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4万元一只驼鸟、2000元一株芦荟、几百万元一盆兰草……一些看似稀缺的品种如气球般被人为热炒而迅速膨胀,一旦爆裂,留给人们除了追悔莫及,还有深刻的教训。但其中不乏冷静者,紧盯项目本身,用巧妙的经营剥开了虚假的外衣,收获了人们意外的惊讶,让项目从死亡堆中走了出来。
人性本善。每当看到有经营者因为项目经营不善或受骗而倾家荡产时,都会不自觉地表示出同情或怜悯。他们大多是抱着良好的致富愿望,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人为制造出的项目光环里,勾起了人性本能的冲动而迷失了自己。太多事例和教训的堆积,以及相关经营者悲愤的眼神,让我们无法回避。作为调查,我们有责任去探寻事实真相,还项目一个本来的面目,给经营者一个清楚的警示。
为此,我们选择了曾经炒得很热的项目,进行深入调查。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走访,揭开了多个盖着鲜花的陷阱,给被骗的经营者剖开项目本质,给经营不善者指明项目方向。
调查
驼鸟产下的蛋
案 例
失败的老桑
我在1997年前从来没有从事过养殖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鸵鸟的产肉率高,皮毛肉蛋骨都可以利用,于是我计划要发展几千头规模的鸵鸟养殖场。我就想,我养种鸵鸟,种鸵鸟值10万20万,它下一个蛋,当时是3万4万,我孵出小雏鸟,又值几万。当时我的一个朋友养了几只鸵鸟,以每只12万元,我把他们全部买了下来,后来又在广东以每只4.8万的价格,买了40只种鸟,加起来总投资达200多万元。但是,没过不久,我就陷入了资金紧张的困境,鸵鸟每天得吃饲料,种鸟又舍不得杀,小鸟养到一定阶段没有人要,最后连买饲料都成问题。我的投资算是以失败告终。
成功的杨俊红
我是云南富民县人,作为一个农民,搞养殖业应该是最方便的,就想找最有经济价值的来养。为什么驼鸟热的时候我没有进入呢?其一是没有这么多钱投入,其二是最根本的,我认为这个东西不值这么多,大熊猫宝贵才值那么多钱呢。我从1997年开始观察,亲眼见到种鸟从每只24万一路狂跌的全过程。在2000年我进入驼鸟养殖这个行业,此时驼鸟的炒作已经接近尾声。对很多养殖户来说,这时候也许听到“驼鸟”两个字就咬牙切齿。这是市场最冷清的时候。
我是这样算这个经济账的。1头山羊,母羊1年产5只羊,养1年半长成80公斤,50%的出肉率,羊肉40元/公斤,就是8000元;1只种鸟1年产蛋50枚,最低孵化出15枚,1年长成80公斤,按40%的出肉率,每公斤最低25元,就是12000元,再加上15张皮,每张按300元算,就是4500元,还有驼鸟蛋每枚50元,30枚蛋就是1500元,合计18000元。驼鸟显然是最划算的。
但为了稳妥,我以每只1500元买了8只小鸟作试验,摸索一下养殖经验。10个月,这8只驼鸟除了有一只误吃碎玻璃死掉外,其它都全部长成成鸟。这增加了我的信心,最后我以每只2万元的价格,从因为养殖驼鸟破产的云南民用园区买来了40只种鸟,开始了我的驼鸟养殖。
由于驼鸟主要经济构成就是小鸟、肉、皮、蛋,有些地方还有驼鸟羽毛。经过几年的摸索,我通过这几个方面来架构这个产业。肉,我是靠开餐馆消化,2003年我在县城里开了第一家驼鸟肉餐馆,生意至今一直红火,现在全国各地大约前后有40余人来谈想从我这里进驼鸟肉去开餐馆,但我没有这么高的产出。蛋,我是委托山东的一个专门作蛋工艺品师制作成工艺品,现在也供不应求。皮,卖给了广东一家专门做驼鸟皮加工的企业。可以看出,我现在虽然有近2000余只的年出栏量,但货品的供应仍然显得捉襟见肘。从2004年开始,我就发动了全村的人都来养驼鸟,以每只500元小鸟给他们,然后养成成鸟后再以1500元回收。因为驼鸟所需的大多是青饲料,而且不易生病,所以大家的养殖积极性都很高。
现在我已经发展了96家养殖户,最近富民县又颁布了一项政策,凡是引养驼鸟的,每引种1只,政府补助150元。这又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养殖激情。我的计划是年出栏率达到1万只以上,就可以考虑进行全方位的深加工了。
反思
老桑的失败是因为盲目投资、高价引种和产出希望过高,再加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所致。而杨俊红的成功是因为他看好这个新项目,大家热炒时他在冷静观察,从而降低了引种成本,再加上诸如蛋雕艺术、皮具深加工技术的逐渐成熟,使他产品各部分的经济价值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调查2
芦花叶边的刺
案例
失败的安丰
密云是北京市的远郊县,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10来家芦荟企业以“公司+农户”的名义发展了9000多户农民种植芦荟。当一个个芦荟公司偷偷关门,老板们溜之大吉时,手里攥着一大把白条子的农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上当了!
