐观。如省级代表性项目“石泉火狮子”因为展演原料受限,传承活动很受影响。另外两个省级项目“石泉鬼谷子的传说”和“石泉庖汤会”近年保护工作进步也不明显。省市级除外的县级非遗项目97个,没有详细资料支撑项目,保护程度薄弱。从资金投入上来说,非遗保护资金尚未纳入财政预算,调查中发现,石泉县从2018年开始,每年落实汉调二黄保护经费10万元,用于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2016年起,年均拨付资金40万元,组织开展冬季“庖汤会”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省级非遗项目)。这些经费主要用于文旅项目活动的开发和利用,单纯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经费较少。经费全部依靠政府投入,经济效益和社会力量较小,就非遗的长远规划和社会效益来说,缺乏内生动力。经费投入规模与石泉县的非遗规模相比,并不完全匹配。资料的不健全与财政投入的不充分,是石泉非遗保护的瓶颈,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保护质量。
  (二)重数量轻质量
  通过全市非遗大数据发现,2021年,全市县区级非遗项目共442个,石泉121个,占比四分之一,数字庞大。但调查走访发现,县内很多项目已经失传,部分遗存的项目前景也不乐观。石泉有省级项目传承人1个,市级传承人16个,县级传承人82个。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现有各级各类传承人,年龄老化问题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传承人数量也越来越少,很多项目传承后继乏人,仅有的传承活动场所也运行艰难。虽然进入学校、社区等进行了宣传展示,但是受限于百姓价值观的限制,年轻人对非遗项目的选择兴趣并不浓厚,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保护的质量。   (三)重名头轻运用
  石泉非遗在很多方面有优势,一些部门和人群对非遗工作存在认识不透彻,只看重项目是否入选非遗保护名录,而忽视利用问题。一些非遗项目因为长期与现代生活结合不够紧密,逐渐淡出民众视野。比如石泉有民间文学底蕴丰厚,但因为长期没有发挥作用,一些美丽的民间传说渐渐失传。如“牛石川的传说”、“娘娘庙的传说”、“九台山祭祀”等项目,自2008年纳入第一批县级保护名录后忽视对其运用,导致现在好几个非遗项目传承处境困难。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统筹规划项目  夯实保护基础
  石泉现有非遗项目121件,涉及百姓生活、文艺、习俗各个层面,从一件件实物、一门门手艺中,能充分体会陕南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石泉人民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涌现的生活智慧,体会各地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非遗保护部门首先要对申遗成功的项目统筹规划,夯实保护基础。通过建立健全传承体验体系,让“非遗”活起来,走进、贴近群众生活,加强群众参与感与体验感[3]。另一方面要注意培育新的非遗资源,为百年后新的非遗保护项目创造良好的成长土壤。
  (二)融合产业发展 提升传承质量
  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和县区主打“三大产业”融合,进一步推动非遗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提升传承质量。
  (1)非遗和旅游康养业结合
  石泉有22项民间文学入选省市县三级名录,民间传说有19项,可充分发挥项目优势整合和旅游业相结合。如在推出的“石泉十美”旅游宣传体系基础上增加10项民间传说,丰富旅游内涵。和游戏公司联合开发以石泉旅游景点为场景的通关游戏,通关即赠送该场景的的景区门票等。此外,适当融入时下最流行的头部理疗,身体熏香、艾灸等,打造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和康养产业结合。
  (2)非遗和富硒产业结合
  石泉县硒资源丰富,且其分布具有面积大、地层厚、储量大、浓度适中、宜于开发利用的特点,属于全国范围内难得的土壤富硒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区域。市级非遗项目“石泉柚子功效茶”、“石泉搨辣子”、“古法榨油”等均有产业园或者基地,可与富硒产业结合,灵活运用,实现创新性发展,最终走向非遗产业化发展。
  (3)非遗和蚕桑产业结合
  池河是汉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汉代文物“鎏金铜蚕”出土地,现存马岭坝、汉王城、莲花古渡和子午古道等自然遗产18处,拥有“开蚕门祭祀”“关蚕门”“养蚕技艺”、汉调二黄、花鼓戏等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资源[1]。蚕桑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挖掘蚕桑产业的宝库。
  (4)非遗和乡村振兴相结合
  将非遗保护和建设美丽乡村结合,发展非遗特色的研学游。如在池河五爱村打造的“开蚕门”、明星村的“沧海桑田”和中坝非遗小镇的“72技艺”研学游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发展新项目。策划后柳古镇、石泉古城等“非遗”赶大集等活动,充分利用县内的古镇、村落、街区,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三)深谙非遗特性,灵活融入市场
  随着政策倡导、市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未来的文创产业也将深耕市场,精准定位文化需求。非遗不仅仅只看重是否入选“四级”名录,它的不可复制性、唯一性以及稀缺性,这才是非遗最应看重的优势。这些优势对挖掘非遗经济价值潜力十分巨大。探索“非遗+市场”的融合发展模式,设计非遗文创产品,创作文艺精品推向市场,一定会为非遗注入新动力[4]。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非遗面临的形式严峻,保护传承工作存在一定的危机和困难。县域非遗保护部门,要深刻认识非遗保护的重大意义,为非遗保护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为服务当代,造福人民起到积极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曹英发.陕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注意的幾个问题[J].陕西档案,2015(01):12.
