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行巴蜀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16456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神秘的古蜀文明,到富饶的天府之国,再到宜居的休闲之都,巴蜀以鮮明的文化特质和烟火气息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人,这里不仅有火锅,有故事,还有数不清的山水、古迹与名胜。
  2020年11月18日,“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成渝潮流新地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等榜单发布。都江堰-青城山景区、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大足石刻、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恩阳古镇等一批自然与人文并重的古迹名胜入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
  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浑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它不仅留下了“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的山水奇观,还留下了大量遗址、古刹、书院、园林、石刻、栈道等历史文化遗产。
  巴蜀山来归绣重
  “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傅抱石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曾深有感触地写道:“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是辜负了四川的山水。”其他如黄宾虹、陆俨少、李可染、张大千等20世纪山水画名家也都曾在巴山蜀水间觅得诗意,以山石苍茫、烟雨淋漓或草木浑厚之笔墨,描摹巴蜀山川之奇色。
  唐代魏颢描述巴蜀之地为“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剑门、夔门之雄险,青城、峨眉之幽丽,岷江、三峡之婉曲,若再加上如调色板般多彩澄净的九寨沟、藏身于云山之上婆娑挺秀的蜀南竹海、鬼斧神工下绝壁幽邃的武隆天坑等,大抵很难有人可以抵挡巴蜀山水的魅力。
  青城与峨眉分别是道教与佛教名山,山名皆清朗,富有画意。就景色而言,前者幽深静谧,后者巍峨秀丽。初春的青城山,到处弥漫着清新的气息,群山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被青山怀抱的月城湖恬静安宁,湖水浸润了山体,草木围拢着波光,游人可以沿着湖边栈道尽赏山色,也可乘船泛舟安享拂面春光。再乘云廊索道上行,漫步于蔽日的古树间,便能偶遇几座宫阁、几方茅亭。作为道教的“第五洞天”,青城山上建有老君阁、建福宫、上清宫、天师洞等数十座道教宫观。老君阁伫立于青城第一峰彭祖峰顶,是一座八角九层的塔形建筑,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顺着阁外的曲折回廊可上至阁顶,远眺青城及周边数百里锦绣风光。
  与青城山相比,峨眉山的美似更为大众所熟知。尤其是难得的冬日雪景,是旅人不可错过的绝美仙境。雷洞坪、洗象池、清音阁……山林与建筑,飞檐与斗拱,到处飘洒着寂静而温柔的白雪。松树的清香、氤氲的云海、枝头的雾凇,连结成深与浅的纹理,以及黑与白的对比。山在云中,雪也在云中。皑皑白雪为佛光金顶披上了一件圣洁的袈裟,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一切的白与黑都在光晕中变得温暖而虔诚,这里就变成了一片佛光普照的圣境。
  剑门与夔门,是入蜀通道上两处关键的军事战略要地。剑门,即剑门关,扼守金牛道之咽喉,镇守自东北方向入蜀的通道;夔门,即瞿塘关,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亦为进入蜀地的重要关隘。唐人李德裕描述剑门为“层岑峻壁,森若戈戟。万壑奔东,双飞高阙”,白居易则言瞿塘关之险是“难于寻鸟路,险过上龙门”“山回若鳌转,舟入似鲸吞”。可见二者山势峥嵘、雄奇险秀的天然特征。
  与剑门关和瞿塘关相比,九寨沟则婉约得多。俗谚云:“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的水是天地赠予人间的极致的美,大大小小澄净的海子汇成了世间最美的颜色。由于钙化和地质原因,九寨沟的水总是斑斓各色,碧绿、深绿、墨绿、湛蓝、深蓝、浅蓝……色墨相间,奇湖错落,清若明镜,不惹尘埃,水面群山绿树的朦胧倒影和水底沉卧的老树盘根在蓝天的映衬和阳光的照射下,神秘又空灵,惹人心醉。九寨的水是温柔的,虽偶有气势磅礴,但更多的则是谷水潺潺。逢雨来时,雨雾如织,便透出几分清丽绮媚。尤其逢着秋意正浓,成片成片绚烂的彩林,与斑斓的海子交相辉映,伴着落英缤纷,大概就是我们幻想中的童话场景。
  栋宇闲登郁嵯峨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正值史思明复叛之际,战乱和旱灾给百姓带去连绵的苦难,也让杜甫在见识了官场污浊后放弃华州司功参军一职,挈家流离,几经辗转,来到蜀地,暂寓成都浣花溪寺。漂泊告一段落,杜甫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寺旁修建了草堂,带领家人寄居于此。在这里,他获得了短暂的安逸,写下了大量描绘如画田园和体察人间冷暖的不朽诗句。