在北京亲戚的撺掇下,安丰2000年9月就来到密云种植芦荟。第一次种了150棵,赚了点儿钱,就把两个女儿和亲家都叫过来种芦荟。缺少资金,一家人就从老家借了一分五的高利贷,先后交了100多万元的“押金”,11个棚的芦荟苗长势良好。没想到今年初芦荟公司就出事儿了,一分钱也没收回来。一家人已经被逼上绝境。
成功的胡昭贵
我开始进入芦荟行业是1997年,一个朋友想投资芦荟,又没钱,希望我能合作。芦荟是什么东西我都没听过。后来我讨教了芦荟专家,最终才对它产生了兴趣。花了4个月的时间,我到全国10多个地方进行考察,在了解了天然芦荟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国外芦荟产业的前景后,最终决定投入芦荟事业。当时,国内只有几家正规种植芦荟且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更没有人开发美容产品。所以一开始就和那些炒种人的经营大相径庭。
我东奔西跑,最后北京郊区顺义县马坡乡,政府愿意很便宜地租给我50亩地,租期为30年。这给了我很大的支持。2003年以后,芦荟炒苗风波渐渐平息。但是这场炒苗风波却给芦荟产业带来了一场信任危机。做的芦荟产品,却没有芦荟含量,给消费者留下了芦荟产品没效果的印象。但我坚信,只要产品品质好,就会有市场。
最开始的那段时光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和4个四川小伙子一起,挖水渠,搭大棚,所有农活都干。春天的时候,芦荟出了很多小苗,卖了一部分,赚了1万多块钱。那时候真是高兴。到了1999年下半年,我觉得经验摸索得差不多了,便把精力转移到开发产品上。我开始试着做化妆品,第一批是我亲自做的。样子很难看,不过我知道里面都是好东西,就送给了我那些老同学,希望他们给我提意见。
目前,走“平民路线”的“昭贵”芦荟产品已经进入北京60多家大商场,在全国拥有近30家代理商,我正在为打入美国市场而忙碌着。
反思
安丰和胡昭贵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选择了芦荟种植,但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安丰的上当在于信息闭塞、辨别能力差,被眼前虚假的繁荣所迷惑,而没有一种对项目长远的考量。炒种与经营的区别也正是如此。任何一个短期利益都带着陷阱色彩,尤其是暴利,无异于杀鸡取卵,而任何一种长远收入都是经营的结果,最终形成鸡下蛋、蛋孵鸡的良性利益循环。
调查3
林蛙身上的皮
案例
失败的刘志贵
林蛙在东北正成为餐桌上的新宠,由于市场供不应求,收购价格逐步走高。很多原来专门做林蛙的餐馆拿钱都吃不着。而我养林蛙却赔钱了。
据广告介绍,一对种蛙成本在100元左右,一对种蛙一次产蝌蚪上千只,长成大蛙后一只能卖10元左右,也就是说投入100元,就能回报近万元。这种一本万利的事,谁看了不动心?我赶紧前往那家公司与对方见面,急着把这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抓在手里。对方说养殖方法非常简单,在我们山区,有个深水坑,把蛙种投里头,喂喂饲料就可以了。于是当即掏出1万多块钱从那家林蛙养殖公司买回了100多对种蛙开始养殖。结果引进的蛙种质量不好,喂饲料也贵,这一算账,赔得不行了。这也算了,小就小点吧。我一边自认倒霉,一边尽心伺候着那些还活着的林蛙,指望着养大它们后卖出去能捞回点本钱。可结果是连这点儿希望也被残酷的现实给灭了,还没等找到买家,我的林蛙就被当地林业执法部门全部没收,还罚款100元。
成功的周至善
我从事林蛙养殖是经过了一番谨慎考虑的。我现在是和扎兰屯市某林蛙研究所进行合作,成为一个示范寄养点,而且现在养殖得非常成功。当时也是经过了多方的调查,通过他们的上级科技局调研,而且在当地考察了一下,这家研究所的规模非常庞大,而且基地的人员都是当地人,资产都是自己的。通过这些方面我觉得他们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决定跟他们合作,结果获得了成功。现在林蛙在国内外市场上是抢手的紧俏货,每只商品林蛙的收购价格达到了5~8元,林蛙油在国内市场的价格已经接近每公斤3000元,国际市场上的林蛙油价格更是高达每公斤10000多元。由于林蛙是我国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有关部门严禁捕猎,目前人工养殖林蛙的规模还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林蛙市场缺口巨大,林蛙养殖项目的前景十分乐观。
反思
