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让教师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语文改革的基本理念。而我认为,这种理念贯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质疑”二字。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见,学生在读书学习中勇于质疑至关重要。在不断尝试课改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问题进行尝试。
一、质疑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学习氛围
中学语文课堂中,质疑和答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时才是兴趣最浓的时候。学生们乐于提出质疑,才能说明学生们真正进入到了学习的状态,真正去理解课堂所学的内容,真正做到深入理解文章,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真正达到的目的,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解表面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教学也就毫无作用了,所以要把握好质疑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融入到学习中去,做到深入理解。中学语文课堂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那么学生会很难进入学习状态,真正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所以学生只有积极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才能在课堂上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课堂的学习氛围越来越好,才能更加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同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与同学之间必然会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二)锻炼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
提出问题能力是指学生对意识到的问题进行加工、组织、用语言表达出来传递给自己或别人,清楚、准确地表达问题能使学习主体对问题的意识更加清晰,思维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能更好地传递给别人达到交流的目的。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们有时候发现了问题,却不知道怎样来表达,这是造成语文课堂沟通的一大障碍。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现象,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这也往往是老师们做忽视的问题。因为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作主体地位,很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对学生表述错误也不及时纠正,这就造成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下降。中学语文课堂中,只有學会积极的提出问题,提出质疑,既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思考, 发展学生智力
中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会提出质疑,积极性会前所未有的高涨,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会真正懂得表达时如何突出论点,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才会真正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智力,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大力合作,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疑,共同求学的场所,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学贵于思,成于思。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一旦形成了问题意识,就会思维敏捷,才能促进思考,促进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才思才会永不枯竭,才能使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中学语文课堂的质疑现状
(一)质疑较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似乎改变了以往沉闷的听课,而是向老师主动提出问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成绩,但是我们却发现,课堂上提出问题的同学少之又少,有的同学只有通过老师的一些提问才会思考回答或是提出质疑,如果没有老师引导,学生们很难会有问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不敢提问?还是不愿意提问?还是不知道怎么提问呢?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质疑较浅。语文课堂中最需要的是课堂的氛围,课堂质疑往往会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进行质疑,已达到学习的效果。但事实证明,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会提出一些质疑,但质疑的内容都很肤浅,没有进一步的去深入研究,只停留在表面上的提问,达不到深入理解的课文的真正目的。为什么学生们做不到深入质疑呢?我认为是因为学生们不知道该怎样做到真正质疑,发现问题就提出来,不做深入研究,自己没有进一步了解,只依靠老师来解释,来给出答案。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文更深一步的研究,以至于能提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也达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三)质疑较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或其它的原因,致使我们在有些时候过于想让同学们能够积极的提出一些问题,而不断激励同学们提问,以至于有些同学不顾时机的而胡乱质疑、提问。不管是否与本文章有关,也不管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逻辑性,造成课堂的一片混乱,也很难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这样混乱的课堂一方面是由于引导不正确,使课堂教学偏离主旨,学生只靠自己的分析而质疑;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没有做到理清思路,认真分析而盲目的提出问题,造成质疑混乱,没有突出文章的重点,使得课堂教学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三、如何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质疑精神
(一)注重培养求异思维, 养成质疑习惯
环节一:小荷才露尖尖角——课前预习 产生疑惑
语文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自我学习的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通常情况下的预习方法都是在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掌握文章的几个词语,学生只是粗略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没有深入的理解课文,所以,这样的预习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改刚进行的初期,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采用的预习方法是在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先给学生时间,带好所要用地字典教材等工具书,并准备一个专用的预习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先对他们提出要求,首先是必须读3遍课文,第一遍读的时候要勾画出文中的生难词语,然后自己通过查字典解决词语并标注在书上,和自己的预习本上,第二遍读课文,要归纳概况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第三遍读课文时就是带着问题来读,文章从内容的理解还是手法的运用还是中心的提出等有什么疑问,自己标记在预习本上。
在学生整理的过程中,我通过不断的巡视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总结,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后把预习本收上来检查,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及时修改,引起学生的重视。也让学生在下一环节的小组讨论学习中,有话可说,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再把预习这项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放在课后去完成,这样学生就知道该怎么学了。
教学案例:
比如我在让学生预习《最后一课》一文时,学生整理了关于本课的许多重要的词语,但是有一个词语“字帖”的“帖”字还是有很多同学咬不准读音,因为同学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读,不知道这是个多音字,也不知道这个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读什么音,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堂上现查字典,然后来说一说这个字有几种读音,分别是在什么意思的情况下读这个音的,经过大家的动手实践,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个词语,然后我又接着问在《木兰诗》中“军帖”这个词语应该读几声,大家都能辨别出来。通过这样的预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遇题多思考的习惯,还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还有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对课文内容的各种疑问,虽然有的疑问显得有些幼稚,但是,他能够大胆地提出疑问,就是努力学习的一个良好开始,比如说在教授《春酒》一课时,有的学生就问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我的母亲不上桌吃饭?这个问题看似和课文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却可以看出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是多么认真,看的很细致,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思考如何回答,还对其进行表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欲望和表现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在预习的过程中,会让学生发现很多问题,也能学到很多问题,当然必须要有及时的检查和相应的评价,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环节二:只缘身在此山中——自主合作 探究疑惑
传统语文课堂,是老师的课堂。上课时老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往往是老师累的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收效甚微!所以新课改提倡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展示解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疑问,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比如,我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课时,就大胆摒弃以前常用的“讲述法”去分析文句的优美,而是让给学生赏析的角度,让学生自己来对文章内容进行赏析,同时创设情境,在让学生赏析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静心地聆听那音乐中的山泉叮咚声,那翠竹摇摆声,那山鸟清脆的鸣叫声……并让学生描述他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从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中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接着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经过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山花争艳……由于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所以在分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在分析文章时,学生会根据自己刚才的想象结合朱自清的语言文字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对内容的理解比较深刻的同学就能很好的解答疑惑,这样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还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质疑,在质疑和答疑的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你争我答的过程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所以,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正如古人所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大胆地质疑,才能激发思维的发展,也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素养。
环节三:最爱湖东行不足——-交流展示 解决疑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巩固与熟练。如生字生词、古诗积累、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等,要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掌握,提高正确率。有些阅读的方法又需要举一反三,这样在语文课堂开展练习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质疑,解决疑难,更能巩固所学的知识,结合小组长的督促检查,小组间的比拼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同一类型的文章的阅读分析也能够在掌握方法后,通过自己阅读,质疑,讨论等环节达到舉一反三的目的,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阅读方法。另外,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若有疑问,可以让学生更认真地倾听,因为他急于想知道答案,而在别的同学发言的时候又能专注的倾听有没有什么问题,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途径。在现实生活中,倾听,不仅是对说话人的尊重,耐心倾听更是一种人格修养。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只有学会倾听,才能解决疑问,也才能有所质疑。例如,在教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因为是一篇说明文,在讲课之前已经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点讲给了学生,那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主要就是让学生结合方法来进行分析,因为是一篇说明文,所以,课前我也准备了一些图片,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就可以结合图片来进行,这样就可以更直观一些,在经过了自主合作学习后,交流展示的时候,学生就提出质疑,第三段中的说明方法到底有哪些?为什么都是石拱桥它的拱却是不一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提出这样的质疑,证明学生在交流展示的时候,认真倾听了其他同学的发言,也认真观察了所给的图片。所以,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课文提出的疑惑进行解答,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也提高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说,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虽然是对自主学习中得质疑进行解答,但又不光是为了解疑,更是培养了学生设问、发问、想问的习惯,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解决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续课程,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思维空间。 (二)指导学生质疑方法,提高学生质疑水平
1 学会提出质疑的方法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质疑的方法也会使学生的质疑产生混乱,所以在每堂课上要尽可能地去对同学进行指导,点拨同学们怎样质疑,提高他们的质疑水平。一是将自己头脑中的疑难问题用直接的问题形式固定下来,这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前后比较、参照比较等方式求同存异,将疑念进行一番分析比较,加工整理后,从中挖掘出更深刻的疑问;还可以从课文结论的相反方向提出质疑,打破思维定势、开阔阅读思路、可以培养思维的挑战性;还可以通过假设课文没有或课文情节发展相反的情况提出疑问,它有助于发展推理和想象能力。
2 学会在“不疑处”质疑
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在“不疑处”质疑,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这样深刻的质疑才能有助于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掌握好的方法去学习,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我曾经在讲《理想的阶梯》的时候,因为文章的结构比较清晰,又刚讲过议论文的知识点和《谈骨气》这篇文章,所以,大部分同学觉得对议论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学生初读,好像都懂了。接着我就用轻松地语气说,既然大家都懂了,那我就来考考大家吧,于是就在他们都觉得简单的地方提出了疑问:“课文的论点是第三段首句‘奋斗,是理想的阶梯’,那么第一、二段不就是多余的了吗?”在第二段中,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这三个可不可以换一下呢?”学生一听,这些问题还真不那么容易,于是深入讨论研究,对课文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样就不仅使同学学会在难点质疑,还能让同学们学会在“不疑处”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能不能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即使再简单的课文他们也会以挑剔的眼光提出许多问题。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质疑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一定要看到其优势,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要问之有道,问之有效,教师要艺术性与同学进行沟通,这是一门很难用巧的艺术方法,要诱导启发,让学生学会质疑,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也证明,引导学生自己释疑,能有效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学互动性的重要法宝。学生探究性的质疑,能够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够体现语文新课改的精神。所以说,质疑,不仅是師生互动的纽带,更是高效课堂的法宝。
