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阿克桑热仓生前的主要学经寺院支扎寺做了长期深入的实地调研,并在结合访谈和相关藏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做了一些探析。阿克桑热仓为推动近代安多藏区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事业做出了大量富有创新意义的奠基性工作。本文通过了解阿克桑热仓的生平事迹,对后人就如何发展藏区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支扎寺;藏文秘书;藏族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一、阿克桑热仓的童年僧侣生活
20世纪的安多藏区社会,涌现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伟大藏族学者。他们大多来自安多的一些大寺院,对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新中国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学者,而命运之神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一个不平凡的历史人物。1896年,在今青海省化隆县石大仓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藏族农户家中诞生了一个名叫旦巴严培的男孩。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年幼的旦巴严培有幸听闻到一些最基础的佛教知识和其它藏文化科学常识。旦巴严培8岁时,家人将他送到当地的乙什杂寺学经。当旦巴严培得知当时著名的格鲁派大师夏玛尔班智达享誉全藏之时,于1914年只身一人前往支扎寺敬拜这位活佛学者。但早在1912年,夏玛尔大师在化隆扎西泽①安然示寂。旦巴严培万分悲痛之下求拜大师的几位亲传弟子为师,恩师格西赤列嘉措为他赐法名“桑热嘉措”。从此,他依止恩师潜心学习佛教经典,上师也把他看成一位最有成就希望的大弟子之一,孜孜不倦地向他讲授以大五明学科为核心的藏传佛教寺院的传统必修科目。桑热嘉措如鱼得水,如饥似渴般地依止上师学习,在诸位大师座前聆受了显宗五部大论和密宗经典的灌顶等诸多稀世法脉。在藏族历史上安多的一些大寺院,以僧人大学者的身份赢得崇高荣誉的在其名前加“阿克”二字以表尊称,名后加“仓”字,以示具有较高声望的名家。由于桑热嘉措的佛学造诣和声誉一震四方,他也因此赢得了广大僧俗群众的爱戴并按寺院的传统称谓将其尊称为“阿克桑热仓”至今。
在实地调研期间得知,夏玛尔班智达于1903年在支扎囔索②的支持下创建了支扎寺。该寺历史上一贯奉行显密双修,不提倡学位授予等制度,从《支扎寺志》看出,旧社会时期的支扎寺高僧的学衔记载只有“班智达”和“阿克”。 为了响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体现本寺高僧的风采,本寺著名的国家级医学专家叶谢嘉措于1993年在支扎寺开创了年度格西考核答辩制度。刘文璞与刘成刚在《桑热加措传》中则称,桑热嘉措42岁时,在支扎寺的七月大法会上获得了绕降巴格西学位。为了证实该传记中的相关问题,在对支扎寺的几位格西和历史爱好者的访谈得知,阿克桑热仓的声誉如此之大完全归功于他具备了较高佛学造诣之后步入社会致力于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当时在支扎寺虽然没有一位具有格西学衔的高僧,但是具备格西条件的大小高僧数不胜数,阿克桑热仓当然也在支扎寺名僧的行列之中。关于在《桑热嘉措传》中的七月大法会,受访者称在本寺历史上七月正值夏安居,这跟藏传佛教的其它寺院都是一样的。而最高年级的毕业典礼也通常在六月举行,故传记中的七月大法会应该是指六月毕业典礼。直至1993年,本寺才制定了严格的格西考核学位授予制度,改制度包括三个等级不同的格西学位,一级为修完《因明》、《般若》之后授予的帕尔行绕降巴格西,二级为在一级基础上修完《中观》后授予的噶居格西,三级为在前两级基础之上修完《俱舍》、《戒律》后授予的多然巴格西。与1993年之前的学经制度唯一不同的是改革之后以考核答辩的形式授予格西学位。因此,《桑热嘉措传》中关于其学位的记载应为帕尔行绕降巴格西。
