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消费时代,文化消费作为人们的“高级需求”逐渐盛行,深刻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对人的身体形象塑造和身份构建产生了直接作用。而身体经由社会环境和大众媒介的“赋值”之后,具备了符号性的文化意义。研究文化消费与身体的辩证关系,规避文化消费中过度感官化的倾向,不仅对当下文化市场的健康运行和文化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还关乎人类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消费时代;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1 消费社会中文化消费的盛行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占有、消解和发展,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形式,属于精神消费,是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文化商品和服务都可能同时具有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而文化消费区别于一般消费形式的最大点是对消费对象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的消费。文化消费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消费更多体现为意义和快感的共享,这一行为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
2 文化消费对身体的意义
首先,文化消费的精神属性对人类本身素质发展至关重要。消费者利用自身的知识积累来对消费对象中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认知、吸收、解读,并进行再生产。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文化产品,不同的人消费以后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效果。这从侧面解释了文化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本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知识再生产的差异,而这也正是文化消费的魅力所在。
其次,文化消费是具有身份认同特性的。消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被默认建构成为表征社会地位、身份区分的意义性符号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被界定成为了社会层次分解的标准。文化消费成为人们区分自己身份的一种行为,它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人们身份的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把去歌剧院看歌剧称之为具有“小资情调”的行为。这种差异性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表达身份和地位。
第三,文化消费在人们身份的建构和身体形象塑的造过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每个消费者都能够在文化消费中找到区别性的身份表达诉求,并以此为出发点对自己的身体形象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塑造,以继续发展与巩固自我的消费身份。此时,文化消费对身体形象或个体身份的建构使其具有了层次化的结构,身份建构是文化消费发展机制中非常有效的区别机制。
3 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化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参与休闲娱乐的消费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流行文化现象。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引领的社会化、大众化娱乐产品的生产与普及,将文化娱乐的消费进一步推进到人们生活之中。也正是由于其普及性广,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其他消费形式所不具备的感官刺激,如3D视频效果、立体音响效果、虚拟网络效果以及其他感官体验效果。于是一些文化生产者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过度的感官刺激吸引消费者。这一现象在现代网络游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虚拟世界中塑造的全新感官世界吸引了无数玩家沉溺其中,并在游戏中进行虚拟身份重构与感官刺激享受(恣意砍杀、极速快感等)。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品越来越重感官、轻内涵。
在感官化经营方针的指引下,许多所谓的文化流行产物实际上是由文化产品的经营者所刻意制造出来的,并且带着商业目的地操纵了消费者的选择与判断。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产品的单一化与媚俗化,这对文化产品的内涵破坏极大。“形式上的成功,使得文化产品的精神实质被逐渐忽略,导致了文化传承功能的丧失、精英文化氛围营造的失败、文化灵魂继承的困难。”
4 文化消费对身体形象的构建
不同的社会阶层往往选择不同的文化消费方式,不同的文化消费方式塑造了不同的身体形象。身体作为一个区分标记、作为阶级差异的象征再现、作为一个性别区分领域,也作为一个潜能被引入时尚和消费社会中。“消费主体参与文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其对审美的动物本能性追求。美丑虽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具有社会性的普遍判断价值观。审美化品味的实现,是对消费主体参与文化消费的内容鉴别能力的要求,也是对文化信息审美化解读的要求。相同的文化信息,不同的审美能力会给出不同的解读;对审美信息的不同解读,会带给消费者不同的审美收获与愉悦。”
“身份认同”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同一性和差异性构成了“身份认同”的两个方面。传统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主要是通过人的意识、理性等文化方面的特征规定的。在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被当作存在的可以变化的、可以塑造的形式,它是可以依据个体的欲望与需要加以塑造的。消费文化常常把身体与自我认同联系起来,个体常常通过各种文化消费塑造身体以建构良好的自我感觉。
根据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商品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是广告使人为的东西变成了商品的自然属性,通过不断的暗示和引导,拥有了某物,就拥有了某种价值,收获了某种身份,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趋同。这就造成人们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消费各种产品来为身体“赋值”。“现代社会,人们渴望拥有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产品所携带的符号意义。高贵、浪漫、时尚、前卫等象征价值借助广告依附于商品之上,商品散发出成为身份符号的魅力。”
在今天,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时,除了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之外,还可以模仿某种现代的生活经验。消费者选择某明星代言的某种产品,并不仅仅是追求广告所宣传的神奇的使用效果,更多的是追求明星所赋予产品的光环与符号价值,也就是追求明星所代言的生活方式和身份地位。此时,人们对商品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消费活动,而是对其心 欲望的满足。
5 结语
在当今社会,文化消费的精神属性对人类本身素质发展至关重要,文化消费在人们身份的建构和身体形象塑的造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每个消费者都能够在文化消费中找到区别性的身份表达诉求,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标识自己身份的一种行为,它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人们身份的差异。在文化消费的语境中,身体是一种承载了文化意涵的特殊资源,为这文化产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带来了过度感官化的现象,我们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规范和管控,才能更好地塑造自身,文化市场才能健康运营,文化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我们的社会才能走向和谐。
參考文献:
[1]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尹小玲.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形象的建构[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 刘丰祥.身体的现代转型[N].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 克里斯·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克里斯·希林.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 朱晨曦.文化消费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 胡秀丽.近年国内文化消费研究概览[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
[8] 资树荣.国外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消费经济,2013.
