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究竟会不会带来大灾难?如何在众说纷纭中拨开云雾看清真相?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上海工程師论坛开幕式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从他的专业——历史地理研究出发,梳理了历史上自然环境的变化动态和近年来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观点、论调形成的前因后果后表示,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目前尚难确定。全球气候变暖是近阶段的现实,但并非未来的唯一可能。
气候变化研究的中国优势
关于气候变化有延续性的历史文献记载可供参考,且从秦朝开始到现在,中国历代王朝的主要部分几乎全部覆盖了今天中国东部、中部的绝大部分地方,地理环境包括:丰富的地形地貌、自然纬度。葛剑雄指出,这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国外相比的很大优势,从中可能得到其他国家不能得到的结果。他介绍,全球的现代气候观测站历史最长不超过200年,160年以上的仅50个,且90%集中在西欧,范围相当有限。但气候变化的周期往往超过200年,且受到很多自然要素的影响,表现极其复杂,往往发生在无人区或海洋,仅凭这些资料要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显然是不够的。他认为,近年来,人们较多地注意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还缺乏实质性的进展。
对于类似“如果按照目前地球气温上升曲线,南极融化的冰会把海平面提升40米,届时大部分沿海城市都将被淹没”这样近年来时常见诸报端的报道,葛剑雄结合自己在南极科考时就翻看当地水温记录的经历表示,海水温度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变化,并没有超过人类气象历史记录的极端。
地球真的因人类活动越来越热吗
中国近三四千年以来,有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超过当代。和古代相比,现在的气温或许正在变冷而非变暖。葛剑雄通过查阅大量史料认为这不是没有可能。直接证据是甲骨文中没有“冰”字。而据商朝的史料记载,现今河南安阳地区人们经常猎象,河南的简称“豫”就是用矛刺象的意思。大象是一种热带动物,这表明商朝时期河南安阳一带的气温,比现在要高出许多。
自然灾害是否越来越严重?以地震为例,葛剑雄介绍,1976年唐山地震中死亡24万人,伤16万人;而早在明嘉靖年间,陕西华州地震死亡人数就达100万人;以洪水为例,清道光23年(1843年),
河南陕县一带的洪峰就达到过3.6万立方米/秒,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黄河最大的洪水达到1.8万立方米/秒到
2.2万立方米/秒,仅仅是历史上高峰时期洪水流量的一半多一点。“那你能说清朝道光年间人口比现在多吗?水土流失比现在严
重吗?”
对灾害不能无忧,也不必过虑
“早在公元前780年(西周幽王二年),史官就记录了发生在陕西岐山的地震,说地震致使山崩,那是因为歧山附近是周朝之都、当时的经济文化发达之地,不意味着其他地方就没有发生。”葛剑雄从中分析,史料的形成与当时、当地和经济发展水准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或发达地区对灾害的反应比较大。因此,对历史上的记载,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的眼光认真地作比较。
葛剑雄表示,即使气候变暖成为事实,也不意味着人类注定要倒退或毁灭。历史上,气候有过多次冷暖的变化,但中国历史都在发展。人类活动确实加剧了自然灾害,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也为人类防灾抗灾提供了可能。稳定的社会、有效的组织、高素质的人口、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物资,都是消除自然灾害影响的有利条件。因此,对于未来,人们不能无忧,也不必过虑。(陈怡 编辑:陶艺音)
(上海市科协)
气候变化研究的中国优势
关于气候变化有延续性的历史文献记载可供参考,且从秦朝开始到现在,中国历代王朝的主要部分几乎全部覆盖了今天中国东部、中部的绝大部分地方,地理环境包括:丰富的地形地貌、自然纬度。葛剑雄指出,这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国外相比的很大优势,从中可能得到其他国家不能得到的结果。他介绍,全球的现代气候观测站历史最长不超过200年,160年以上的仅50个,且90%集中在西欧,范围相当有限。但气候变化的周期往往超过200年,且受到很多自然要素的影响,表现极其复杂,往往发生在无人区或海洋,仅凭这些资料要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显然是不够的。他认为,近年来,人们较多地注意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还缺乏实质性的进展。
对于类似“如果按照目前地球气温上升曲线,南极融化的冰会把海平面提升40米,届时大部分沿海城市都将被淹没”这样近年来时常见诸报端的报道,葛剑雄结合自己在南极科考时就翻看当地水温记录的经历表示,海水温度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变化,并没有超过人类气象历史记录的极端。
地球真的因人类活动越来越热吗
中国近三四千年以来,有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超过当代。和古代相比,现在的气温或许正在变冷而非变暖。葛剑雄通过查阅大量史料认为这不是没有可能。直接证据是甲骨文中没有“冰”字。而据商朝的史料记载,现今河南安阳地区人们经常猎象,河南的简称“豫”就是用矛刺象的意思。大象是一种热带动物,这表明商朝时期河南安阳一带的气温,比现在要高出许多。
自然灾害是否越来越严重?以地震为例,葛剑雄介绍,1976年唐山地震中死亡24万人,伤16万人;而早在明嘉靖年间,陕西华州地震死亡人数就达100万人;以洪水为例,清道光23年(1843年),
河南陕县一带的洪峰就达到过3.6万立方米/秒,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黄河最大的洪水达到1.8万立方米/秒到
2.2万立方米/秒,仅仅是历史上高峰时期洪水流量的一半多一点。“那你能说清朝道光年间人口比现在多吗?水土流失比现在严
重吗?”
对灾害不能无忧,也不必过虑
“早在公元前780年(西周幽王二年),史官就记录了发生在陕西岐山的地震,说地震致使山崩,那是因为歧山附近是周朝之都、当时的经济文化发达之地,不意味着其他地方就没有发生。”葛剑雄从中分析,史料的形成与当时、当地和经济发展水准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或发达地区对灾害的反应比较大。因此,对历史上的记载,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的眼光认真地作比较。
葛剑雄表示,即使气候变暖成为事实,也不意味着人类注定要倒退或毁灭。历史上,气候有过多次冷暖的变化,但中国历史都在发展。人类活动确实加剧了自然灾害,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也为人类防灾抗灾提供了可能。稳定的社会、有效的组织、高素质的人口、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物资,都是消除自然灾害影响的有利条件。因此,对于未来,人们不能无忧,也不必过虑。(陈怡 编辑:陶艺音)
(上海市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