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残疾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其社会服务与保障工作不容忽视,而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尚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面临着重重困境。本文从阐述残疾人社会工作内涵入手,用积极心理学解决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进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创新残疾人社会工作,更好满足残疾人社会需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残疾人社会工作;价值
残疾人社会工作能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1]。全国人口普查与残疾人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群体数量庞大,约占国内总人口的7%,可见,应重视残疾人社会服务与保障工作,而推动残疾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阐述了残疾人社会工作内涵,同时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进程中的困难与问题,以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内涵
残疾人社会工作与一般残疾人服务存在差异,其具体执行主体是社会工作者,借助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帮助,协助其补偿缺陷、克服障碍等,维护其尊严,让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现阶段我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与支持下,针对性解决此类群体面临的问题,满足其需求,帮助其重新回归社会[2]。具体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残疾人康复工作,即残疾人在社会工作者帮助下,补偿自身缺陷,尽可能恢复生理机能,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②残疾人教育工作,目的在于挖掘残疾人潜能,通过学习与掌握文化知识来实现;③残疾人劳动就业,目的在于帮助残疾人获得自助本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④婚姻与家庭工作,目的在于让残疾人同样享有婚姻与家庭生活;⑤倡导与社会预防,目的在于为残疾人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保障其合法权益,享受社会发展成果[3]。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困境
专业人才缺乏。建设人才队伍对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十分缺乏,开设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数量少之又少,专业人才培养难度较高,难以满足建设人才队伍的需求,阻碍残疾人事业发展。
“舶来品”未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最初来自于西方,并不适宜我国实际情况,难以适应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关注焦点集中在残疾人弱势方面。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社会工作者,在看待残疾人群体时,往往不自觉把关注焦点放在残疾人本身劣势方面,对其提供帮助是基于残疾人群体存在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等,而这种“看法”会导致残疾人群体心理状态不佳,阻碍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
难以体会到残疾人群体的内在感受。残疾人群体普遍内心敏感、柔软、脆弱,而社会工作者身心健全,即使经由专业培训、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样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在残疾人社会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有关法律保障亟待完善。现阶段我国已颁布了专门性法律、法规,目的在于保障残疾人权益,但是由于相关法律体系并不完备,侵害残疾人权益的不良事件频频发生,且往往不能得以有效解决,导致残疾人群体仍处于弱势地位。
三、积极心理学干预应用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价值分析
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的意义在于帮助残疾人群体实现自我生存价值,有意义、有目的、有尊严地生存,并非仅仅为了缓解痛苦。而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发掘其积极力量与潜能,其研究内容涉及三个层面:①主观层面;②个人层面;③群体层面。有学者提出,当残疾人群体存在的问题与个体意识、认知密切相关时,就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与处理,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影响着社会诸多领域,将其推广至残疾人社会工作中,能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健康开展提供指导,有效发掘残疾人自身潜能与正向品质[4]。
积极心理学干预能显著增加残疾人积极的主观体验,适用于指导残疾人康复工作。可调动社会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寻找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另外,重视残疾人群体的心理康复与心理健康,巧妙运用积极心理学干预,可对残疾人群体起到正向强化作用,不仅有助于残疾人树立自信、建立应对困难的信心,而且有助于提升残疾人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度,从而推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健康开展。
积极心理学干预能有效发掘残疾人的潜能与特质,适用于指导残疾人教育工作、残疾人劳动就业。社会工作者通过发掘残疾人的潜能与特质,比如工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加以引导,让残疾人变得更加自信、愉悦,另外,为其提供教育资源,帮助其获取知识,用知识改变现状,掌握劳动就业的技能与竞争力,具备应对生存压力、发展危机的能力,更好融入社会,就业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实现自助。
积极心理学干预能帮助残疾人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适用于指导残疾人劳动就业、婚姻与家庭工作、倡导与社会预防。残疾人受自身生理、心理、智力等不同层面的缺陷限制,凭一己之力往往无法获取社会资源,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协助,社会工作者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集家庭、社区、媒体等多方资源于一体,逐步帮助残疾人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加之政策宣传、社会预防等,从而保障残疾人群体生存权利、改善其生存环境。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与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均以人为本,致力于发掘个体潜能,且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所以,将积极心理学干预用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中,能帮助社会工作者识别残疾人的真实内在需求,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社会工作者的“积极视角”能明显增加残疾人的积极情绪体验,让残疾人感受到关心与尊重,坚定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从而推动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丹.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J].商情,2019,7(35):85-86.
[2]任天成,李艷丽.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研究—— 以武汉市阳光家园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4):53-60.
[3]张晨琛,郭文斌,王庭照.试谈残疾人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建立——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J].现代特殊教育,2018,9(16):44-50.
