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气象信息传播创新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随着PC终端、以及智能机为代表的个人移动信息终端的不断普及,传统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渐衰微,诸如新闻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权威性不断受到挑战,而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融合新闻”的不断强大和崛起,也为气象信息传播提供了一片新兴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传播渠道;气象信息;公众新闻;媒体融合;创新
  一、 传播渠道变革对气象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
  目前,随着PC终端、以及智能机为代表的个人移动信息终端的不断普及,传统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渐衰微,诸如新闻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权威性不断受到挑战,而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融合新闻”的不断强大和崛起,也为气象信息传播提供了一片新兴的广阔天地。
  ⒈“公民新闻”引起气象信息源结构与传播主体发生变化
  “公民新闻 ”(Citizen Journalism)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今天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目前,对公民新闻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以“公民新闻”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到来,从渠道上根本变革了信息传播的意义及方式,所谓的“权威”或“独家”将不复存在,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新闻的发起者或播送者。
  过去,以电视上“天气预报”为代表的传统大众媒介基本垄断了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国家及各省市气象台是该类信息的唯一发布者,承担采集与发布气象信息的主要是职业气象工作者及作为“准气象工作者”的通讯员。虽然后期气象局也通过分设气象站、兼职气象员,或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来自民间的信息,但这类信源在数量上远不能与前者相比,采用率也较低。
  “公民新闻”对传统气象信息传播渠道的最大挑战是,它打破了专业气象台在气象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和特权。
  首先,“公民新闻”在新兴性天气事件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该类事项报道方式正逐渐从以往的专业记者报道方式向“公民记者”转变。以微薄上著名的“潘石屹播报PM2.5”、“美国驻华大使馆”等“公民记者”引发社会对空气污染指标的关注,成功将官方观测数值与播报数值从PM10提升至PM2.5,其权威度与公众信任度甚至一度超越官方预报。这样的事件,在未来预计将会不断发生。
  其次,“公民新闻”还使气象信息的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专业气象台对气象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在重大、突发天气事件现场,任何一位公民,都有可能是“临时记者”。任何一位公民,也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来源。公民记者在扩大传统新闻媒介报道面、弥补重要新闻专业记者不在现场这一缺陷的同时,也开创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专业记者的信源采集形态。因为公民记者的身份通常是多重的,他既可以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又同时是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和采访者。
  以731北京大雨为例。虽然北京全市降雨量在官方网站上按照半小时为时间点不断刷新,但是公众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况播发其周围的汽车拥堵、雨量图片、交通事故、甚至是机场黑车难打的情况。为公众全方位地提供了降雨的信息,这些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综合度高、实用性强,是专业气象台难以企及的。
  2、“融合新闻”出现引起新闻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发生变化
  “融合新闻”在本世纪初出现,是以媒介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的改变为前提的。
  过去,气象信息的传播主要以“天气预报”作为基础载体,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内容也相对有限,在这样的基础上,气象信息的传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播报流程,日报按24 小时的周期运转,电视根据新闻滚动与栏目架构的需要操作,网站则实时进行新闻信息发布。而建立在媒介融合基础上的“融合新闻”却不同,要在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的媒介介质基础上整合新闻传播资源,建立新的流程。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一站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融合新闻”还有一种前景,那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推动下,例如目前移动终端所依托气象信息推出的各类型应用APP软件就是一大新兴趋势。例如公众常用的“飞常准”就是依托气象信息制作的一款飞机晚点提示软件,根据气象信息的变化,播报各个航班可能晚点或误点的情况。此类应用融合了气象与其他方面的资源,为特定用户提供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
  3、“互联网3.0”时代与新闻载体性能与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
  与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大众传媒相比,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一代媒介实现了载体性能的根本改变,为新闻传播变革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3G网络和WIFI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能够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传播,因此,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地结合与汇流。这种新格局一方面造成新闻信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也促成人们对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更多依赖。*
