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写作中的词汇拼写错误不全是由于缺乏对于知识的了解造成的,有些错误属于造词,是不同层次写作者根据当时写作所需,创造出的只有当时时效性的新词。有关此类拼写错误与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大多认为,造词现象来源于拼写过程中对于语言规则的正负迁移。笔者试图分析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拼写错误的类型,探究学生造词的动机和深层原因。
一、研究现状
词汇拼写研究把语言词汇输出理解成是一种依据心理词库模型取词的过程,经过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组合配制(formulating)、发声(articulating)和自我监控(monitoring)的过程来完成词汇书写(Levelt 1989)。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词汇失误被分为语音变异型(phonological deviation)、形素变异型(graphemic deviation)和形态变异型(morphological deviation)(王雪文,孙蓝2004)以及生造词(肖旭月2001)等类别。研究结果发现,加音、减音、替换是语音变异的主要形式,各种类型的中国外语学习者在这方面的失误占到了所有词汇失误的一半以上;形素变异的主要错误类型为不发音字母、字母双写、同音替换等方面,比例为35%左右,形态变异型包括衍生变化、曲折变化和生造词。心理造词和心理取词的研究认为,形态变异型错误是学习者自身的形态学、构词法和知识缺陷引起的,而不属于严格的拼写错误(肖旭月2000),也就没有展开研究。娄宝翠(2001)就造词现象的语料库研究,具体把CLEC ST3和ST4中的fm2分为前后缀错误、组合词、名词复数、动词时态、词性转换和其他六种类型,举例说明了每一种错误的出现情况,利用不同作文成绩层次上造词分布情况,说明学生语言能力和造词现象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语言能力越高,造词越少。
二、研究目标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推断仿词也会成为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语言错误,因此,笔者的研究基于英语学习者写作过程中所创造单词的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造词现象分布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在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造词方面的差异。
三、研究内容
1.造词现象分布
本文通过命题作文的方式,让30名高低年级学生写出了一篇100字的短文,收集学生语料中的拼写错误629个,分类统计后发现学生的造词基本分布在词缀法,单词合成,名词复数形式,动词-ed,-ing,-s,词类直接转换和其他六种类型中,各自所出现的次数和比例依次为237,37.67%;102,16.21%;38,6.04%;128,20.35%;16,2.54%和108,17.17%。
“其他”部分也是集中分布的,其中,拼音造词,例如“Chang e(r)”“Yutu”等和拼音深加工,例如“zozing”、“Mil up”出现次数超多,比例大。其中拼音深加工的词汇如“Taiji”、“Kala OK”、“Zhong Shan University”,由于相关词汇的空缺而包含一定的隐蔽性。另外一种重要造词就是是对于以往合成词的分解及分解词的合成,如“forever”写成“for ever”,和“playground”写成“play ground”等等。
2.造词特征分析
词缀法造词在所有造词中占到了几乎一半的比例,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在前缀使用保持较高频率的前提之下,使用后缀的形式占到了所有造词错误的30%。很多出现了连续使用错误后缀,如“meanlessing”、“professionalists”等,前后缀叠加使用错误,如“unreplaceable”、“undoutably”等,大量的属性重复添加,如“judger”、“comfortness”等。“其他”部分中除了合成分解,如“instead”写成“in stead”,分解合成“another”写成“an other”等,生造象声词,如“bobs of the oil boiling”、“Yash”等。其中比例最大,相对集中在“every-”结构,如“everytime”、“every thing”等,“-be”结构如“would be”、“may be”等结构中。
3.语言能力与语言迁移策略
综合高低年级造词现象的分布统计可以发现,“词缀法”、“单词合成法”和“动词-ed、-ing、-s”类型的造词都占到了所有造词现象的大多数,比例分别为61.62%和81.61%,因此,对于上述三种类型造词现象的分析就可以发现高低年级此方面的差异。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其他”部分的差异外,不同能力学生在造词现象方面较大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类型造词比例的不同和同种类型中实现手段的不同两个主要方面,动词时态后缀所占比例略有提高,这一点适用于语言能力差异带来的语言迁移的原因分析。
高年级学生在使用“词缀法”策略造词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比例上来看,高年级学生“词缀法”造词是低年级的几乎三倍;从前后缀使用情况来看,高低年级“词缀法”造词中后缀与前缀使用比例分别为5.1∶1和2.77∶1。证明随着英语能力的提高,前缀造词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从同种类型中实现手段的差异来看,低年级“词缀法”造词主要出现在前后缀添加错误,如“inordinary”等,后缀重复使用或无效添加,如“usefulless”、“harmness”等,添加词根不当,如“unexpectly”等现象。而高年级学生在实现手段上表现出了高度的隐蔽性,如“judger”、“stablize”很难识别,采取了前后缀叠加使用,如“unmeasurable”、“inprisonment”等造词手段。