据林蛙研究专家朱志明介绍,现在林蛙养殖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是林蛙有100多种,目前较受外商欢迎的有断纹和双线这两个品种,因为这两个品种蛙油的含量和它的肤色比较好。第二是人工养殖林蛙所涉及的技术很多,在繁殖期、陆地期、越冬期等等。第三,因为林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人工养殖首先要有驯养许可证,要经营出售的话,必须有经营加工许可证,要是运输的话,必须有准运证。
采访后记
三个项目,大体涉及到了热炒项目的方方面面。
驼鸟的热,在很多地方是政府高价引种产生的。他们带着希望当地老百姓致富的良好愿望,但最终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这在当前很多地方还在发生类似的事情,比如养波尔多山羊。希望广大投资者以这个案例为借鉴,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发展的思路出来,既不热着追高价昏了头,又不要因人家养殖失败而放弃。
芦荟的热,是人为的把一种并不稀奇的东西炒得很稀奇,比如仙人掌。这种热炒项目,对想投资者来说,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即必须进行种、工、贸一体考虑。引种必须是符合产品质量的品种,工也必须精加工,才能最终在炒作得一片狼藉的伪劣产品中占据有利的销售地位。比如引种的种苗品种,炒种的肯定不会拿最优质的品种来给引种人的;其次,不要轻易相信任何权威认证。要投资某项目,很多人是倾其所有的,所以更应该慎重。
林蛙的热,是产量很少,导致市场价格高昂,让很多投资者眼馋,也让很多骗子有了可乘之机。比如虫草。受很多因素制约,它们的产量很低,由于供求严重不平衡,使大家对项目的选择便有些饥不择食。像这种项目的引种,首先考虑到一些正规的科研院所去咨询一下,看该技术是否具有可行性。继而还要分析项目的长远性,比如由于不断的发展,技术日益成熟,已经不是稀罕之物了,那么市场价格也会相应回落。所以是否掌握核心养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人性本善。每当看到有经营者因为项目经营不善或受骗而倾家荡产时,都会不自觉地表示出同情或怜悯。他们大多是抱着良好的致富愿望,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人为制造出的项目光环里,勾起了人性本能的冲动而迷失了自己。太多事例和教训的堆积,以及相关经营者悲愤的眼神,让我们无法回避。作为调查,我们有责任去探寻事实真相,还项目一个本来的面目,给经营者一个清楚的警示。
为此,我们选择了曾经炒得很热的项目,进行深入调查。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走访,揭开了多个盖着鲜花的陷阱,给被骗的经营者剖开项目本质,给经营不善者指明项目方向。
调查
驼鸟产下的蛋
案 例
失败的老桑
我在1997年前从来没有从事过养殖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鸵鸟的产肉率高,皮毛肉蛋骨都可以利用,于是我计划要发展几千头规模的鸵鸟养殖场。我就想,我养种鸵鸟,种鸵鸟值10万20万,它下一个蛋,当时是3万4万,我孵出小雏鸟,又值几万。当时我的一个朋友养了几只鸵鸟,以每只12万元,我把他们全部买了下来,后来又在广东以每只4.8万的价格,买了40只种鸟,加起来总投资达200多万元。但是,没过不久,我就陷入了资金紧张的困境,鸵鸟每天得吃饲料,种鸟又舍不得杀,小鸟养到一定阶段没有人要,最后连买饲料都成问题。我的投资算是以失败告终。
成功的杨俊红
我是云南富民县人,作为一个农民,搞养殖业应该是最方便的,就想找最有经济价值的来养。为什么驼鸟热的时候我没有进入呢?其一是没有这么多钱投入,其二是最根本的,我认为这个东西不值这么多,大熊猫宝贵才值那么多钱呢。我从1997年开始观察,亲眼见到种鸟从每只24万一路狂跌的全过程。在2000年我进入驼鸟养殖这个行业,此时驼鸟的炒作已经接近尾声。对很多养殖户来说,这时候也许听到“驼鸟”两个字就咬牙切齿。这是市场最冷清的时候。
我是这样算这个经济账的。1头山羊,母羊1年产5只羊,养1年半长成80公斤,50%的出肉率,羊肉40元/公斤,就是8000元;1只种鸟1年产蛋50枚,最低孵化出15枚,1年长成80公斤,按40%的出肉率,每公斤最低25元,就是12000元,再加上15张皮,每张按300元算,就是4500元,还有驼鸟蛋每枚50元,30枚蛋就是1500元,合计18000元。驼鸟显然是最划算的。
