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时间的艺术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5811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世界舞坛发生两次舞蹈革命。但中国因种种原因而缺席。时间的阴差阳错而造成舞蹈历史的轨迹发生错位。轨迹的滞后并不能单纯的证明中国舞蹈的落后,舞蹈的先进与落后之分也不是以西方舞蹈的发展为历史参照系。但当中国的“现代”与西方“后后现代”的时间重合,在这种不同步的节奏下,在两次历史缺席后,我们要不要填补这段空缺,今后的路要怎样走?以怎样的姿态、面貌、气质走向世界舞台?这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商榷、思考的。
  关键词:气质   当代   现代舞
  中图分类号:J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072-03
   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此为中国舞蹈的三足鼎立。从时间上来说均可划为现当代的艺术结晶。古典舞,20世纪50年代的产物,从戏曲舞蹈中提炼加工而来。芭蕾舞,与苏联结交友谊的产物。现代舞,笔者认为其在中国是时间的艺术。原因在于20世纪改革开放前,吴晓邦借鉴吸收的是德国流派。戴爱莲、郭明达传播的是欧美流派。改革开放后,现代舞在吸收借鉴外来技术、观念后,逐渐形成了中国气质。其“时间”体现在,现代舞在中国产生是必然事件,即使没有德国流派的传入,没有欧美流派的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舞蹈界必然会出现现代舞。社会发展的时间差使中国现代舞的到来比其他国度晚了些许,但在“拾人牙慧”的表象下,酝酿着独属于中国现代舞的当代气质。
  一、传统的回归
   在缺席了“现代”“后现代”,与西方“后后现代”同步的中国“现代”,应以怎样的姿态代表中国当代气质?绝大多数的舞蹈人,选择将视野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上。就中国内部语境而言,编导、受众更关注的是舞蹈的趣味、艺术的呈现。对其背后文化渊源、文化立场缺乏思考与兴趣。而放眼世界,在全球语境下,国外受众更关注的是形式背后的意味,是以艺术之名承载的当代中国气质。这种差异化的审美期待,也迫使编导回归传统,找寻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传统。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母题,将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作品层出不穷。编导们怀揣着对母文化的赤诚之心,向中国传统文化瞭望探索。2015年,杨丽萍推出其作为总编导的作品《十面埋伏》,舞蹈属性由民族舞转向现代舞。节目单写道:“在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十面埋伏》更具有强烈的实验色彩,以现代舞为主调,融合舞蹈、行为、装置等综合艺术语言创造了‘舞蹈剧场’,是将传统经典艺术融入当代文化语境的一次大胆尝试。”①“大胆”二字笔者认为其一体现在对于公众熟悉的经典历史题材再创作的挑战。其二体现在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表现相同题材先入为主的挑战。杨丽萍以其独具特色的审美素养,享誉舞界的艺术品质,汇集了众多高精尖的艺术人才。无论是服装、道具、舞美、文本、装置等舞台硬件方面,还是演员的身体素质、表现能力等软件方面均是毋庸置疑、值得称道的。她将源自内心对于生活、对于社会、对于艺术的自我认知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太极、京剧、剪纸融为一体,《十面埋伏》的经典故事、其他艺术表现手段的权威,对于杨丽萍来说已不是桎梏而是元素。简单而不失硬朗的灯光变换、粗犷而不失逸美的服装造型、不见刀枪棍棒却处处暗藏杀机的气氛透露出东方的神秘与哲思。取材于传统,却不囿于传统。在传统与当代的有机融合中渗透出创新与变化。使受众看到传统艺术新的表现方式、新的舞台价值。将京剧表演方式进行理性改造、将剪纸在舞剧中重新诠释这是传统在面对当代文化冲击时“适者生存”的新姿态。在当代中国舞台,《十面埋伏》是回归传统类作品的一个缩影,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精彩的缩影。但相对于改造传统的“大胆”,我们更推崇敬畏传统的“警觉”。这是我们在缺席两次舞蹈改革后,重新回归世界舞坛应有的艺术姿态。
  二、身体的释放