  随着技术发展,网络媒体的融合功能仍在不断增强,接受与发布新闻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新闻信息传播将普遍采用多媒体方式,最终在新的终端介质上实现听、读、看、写、说、录等等手段的自由选择和组合,新闻传播体现出更加自由、更加人性化和更加方便快捷的特点。值得重视的是,随着传播手段和方法的改变,对新闻传播内容整合加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对内容精准定位、对表现方式适当选择、对传播流程有效地进行控制与管理,成为所有新闻媒介面临的新问题。
  二、气象信息传播的特点与局限性
  1、可变性强   气象信息播报,作为一门科学来说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的。由于目前技术所限,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2、传播渠道有限
  气象信息的传播目前主要还是依托电视、纸媒、互联网1.0的门户网站为主要的传播手法,其传播的信息也主要以数据、文字为主。“天气预报”作为天气信息传播的传统方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屹立于不可撼动的地位。
  3、传播的频率受限
  气象预报节目还存在传播不及时导致观众无法正确解读气象预报的问题。目前天气预报节目一般每天播出一到两次最多的也不过是早、中、晚三次,长度普遍也集中在1分钟左右。这样的播出频率基本可以满足一般性的天气变化。但其实不同的天气系统其可预报性时效是不同的。而这种非正常的传播频率是目前的传播渠道无法满足的。
  例如我国在夏季经常会出现局地强对流天气如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这样的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从生成到结束往往只有几个小时变化非常快。以目前的科学技术不可能提前很长时间预报。而我们的气象节目由于播出频率不足直接导致气象台提供的预报结果无法碍到及时的更新。造成公众的财产损失,也造成公众埋怨天气预报“报不准”的情况出现。
  4、不符合现有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
  目前我国的气象信息传播的方式仍停留在报温度、报大致天气情况、风力等数据。冷冰冰的数字和专业话的技术语言往往会对普通用户的理解和接受造成障碍。同时随着技术的变革,受众群体的信息获取习惯从文字、数据、图表逐渐演变为视频、图片、语音等形式。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抱怨:“不好使、太生硬。”
  5、交互性不足,无法通过反馈提升精准度
  目前的气象信息传播仍以播报形式为主,即将气象局获取的数据公之于众,属于典型的单向交流,无法获得客户的反馈,进而无法提供更加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也导致了气象信息“千年不变”的“大而全”传播形式。随着越来越多的替代服务出现,这种落后的传播形式最终会被取代其主流地位。
  气象信息传播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现状突出针对性内容。信息覆盖“大而全”并不是气象信息传播所追求的目标。作为服务信息气象信息只有与其他实用性信息如交通、旅游、商业消费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而选对目标突出重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五、传播渠道可持续创新的思考
  1、气象信息传播变革的意义和必要性
  气象信息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科学又是新闻更是人们生活的大环境。随着技术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无论是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甚至是普通人的出游出行,日常生活,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不仅没有减弱,反而不断加强。在新形势下,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精准度和更新效率由时段更新改变为实时更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往一天一更新或者一天三更新的传统更新效率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求,例如以往火车需要1天才能抵达的城市,现在5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抵达,甚至更快,加之自驾车的用户不断增多,更新效率较慢的话,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往只预报省会及重要城市的天气信息已经无法满足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特大城市的预报往往需要精确到区,而中小城市、旅游景点也成为气象信息新的需求增长点。
  1.2从单一化转变为专业精细化与大众娱乐化两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对于气象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往最初的气温阴晴雨雪,发展到运动健康、航班起降、美容防晒、车辆清洁、旅游出行等各个方面。此类信息需求的出现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其一是需求精度较高,例如某些登山者希望提供未来几个小时内某山地区域的精确天气变化情况,同时他们自身也会对气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还有就是航班起降,对降水及雾霾天气的发展过程也要求非常精确,甚至发展处自身的分析队伍。
  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满足于以往单一的数据播报,而更希望以视频等形式,看到某一地实时的天气或污染状况。在这一方面,新媒介的出现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例如在新浪微博上某网友持续每天拍摄以北京国贸区域为背景的“空气污染图片”,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同时每当有短时降雨、大风等出现,众多网友的图片、视频、评论、转发也成为了气象信息播报的新渠道。
  1.3气象信息的综合性、跨领域性需求不断突出
  以往,气象信息的传播往往独立于其他行业,为公众提供专业化的旗下那个信息,但目前,气象信息的综合性不断加强。交通气象、物流气象、农业气象、旅游气象、甚至是大众商品气象分析等等需求的出现,不断将气象信息扩展到更多的领域,不仅为其他行业提供了科学信息,更使得气象信息成为一个综合化的信息平台。
  1.4传播方式和呈现手段多样化,交互性和移动性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气象信息仍处于单向传播的阶段,即气象台发布,通过电视台、电台、互联网门户网站的不断更新,将信息提供给社会大众,但这种发展模式受到气象台本身的资源、人力的限制,无法满足目前民众对于气象信息的需求。因此,气象信息不仅要向公众发布,更应鼓励民众参与到气象信息播报、提供的工作中来,实现气象信息真正的“公众共有、公众共享”。
  2、气象信息传播新方向探索:开源信息平台,传播模式创新
  气象信息自古有之,从古代的“司天监”专门为皇家提供气象服务的机构,到目前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的专业气象台。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技术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拥有了自行获取、自行分析天气情况的能力。最凸显的一个渠道就是对于大气污染程度的检测。
