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航油终于“顺利”重组了。虽然特别股东大会开得比较激烈,但是结果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这是一个大股东与小股东“双赢”的结果:对中国政府来说,一定要让中航油继续下去,不能破产;对于小股东来说,假如破产,就“血本无归”了。
其实,中国老百姓早就料到这种结局,因为外国人买中国企业的股票无非是买政府的信用。从这个角度看,新加坡小股民们“赌股东”是完全明智的。
中航油事件也许就要成为过去。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在这个事件中得到了什么教训吗?假如此事出在国内,假如是一家没有上市的国企,还能是这样的结果吗?如果国企中谁都有权力,谁都没有责任,那么企业出事情是正常的,不出事情倒是怪事。
再就是关于国企董事会建设问题。对此有很大的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如果保持国有独资公司的形态,可以在董事会层次进行变革,比如引进外部董事等等。当然,对于目前国资委派出的外部董事人们感到还不太“外部”。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既然是国有独资公司,就没有必要搞什么董事会,因为反正是大股东说了算,董事会只是配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学者的意见表面上看似乎非常对立,但是实际上却有着一致性——那就是单纯的国有企业很难实现硬约束,只在董事层次上改革效果不敢保证,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并不彻底。
换句话说,中航油集团公司董事会的构成能和中航油一样吗?就算是一样的,最后的效果能完全一样吗?中航油重组了,我们真正得到了教训吗?大家仍然比较怀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其实,中国老百姓早就料到这种结局,因为外国人买中国企业的股票无非是买政府的信用。从这个角度看,新加坡小股民们“赌股东”是完全明智的。
中航油事件也许就要成为过去。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在这个事件中得到了什么教训吗?假如此事出在国内,假如是一家没有上市的国企,还能是这样的结果吗?如果国企中谁都有权力,谁都没有责任,那么企业出事情是正常的,不出事情倒是怪事。
再就是关于国企董事会建设问题。对此有很大的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如果保持国有独资公司的形态,可以在董事会层次进行变革,比如引进外部董事等等。当然,对于目前国资委派出的外部董事人们感到还不太“外部”。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既然是国有独资公司,就没有必要搞什么董事会,因为反正是大股东说了算,董事会只是配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学者的意见表面上看似乎非常对立,但是实际上却有着一致性——那就是单纯的国有企业很难实现硬约束,只在董事层次上改革效果不敢保证,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并不彻底。
换句话说,中航油集团公司董事会的构成能和中航油一样吗?就算是一样的,最后的效果能完全一样吗?中航油重组了,我们真正得到了教训吗?大家仍然比较怀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