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旅游业和向外部转移,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两条可以利用的规律。前一条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将工业遗产开发为旅游资源,然后将部分失业下岗矿工向旅游业转移。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特色旅游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该积极开发。后一条规律的主要内容是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矿产开发技术、人才和设备优势,到异地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此外也包括非矿业企业的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搞好劳务输出的关键是加强技术培训和引导失业人员转变固守家园的传统观念。
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 劳动力 旅业 外部 转移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0015-03
1、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规律
1.1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和产业链较长的产业。当今世界,旅游是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第三大消费领域。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较长,是第三产业中关联带动性较强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就业门槛较低,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可以很快拉动就业。据分析,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有24个,间接相关产业高达124个,因此,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表明,旅游部门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可收入4.3元:旅游部门每增加1人直接就业,社会就相应增加5人就业。
1.2 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经验借鉴。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主要是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旅游是在传统工业衰退后,基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目的,在区域工业遗留物的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遗产旅游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战略举措,在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取得很大成功。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lal herlotage tourism)的国家。英国最有名的一个工业遗产旅游胜地是铁桥峡谷。铁桥峡谷位于16世纪晚期开始开发,煤炭工业为其支柱产业,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二战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关门了。铁桥峡谷不仅是工业革命的诞生地,也有世界上第一座钢铁桥梁。英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在此开创工业遗产旅游,1986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1988年,其旅游人数就达到了40万人,此后一直保持在此水平。
德国鲁尔工业区被称为国际工业遗产旅游的样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鲁尔工业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德国政府投资鼓励鲁尔工业区将工矿改造成为历史文物,形成一个个风格独特的工业化历史博物馆,并专门开辟了“工业遗产旅游之路”。德国的弗尔克林根炼铁厂1986年停产,1994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业遗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建为工业博物馆。
美国于1969年建立历史工程档案,登录了国内近2000处工业建筑和遗址。1978年,NPS提名洛厄尔为国家历史公园,以此纪念美国的工业革命,纪念19世纪由早期纺织工业推动的工业化进程、移民浪潮和城市化过程。
日本在处理矿山枯竭问题时,利用工业文化旅游业促进就业,把有些矿山建成采煤博物馆,吸引游客光顾游览。
1.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特色旅游的可行性。每个资源型市都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用心打造、有效利用,都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煤矿关闭后具有独特的采矿遗迹景观,可以搞工业旅游,也可以将其建成集教学、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矿山旅游景区。
河南焦作市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旅游型城市转变,经过几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以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三大旅游系列,2004年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带动了大批劳动力就业,促进了经济转型。
安徽马鞍山市在旅游项目中,提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的工业文化旅游项目,参观线路从矿山-烧结-炼铁-炼钢-轧钢演绎成整个钢铁冶炼过程,对游客尤其是大中专及中小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加之其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及诸多文化古迹,已成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