  如今,就在浣花草堂的原址,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近300亩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它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在保留昔日遗址的同时,增添了更多的景致,亭台楼阁、花木小径、茂林修竹、秋日银杏等,使这里成为一座处处是景、景中有景的小型园林。其间建筑古朴典雅,景致清幽秀丽。同时,杜甫草堂还收集和保存了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的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近代的铅印本和外译本等,以及大量以杜诗为题的诗意图画精品。四年客居,杜甫在成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今我们望着大雅堂前凝眸静思的杜甫塑像,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历史的文学力量。
  与杜甫草堂一样,如今我们看到的武侯祠也多为明清时期重建。其始建于蜀汉之际,原为惠陵旁供奉诸葛亮的祠堂,后经历代不断修缮和整合,演变为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蜀汉君臣合祀建筑群。自清代起数百年间,祠内道士不断补植柏树、楠树、竹等植物,还在主体建筑四周修建了藕船、静香径、紫阳洞、香叶亭、听鹂馆、镜心精舍等清雅景观。作为我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武侯祠是蜀汉文化的综合展现,祠庙、石碑、文臣武将廊、三国文化陈列馆等众多建筑和遗迹在古树红墙的掩映下,回溯着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以及对忠义精神的赞誉和追忆。
  不只在屋舍建筑方面,巴蜀地区的雕塑艺术也蔚为大观,可称得上中国石刻艺术的殿堂。乐山大佛与大足石刻分别代表了我国盛唐及晚唐和北宋的摩崖造像成就,接续了中国人民在石刻艺术上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乐山大佛修建于唐开元时期,由高僧海通主持,其间几度中断,耗时近百年终修建完成。其为弥勒佛坐像,位于凌云山下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之地,依山临江而坐,通高71米,头与山齐,足踏江上,双手抚膝,神态肃穆,仅脚面就可围坐百人以上。在此处修建如此巨大的一尊佛像,有出于水流湍急常引起船只覆没之因,也是当时佛教信仰极度兴盛的体现。在弥勒石像左右两侧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及数百龛石刻造像,右侧还留存有一面宽3.84米、高6.6米的摩崖碑,详细记录了大佛的名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及其开凿始末。   相比乐山大佛,大足石刻开凿时间较晚,多陸续开凿于9—13世纪,广泛分布于重庆大足区、潼南区、璧山区、铜梁区,目前已发现石刻遗址近百处,儒、佛、道三教及历史人物、供养人等造像5万余尊,以及碑文、颂偈、题记等铭文10万余字。其雕刻技法以高、浅浮雕为主,兼有少量圆雕和阴线刻,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尤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这些造像规模宏大、题材丰富、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尤其是许多集儒、佛、道三教于一龛的造像及世俗祈佛出资的经变题材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性,体现了佛教信仰在我国世俗化、本土化的发展历程,是过往历史的生动再现。
  栈阁北来连陇蜀
  2200多年前,为根治岷江水患,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率领当地百姓于蜀地西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地方修建了为今人熟知的都江堰。其目的是将岷江水分流成两道:一道继续顺江而下,称为外江;另一道则由分水鱼嘴导向宝瓶口,即由人力在玉垒山中凿出的窄而深的山口,称为内江。当进入枯水季节时,大部分江水将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从而保障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而当洪水泛滥时,大部分江水将因水位升高而从宽而浅的外江流走,使百姓免遭水患。而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保证灌溉水源的稳定,李冰还在分水鱼嘴的尾部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前修有弯道,使江水形成环流。当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会流入到外江,防止其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历时8年修建而成的都江堰由此成为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的重要保障。