一、质疑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学习氛围
中学语文课堂中,质疑和答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时才是兴趣最浓的时候。学生们乐于提出质疑,才能说明学生们真正进入到了学习的状态,真正去理解课堂所学的内容,真正做到深入理解文章,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真正达到的目的,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解表面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教学也就毫无作用了,所以要把握好质疑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融入到学习中去,做到深入理解。中学语文课堂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那么学生会很难进入学习状态,真正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所以学生只有积极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才能在课堂上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课堂的学习氛围越来越好,才能更加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同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与同学之间必然会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二)锻炼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
提出问题能力是指学生对意识到的问题进行加工、组织、用语言表达出来传递给自己或别人,清楚、准确地表达问题能使学习主体对问题的意识更加清晰,思维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能更好地传递给别人达到交流的目的。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们有时候发现了问题,却不知道怎样来表达,这是造成语文课堂沟通的一大障碍。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现象,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这也往往是老师们做忽视的问题。因为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作主体地位,很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对学生表述错误也不及时纠正,这就造成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下降。中学语文课堂中,只有學会积极的提出问题,提出质疑,既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思考, 发展学生智力
中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会提出质疑,积极性会前所未有的高涨,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会真正懂得表达时如何突出论点,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才会真正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智力,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大力合作,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疑,共同求学的场所,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学贵于思,成于思。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一旦形成了问题意识,就会思维敏捷,才能促进思考,促进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才思才会永不枯竭,才能使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中学语文课堂的质疑现状
(一)质疑较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似乎改变了以往沉闷的听课,而是向老师主动提出问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成绩,但是我们却发现,课堂上提出问题的同学少之又少,有的同学只有通过老师的一些提问才会思考回答或是提出质疑,如果没有老师引导,学生们很难会有问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不敢提问?还是不愿意提问?还是不知道怎么提问呢?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质疑较浅。语文课堂中最需要的是课堂的氛围,课堂质疑往往会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进行质疑,已达到学习的效果。但事实证明,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会提出一些质疑,但质疑的内容都很肤浅,没有进一步的去深入研究,只停留在表面上的提问,达不到深入理解的课文的真正目的。为什么学生们做不到深入质疑呢?我认为是因为学生们不知道该怎样做到真正质疑,发现问题就提出来,不做深入研究,自己没有进一步了解,只依靠老师来解释,来给出答案。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文更深一步的研究,以至于能提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也达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三)质疑较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或其它的原因,致使我们在有些时候过于想让同学们能够积极的提出一些问题,而不断激励同学们提问,以至于有些同学不顾时机的而胡乱质疑、提问。不管是否与本文章有关,也不管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逻辑性,造成课堂的一片混乱,也很难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这样混乱的课堂一方面是由于引导不正确,使课堂教学偏离主旨,学生只靠自己的分析而质疑;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没有做到理清思路,认真分析而盲目的提出问题,造成质疑混乱,没有突出文章的重点,使得课堂教学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三、如何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质疑精神
(一)注重培养求异思维, 养成质疑习惯
环节一:小荷才露尖尖角——课前预习 产生疑惑
语文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自我学习的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通常情况下的预习方法都是在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掌握文章的几个词语,学生只是粗略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没有深入的理解课文,所以,这样的预习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改刚进行的初期,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采用的预习方法是在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先给学生时间,带好所要用地字典教材等工具书,并准备一个专用的预习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先对他们提出要求,首先是必须读3遍课文,第一遍读的时候要勾画出文中的生难词语,然后自己通过查字典解决词语并标注在书上,和自己的预习本上,第二遍读课文,要归纳概况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第三遍读课文时就是带着问题来读,文章从内容的理解还是手法的运用还是中心的提出等有什么疑问,自己标记在预习本上。
在学生整理的过程中,我通过不断的巡视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总结,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后把预习本收上来检查,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及时修改,引起学生的重视。也让学生在下一环节的小组讨论学习中,有话可说,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再把预习这项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放在课后去完成,这样学生就知道该怎么学了。
教学案例:
比如我在让学生预习《最后一课》一文时,学生整理了关于本课的许多重要的词语,但是有一个词语“字帖”的“帖”字还是有很多同学咬不准读音,因为同学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读,不知道这是个多音字,也不知道这个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读什么音,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堂上现查字典,然后来说一说这个字有几种读音,分别是在什么意思的情况下读这个音的,经过大家的动手实践,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个词语,然后我又接着问在《木兰诗》中“军帖”这个词语应该读几声,大家都能辨别出来。通过这样的预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遇题多思考的习惯,还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还有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对课文内容的各种疑问,虽然有的疑问显得有些幼稚,但是,他能够大胆地提出疑问,就是努力学习的一个良好开始,比如说在教授《春酒》一课时,有的学生就问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我的母亲不上桌吃饭?这个问题看似和课文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却可以看出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是多么认真,看的很细致,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思考如何回答,还对其进行表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欲望和表现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在预习的过程中,会让学生发现很多问题,也能学到很多问题,当然必须要有及时的检查和相应的评价,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环节二:只缘身在此山中——自主合作 探究疑惑
传统语文课堂,是老师的课堂。上课时老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往往是老师累的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收效甚微!所以新课改提倡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展示解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疑问,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比如,我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课时,就大胆摒弃以前常用的“讲述法”去分析文句的优美,而是让给学生赏析的角度,让学生自己来对文章内容进行赏析,同时创设情境,在让学生赏析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静心地聆听那音乐中的山泉叮咚声,那翠竹摇摆声,那山鸟清脆的鸣叫声……并让学生描述他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从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中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接着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经过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山花争艳……由于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所以在分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在分析文章时,学生会根据自己刚才的想象结合朱自清的语言文字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对内容的理解比较深刻的同学就能很好的解答疑惑,这样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还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质疑,在质疑和答疑的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你争我答的过程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所以,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正如古人所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大胆地质疑,才能激发思维的发展,也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素养。
环节三:最爱湖东行不足——-交流展示 解决疑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巩固与熟练。如生字生词、古诗积累、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等,要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掌握,提高正确率。有些阅读的方法又需要举一反三,这样在语文课堂开展练习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质疑,解决疑难,更能巩固所学的知识,结合小组长的督促检查,小组间的比拼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同一类型的文章的阅读分析也能够在掌握方法后,通过自己阅读,质疑,讨论等环节达到舉一反三的目的,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阅读方法。另外,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若有疑问,可以让学生更认真地倾听,因为他急于想知道答案,而在别的同学发言的时候又能专注的倾听有没有什么问题,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途径。在现实生活中,倾听,不仅是对说话人的尊重,耐心倾听更是一种人格修养。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只有学会倾听,才能解决疑问,也才能有所质疑。例如,在教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因为是一篇说明文,在讲课之前已经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点讲给了学生,那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主要就是让学生结合方法来进行分析,因为是一篇说明文,所以,课前我也准备了一些图片,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就可以结合图片来进行,这样就可以更直观一些,在经过了自主合作学习后,交流展示的时候,学生就提出质疑,第三段中的说明方法到底有哪些?为什么都是石拱桥它的拱却是不一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提出这样的质疑,证明学生在交流展示的时候,认真倾听了其他同学的发言,也认真观察了所给的图片。所以,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课文提出的疑惑进行解答,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也提高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说,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虽然是对自主学习中得质疑进行解答,但又不光是为了解疑,更是培养了学生设问、发问、想问的习惯,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解决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续课程,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思维空间。 (二)指导学生质疑方法,提高学生质疑水平
1 学会提出质疑的方法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质疑的方法也会使学生的质疑产生混乱,所以在每堂课上要尽可能地去对同学进行指导,点拨同学们怎样质疑,提高他们的质疑水平。一是将自己头脑中的疑难问题用直接的问题形式固定下来,这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前后比较、参照比较等方式求同存异,将疑念进行一番分析比较,加工整理后,从中挖掘出更深刻的疑问;还可以从课文结论的相反方向提出质疑,打破思维定势、开阔阅读思路、可以培养思维的挑战性;还可以通过假设课文没有或课文情节发展相反的情况提出疑问,它有助于发展推理和想象能力。
2 学会在“不疑处”质疑
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在“不疑处”质疑,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这样深刻的质疑才能有助于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掌握好的方法去学习,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我曾经在讲《理想的阶梯》的时候,因为文章的结构比较清晰,又刚讲过议论文的知识点和《谈骨气》这篇文章,所以,大部分同学觉得对议论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学生初读,好像都懂了。接着我就用轻松地语气说,既然大家都懂了,那我就来考考大家吧,于是就在他们都觉得简单的地方提出了疑问:“课文的论点是第三段首句‘奋斗,是理想的阶梯’,那么第一、二段不就是多余的了吗?”在第二段中,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这三个可不可以换一下呢?”学生一听,这些问题还真不那么容易,于是深入讨论研究,对课文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样就不仅使同学学会在难点质疑,还能让同学们学会在“不疑处”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能不能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即使再简单的课文他们也会以挑剔的眼光提出许多问题。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质疑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一定要看到其优势,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要问之有道,问之有效,教师要艺术性与同学进行沟通,这是一门很难用巧的艺术方法,要诱导启发,让学生学会质疑,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也证明,引导学生自己释疑,能有效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学互动性的重要法宝。学生探究性的质疑,能够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够体现语文新课改的精神。所以说,质疑,不仅是師生互动的纽带,更是高效课堂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