江西德兴市是亚洲最大的铜矿开采地之一,黄金储量为江南之最。德兴把以铜文化为主体的工业旅游作为新的产业,包括:现代化大规模的生产作业场景和古老的炼铜文化交相辉映:世界级的露天铜矿矿山:泗洲镇的铜矿、花桥镇的金矿和银城镇的银矿工业旅游精品专线。
辽宁盘锦市是辽河油田所在地,“十五”期间旅游业直接安排就业人员达2万人,间接就业人员10万人,旅游业成为盘锦市国民经济中增速最快的产业。
黑龙江伊春市伊春市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全市建成AA级以上的旅游区14处。森林观光、漂流探险等项目的日渐成熟。使伊春市正在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旅游胜地。
辽宁阜新市是一个亟待开发旅游资源的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因为其海州露天煤矿作为我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其知名度非常高,1954年以“阜新露天煤矿”为标题的B-2邮票,1960年以阜新露天煤矿电镐为图案的1960版五元人民币,中华世纪坛镌刻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300米甬道的石壁,也将海州露天煤矿的诞生日刻写其中。海洲露天煤矿遗址,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垂直深度200多米,总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既可观看侏罗系时期地层地貌,又可观看露天煤炭生产过程,还可到井工矿深入到千尺井下,观看矿工井下生产环境。
1.4 制定政策促进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淮南市的做法值得借鉴。淮南市规定,对招收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20%~50%的旅游宾馆、餐饮、商店、景区景点、旅行社企业,2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招收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50%以上的,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新办旅游企业招收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30%以上,还享受3年内免征营业税的优惠。
2 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外部转移规律
2.1 资源型枯竭城市劳动力向外部转移是普遍规律。利用资源型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优势,到异地从事主导产业开发,是资源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一条现实可选择的道路,也是一条规律。例如:吉林省辽源矿山集团在煤炭资源枯竭情况下,累计投入5亿余元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建起金宝屯煤矿,转移一部分矿工到新矿区工作。为鼓励青年男矿工到新区安家立业,矿业集团破格招收一批女青年入矿到新矿区做服务性工作,为男女青年成家立业创造条件。黑龙 江省森林工人面对林区可采(伐)资源不足的现状,纷纷走出国门,和俄罗斯合作开发境外森林资源,仅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就输出劳务上万人次。辽宁阜新矿山集团组织部分工人转移到700公里外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开采那里新发现的地质储量达140.7亿吨的白音华特大煤田。首批200多名矿工已开进白音华,不久还将转移500名熟练矿工进驻新矿区。
除了输出矿工之外,还应该大力输出一般劳动力。如“抚顺月嫂”在北京很受欢迎:鸡西市与广州蓝盾保安公司、北京保安公司、上海华宇物流集团建立了劳务输出关系,2004年5月已向北京、广东、山东、上海、大连等地输出劳务人员2000多人;本溪市2005年劳务输出达到3万人;2004年玉门市向蒙古国、新疆、青岛、广州、深圳、北京、温州等地劳务输出1190人:辽宁北票市2005年上半年劳务输出达4.2万人次,其中下岗职工4037人次。阜新市将将劳动力战略转移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来抓,2004年1~5月份全市劳务输出近8万人次。淮北市2004年新增劳务输出57978人。
2.2 有组织地进行培训,促进劳务输出。社会用人单位急需的是有技能、有特长的人,所以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必须加强技术培训。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劳务输出,可以大大提高劳务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如:辽宁省北票市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成立了市、乡两级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市劳动部门、乡镇劳务输出服务站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和管理,完善了输出网络,与20多个大中城市的对口部门和用工单位建立稳定、友好的劳务合作关系,依法签订劳务合同。截止2004年10月底,全市共建立劳务输出服务站36个,组建劳务输出服务点320个,累计输出城乡劳动力64579人,创直接经济效益3亿元。本溪市桓仁县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办公室,由一把手亲自挂帅,设专人负责。根据外省、市提出的用人标准制定培训计划。淮北市制定了《淮北市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到2004年淮北市共建立劳务输出培训基地79个,发展劳务输出经纪人150名。鞍山市培训与打造劳务输出专业品牌相结合,劳务输出人数已经达到1万多人。其中“鞍山刮痧”6000多人在许多城市就业,家政“高级雇工”800多人走出鞍山,焊接技工深受市场欢迎。陕西户县截止2003年末有14所各类技能培训学校,累计培训1.86万人次,包括90个工种,为外出打工者锻造了腾飞的翅膀。2004年,内蒙古科左中旗成立了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建立了两个培训基地,劳务输出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达6.13万人次。