但为了稳妥,我以每只1500元买了8只小鸟作试验,摸索一下养殖经验。10个月,这8只驼鸟除了有一只误吃碎玻璃死掉外,其它都全部长成成鸟。这增加了我的信心,最后我以每只2万元的价格,从因为养殖驼鸟破产的云南民用园区买来了40只种鸟,开始了我的驼鸟养殖。
由于驼鸟主要经济构成就是小鸟、肉、皮、蛋,有些地方还有驼鸟羽毛。经过几年的摸索,我通过这几个方面来架构这个产业。肉,我是靠开餐馆消化,2003年我在县城里开了第一家驼鸟肉餐馆,生意至今一直红火,现在全国各地大约前后有40余人来谈想从我这里进驼鸟肉去开餐馆,但我没有这么高的产出。蛋,我是委托山东的一个专门作蛋工艺品师制作成工艺品,现在也供不应求。皮,卖给了广东一家专门做驼鸟皮加工的企业。可以看出,我现在虽然有近2000余只的年出栏量,但货品的供应仍然显得捉襟见肘。从2004年开始,我就发动了全村的人都来养驼鸟,以每只500元小鸟给他们,然后养成成鸟后再以1500元回收。因为驼鸟所需的大多是青饲料,而且不易生病,所以大家的养殖积极性都很高。
现在我已经发展了96家养殖户,最近富民县又颁布了一项政策,凡是引养驼鸟的,每引种1只,政府补助150元。这又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养殖激情。我的计划是年出栏率达到1万只以上,就可以考虑进行全方位的深加工了。
反思
老桑的失败是因为盲目投资、高价引种和产出希望过高,再加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所致。而杨俊红的成功是因为他看好这个新项目,大家热炒时他在冷静观察,从而降低了引种成本,再加上诸如蛋雕艺术、皮具深加工技术的逐渐成熟,使他产品各部分的经济价值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调查2
芦花叶边的刺
案例
失败的安丰
密云是北京市的远郊县,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10来家芦荟企业以“公司+农户”的名义发展了9000多户农民种植芦荟。当一个个芦荟公司偷偷关门,老板们溜之大吉时,手里攥着一大把白条子的农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上当了!
在北京亲戚的撺掇下,安丰2000年9月就来到密云种植芦荟。第一次种了150棵,赚了点儿钱,就把两个女儿和亲家都叫过来种芦荟。缺少资金,一家人就从老家借了一分五的高利贷,先后交了100多万元的“押金”,11个棚的芦荟苗长势良好。没想到今年初芦荟公司就出事儿了,一分钱也没收回来。一家人已经被逼上绝境。
成功的胡昭贵
我开始进入芦荟行业是1997年,一个朋友想投资芦荟,又没钱,希望我能合作。芦荟是什么东西我都没听过。后来我讨教了芦荟专家,最终才对它产生了兴趣。花了4个月的时间,我到全国10多个地方进行考察,在了解了天然芦荟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国外芦荟产业的前景后,最终决定投入芦荟事业。当时,国内只有几家正规种植芦荟且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更没有人开发美容产品。所以一开始就和那些炒种人的经营大相径庭。
我东奔西跑,最后北京郊区顺义县马坡乡,政府愿意很便宜地租给我50亩地,租期为30年。这给了我很大的支持。2003年以后,芦荟炒苗风波渐渐平息。但是这场炒苗风波却给芦荟产业带来了一场信任危机。做的芦荟产品,却没有芦荟含量,给消费者留下了芦荟产品没效果的印象。但我坚信,只要产品品质好,就会有市场。
最开始的那段时光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和4个四川小伙子一起,挖水渠,搭大棚,所有农活都干。春天的时候,芦荟出了很多小苗,卖了一部分,赚了1万多块钱。那时候真是高兴。到了1999年下半年,我觉得经验摸索得差不多了,便把精力转移到开发产品上。我开始试着做化妆品,第一批是我亲自做的。样子很难看,不过我知道里面都是好东西,就送给了我那些老同学,希望他们给我提意见。
目前,走“平民路线”的“昭贵”芦荟产品已经进入北京60多家大商场,在全国拥有近30家代理商,我正在为打入美国市场而忙碌着。
反思
安丰和胡昭贵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选择了芦荟种植,但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安丰的上当在于信息闭塞、辨别能力差,被眼前虚假的繁荣所迷惑,而没有一种对项目长远的考量。炒种与经营的区别也正是如此。任何一个短期利益都带着陷阱色彩,尤其是暴利,无异于杀鸡取卵,而任何一种长远收入都是经营的结果,最终形成鸡下蛋、蛋孵鸡的良性利益循环。
