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1941年7月,14岁的小姑娘高美兰蹲在水缸里,水缸里的水半满,盖子半开,她和妹妹躲在水里,盖板罩在她们头顶。9岁的妹妹蹲下去,水就淹过了头,站起来,就会顶着盖板,她半趴着,昂着头,时间一长,就吃不消了,“扑通”一声就趴下去了。高美兰手忙脚乱把妹妹捞起来,动静一大,就听见爷爷在外屋狠狠地敲着水烟杆子。高美兰悄悄地安抚妹妹:等鬼子走了就好了。
鬼子这天没上她们家。她们在水缸里蹲了一下午,天擦黑时,大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屋门,发现屋前头的一大片稻子全都被糟蹋了。这年早稻,全村人颗粒无收。鬼子要的不是稻,鬼子在“清乡”,要的是抗日积极分子,没搜到抗日积极分子,就糟蹋稻。
1937年11月,沙洲沦陷后,日军在这个鱼米之乡一路洗劫,制造了恬庄“千人坑”惨案、锦丰章家客栈惨案等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惨案。抗日的怒火熊熊燃烧,沙洲大地涌现出一支支游击武装队。1940年3月,新四军军部派谭震林到东路地区组织军政会,成立“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沙洲境內军民多次和日伪军展开血战。
小姑娘高美兰并不知道,有一群勇敢的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同胞在浴血奋战。她的天空原本就很小,出了屋子,就是前面那一大片的稻田。她在屋子里纺布做饭带弟妹,在稻田里播种插秧割稻子,但现在,她的天空更小了,小到只有水缸里的一尺见方的容身之处。她不哭,也不怨,从水缸里爬出来,带着妹妹,摸黑来到了自家的稻田,蹲下来,在一片狼藉的水田里摸索着地上的稻穗。妹妹也不说话,在她不远处蹲下来,学着她在地里捡稻穗。7月的夜晚,地里没有风,热浪厚得像是凝固了一样,高美兰听见妹妹在拍胳膊上的蚊子,拔腿上的蚂蟥,她已顾不上了,只管手脚麻利地往前,渐渐地,她听到隔壁的田里也有了动静。
这是1941年的农忙,高美兰是我奶奶,那些浴血奋战和辛苦劳作的,是我的先辈。
2
1961年12月,12岁的小姑娘胡秀芬在江边上割芦苇。镰刀短短,芦苇细细,但操作起来却不那么容易。12月已经很冷了,芦苇地里冻起了薄薄的冰,她穿着单鞋,脚很快就被洇湿了,冻得像冰坨子。大姐告诉她,还是冷一点好,如果暖和了,脚上的冻疮痒起来更难受。她觉得大姐说得对,因为现在她手上的冻疮就很痒很难受。枯了的芦苇叶子像片薄刀子,时不时地剌她一下,破了皮的冻疮血糊糊的。她顾不上疼,只管挥镰刀,芦苇秆子很细,却有一股韧劲,一刀子下去,芦苇不断,只是软了,裂了,倒了下来——这根秆子就废了。
胡秀芬和姐姐、大妹是来做工分的,生产队要盖大棚,芦苇割回去,编成四四方方的格子,上面盖上席子,铺在大棚顶上,就是屋顶。姐妹三个一商议,就决定来割芦苇——家里实在没人了,父亲在地里干活,母亲刚生下二弟,家里有一堆嗷嗷待哺的弟妹,每个人都饿得面黄肌瘦的,14岁的大姐说,我们是大人了,要帮着分担家里的活了。胡秀芬没吭声,10岁的大妹自告奋勇,不去学堂了,跟着大姐二姐来割芦苇。
割完芦苇天已经擦黑了,她们天蒙蒙亮出门,割了一天,连热水都没喝上一口,就推着一板车芦苇往回赶。大姐在前面拉着,她和大妹在后面推着。她觉得脚底板很酥,头很晕,芦苇很高,像是随时要压下来,她觉得自己随时要倒下去了。
三十年之后,胡秀芬依然记得这一天。她说,那是她一辈子最冷的一天,最长的一天,最饿的一天。
那是1961年的农忙,地里并不忙,因为庄稼收成不好。胡秀芬是我妈妈,我问她,你怎么撑回家的?她说,我觉得撑过去就有好日子了,不会总是这么苦的。
3
1988年初夏,我在读小学六年级。家住农场的表妹放农忙假一周,来我家玩。公社没有农忙假。表妹说,以前农忙的时候,小孩也要下地干活的,要和老天抢粮食!现在小孩不用下地干活了,放农忙假是为了让孩子回家给农忙的爸爸妈妈做饭。
我大吃一惊,我没经历过农忙。公社最忙的时候就是采棉花的季节,妈妈白天在服装厂上班,夜班回来在地里采棉花,田野很静,月光很亮,棉花很白,她不觉得辛苦,因为日子有奔头。我放学回来也会帮着采棉花,采一斤棉花得5分钱零花钱,我觉得农忙很好,光想着挣钱了,没觉得是在干活。
奶奶说,那是你们现在日子舒服了哦!是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沉睡多年的家乡,昔日荒凉的沙滩成为招商投资的热土。昔日的沙洲成了如今的张家港,农民不再需要脸朝黄土背朝天地从土里刨食讨生活,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实现了“从苏南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飞跃”。1995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一篇标题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的评论员文章让张家港精神叫响全国,并深深根植在这片土地上。
奶奶摸稻穗的那片土地,如今是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集智能化生产、高科技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三产融合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园。我们的下一代人,或许再也不会经历农忙了。
沈英芝:《莫愁》杂志主编
编辑 沈不言 [email protected]
