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当今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求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让学生爱上初中历史。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创新
一个国家想要生存与发展,创新才是最终的源泉和动力所在,因此,现代教育的出发点以及归宿就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够最为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兴趣是创新的源泉
要学生更好的发展创造力,兴趣才是不竭源泉。对于学生而言,某一学科的热爱往往就是从兴趣开始。鉴于目前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和历史的学科地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首要在于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积极挖掘教材当中的趣味元素、巧妙的选择教学方法、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闲聊中思考。例如:我们在学习《商鞅变法》疑问的时候,可以组织这样的一个课本剧:“商鞅舌战”,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个剧本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明白了如何才能够将改革的阻力最小化,如何才能够说服别人认可自己的说法,同时对于商鞅变法的成功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少学生反映:“这样的方式,我感觉我就是一位历史人物,看着商鞅完成变法。”这样对于学生积极性调动,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有着帮助作用。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学生也会逐渐地喜欢上历史,也懂得如何去运用历史。
其次要提倡一种开明民主的风气。传统模式下历史教学的失败,正是因为教学思想陈旧,教师或者教材的“一言堂”使学生置身事外,甚至挫伤学生引起反感,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创新精神。因此,在根据历史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刺激思维;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学习欲望。例如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有学生结合课文和影视作品对义和团的活动方式和效果提出疑问,认为它对当时的中国弊大于利,与课文所代表的官方评价颇有距离。对此若一味以“书上是这么说的”权威姿态进行压制甚至扣一顶“反动”的帽子是决不能使学生信服的。如能肯定学生的观察,引导学生辨证的分析,认识义和团的爱国源于“灭洋”。既纠正了学生的某些偏差,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尊重,从而乐于参与类似场景,使学习兴趣得以保留和扩大。
二、问题是创新的启蒙
问题情境主要是通过一种刺激模式,从而让个人的知识结构与模式之间出现一定的差异。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某一个事例或者是现象存在矛盾,从而引导学生的发现问题、巧设疑问,唤起学生内心呼唤真知、探索真知的精神。设置疑问、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但是平淡无奇的问题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没有半点作用。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反对陈腐守旧,空洞敷衍。与之相对应的提倡不同的视角,关注时事和富于生活气息,以此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其自身的探索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生历史知识。
例如:在《鸦片战争》一文的学习当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更深刻的认识到战争的爆发原因,也可以结合虎门销烟这一事件引导学生去思考:是不是由于虎门销烟从而引发了鸦片战争呢?假设林则徐没有采取禁烟令,那么英国是否就会停止鸦片战争呢?也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就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既能够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开动脑筋的乐趣。这样让学生不断地经历质疑、思考、发现、求证等过程,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动性都有激发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成为了真正的知识发现者、建构者和传输者,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探究是创新的实践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的实际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归纳、概括。对于理清什么概念、掌握什么方法、明白什么道理,都能够通过几句话,简简单单、清清楚楚的交代清楚。之后,学生可以通过演示、讨论、自学等方式,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历史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所在,也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一个学生机会、权利去探究,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升华。要鼓励学生将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合理的运用多种探究方式,不同的方式本身就是创新的体现。例如在学习“明清小说”时,教师引导学生以表格的方式归纳整理四大古典小说的基础知识,在鼓励学生以说、唱、画、舞等方式演绎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最后设问“明清小说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比较和讨论使学生最终得出文学艺术源于生活的认识。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运用多种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参与锻炼的机会。在教师不断的诱导、激励之下,学生通过“探索、疑问、思考”等方式,既解决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又挖掘了自身内在的潜能,当学生获取了成功的喜悦之后,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总之,历史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永.细节决定成败——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J].才智,2012,(04).
[2]史林艳.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创新
一个国家想要生存与发展,创新才是最终的源泉和动力所在,因此,现代教育的出发点以及归宿就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够最为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兴趣是创新的源泉
要学生更好的发展创造力,兴趣才是不竭源泉。对于学生而言,某一学科的热爱往往就是从兴趣开始。鉴于目前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和历史的学科地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首要在于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积极挖掘教材当中的趣味元素、巧妙的选择教学方法、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闲聊中思考。例如:我们在学习《商鞅变法》疑问的时候,可以组织这样的一个课本剧:“商鞅舌战”,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个剧本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明白了如何才能够将改革的阻力最小化,如何才能够说服别人认可自己的说法,同时对于商鞅变法的成功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少学生反映:“这样的方式,我感觉我就是一位历史人物,看着商鞅完成变法。”这样对于学生积极性调动,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有着帮助作用。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学生也会逐渐地喜欢上历史,也懂得如何去运用历史。
其次要提倡一种开明民主的风气。传统模式下历史教学的失败,正是因为教学思想陈旧,教师或者教材的“一言堂”使学生置身事外,甚至挫伤学生引起反感,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创新精神。因此,在根据历史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刺激思维;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学习欲望。例如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有学生结合课文和影视作品对义和团的活动方式和效果提出疑问,认为它对当时的中国弊大于利,与课文所代表的官方评价颇有距离。对此若一味以“书上是这么说的”权威姿态进行压制甚至扣一顶“反动”的帽子是决不能使学生信服的。如能肯定学生的观察,引导学生辨证的分析,认识义和团的爱国源于“灭洋”。既纠正了学生的某些偏差,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尊重,从而乐于参与类似场景,使学习兴趣得以保留和扩大。
二、问题是创新的启蒙
问题情境主要是通过一种刺激模式,从而让个人的知识结构与模式之间出现一定的差异。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某一个事例或者是现象存在矛盾,从而引导学生的发现问题、巧设疑问,唤起学生内心呼唤真知、探索真知的精神。设置疑问、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但是平淡无奇的问题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没有半点作用。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反对陈腐守旧,空洞敷衍。与之相对应的提倡不同的视角,关注时事和富于生活气息,以此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其自身的探索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生历史知识。
例如:在《鸦片战争》一文的学习当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更深刻的认识到战争的爆发原因,也可以结合虎门销烟这一事件引导学生去思考:是不是由于虎门销烟从而引发了鸦片战争呢?假设林则徐没有采取禁烟令,那么英国是否就会停止鸦片战争呢?也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就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既能够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开动脑筋的乐趣。这样让学生不断地经历质疑、思考、发现、求证等过程,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动性都有激发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成为了真正的知识发现者、建构者和传输者,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探究是创新的实践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的实际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归纳、概括。对于理清什么概念、掌握什么方法、明白什么道理,都能够通过几句话,简简单单、清清楚楚的交代清楚。之后,学生可以通过演示、讨论、自学等方式,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历史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所在,也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一个学生机会、权利去探究,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升华。要鼓励学生将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合理的运用多种探究方式,不同的方式本身就是创新的体现。例如在学习“明清小说”时,教师引导学生以表格的方式归纳整理四大古典小说的基础知识,在鼓励学生以说、唱、画、舞等方式演绎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最后设问“明清小说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比较和讨论使学生最终得出文学艺术源于生活的认识。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运用多种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参与锻炼的机会。在教师不断的诱导、激励之下,学生通过“探索、疑问、思考”等方式,既解决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又挖掘了自身内在的潜能,当学生获取了成功的喜悦之后,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总之,历史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永.细节决定成败——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J].才智,2012,(04).
[2]史林艳.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