调查3
林蛙身上的皮
案例
失败的刘志贵
林蛙在东北正成为餐桌上的新宠,由于市场供不应求,收购价格逐步走高。很多原来专门做林蛙的餐馆拿钱都吃不着。而我养林蛙却赔钱了。
据广告介绍,一对种蛙成本在100元左右,一对种蛙一次产蝌蚪上千只,长成大蛙后一只能卖10元左右,也就是说投入100元,就能回报近万元。这种一本万利的事,谁看了不动心?我赶紧前往那家公司与对方见面,急着把这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抓在手里。对方说养殖方法非常简单,在我们山区,有个深水坑,把蛙种投里头,喂喂饲料就可以了。于是当即掏出1万多块钱从那家林蛙养殖公司买回了100多对种蛙开始养殖。结果引进的蛙种质量不好,喂饲料也贵,这一算账,赔得不行了。这也算了,小就小点吧。我一边自认倒霉,一边尽心伺候着那些还活着的林蛙,指望着养大它们后卖出去能捞回点本钱。可结果是连这点儿希望也被残酷的现实给灭了,还没等找到买家,我的林蛙就被当地林业执法部门全部没收,还罚款100元。
成功的周至善
我从事林蛙养殖是经过了一番谨慎考虑的。我现在是和扎兰屯市某林蛙研究所进行合作,成为一个示范寄养点,而且现在养殖得非常成功。当时也是经过了多方的调查,通过他们的上级科技局调研,而且在当地考察了一下,这家研究所的规模非常庞大,而且基地的人员都是当地人,资产都是自己的。通过这些方面我觉得他们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决定跟他们合作,结果获得了成功。现在林蛙在国内外市场上是抢手的紧俏货,每只商品林蛙的收购价格达到了5~8元,林蛙油在国内市场的价格已经接近每公斤3000元,国际市场上的林蛙油价格更是高达每公斤10000多元。由于林蛙是我国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有关部门严禁捕猎,目前人工养殖林蛙的规模还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林蛙市场缺口巨大,林蛙养殖项目的前景十分乐观。
反思
据林蛙研究专家朱志明介绍,现在林蛙养殖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是林蛙有100多种,目前较受外商欢迎的有断纹和双线这两个品种,因为这两个品种蛙油的含量和它的肤色比较好。第二是人工养殖林蛙所涉及的技术很多,在繁殖期、陆地期、越冬期等等。第三,因为林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人工养殖首先要有驯养许可证,要经营出售的话,必须有经营加工许可证,要是运输的话,必须有准运证。
采访后记
三个项目,大体涉及到了热炒项目的方方面面。
驼鸟的热,在很多地方是政府高价引种产生的。他们带着希望当地老百姓致富的良好愿望,但最终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这在当前很多地方还在发生类似的事情,比如养波尔多山羊。希望广大投资者以这个案例为借鉴,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发展的思路出来,既不热着追高价昏了头,又不要因人家养殖失败而放弃。
芦荟的热,是人为的把一种并不稀奇的东西炒得很稀奇,比如仙人掌。这种热炒项目,对想投资者来说,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即必须进行种、工、贸一体考虑。引种必须是符合产品质量的品种,工也必须精加工,才能最终在炒作得一片狼藉的伪劣产品中占据有利的销售地位。比如引种的种苗品种,炒种的肯定不会拿最优质的品种来给引种人的;其次,不要轻易相信任何权威认证。要投资某项目,很多人是倾其所有的,所以更应该慎重。
林蛙的热,是产量很少,导致市场价格高昂,让很多投资者眼馋,也让很多骗子有了可乘之机。比如虫草。受很多因素制约,它们的产量很低,由于供求严重不平衡,使大家对项目的选择便有些饥不择食。像这种项目的引种,首先考虑到一些正规的科研院所去咨询一下,看该技术是否具有可行性。继而还要分析项目的长远性,比如由于不断的发展,技术日益成熟,已经不是稀罕之物了,那么市场价格也会相应回落。所以是否掌握核心养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