  2.石泉县人民政府网[EB/OL].https://www.shiquan.gov.cn/Node-76008.html.
  3.《“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4.百度文库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279910200254297630%22%7D&n_type=-1&p_from=-1
  5.种海峰.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对策与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1):164-165.
  作者简介:陆红云(1985-),女,汉族,陕西省石泉县人,本科,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保护。
其他文献
(一)石榴花开  他是我家的邻居,从泥土堆成的草房子到如今的楼房,我们两家就挨在了一起,论辈分和年龄,我们都叫他大伯。每次回来,他总笑嘻嘻地说:回来了,去我家摘甜瓜去。放假了,我家石榴正好了,去摘来......  大伯今年六十四岁,独居在家,不识字,一只眼睛看不见。至今我也没弄清楚他的那只眼睛是什么时候瞎的,怎么瞎的,仿佛注定就是如此,于是也没多问。  他的失踪是在我放假回家后的第二天。刚到家门口
期刊
患者男性,41岁,左股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57 h.患者于2005年11月在国外被炸弹炸伤左腿,伤后约40 min送往当地医院救治,急诊行"清创缝合、左股骨骨折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手术治疗,2 d后转送回国入我院进一步诊治,X线片示:左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改变,对位欠佳;颈部左侧、胸肋部右侧、左大腿内及右小腿内有小金属异物残留。
期刊
5月22日——忙碌的战地门诊部早上,队员们匆匆吃.最饼干,就又投入到新的一天紧张的工作中不用谁做特别的交待,也无需指挥,凭借过硬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战地医院各个部门的同志立即各就各位,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期刊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扎套管针是每名护士都会遇到的,当见到回血后用点滴的液体冲开血管再向血管内送管,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期刊
目的 调查护理专业本、专科护生的学习动机,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采用较成熟的问卷对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二年级的本、专科护生进行凋查;探讨本、专科护生之间学习动机的差异,专科生在性别方面、城乡方面学习动机的差异,专科生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专科护生学习动机存在差异:本科生的内部动机显著性高于专科生,本科生的外部动机高于专科生;专科生学习动机在性别方面无差异;在城乡方面内部动机
摘要:时代的更迭衍生出了更加高效的教育机制,优渥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学生对教育的高品质需求,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单靠家庭或学校一方很难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双减政策”的发布,“家校教育一体化”成为了新的教育形式,这更加明确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基于此,家校必须建立有效沟通,旨在将推动学生的成长进步作为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关键词:“双减”背景;家校共育;新模式  如果我们把
脊柱侧凸手术治疗前,为了增加脊柱的柔韧度,预防术中、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前牵引已成为一种有效且常规使用的辅助治疗措施[1]。
期刊
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作为尸肝移植的补充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外科技术已经成熟[1],具有供肝缺血时间短、肝功能恢复快、慢性排斥少等优点[2],1年生存率可达85%~90%,在东南亚地区开展规模已呈赶超尸肝移植的趋势。
期刊
目的 探讨数码照片拍摄的特征及其在跟踪褥疮治疗护理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方法数码照片在褥疮的各期采用量尺定位法纪实性跟踪褥疮拍摄,将数码相片资料进行编辑、储存、排版,收集.结果 共采集数2285张,使用数1 695张,采用率74.17%.结论 跟踪拍摄高质量数码褥疮照片,可达到干预褥疮的进展,在其治疗护理方面效果满意。
ICU护士是护士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工作压力导致护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甚至产生某些心理障碍[1].研究表明,ICU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内科护士,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引起身心疾病,如心身耗竭综合征、工作疲惫感、焦虑等[2].现就影响ICU护士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及对策进行综述.以改善ICU护士的心理状况,以提高ICU护士的生活质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