[4]谢建社,隆惠清.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社会建设,2017,4(02):58-6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残疾人社会工作;价值
残疾人社会工作能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1]。全国人口普查与残疾人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群体数量庞大,约占国内总人口的7%,可见,应重视残疾人社会服务与保障工作,而推动残疾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阐述了残疾人社会工作内涵,同时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进程中的困难与问题,以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内涵
残疾人社会工作与一般残疾人服务存在差异,其具体执行主体是社会工作者,借助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帮助,协助其补偿缺陷、克服障碍等,维护其尊严,让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现阶段我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与支持下,针对性解决此类群体面临的问题,满足其需求,帮助其重新回归社会[2]。具体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残疾人康复工作,即残疾人在社会工作者帮助下,补偿自身缺陷,尽可能恢复生理机能,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②残疾人教育工作,目的在于挖掘残疾人潜能,通过学习与掌握文化知识来实现;③残疾人劳动就业,目的在于帮助残疾人获得自助本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④婚姻与家庭工作,目的在于让残疾人同样享有婚姻与家庭生活;⑤倡导与社会预防,目的在于为残疾人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保障其合法权益,享受社会发展成果[3]。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困境
专业人才缺乏。建设人才队伍对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十分缺乏,开设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数量少之又少,专业人才培养难度较高,难以满足建设人才队伍的需求,阻碍残疾人事业发展。
“舶来品”未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最初来自于西方,并不适宜我国实际情况,难以适应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关注焦点集中在残疾人弱势方面。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社会工作者,在看待残疾人群体时,往往不自觉把关注焦点放在残疾人本身劣势方面,对其提供帮助是基于残疾人群体存在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等,而这种“看法”会导致残疾人群体心理状态不佳,阻碍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
难以体会到残疾人群体的内在感受。残疾人群体普遍内心敏感、柔软、脆弱,而社会工作者身心健全,即使经由专业培训、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样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在残疾人社会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有关法律保障亟待完善。现阶段我国已颁布了专门性法律、法规,目的在于保障残疾人权益,但是由于相关法律体系并不完备,侵害残疾人权益的不良事件频频发生,且往往不能得以有效解决,导致残疾人群体仍处于弱势地位。
三、积极心理学干预应用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价值分析
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的意义在于帮助残疾人群体实现自我生存价值,有意义、有目的、有尊严地生存,并非仅仅为了缓解痛苦。而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发掘其积极力量与潜能,其研究内容涉及三个层面:①主观层面;②个人层面;③群体层面。有学者提出,当残疾人群体存在的问题与个体意识、认知密切相关时,就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与处理,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影响着社会诸多领域,将其推广至残疾人社会工作中,能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健康开展提供指导,有效发掘残疾人自身潜能与正向品质[4]。
积极心理学干预能显著增加残疾人积极的主观体验,适用于指导残疾人康复工作。可调动社会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寻找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另外,重视残疾人群体的心理康复与心理健康,巧妙运用积极心理学干预,可对残疾人群体起到正向强化作用,不仅有助于残疾人树立自信、建立应对困难的信心,而且有助于提升残疾人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度,从而推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健康开展。
积极心理学干预能有效发掘残疾人的潜能与特质,适用于指导残疾人教育工作、残疾人劳动就业。社会工作者通过发掘残疾人的潜能与特质,比如工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加以引导,让残疾人变得更加自信、愉悦,另外,为其提供教育资源,帮助其获取知识,用知识改变现状,掌握劳动就业的技能与竞争力,具备应对生存压力、发展危机的能力,更好融入社会,就业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实现自助。
积极心理学干预能帮助残疾人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适用于指导残疾人劳动就业、婚姻与家庭工作、倡导与社会预防。残疾人受自身生理、心理、智力等不同层面的缺陷限制,凭一己之力往往无法获取社会资源,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协助,社会工作者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集家庭、社区、媒体等多方资源于一体,逐步帮助残疾人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加之政策宣传、社会预防等,从而保障残疾人群体生存权利、改善其生存环境。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与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均以人为本,致力于发掘个体潜能,且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所以,将积极心理学干预用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中,能帮助社会工作者识别残疾人的真实内在需求,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社会工作者的“积极视角”能明显增加残疾人的积极情绪体验,让残疾人感受到关心与尊重,坚定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从而推动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丹.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J].商情,2019,7(35):85-86.
[2]任天成,李艷丽.残疾人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的认知研究—— 以武汉市阳光家园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4):53-60.
[3]张晨琛,郭文斌,王庭照.试谈残疾人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建立——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J].现代特殊教育,2018,9(16):44-50.
[4]谢建社,隆惠清.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社会建设,2017,4(02):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