  另一方面,随着公民教育水品与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于气象信息要求的精度、时效性越来越高,但其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用却极其有限,这就会造成,气象信息的公众属性极其强,但直接经济属性较弱的情况。例如大家都希望得知自己所在区域的实时的大气污染情况,但如果让大家出资建立一个空气检测站点,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气象信息的公益性,导致气象信息需要由专业气象台提供服务,但公众不断提升的需求应如何解决?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2.1建立气象信息开源平台
  气象信息作为公众信息的重要部分,目前是以天气预报的形式出现,及专业气象台在经过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预测后,将信息分类整理,将预测的内容提供给社会公众,这种模式虽然免除了普通大众对气象知识的学习,但另一方面,经过分析、过滤的“二手”气象信息也阻碍了部分民众对于气象信息的自我分析与发展的过程。如果能建立气象信息的开源平台,附加专业机构对于气象信息的分析预报,不仅可以满足各个类型的民众需求,也可以让用户从天气信息中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达成自己的需求与判断。此做法可以进一步的发挥气象信息的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2组织机构创新:从播出、宣传机构变为信息整合、管理者
  目前,无论是天气预报还是门户网站,专业气象台的角色还是以传播机构为主,但随着各类型普通公民对于气象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更多的跨气象、泛气象内容的出现,如果以气象门户网站为基础,建立开源气象平台,让公众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到除了专业气象台提供的专业信息意外的更多的气象、泛气象信息,这样的话,专业气象台不仅成为了内容的编撰者,更成为了气象信息的整合、管理者,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对接,不仅创造了更好的服务,也会创造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2.3生产模式创新:从频道专业化转向“一站式”服务
  目前,气象信息的提供呈现出更多的专业化、精细化趋势,例如目前专业气象台已经可以针对航空物流、旅游、农业等提供定向的气象信息服务,但此类服务往往局限于气象数据的提供,而无法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分析结论与判断,此类专业信息的需求者,和社会公众的需求趋势恰恰相反,社会公众希望自身能更多地参与到气象信息分析、播报活动中来;而专业用户恰恰希望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专业分析,不需要再另找一家机构做进一步的分析整合。因此,气象信息如果能提供更多的跨领域、专业化人才,为有个性需求的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分析解决方案,也是专业化的新兴渠道。
  2.4传播渠道创新:利用新兴渠道
  目前,气象信息的传播仍然以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电视、广播、互联网门户等单向传播渠道为主,甚至是发布的移动手机APP也是单向的服务模式,如果可以进一步拓展如微博、微信等以社交交互应用的移动工具,甚至可以基于LBS定位功能为客户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天气服务,则可以让气象信息服务无处不在,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同时,利用PC端的浏览器插件、客户端、SNS社交网站上的专有应用,可以为年轻的用户提供更多的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
  而对原有传播渠道的创新例如与有限电视内容提供商对个人电视终端、企业电视或信息屏终端、移动广告电视传播终端、重要交通节点显示屏终端等进行内容的合作与分享,让社会公众从更多的渠道获取有针对性的气象信息,也是对公众服务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4222431[2]
  [2]鹿世瑾《福建气象》气象出版社
  [3]赵淑萍《电视节目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天气预报基础》。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气象出版社
  [5]秦祥士、焦佩金《评说九州风云一漫谈电视天气预报》气象出版社
  [6]宋英杰《气象节目主持纵论》气象出版社
  [7] 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今传媒》杂志 2009.01
其他文献
4月中旬获悉,升腾资讯推出了两款融合IC卡与PDA功能的新型智能手持终端C900和C910。PDA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对IC卡业务的数据处理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其独特的手持IC卡读写器功
目前,列车乘客仅能通过地面普通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进行简单的话音和低速率数据通信,很多时候,通信信号较差,甚至连基本的语音通话都不能保证,更别说高速率的多媒体数字无线通
期刊
诺维信新产品Cellusoft Combi是一种生物复合酶,本文介绍了其在纯棉针织布上除氧、抛光、染色一浴法工艺.Cellusoft Combi一浴法工艺与传统除氧、抛光、染色工艺相比抛光效果
针对地震频发的松原地区开展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在国内首创提出数据采集创新方法,结果准确、分辨率高.通过编制工作日、休息日、白天、夜晚等不同时段的地震灾害风险区划
报道了荨麻科(Urticacea)一新属蒴果麻属(Capsulea Y.Wang)及其新种蒴果麻(Capsulea bashanensis Y.Wang).该种与荨麻科艾麻属(LaporteaGandich.)近缘,但果实成熟后开裂,种子
知道曼新的传记即将出版,很高兴,心里暗暗地说:真不容易!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二十多年间,我和曼新生活在同一块称为宁夏的土地上,还在同一个“生产建设兵团”。我属于“劳改劳教释放
临沂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共有职工5088人,分属15个车队,分布全区13个县、市。我院于1987年4月28月至6月5日随机抽查826人检测HBsAg,并对检出的阳性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现
甲型血友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1/5 000,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体内由于缺少功能正常的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 Ⅷ,FⅧ)而造成凝血系统障碍[1].目前,患者主要
采用高效固色剂M-298AC对纤维素纤维进行固色,结果表明,高效固色剂M-298AC在织物上可与染料形成不溶性的色淀,能够有效的提高颜色的洗涤、汗渍牢度,高效固色剂M298AC固色效果
为了解我市小学生体育课的现状,填补学校卫生在该项工作的空白,我们于1987年2月16日,在纬五路第一小学校进行了一节体育课密度与运动量测定、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调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