   当下舞台除以回归传统为艺术动机外,对于身体的探索、对于人性的拷问也是编导对于展现中国现代舞气质的一种尝试。王玫可谓当代现代舞界的翘楚。其一系列作品推动中国现代舞的革新与发展。王玫的作品總是能够通过简单的身体来关照复杂的内心,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却道天凉好个秋》整个舞段从身体语言角度都是坐或躺在地板上,从未站起来过。脸上没有强烈表情的以规定的动作做着简单的重复。但身体却强有力的表达出压迫、悲伤、失望、寂寞、无助、悔恨等多种复杂的内心境况。这是中国编导在探索当代中国现代舞时,从身体出发进行的多种尝试。舞蹈归根到底是要关注身体、关注观念、关注身心合一的表达意味。从东方古代的女乐,在权利凝视下表现肢体的抽象之美。到西方现代舞在反对芭蕾的对身体的束缚中自成一派。舞蹈一直是围绕肢体进行思考。非语言文字的表达总是具有抽象性,而抽象性又有利于传达出语言所不能表述的内在意蕴。《洛神赋》可以说是通过肢体传达出对人性拷问的经典之作。人人都不是曹植,人人又都是曹植。一首千字《洛神赋》,在当代进行多种演绎。王玫以独特的编导手法、明晰的动作语言、隐喻的舞台视像营造出富有张力与震慑力的艺术氛围,透过历史,观众看到了自己。屈膝、弓身、俯首、低眉这一系列的动作语汇,将“苟活”剥开撕碎给你看。舞台的调度、矛盾的冲突与升级,历史人物诠释新的意蕴。这一切是编导作为当代艺术家力求通过作品的塑造使观众产生反思的使命。借着曹植对“苟活”的“自知”,让有“自知”的“苟活”的人们,通过曹植去拷问灵魂、鞭挞内心。从而展开对现实生存环境以及自我生存状态的反思。纵观中国当代现代舞出现的众多杰作,不乏感于现实表于抽象的作品,但从现实到抽象,再由抽象到现实,才是一个完满的过程,而编导往往忽略了从现实出发应回到现实这重要一步。舞蹈身体语义的抽象性不应作为顾左右而言他的挡箭牌,更不是作品晦涩难耐、动机摇摆的借口。通过身体抽象的表达某种深刻的思想,激发受众思考当下、反思自我。这才是中国现代舞所应展现的当代气质。   三、时间的艺术
   “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占据着同样的空间,但我们的时间性不同,如同乘坐跨国交通工具一样存在一个文化时差。因此彼此调用对本土文化来说已成传统的文化资源,使其具有当代性,成为除了本土文化内部的自觉调用之外,打通地方性文化时间险道的又一途径。”②因社会、政治等原因导致了中国与西方舞蹈发展的不同步。如果说时间长短是考量现代舞先进程度的一项标准,那么中国现代舞的确起步较晚。但不能说中国现代舞是无根的艺术。我们借鉴西方,通过他文化在调整自省中找到自我定位,这是中国的接收,而非西方的影响。不得不承认,东西方现代舞发展的强弱不均,使中国舞蹈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心态失衡,当代现代舞有刻意迎合西方审美标准之嫌。但我们必须要正视,中国现代舞是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建立。因历史原因导致的时间差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西风东渐中借力而行。借鉴西方仅仅是手段,目的是表达本民族的生命经验。在不断摸索与尝试中,我们渴望被本民族认同,渴望被国际社会认可。但在追逐目标的同时,不要背离表达民族经验的初衷。“一些伟大的艺术创造往往不是诞生于艺术家刻意追赶时尚之中,而诞生于艺术家不失时机地关注和及时地提供了如何解决民族的生命的问题思考之中。”③中国现代舞是中国社会独有的产物,与中国的发展密切结合,有着与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与发展道路。我们因历史原因两次缺席了舞蹈改革,我们的现代舞发展时间较短。但笔者认为,现代舞是留给时间的艺术,她所传递出的是一种表达当下的精神观念。现代舞的艺术尺度永远存在于它作为一个民族的现代审美理想之中。不论我们目前是处在现代还是后现代,亦或是后后现代,我们所表达的都是当下、都是此时此刻的中国。我们不需要急切地去追赶西方的时间,不需要刻意地填补缺席的空白。中国现代舞可以在自己的时区、在自我的时间轴上,以一种不同的姿态,或者是对现代精神不同的理解,不同于西方的身体、语言、观念去造就属于中国同样也属于现代的式样。那才是此刻中国现代舞所展现的当代气质。
  注释:
  ①梁戈逻:《剧场里的“战争”解读杨丽萍现代舞剧<十面埋伏>》,《舞蹈》,2015年第11期,第24-27页。
  ②亚历山大·门罗:《第三種思想——美国艺术家凝视亚洲》,张晓玲,朱其:《当代艺术理论前沿美国前卫艺术与禅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③刘青弋:《“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42-45页。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代中国电影创作者之中,张艺谋无疑是一个标杆式的人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艺谋执导了多部获得国内外赞誉的优秀电影,在将近三十年的艺术创作之路上,他导演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导演风格。他的《影》自点映以来就打上了“自《英雄》以来,张艺谋最好作品”的标签。在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影>》中呈现了《影》从剧本构思到创作再到拍摄的全过程,张艺谋希望通过这部
期刊
摘要:中国有着灿烂的诗歌文化,“诗教”则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亮点。教育界公认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而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领域——幼师教育,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有掌握引领幼儿诵读古诗的方法,指导幼儿领悟诗词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元素和意味的技巧。   关键词:声乐教学 “诗教” 古典诗歌吟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期刊