二、致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阿克桑热仓之所以成为一位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历史人物,一方面是因为诸位恩师的教诲,另一方面与支扎囔索的推举是分不开的。当时统管上十族③的支扎囊嗦非常钦佩阿克桑热仓,因常与地方政府相关领导有直接的书信文件等来往。于是特请阿克桑热仓作为囊嗦官员的秘书,这是他首次担任寺院以外的社会职务。1936年,青海省政府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藏汉双语人才,特选派一批学员到塔尔寺、支扎寺、广惠寺等省内各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其中沈桐青等七人先后委派前往支扎寺拜桑热嘉措为师学习藏文化。1939年,他应邀前往青海省政府秘书处任藏文秘书一职。1941年,在西宁创办一所蒙藏小学和中学,阿克桑热仓等人兼任教学工作,先后从农牧区抽调一百多名10-15岁的藏族学生到该校就读。他不但要翻译重要的政府文件书稿和组织一些文化宣传活动,还要到省政府给马步芳长子马继援讲授一小时的藏文课。当时新招来的农牧区藏族学生对汉文、数学、地理等文化课程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于是阿克桑热仓想把汉文课本翻译成藏文试一试,上级对此创举也给予极大支持并通过了审批。阿克桑热仓在近一个月内就完成了第一册的译稿,然后开始先讲给学校的其他老师们听。大家觉得藏译本完全符合原文,随后桑热嘉措开始用藏译本教材上课。到1951年1月底,汉文、算术、历史、地理和自然等教材终于被翻译成藏文并发往省内外各藏区民族学校。
但一个新的困难是要让每位学生一人一册,那可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而且当时又没有藏文铅印设备。但阿克桑热仓想到自己当年在支扎寺学习时候的印经院,于是聘请刻板僧人来到蒙藏小学专门雕刻新翻译的藏译本教材。将小学汉文教材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在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史上是一项艰巨而又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按寺院的传统雕刻,佛教经典都是长条形状,但是在学校里这会给小学生们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于是他们决定按照汉文书的规格刻板油印。阿克桑热仓仔细校对之后交给嘉措雕刻,就在这样艰苦的历史背景下,在以阿克桑热仓为主的老一辈藏族教育家的坚持不懈下,阿克桑热仓还常常奉命前往藏族、蒙古族等各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宗教和教育政策。另外他在空闲之余撰写《藏文文法简编(修订版)》等供广大藏文学习者使用。阿克桑热仓为当时处于空白的藏汉双语小学教材的编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是我们后人应该铭记在心的一位历史人物。 当拿起《青海藏文报》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起阿克桑热仓的又一段艰苦而辉煌的岁月。由于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且当时大部分藏族、蒙古族人民不通汉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宣传工作。应《青海日报》报社之邀,阿克桑热仓一行前去商讨增设一份简报的相关事宜。他借此良机在会上发表了关于创办藏文报的看法,报社的领导们听后非常称赞他的创举。沈桐青随后建议省党部从南京购置一套藏文铅印字模的设备,并从青海印刷厂调来技术人员和相关配套等。不久,上级审批了创办藏文报,并任命阿克桑热仓为藏文报主编,他和沈桐青二人参照汉文报纸的版面设计方法进行试排。最终于1951年1月16日9时许,阿克桑热仓、沈桐青陪同省委省政府和青海日报社的领导们一起在印刷厂,亲眼目睹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份《青海藏文报》的问世。此报当时每10天1期,转载党的政策法令外,还刊载许多通讯、新闻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与《青海日报》一道发往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内蒙等地,每期发行量多达几万份。《青海藏文报》在60多年的发展中,对藏族社会文化教育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该报已成为藏区发行量和覆盖面最广的民族报刊之一。