余秋雨曾写道:“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作为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至今一直使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以高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重要作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先人的治水智慧在都江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并一直惠泽今世。
  如今的都江堰,早已不只是当初的一项水利工程,在此基础上,人们建立了都江堰景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壮丽宏伟,祭祀李冰父子的二王庙、飞架岷江南北的安澜索桥、被誉为“水上画楼”的南桥等景观也各有特色,都江堰更是被列入三大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因它而兴起的都江堰市也成了国家历史名城和中国旅游城市。在都江堰,不仅能见证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还能观赏到一幅山黛云绕、水净烟轻的水墨风光。
  与都江堰的清秀相比,连通巴蜀的道路则充满了险峻。广义的蜀道包含历代通往蜀地和蜀地境内的各条道路。自秦汉至隋唐,由于政治重心多位于陕西关中、长安一带,为了坐拥巴蜀地区丰裕的农业资源和人口赋税,统治者及野心家们纷纷致力于打通自北向南即自陕入蜀的通道。这一通道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翻越秦岭抵达汉中盆地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第二段是自汉中盆地翻越大巴山进入四川盆地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此外,还有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祁山道、邓艾为灭蜀而开通的由陇入蜀的阴平道等。对于企图成就霸业的人来说,蜀道是进可窥伺中原、退可自守一方的战略要地。
  五代十国后,随着政治中心转到相对偏东的洛阳、开封、燕京等地,蜀地的政治和军事重要性有所下降。而随着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蜀道开始由南北方向转向东西方向,并与南向的联系增多,开始发挥更多的商贸联通作用。向西,有连接西藏通达西域的茶马古道;向南,有由滇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础上拓展通达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向东,还有自三峡溯长江而上的水道。大量商旅往来于这些道路之间,成为中外商贸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这些道路记录着蜀地历代陆路及水路的交通情况,彰显了巴蜀人民翻山越岭向外探索的决心和勇气。
  如今我们仍能在巴蜀大地的高山深谷之间看到曾经的古道遗迹,窄小的凹凸破裂的石板、悬岩间凌空凿洞的遗痕、栈道旁巍巍长青的古柏,都在诉说着千年蜀道的沧桑过往。
  巴蜀之地,人杰地灵,数不尽的古迹名胜记述着这片土地的演变、发展和那些被淹没在历史中的往事与故人。不只山水、建筑、工程,巴蜀还有太多地方值得探寻。
  “天地合欢的神奇,天地合一的美丽,告诉你这千年古城不老的秘密……”歌曲《阆中之恋》中描绘的四大古城之一阆中也正位于巴蜀之地。嘉陵江、秦巴山、锦屏山等赋予了阆中清秀婉丽的山水,城中保存着1.78平方公里的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如张飞庙、华光楼、永安寺,文庙、川北道署、川北道贡院等科举文化街区等。其间各式古建筑典雅秀丽,国内唯一一处春节文化主题公园更是颇具特色。园内以春节文化为轴,分布着汉阙大门、春节文化广场、“春节老人”落下闳纪念广场、十二生肖大道、春节文化馆等众多人文景观,向人们集中展示了春节这一传统佳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
  如此的美景名胜不胜枚举。行走在巴蜀大地上,得到的不仅是一种安逸与自然的享受—山清水美,静谧从容,还有深入山脊水脉和人文遗迹里的历史印痕和文明轮廓。最迷人处、最深邃处,莫过巴蜀。
其他文献
几百年前,装载着一箧箧汉籍的舟船穿过茫茫的苍海,驶过浩荡的鲸波,从中国来到日本。汉籍不但带来了中国的思想,也改变了日本的历史。  访书缘起  “我带你去鹿儿岛看看吧!”电话那头的陈翀兄说。  “鹿儿岛?去看樱岛火山?”我问。  “我们去找大渊贵之兄,参观一下鹿儿岛大学的图书馆。你肯定会满意的。”  “那太好了!”我不由得叫出来。因为我早就知道日本鹿儿岛大学图书馆玉里文库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古籍,却一直
期刊
当寂静的苗寨响起小锤的叮当声,杨光宾又开始了一天的锻银錾花,他已在砧板上敲敲打打了大半辈子,几十年如一日地锻制着苗岭银花。  杨光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从艺40余年来,对苗族银饰传统制作技艺熟稔于心,擅长从苗族蜡染和刺绣纹样中寻找灵感,以苗族古歌、民间传说中的故事赋予作品生命力和历史沉淀感。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收藏。