[9] 杨延华.文化消费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田辉(1990—),女,河南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文化消费与身体。
关键词:消费时代;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1 消费社会中文化消费的盛行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占有、消解和发展,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形式,属于精神消费,是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文化商品和服务都可能同时具有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而文化消费区别于一般消费形式的最大点是对消费对象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的消费。文化消费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消费更多体现为意义和快感的共享,这一行为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
2 文化消费对身体的意义
首先,文化消费的精神属性对人类本身素质发展至关重要。消费者利用自身的知识积累来对消费对象中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认知、吸收、解读,并进行再生产。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文化产品,不同的人消费以后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效果。这从侧面解释了文化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本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知识再生产的差异,而这也正是文化消费的魅力所在。
其次,文化消费是具有身份认同特性的。消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被默认建构成为表征社会地位、身份区分的意义性符号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被界定成为了社会层次分解的标准。文化消费成为人们区分自己身份的一种行为,它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人们身份的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把去歌剧院看歌剧称之为具有“小资情调”的行为。这种差异性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表达身份和地位。
第三,文化消费在人们身份的建构和身体形象塑的造过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每个消费者都能够在文化消费中找到区别性的身份表达诉求,并以此为出发点对自己的身体形象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塑造,以继续发展与巩固自我的消费身份。此时,文化消费对身体形象或个体身份的建构使其具有了层次化的结构,身份建构是文化消费发展机制中非常有效的区别机制。
3 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化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参与休闲娱乐的消费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流行文化现象。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引领的社会化、大众化娱乐产品的生产与普及,将文化娱乐的消费进一步推进到人们生活之中。也正是由于其普及性广,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其他消费形式所不具备的感官刺激,如3D视频效果、立体音响效果、虚拟网络效果以及其他感官体验效果。于是一些文化生产者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过度的感官刺激吸引消费者。这一现象在现代网络游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虚拟世界中塑造的全新感官世界吸引了无数玩家沉溺其中,并在游戏中进行虚拟身份重构与感官刺激享受(恣意砍杀、极速快感等)。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品越来越重感官、轻内涵。
在感官化经营方针的指引下,许多所谓的文化流行产物实际上是由文化产品的经营者所刻意制造出来的,并且带着商业目的地操纵了消费者的选择与判断。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产品的单一化与媚俗化,这对文化产品的内涵破坏极大。“形式上的成功,使得文化产品的精神实质被逐渐忽略,导致了文化传承功能的丧失、精英文化氛围营造的失败、文化灵魂继承的困难。”
4 文化消费对身体形象的构建
不同的社会阶层往往选择不同的文化消费方式,不同的文化消费方式塑造了不同的身体形象。身体作为一个区分标记、作为阶级差异的象征再现、作为一个性别区分领域,也作为一个潜能被引入时尚和消费社会中。“消费主体参与文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其对审美的动物本能性追求。美丑虽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具有社会性的普遍判断价值观。审美化品味的实现,是对消费主体参与文化消费的内容鉴别能力的要求,也是对文化信息审美化解读的要求。相同的文化信息,不同的审美能力会给出不同的解读;对审美信息的不同解读,会带给消费者不同的审美收获与愉悦。”
“身份认同”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同一性和差异性构成了“身份认同”的两个方面。传统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主要是通过人的意识、理性等文化方面的特征规定的。在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被当作存在的可以变化的、可以塑造的形式,它是可以依据个体的欲望与需要加以塑造的。消费文化常常把身体与自我认同联系起来,个体常常通过各种文化消费塑造身体以建构良好的自我感觉。
根据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商品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是广告使人为的东西变成了商品的自然属性,通过不断的暗示和引导,拥有了某物,就拥有了某种价值,收获了某种身份,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趋同。这就造成人们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消费各种产品来为身体“赋值”。“现代社会,人们渴望拥有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产品所携带的符号意义。高贵、浪漫、时尚、前卫等象征价值借助广告依附于商品之上,商品散发出成为身份符号的魅力。”
在今天,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时,除了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之外,还可以模仿某种现代的生活经验。消费者选择某明星代言的某种产品,并不仅仅是追求广告所宣传的神奇的使用效果,更多的是追求明星所赋予产品的光环与符号价值,也就是追求明星所代言的生活方式和身份地位。此时,人们对商品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消费活动,而是对其心 欲望的满足。
5 结语
在当今社会,文化消费的精神属性对人类本身素质发展至关重要,文化消费在人们身份的建构和身体形象塑的造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每个消费者都能够在文化消费中找到区别性的身份表达诉求,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标识自己身份的一种行为,它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人们身份的差异。在文化消费的语境中,身体是一种承载了文化意涵的特殊资源,为这文化产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带来了过度感官化的现象,我们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规范和管控,才能更好地塑造自身,文化市场才能健康运营,文化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我们的社会才能走向和谐。
參考文献:
[1]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尹小玲.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形象的建构[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 刘丰祥.身体的现代转型[N].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 克里斯·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克里斯·希林.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 朱晨曦.文化消费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 胡秀丽.近年国内文化消费研究概览[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
[8] 资树荣.国外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消费经济,2013.
[9] 杨延华.文化消费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田辉(1990—),女,河南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文化消费与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