2.3 引导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失业人员往往存在固守家园的观念,不愿意离开故土。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走出去可能是另一片蓝天。抚顺市矿务局曾经与天津市轧钢一厂联系,拟派出300人去轧钢一厂工作,但是报名才290多人,面试只来212人,通过面试的174人中只有132人参加了体检,126人合格,最后又有3人退出,只去了123人。这些人到那后工资、待遇都很好,很满意。其他下岗人员受到促动,第二次招工时报名人数就大大增加了。
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 劳动力 旅业 外部 转移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0015-03
1、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规律
1.1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和产业链较长的产业。当今世界,旅游是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第三大消费领域。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较长,是第三产业中关联带动性较强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就业门槛较低,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可以很快拉动就业。据分析,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有24个,间接相关产业高达124个,因此,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表明,旅游部门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可收入4.3元:旅游部门每增加1人直接就业,社会就相应增加5人就业。
1.2 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经验借鉴。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主要是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旅游是在传统工业衰退后,基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目的,在区域工业遗留物的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遗产旅游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战略举措,在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取得很大成功。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lal herlotage tourism)的国家。英国最有名的一个工业遗产旅游胜地是铁桥峡谷。铁桥峡谷位于16世纪晚期开始开发,煤炭工业为其支柱产业,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二战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关门了。铁桥峡谷不仅是工业革命的诞生地,也有世界上第一座钢铁桥梁。英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在此开创工业遗产旅游,1986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1988年,其旅游人数就达到了40万人,此后一直保持在此水平。
德国鲁尔工业区被称为国际工业遗产旅游的样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鲁尔工业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德国政府投资鼓励鲁尔工业区将工矿改造成为历史文物,形成一个个风格独特的工业化历史博物馆,并专门开辟了“工业遗产旅游之路”。德国的弗尔克林根炼铁厂1986年停产,1994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业遗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建为工业博物馆。
美国于1969年建立历史工程档案,登录了国内近2000处工业建筑和遗址。1978年,NPS提名洛厄尔为国家历史公园,以此纪念美国的工业革命,纪念19世纪由早期纺织工业推动的工业化进程、移民浪潮和城市化过程。
日本在处理矿山枯竭问题时,利用工业文化旅游业促进就业,把有些矿山建成采煤博物馆,吸引游客光顾游览。
1.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特色旅游的可行性。每个资源型市都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用心打造、有效利用,都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煤矿关闭后具有独特的采矿遗迹景观,可以搞工业旅游,也可以将其建成集教学、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矿山旅游景区。
河南焦作市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旅游型城市转变,经过几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以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三大旅游系列,2004年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带动了大批劳动力就业,促进了经济转型。
安徽马鞍山市在旅游项目中,提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的工业文化旅游项目,参观线路从矿山-烧结-炼铁-炼钢-轧钢演绎成整个钢铁冶炼过程,对游客尤其是大中专及中小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加之其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及诸多文化古迹,已成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
江西德兴市是亚洲最大的铜矿开采地之一,黄金储量为江南之最。德兴把以铜文化为主体的工业旅游作为新的产业,包括:现代化大规模的生产作业场景和古老的炼铜文化交相辉映:世界级的露天铜矿矿山:泗洲镇的铜矿、花桥镇的金矿和银城镇的银矿工业旅游精品专线。
辽宁盘锦市是辽河油田所在地,“十五”期间旅游业直接安排就业人员达2万人,间接就业人员10万人,旅游业成为盘锦市国民经济中增速最快的产业。