期刊
巴蜀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杂技、体育等,种类繁多,蔚为大观。本文略述一二,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巴蜀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杂技、体育等,种类繁多,蔚为大观,不能一一列举。本文只能叙其万一,先概述巴蜀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再就具体艺术样式介绍诗乐舞合一的竹枝词,以及巴蜀地区特有的川江号子,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百
期刊
雪,仿佛是灵性的精灵,偶然降落在萧疏沉寂的漫长冬日里,为人们带来几许生趣和诗意。从古至今,谁又能不欢喜雪呢?由此,自然产生了诸多缤纷而浪漫的诗情雪事。  雪事缤纷  雪就像多变的情人,风情万千,落在不同的地方,便也面目不同,性情不同。她的形貌、姿颜,总能牵动你的目光随之翩跹,这或许正是雪的魅力所在。  历史的天空中曾经飘下许多好雪,浪漫了那时在场的人们,也浪漫了时空中游历的人。每一回首都让人心柔软
期刊
作为茶的原产国,中国古代的茶叶贸易如何进行?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因何失去了茶叶出口大国的地位?中俄『万里茶道』因何而兴起,又因何而衰落?  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茶叶是世界茶叶消费的唯一来源。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国,茶叶外销历史已有千余年之久。据民国《茶叶产销》一书记载,最早的茶叶外销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之后陆续出现了日本、朝鲜等临近国家进口中
期刊
从大石崇拜到望丛合祀,从杜鹃啼血到巫山神女……一个个瑰丽奇幻的神话在巴山蜀水间飘荡,谱就了中华文明的锦绣华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巴山蜀水,给人的印象总是遥远而神秘。  险峰叠嶂,江水奔腾,锁定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丰稔富庶却与世隔绝的“天府之国”在这里延续数千年,一个古老文明在这里出现,一个个古老神话在这里诞生。  巴蜀神话承载了巴蜀先民童年时期的特定意识和集体记忆,在山水之间留下深刻的
期刊
自二十世纪初期成都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以后,关于古蜀国是否存在的争议终于尘埃落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三星堆文化之后,即自商代中后期至春秋时期,古蜀国又是何面目?史料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并不详尽,依然存有一段空白,金沙遗址的发现恰好填补了这段空白。  四川成都平原,世称“天府之国”,历史上,这里曾诞生了璀璨的古蜀文明。考古证明,现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一带曾是古蜀国的都城。三星堆文化最早可上溯至五六千年以前
期刊
当你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你的故乡与大文豪苏轼关系匪浅,你是信以为真,还是置之一笑?  我的家乡江西省铜鼓县有条游苏巷,据说是因宋代大文豪苏轼之游访而得名。事实果真如此吗?苏轼是否真的游访过我的故乡?从我幼年起,这个疑问便烙进我的心中。至20世纪80年代,从家谱、县志和老辈们的口口相传之中,我开始慢慢发现与这一疑问相关的蛛丝马迹。  东坡拜谒  江西省铜鼓县带溪乡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但因名士
期刊
北京长安街延长线西端是定都峰,它与长安街东端大运河遥相呼应。定都峰峰顶有定都阁,形成北京城『东有大运河,西有定都阁』的景观。  相传,明成祖朱棣欲迁都于北京,与军师姚广孝同登北京城外牛心山。君臣两人举目远眺,东方正值日出,在绚丽的阳光普照下,广袤的大地万物生辉,宛如龙鳞在闪烁。于是,姚广孝在牛心山顶手指东方,对明成祖谏言:“此正乃我大明万年基业发祥之地也。”明成祖望着东来紫气,也不禁感叹:“日上之
期刊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源头可追溯至四千年前的『蚕丛』『鱼凫』时代,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今天有着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巴蜀大致范围包括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四川盆地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与中原地区交通不便,但东有长江三峡为出口,北有剑门蜀道(金牛道)通秦陇,东部清江流域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正是这样的地理特点,让巴蜀地区在长期的血缘与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