摘要:民间艺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不断的发展与传承中,民间艺术中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面临着新工艺技术的冲击,在这种困境下如何把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创新与传承,尝试在高职艺术类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本文以苏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产品苏绣作为案例,提出问题,通过基础课程融合、专业方向课程、工作坊、订单式培养、建立研发中心等多种教学方式,探索出民间艺术在艺术类课程中的创新发展策略
期刊
摘要:诗词是中华文明璀璨的结晶,凝聚着古代文人墨客高超的才艺智慧和思想精华,传统诗词的学习,只是进行释义和简析,让学生理解诗人的胸臆和所处环境的兴衰,但是戏剧表演中演绎出的诗词,却形成了另一个立体生动而充满诗意的境界。  关键词:古诗词学习 影视表演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136-
期刊
摘要:在20世纪诸多古代音乐史著作中,《古乐的沉浮》是一部具文化史视角,在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音乐审美文化心理与历史文化演化规律,以及多学科、多维度的观照中展开论述的“新史学”著作。就其内在结构而言,它也是一部将音乐史、音乐美学史、音乐传播交流史研究合为一体、具“三足鼎立”学科知识结构的古代音乐史著作。该书的研究视角、方法、撰述结构以及文字表述,在当时可谓充满新意,在现在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引领性
期刊
摘要:我国在推进艺术教育全面发展中提出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美育总体目标中提出了在2022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建设和场馆设施明显加强,推进机制和评价体系日益完善,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直至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
期刊
摘要:2018年9月16至18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与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传统暨民族民间歌唱方法研讨会在云南顺利举办。会议除开幕式与闭幕式之外,还包括歌唱方法演示与交流工作坊(蒙古族长调与呼麦工作坊以及福建南音工作坊)、23位专家学者发言、1次中国传统暨民族民间歌唱方法展演和1次圆桌会议总结。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歌唱家、音乐学家、相关学者以及全国各地高校的师生聆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民族乐器与电子音乐的研究,探讨中国民族乐器与电子音乐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将具有独特音色的民族乐器运用在电子音乐中,探索如何在这些声音中融入新的创作理念,依靠技术,在中国文化理论的支持下,通过民族乐器的声音在电子音乐的世界中创造出一个中国意象。  关键词:电子音乐 民族乐器 《轮回》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高校校歌是最能反映一所大学校风、学风、精神追求的歌唱音乐表征形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校歌的研究对于加强青年一代的教育引领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结合当前江苏高校校歌的现实情况,在围绕大学生思想教育功能的改革的基础上,遵循音乐审美的规律对校歌进行恰当的变化与引导,或将使高校校歌不再束之高阁,并进一步探索、思考这一艺术形式所承载的当代中国大学之“道”。  关键词:高校校歌 教育 审美 引导 
期刊
摘要:初中器乐演奏课程是初中音乐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性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是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常规课堂内容中加入乐器的学习,通过乐器的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音乐性,是音乐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可行性的手段。  口琴作为口袋乐器易于携带,音高,入门较快,方便练习,是器乐演奏课程的首选乐器。本文从笔者器乐教学中总结提炼,从口琴教学听唱结合,化被动为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