阿克桑热仓先后担任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藏文编辑、藏汉翻译和播音员、电影配音员、青海省文教厅厅长、青海省政府秘书处藏文秘书、青海蒙藏中学藏语文教师等各类社会职务。从筹办蒙藏小学到青海民族学院的诞生,阿克桑热仓呕心沥血培养了一大批藏族优秀教师和骨干人才。从阿克桑热仓的社会事迹来看,他不仅在寺院是一位具有崇高声誉的学者,而且在社会上更是一为称职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1979年9月,阿克桑热仓当选为青海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后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等。在对阿克桑热仓生前生活过的支扎寺进行实地调研期间,一些年事已高的僧人和掌握相关历史的年轻僧人称,阿克桑热仓于1982年,在青海西宁逝世,享年87岁。广大僧俗群众按照宗教习俗在支扎乡嘛呢曲卡为其举行了火化仪式。阿克桑热仓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为国家和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作为20世纪藏族杰出的学者、教育家先后被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和《民族教育大辞典》。阿克桑热仓毕生与传统寺院教育和现代民族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做出了卓越贡献。大师在近现代藏族社会享誉全藏,赢得了社会各界各民族的崇高敬意和爱戴。
注释:
①扎西泽,青海省化隆县雄先乡一寺院。夏玛尔班智达生前闭关静修处,后圆寂在此,故在当地佛教发展史上被视为佛教圣地。1994年,嘉嚓活佛在此建寺,寺院名称为扎西泽寺。
②支扎囔索,安多藏族历史上的一地方官职,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支扎乡正尕村。新中国解放后废除了囔索,该遗址曾作为支扎乡政府办公地点。
③上十族,今化隆与尖扎两县所辖黄河两岸流域的广大藏族村落合称为尖隆十八大族。它分为二族,即上十族与下八族。其中上十族为支扎囔索的管辖区域。
参考文献:
[1]刘文璞,刘成刚.桑热嘉措传[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格西智华达杰.夏玛尔传[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0.
[3]夏智嘉措.支扎寺志[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5.
[4]陈庆英,张子凌.青海省1950年1月刊印的《共同纲领》的藏文译本[J].青海民族研究,2013(4).
[5]洛珠加措.当代青海藏族著名学者桑热嘉措先生生平简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关键词】支扎寺;藏文秘书;藏族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一、阿克桑热仓的童年僧侣生活
20世纪的安多藏区社会,涌现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伟大藏族学者。他们大多来自安多的一些大寺院,对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新中国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学者,而命运之神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一个不平凡的历史人物。1896年,在今青海省化隆县石大仓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藏族农户家中诞生了一个名叫旦巴严培的男孩。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年幼的旦巴严培有幸听闻到一些最基础的佛教知识和其它藏文化科学常识。旦巴严培8岁时,家人将他送到当地的乙什杂寺学经。当旦巴严培得知当时著名的格鲁派大师夏玛尔班智达享誉全藏之时,于1914年只身一人前往支扎寺敬拜这位活佛学者。但早在1912年,夏玛尔大师在化隆扎西泽①安然示寂。旦巴严培万分悲痛之下求拜大师的几位亲传弟子为师,恩师格西赤列嘉措为他赐法名“桑热嘉措”。从此,他依止恩师潜心学习佛教经典,上师也把他看成一位最有成就希望的大弟子之一,孜孜不倦地向他讲授以大五明学科为核心的藏传佛教寺院的传统必修科目。桑热嘉措如鱼得水,如饥似渴般地依止上师学习,在诸位大师座前聆受了显宗五部大论和密宗经典的灌顶等诸多稀世法脉。在藏族历史上安多的一些大寺院,以僧人大学者的身份赢得崇高荣誉的在其名前加“阿克”二字以表尊称,名后加“仓”字,以示具有较高声望的名家。由于桑热嘉措的佛学造诣和声誉一震四方,他也因此赢得了广大僧俗群众的爱戴并按寺院的传统称谓将其尊称为“阿克桑热仓”至今。