学生合成造词主要分为使用连字符“-”和直接仿照其他合成词造词两种主要模式。使用连字符造词时,由于可以连接的形式比较灵活多变,不需要太多考虑语法等规范,所以低年级使用的比例较高(35次,占15.09%),而仿照其他合成词造词的方式需要依照已经存在的合成词形式,对于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多出现在高年级学生当中。语言能力较高的学生对于不合乎、或者没有合理语法规范作为依据的连字符造词的回避,同时也解释了高年级“单词合成法”造词比例低于低年级同类型造词比例的现象。
低年级中的合成造词产生的原因更多地可以归结为语际迁移,也就是汉语词组和属性对于所合成单词的影响,比如“he-men”、“stonedesks”等词汇的合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语中这些词的独立性,而“can-not-speaking”则是为了填补同样意思汉语形容词的词汇空缺。而在高年级学生中,所合成的新的词汇都可以找到模仿标准,比如举例子中的“deep-rootedly”、“homemate”、“self-better”、“youngmen”等都可以理解成为对于“形容词-名词 ed”、“classmates”、“self-made”、“women”等词汇规范的过度使用,是一种语内迁移的表现。
四、拼写错误与语言迁移的关系
对学生写作过程中造词现象的分析说明,造词是英语学习者借助自身语言能力进行语言输出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学生在造词类型和模式上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词缀法,单词合成法,动词-ed,-ing,-s形式,名词复数形式、词类直接转换都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使用的用以弥补词汇空缺的策略,尤其是与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密切相关的前三种模式占到了学生造词的大多数。
从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在造词类型和模式的差异对比得出,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使用语内迁移策略造词,如词缀法、动词时态后缀等的比例越来越大,实现方式越发显得隐蔽,所造词合理性越来越高;相应地出于对语言规则的尊重,涉及到语际迁移的合成造词现象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 Ellis,R.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James,C.1998.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London/New York:Longman
[3] 白解红.英语仿词的构成方式及翻译.中国翻译,2001(5).
[4] 何安平.学生英语拼写错误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5] 许建平.试论nonce word,parody与仿词的关系.外语教学,2001(4).
[6] 娄宝翠.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造词现象.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责任编辑关燕云)
一、研究现状
词汇拼写研究把语言词汇输出理解成是一种依据心理词库模型取词的过程,经过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组合配制(formulating)、发声(articulating)和自我监控(monitoring)的过程来完成词汇书写(Levelt 1989)。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词汇失误被分为语音变异型(phonological deviation)、形素变异型(graphemic deviation)和形态变异型(morphological deviation)(王雪文,孙蓝2004)以及生造词(肖旭月2001)等类别。研究结果发现,加音、减音、替换是语音变异的主要形式,各种类型的中国外语学习者在这方面的失误占到了所有词汇失误的一半以上;形素变异的主要错误类型为不发音字母、字母双写、同音替换等方面,比例为35%左右,形态变异型包括衍生变化、曲折变化和生造词。心理造词和心理取词的研究认为,形态变异型错误是学习者自身的形态学、构词法和知识缺陷引起的,而不属于严格的拼写错误(肖旭月2000),也就没有展开研究。娄宝翠(2001)就造词现象的语料库研究,具体把CLEC ST3和ST4中的fm2分为前后缀错误、组合词、名词复数、动词时态、词性转换和其他六种类型,举例说明了每一种错误的出现情况,利用不同作文成绩层次上造词分布情况,说明学生语言能力和造词现象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语言能力越高,造词越少。
二、研究目标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推断仿词也会成为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语言错误,因此,笔者的研究基于英语学习者写作过程中所创造单词的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造词现象分布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在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造词方面的差异。
三、研究内容
1.造词现象分布
本文通过命题作文的方式,让30名高低年级学生写出了一篇100字的短文,收集学生语料中的拼写错误629个,分类统计后发现学生的造词基本分布在词缀法,单词合成,名词复数形式,动词-ed,-ing,-s,词类直接转换和其他六种类型中,各自所出现的次数和比例依次为237,37.67%;102,16.21%;38,6.04%;128,20.35%;16,2.54%和108,17.17%。
