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较重视形式、轻视学生的感悟,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兴趣,教学效率非常低下。怎样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阅读方面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激发兴趣;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一节课的导入很重要,关系到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上《掌声》一课时,我特意找到班上一名学习成绩不理想、较自卑的学生,在课前极力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坐姿非常端正),让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了她,结果发现这个女孩立马显得自信多了,我接着便导向课题:“同学们,掌声既然那么重要,那么,你得到过哪些掌声呢?得到掌声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掌声》。”这些有声有色的演示导入,学生对于学习《掌声》,了解它的主题“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有很大的帮助。
2. 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须从微观入手,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教《听诊器的由来》前便提出问题:“听诊器可以听心跳声,听呼吸声等声音,在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那你们想知道听诊器是谁发明的吗?”话音一落,所有的学生都带着渴望得知答案的眼神望着我,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
3. 充分利用教具或多媒体教学。如《怒吼吧,黄河》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利用录音机播放《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播放其演出实况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若是學生不具备自觉和专心思考的良好习惯,那么阅读效果便很难保证。所以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醒学生阅读的时候多动脑子,找到全文的重点。其次,还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动笔记笔记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若是有必要,还可以写读后感。
三、教给学生阅读训练的方法
1. 范读,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如在教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引导学生朗读文中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说的话时语气要诚恳,充满同情、理解;父亲的三次问话,充满着执着,因为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自然就会读了,便能更好地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2. 背诵。背诵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背诵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切实提高自身读写能力和记忆力。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文章情况,选择背诵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对于背诵的兴趣和积极性。
3.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四、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
1.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很重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文本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上去感受知识;恰当的提问能发散学生思维,成为打开知识门扉的钥匙,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判断。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只要重视课堂教学,采取扎实有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罗妙兰(1983— ),女,汉族,广东兴宁人,本科,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激发兴趣;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一节课的导入很重要,关系到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上《掌声》一课时,我特意找到班上一名学习成绩不理想、较自卑的学生,在课前极力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坐姿非常端正),让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了她,结果发现这个女孩立马显得自信多了,我接着便导向课题:“同学们,掌声既然那么重要,那么,你得到过哪些掌声呢?得到掌声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掌声》。”这些有声有色的演示导入,学生对于学习《掌声》,了解它的主题“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有很大的帮助。
2. 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须从微观入手,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教《听诊器的由来》前便提出问题:“听诊器可以听心跳声,听呼吸声等声音,在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那你们想知道听诊器是谁发明的吗?”话音一落,所有的学生都带着渴望得知答案的眼神望着我,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
3. 充分利用教具或多媒体教学。如《怒吼吧,黄河》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利用录音机播放《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播放其演出实况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若是學生不具备自觉和专心思考的良好习惯,那么阅读效果便很难保证。所以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醒学生阅读的时候多动脑子,找到全文的重点。其次,还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动笔记笔记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若是有必要,还可以写读后感。
三、教给学生阅读训练的方法
1. 范读,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如在教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引导学生朗读文中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说的话时语气要诚恳,充满同情、理解;父亲的三次问话,充满着执着,因为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自然就会读了,便能更好地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2. 背诵。背诵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背诵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切实提高自身读写能力和记忆力。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文章情况,选择背诵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对于背诵的兴趣和积极性。
3.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四、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
1.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很重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文本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上去感受知识;恰当的提问能发散学生思维,成为打开知识门扉的钥匙,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判断。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只要重视课堂教学,采取扎实有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罗妙兰(1983— ),女,汉族,广东兴宁人,本科,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