在实地调研期间得知,夏玛尔班智达于1903年在支扎囔索②的支持下创建了支扎寺。该寺历史上一贯奉行显密双修,不提倡学位授予等制度,从《支扎寺志》看出,旧社会时期的支扎寺高僧的学衔记载只有“班智达”和“阿克”。 为了响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体现本寺高僧的风采,本寺著名的国家级医学专家叶谢嘉措于1993年在支扎寺开创了年度格西考核答辩制度。刘文璞与刘成刚在《桑热加措传》中则称,桑热嘉措42岁时,在支扎寺的七月大法会上获得了绕降巴格西学位。为了证实该传记中的相关问题,在对支扎寺的几位格西和历史爱好者的访谈得知,阿克桑热仓的声誉如此之大完全归功于他具备了较高佛学造诣之后步入社会致力于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当时在支扎寺虽然没有一位具有格西学衔的高僧,但是具备格西条件的大小高僧数不胜数,阿克桑热仓当然也在支扎寺名僧的行列之中。关于在《桑热嘉措传》中的七月大法会,受访者称在本寺历史上七月正值夏安居,这跟藏传佛教的其它寺院都是一样的。而最高年级的毕业典礼也通常在六月举行,故传记中的七月大法会应该是指六月毕业典礼。直至1993年,本寺才制定了严格的格西考核学位授予制度,改制度包括三个等级不同的格西学位,一级为修完《因明》、《般若》之后授予的帕尔行绕降巴格西,二级为在一级基础上修完《中观》后授予的噶居格西,三级为在前两级基础之上修完《俱舍》、《戒律》后授予的多然巴格西。与1993年之前的学经制度唯一不同的是改革之后以考核答辩的形式授予格西学位。因此,《桑热嘉措传》中关于其学位的记载应为帕尔行绕降巴格西。
二、致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阿克桑热仓之所以成为一位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历史人物,一方面是因为诸位恩师的教诲,另一方面与支扎囔索的推举是分不开的。当时统管上十族③的支扎囊嗦非常钦佩阿克桑热仓,因常与地方政府相关领导有直接的书信文件等来往。于是特请阿克桑热仓作为囊嗦官员的秘书,这是他首次担任寺院以外的社会职务。1936年,青海省政府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藏汉双语人才,特选派一批学员到塔尔寺、支扎寺、广惠寺等省内各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其中沈桐青等七人先后委派前往支扎寺拜桑热嘉措为师学习藏文化。1939年,他应邀前往青海省政府秘书处任藏文秘书一职。1941年,在西宁创办一所蒙藏小学和中学,阿克桑热仓等人兼任教学工作,先后从农牧区抽调一百多名10-15岁的藏族学生到该校就读。他不但要翻译重要的政府文件书稿和组织一些文化宣传活动,还要到省政府给马步芳长子马继援讲授一小时的藏文课。当时新招来的农牧区藏族学生对汉文、数学、地理等文化课程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于是阿克桑热仓想把汉文课本翻译成藏文试一试,上级对此创举也给予极大支持并通过了审批。阿克桑热仓在近一个月内就完成了第一册的译稿,然后开始先讲给学校的其他老师们听。大家觉得藏译本完全符合原文,随后桑热嘉措开始用藏译本教材上课。到1951年1月底,汉文、算术、历史、地理和自然等教材终于被翻译成藏文并发往省内外各藏区民族学校。
但一个新的困难是要让每位学生一人一册,那可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而且当时又没有藏文铅印设备。但阿克桑热仓想到自己当年在支扎寺学习时候的印经院,于是聘请刻板僧人来到蒙藏小学专门雕刻新翻译的藏译本教材。将小学汉文教材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在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史上是一项艰巨而又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按寺院的传统雕刻,佛教经典都是长条形状,但是在学校里这会给小学生们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于是他们决定按照汉文书的规格刻板油印。阿克桑热仓仔细校对之后交给嘉措雕刻,就在这样艰苦的历史背景下,在以阿克桑热仓为主的老一辈藏族教育家的坚持不懈下,阿克桑热仓还常常奉命前往藏族、蒙古族等各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宗教和教育政策。另外他在空闲之余撰写《藏文文法简编(修订版)》等供广大藏文学习者使用。阿克桑热仓为当时处于空白的藏汉双语小学教材的编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是我们后人应该铭记在心的一位历史人物。 