1941年7月,14岁的小姑娘高美兰蹲在水缸里,水缸里的水半满,盖子半开,她和妹妹躲在水里,盖板罩在她们头顶。9岁的妹妹蹲下去,水就淹过了头,站起来,就会顶着盖板,她半趴着,昂着头,时间一长,就吃不消了,“扑通”一声就趴下去了。高美兰手忙脚乱把妹妹捞起来,动静一大,就听见爷爷在外屋狠狠地敲着水烟杆子。高美兰悄悄地安抚妹妹:等鬼子走了就好了。
鬼子这天没上她们家。她们在水缸里蹲了一下午,天擦黑时,大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屋门,发现屋前头的一大片稻子全都被糟蹋了。这年早稻,全村人颗粒无收。鬼子要的不是稻,鬼子在“清乡”,要的是抗日积极分子,没搜到抗日积极分子,就糟蹋稻。
1937年11月,沙洲沦陷后,日军在这个鱼米之乡一路洗劫,制造了恬庄“千人坑”惨案、锦丰章家客栈惨案等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惨案。抗日的怒火熊熊燃烧,沙洲大地涌现出一支支游击武装队。1940年3月,新四军军部派谭震林到东路地区组织军政会,成立“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沙洲境內军民多次和日伪军展开血战。
小姑娘高美兰并不知道,有一群勇敢的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同胞在浴血奋战。她的天空原本就很小,出了屋子,就是前面那一大片的稻田。她在屋子里纺布做饭带弟妹,在稻田里播种插秧割稻子,但现在,她的天空更小了,小到只有水缸里的一尺见方的容身之处。她不哭,也不怨,从水缸里爬出来,带着妹妹,摸黑来到了自家的稻田,蹲下来,在一片狼藉的水田里摸索着地上的稻穗。妹妹也不说话,在她不远处蹲下来,学着她在地里捡稻穗。7月的夜晚,地里没有风,热浪厚得像是凝固了一样,高美兰听见妹妹在拍胳膊上的蚊子,拔腿上的蚂蟥,她已顾不上了,只管手脚麻利地往前,渐渐地,她听到隔壁的田里也有了动静。
这是1941年的农忙,高美兰是我奶奶,那些浴血奋战和辛苦劳作的,是我的先辈。
2
1961年12月,12岁的小姑娘胡秀芬在江边上割芦苇。镰刀短短,芦苇细细,但操作起来却不那么容易。12月已经很冷了,芦苇地里冻起了薄薄的冰,她穿着单鞋,脚很快就被洇湿了,冻得像冰坨子。大姐告诉她,还是冷一点好,如果暖和了,脚上的冻疮痒起来更难受。她觉得大姐说得对,因为现在她手上的冻疮就很痒很难受。枯了的芦苇叶子像片薄刀子,时不时地剌她一下,破了皮的冻疮血糊糊的。她顾不上疼,只管挥镰刀,芦苇秆子很细,却有一股韧劲,一刀子下去,芦苇不断,只是软了,裂了,倒了下来——这根秆子就废了。
胡秀芬和姐姐、大妹是来做工分的,生产队要盖大棚,芦苇割回去,编成四四方方的格子,上面盖上席子,铺在大棚顶上,就是屋顶。姐妹三个一商议,就决定来割芦苇——家里实在没人了,父亲在地里干活,母亲刚生下二弟,家里有一堆嗷嗷待哺的弟妹,每个人都饿得面黄肌瘦的,14岁的大姐说,我们是大人了,要帮着分担家里的活了。胡秀芬没吭声,10岁的大妹自告奋勇,不去学堂了,跟着大姐二姐来割芦苇。
割完芦苇天已经擦黑了,她们天蒙蒙亮出门,割了一天,连热水都没喝上一口,就推着一板车芦苇往回赶。大姐在前面拉着,她和大妹在后面推着。她觉得脚底板很酥,头很晕,芦苇很高,像是随时要压下来,她觉得自己随时要倒下去了。
三十年之后,胡秀芬依然记得这一天。她说,那是她一辈子最冷的一天,最长的一天,最饿的一天。
那是1961年的农忙,地里并不忙,因为庄稼收成不好。胡秀芬是我妈妈,我问她,你怎么撑回家的?她说,我觉得撑过去就有好日子了,不会总是这么苦的。
3
1988年初夏,我在读小学六年级。家住农场的表妹放农忙假一周,来我家玩。公社没有农忙假。表妹说,以前农忙的时候,小孩也要下地干活的,要和老天抢粮食!现在小孩不用下地干活了,放农忙假是为了让孩子回家给农忙的爸爸妈妈做饭。
我大吃一惊,我没经历过农忙。公社最忙的时候就是采棉花的季节,妈妈白天在服装厂上班,夜班回来在地里采棉花,田野很静,月光很亮,棉花很白,她不觉得辛苦,因为日子有奔头。我放学回来也会帮着采棉花,采一斤棉花得5分钱零花钱,我觉得农忙很好,光想着挣钱了,没觉得是在干活。
奶奶说,那是你们现在日子舒服了哦!是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沉睡多年的家乡,昔日荒凉的沙滩成为招商投资的热土。昔日的沙洲成了如今的张家港,农民不再需要脸朝黄土背朝天地从土里刨食讨生活,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实现了“从苏南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飞跃”。1995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一篇标题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的评论员文章让张家港精神叫响全国,并深深根植在这片土地上。
奶奶摸稻穗的那片土地,如今是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集智能化生产、高科技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三产融合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园。我们的下一代人,或许再也不会经历农忙了。
沈英芝:《莫愁》杂志主编
编辑 沈不言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