黑龙江伊春市伊春市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全市建成AA级以上的旅游区14处。森林观光、漂流探险等项目的日渐成熟。使伊春市正在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旅游胜地。
辽宁阜新市是一个亟待开发旅游资源的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因为其海州露天煤矿作为我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其知名度非常高,1954年以“阜新露天煤矿”为标题的B-2邮票,1960年以阜新露天煤矿电镐为图案的1960版五元人民币,中华世纪坛镌刻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300米甬道的石壁,也将海州露天煤矿的诞生日刻写其中。海洲露天煤矿遗址,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垂直深度200多米,总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既可观看侏罗系时期地层地貌,又可观看露天煤炭生产过程,还可到井工矿深入到千尺井下,观看矿工井下生产环境。
1.4 制定政策促进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淮南市的做法值得借鉴。淮南市规定,对招收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20%~50%的旅游宾馆、餐饮、商店、景区景点、旅行社企业,2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招收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50%以上的,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新办旅游企业招收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30%以上,还享受3年内免征营业税的优惠。
2 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外部转移规律
2.1 资源型枯竭城市劳动力向外部转移是普遍规律。利用资源型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优势,到异地从事主导产业开发,是资源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一条现实可选择的道路,也是一条规律。例如:吉林省辽源矿山集团在煤炭资源枯竭情况下,累计投入5亿余元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建起金宝屯煤矿,转移一部分矿工到新矿区工作。为鼓励青年男矿工到新区安家立业,矿业集团破格招收一批女青年入矿到新矿区做服务性工作,为男女青年成家立业创造条件。黑龙 江省森林工人面对林区可采(伐)资源不足的现状,纷纷走出国门,和俄罗斯合作开发境外森林资源,仅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就输出劳务上万人次。辽宁阜新矿山集团组织部分工人转移到700公里外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开采那里新发现的地质储量达140.7亿吨的白音华特大煤田。首批200多名矿工已开进白音华,不久还将转移500名熟练矿工进驻新矿区。
除了输出矿工之外,还应该大力输出一般劳动力。如“抚顺月嫂”在北京很受欢迎:鸡西市与广州蓝盾保安公司、北京保安公司、上海华宇物流集团建立了劳务输出关系,2004年5月已向北京、广东、山东、上海、大连等地输出劳务人员2000多人;本溪市2005年劳务输出达到3万人;2004年玉门市向蒙古国、新疆、青岛、广州、深圳、北京、温州等地劳务输出1190人:辽宁北票市2005年上半年劳务输出达4.2万人次,其中下岗职工4037人次。阜新市将将劳动力战略转移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来抓,2004年1~5月份全市劳务输出近8万人次。淮北市2004年新增劳务输出57978人。
2.2 有组织地进行培训,促进劳务输出。社会用人单位急需的是有技能、有特长的人,所以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必须加强技术培训。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劳务输出,可以大大提高劳务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如:辽宁省北票市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成立了市、乡两级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市劳动部门、乡镇劳务输出服务站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和管理,完善了输出网络,与20多个大中城市的对口部门和用工单位建立稳定、友好的劳务合作关系,依法签订劳务合同。截止2004年10月底,全市共建立劳务输出服务站36个,组建劳务输出服务点320个,累计输出城乡劳动力64579人,创直接经济效益3亿元。本溪市桓仁县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办公室,由一把手亲自挂帅,设专人负责。根据外省、市提出的用人标准制定培训计划。淮北市制定了《淮北市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到2004年淮北市共建立劳务输出培训基地79个,发展劳务输出经纪人150名。鞍山市培训与打造劳务输出专业品牌相结合,劳务输出人数已经达到1万多人。其中“鞍山刮痧”6000多人在许多城市就业,家政“高级雇工”800多人走出鞍山,焊接技工深受市场欢迎。陕西户县截止2003年末有14所各类技能培训学校,累计培训1.86万人次,包括90个工种,为外出打工者锻造了腾飞的翅膀。2004年,内蒙古科左中旗成立了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建立了两个培训基地,劳务输出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达6.13万人次。
2.3 引导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失业人员往往存在固守家园的观念,不愿意离开故土。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走出去可能是另一片蓝天。抚顺市矿务局曾经与天津市轧钢一厂联系,拟派出300人去轧钢一厂工作,但是报名才290多人,面试只来212人,通过面试的174人中只有132人参加了体检,126人合格,最后又有3人退出,只去了123人。这些人到那后工资、待遇都很好,很满意。其他下岗人员受到促动,第二次招工时报名人数就大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