当拿起《青海藏文报》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起阿克桑热仓的又一段艰苦而辉煌的岁月。由于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且当时大部分藏族、蒙古族人民不通汉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宣传工作。应《青海日报》报社之邀,阿克桑热仓一行前去商讨增设一份简报的相关事宜。他借此良机在会上发表了关于创办藏文报的看法,报社的领导们听后非常称赞他的创举。沈桐青随后建议省党部从南京购置一套藏文铅印字模的设备,并从青海印刷厂调来技术人员和相关配套等。不久,上级审批了创办藏文报,并任命阿克桑热仓为藏文报主编,他和沈桐青二人参照汉文报纸的版面设计方法进行试排。最终于1951年1月16日9时许,阿克桑热仓、沈桐青陪同省委省政府和青海日报社的领导们一起在印刷厂,亲眼目睹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份《青海藏文报》的问世。此报当时每10天1期,转载党的政策法令外,还刊载许多通讯、新闻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与《青海日报》一道发往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内蒙等地,每期发行量多达几万份。《青海藏文报》在60多年的发展中,对藏族社会文化教育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该报已成为藏区发行量和覆盖面最广的民族报刊之一。
阿克桑热仓先后担任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藏文编辑、藏汉翻译和播音员、电影配音员、青海省文教厅厅长、青海省政府秘书处藏文秘书、青海蒙藏中学藏语文教师等各类社会职务。从筹办蒙藏小学到青海民族学院的诞生,阿克桑热仓呕心沥血培养了一大批藏族优秀教师和骨干人才。从阿克桑热仓的社会事迹来看,他不仅在寺院是一位具有崇高声誉的学者,而且在社会上更是一为称职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1979年9月,阿克桑热仓当选为青海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后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等。在对阿克桑热仓生前生活过的支扎寺进行实地调研期间,一些年事已高的僧人和掌握相关历史的年轻僧人称,阿克桑热仓于1982年,在青海西宁逝世,享年87岁。广大僧俗群众按照宗教习俗在支扎乡嘛呢曲卡为其举行了火化仪式。阿克桑热仓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为国家和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作为20世纪藏族杰出的学者、教育家先后被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和《民族教育大辞典》。阿克桑热仓毕生与传统寺院教育和现代民族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做出了卓越贡献。大师在近现代藏族社会享誉全藏,赢得了社会各界各民族的崇高敬意和爱戴。
注释:
①扎西泽,青海省化隆县雄先乡一寺院。夏玛尔班智达生前闭关静修处,后圆寂在此,故在当地佛教发展史上被视为佛教圣地。1994年,嘉嚓活佛在此建寺,寺院名称为扎西泽寺。
②支扎囔索,安多藏族历史上的一地方官职,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支扎乡正尕村。新中国解放后废除了囔索,该遗址曾作为支扎乡政府办公地点。
③上十族,今化隆与尖扎两县所辖黄河两岸流域的广大藏族村落合称为尖隆十八大族。它分为二族,即上十族与下八族。其中上十族为支扎囔索的管辖区域。
参考文献:
[1]刘文璞,刘成刚.桑热嘉措传[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格西智华达杰.夏玛尔传[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0.
[3]夏智嘉措.支扎寺志[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5.
[4]陈庆英,张子凌.青海省1950年1月刊印的《共同纲领》的藏文译本[J].青海民族研究,2013(4).
[5]洛珠加措.当代青海藏族著名学者桑热嘉措先生生平简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