“其他”部分也是集中分布的,其中,拼音造词,例如“Chang e(r)”“Yutu”等和拼音深加工,例如“zozing”、“Mil up”出现次数超多,比例大。其中拼音深加工的词汇如“Taiji”、“Kala OK”、“Zhong Shan University”,由于相关词汇的空缺而包含一定的隐蔽性。另外一种重要造词就是是对于以往合成词的分解及分解词的合成,如“forever”写成“for ever”,和“playground”写成“play ground”等等。
2.造词特征分析
词缀法造词在所有造词中占到了几乎一半的比例,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在前缀使用保持较高频率的前提之下,使用后缀的形式占到了所有造词错误的30%。很多出现了连续使用错误后缀,如“meanlessing”、“professionalists”等,前后缀叠加使用错误,如“unreplaceable”、“undoutably”等,大量的属性重复添加,如“judger”、“comfortness”等。“其他”部分中除了合成分解,如“instead”写成“in stead”,分解合成“another”写成“an other”等,生造象声词,如“bobs of the oil boiling”、“Yash”等。其中比例最大,相对集中在“every-”结构,如“everytime”、“every thing”等,“-be”结构如“would be”、“may be”等结构中。
3.语言能力与语言迁移策略
综合高低年级造词现象的分布统计可以发现,“词缀法”、“单词合成法”和“动词-ed、-ing、-s”类型的造词都占到了所有造词现象的大多数,比例分别为61.62%和81.61%,因此,对于上述三种类型造词现象的分析就可以发现高低年级此方面的差异。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其他”部分的差异外,不同能力学生在造词现象方面较大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类型造词比例的不同和同种类型中实现手段的不同两个主要方面,动词时态后缀所占比例略有提高,这一点适用于语言能力差异带来的语言迁移的原因分析。
高年级学生在使用“词缀法”策略造词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比例上来看,高年级学生“词缀法”造词是低年级的几乎三倍;从前后缀使用情况来看,高低年级“词缀法”造词中后缀与前缀使用比例分别为5.1∶1和2.77∶1。证明随着英语能力的提高,前缀造词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从同种类型中实现手段的差异来看,低年级“词缀法”造词主要出现在前后缀添加错误,如“inordinary”等,后缀重复使用或无效添加,如“usefulless”、“harmness”等,添加词根不当,如“unexpectly”等现象。而高年级学生在实现手段上表现出了高度的隐蔽性,如“judger”、“stablize”很难识别,采取了前后缀叠加使用,如“unmeasurable”、“inprisonment”等造词手段。
学生合成造词主要分为使用连字符“-”和直接仿照其他合成词造词两种主要模式。使用连字符造词时,由于可以连接的形式比较灵活多变,不需要太多考虑语法等规范,所以低年级使用的比例较高(35次,占15.09%),而仿照其他合成词造词的方式需要依照已经存在的合成词形式,对于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多出现在高年级学生当中。语言能力较高的学生对于不合乎、或者没有合理语法规范作为依据的连字符造词的回避,同时也解释了高年级“单词合成法”造词比例低于低年级同类型造词比例的现象。
低年级中的合成造词产生的原因更多地可以归结为语际迁移,也就是汉语词组和属性对于所合成单词的影响,比如“he-men”、“stonedesks”等词汇的合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语中这些词的独立性,而“can-not-speaking”则是为了填补同样意思汉语形容词的词汇空缺。而在高年级学生中,所合成的新的词汇都可以找到模仿标准,比如举例子中的“deep-rootedly”、“homemate”、“self-better”、“youngmen”等都可以理解成为对于“形容词-名词 ed”、“classmates”、“self-made”、“women”等词汇规范的过度使用,是一种语内迁移的表现。
四、拼写错误与语言迁移的关系
对学生写作过程中造词现象的分析说明,造词是英语学习者借助自身语言能力进行语言输出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学生在造词类型和模式上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词缀法,单词合成法,动词-ed,-ing,-s形式,名词复数形式、词类直接转换都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使用的用以弥补词汇空缺的策略,尤其是与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密切相关的前三种模式占到了学生造词的大多数。
从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在造词类型和模式的差异对比得出,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使用语内迁移策略造词,如词缀法、动词时态后缀等的比例越来越大,实现方式越发显得隐蔽,所造词合理性越来越高;相应地出于对语言规则的尊重,涉及到语际迁移的合成造词现象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 Ellis,R.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James,C.1998.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London/New York:Longman
[3] 白解红.英语仿词的构成方式及翻译.中国翻译,2001(5).
[4] 何安平.学生英语拼写错误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5] 许建平.试论nonce word,parody与仿词的关系.外语教学,2001(4).
[6] 娄宝翠.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造词现象.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