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在胡同中的文人气息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mi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又是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城市。长长短短的上千条胡同串联起平民百姓的四合院、大杂院,共同组成了这座完整的古都大邑,也构成了北京历史文明的现实存在。
  画家孙杰3年前,开始收集有关胡同的各种形象资料,他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所经之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每每穿过一条胡同就会想起一段记忆中的回忆。他着手研究绘画的表现手段,最后采用以钢笔素描的形式,试图用一种黑白迭替、单纯质朴的方式表现在胡同中最普通人的生活和居所:时光岁月形成的沧桑变化,世事变迁遗留的伤痕印记。斑驳的旧墙,残破的门墩,废弃的碾盘,堆积的杂物,乃至高大的树木和蔓生的花草……疏密相参,虚实相映与绘画构图知黑布白的几何形体的排列,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和统一,作者以此来讲述心中的胡同故事。
  


  《大宅门》北京人做事特别讲脸面,所以历来极其重视门面,但在民国以前,门的形制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王府大门中最低等级的大门在一般民居中也不能使用。北京四合院最具代表性的大门是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但在清代,也只有一般贵族和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能使用。而一般百姓即使再有钱,也只能建造气势比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逊色一筹的蛮子门。蛮子门与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最重要的区别是蛮子门的门框、门扇是装在外檐柱的位置上,而广亮大门的门框、门扇是装在脊柱的位置上,金柱大门的门扇则是装在金柱的位置上。蛮子门的装饰虽然也比不上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一般只有门簪和门墩,但也毕竟是平民中有钱人家的门面。蛮子门据说是南方有钱人移居北京后所建造的一种大门,故称蛮子门。
  《小巷深深深几许》北京城是在元朝所建的大都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都城共有11座城门,城内的大街构成主干道,主干道相交形成若干长方形的居民区,居民区中有若干条等距离东西走向的胡同,组成的城市街道体系整齐得有如棋盘。当时规定大街宽24步(约37.2米),小街宽12步(约18.6米),胡同宽6步(约9.2米)。明清两朝对街道宽度的规定不那么严格。明朝废弃了元朝的一些大面积建筑群后,其原址上出现了一些不规则的小胡同。清朝废弃明朝的一些衙署、府第和仓场,这些地方也自然形成了一些不规则的胡同。这些不规则的胡同无论是宽是窄,是深是浅,是曲是直,总是回荡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小巷的深处是温暖的家。
  《艳阳》北京胡同里的民居随着时代而变化,尤其是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民国政府,彻底清除了满汉人居住的区域限制之后,变化尤为显著。但这些变化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衰老一样,人还是那个人,只不过是各个时期各有不同的体态、容貌而已。即使小门楼上的机制水泥瓦代替了昔日的筒子瓦,水泥砂浆替代传统的泥麻灰抹光墙面。四合院里依然有独门独户的人家居住,大杂院里照旧是邻里相亲相助,但摩擦也会时有发生。胡同从元代的413条、明代的459条、清朝的978条,一直发展到1994年的1316条。胡同里依旧是树高房矮,艳阳之下,满地的树影爬上屋檐。
  《夏庭疏影》把枝条伸向天空,把绿意撒向胡同。小院里的老槐树,树身上累累节疤,像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但精神矍铄,硕大的树冠、粗拙的树干,把夏日胡同的上空遮掩,置身其间,一种静谧、凉爽的感觉油然而生。阳光穿过繁枝,透过绿叶,在地上绘出婆娑的疏影,勾画出老树的身姿。小门楼、老槐树、黑筒瓦、灰泥墙,树影、骄阳,声声蝉鸣。这里是没有一丝都市尘影的空间,像是城市里的村庄,描摹着京城初始发展的面貌,有着村舍乡居一样淳朴的韵致,让人不由得想起“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日月长”的耕读生活。
  《附拥墙边的绿色》附拥墙是影壁的一种。影壁又称照壁,古时称作树或屏。古礼既有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卿大夫以帘之制。孔子讲的“祸起萧墙”之说中的萧墙即是照壁。时至宋代,照壁被称为影壁,并渐渐冲破礼制等级之囿,乃至乡村庄稼院的门口也会堆上一堵土坯矮墙。在北京的标准四合院中,进门处的影壁是必不可少的,立于大门外的影壁也是常见的。中国人一向看重自己的隐私可见一斑。而影壁的极致,则是故宫和北海公园中的九龙壁。
  附拥墙建在大门前的一字照壁两侧,或大门外两侧,是斜向扩展伸出的矮墙,形成八字形照壁,是门前显得更开阔,大门也更有气势。
  《寸土寸金》养花、种植,是胡同人家的一大喜好。院里院外、房前屋后,几乎都摆着花盆。花的品种很多,君子兰、吊兰、水竹、散尾竹、仙人掌……有土有水有阳光,就能成活。在胡同里,几乎没有能种植的土地,但喜欢侍弄花草的人们,在街脚墙根用残砖废瓦垒起一方花池,倒入从郊外弄来的泥土,种上自己喜欢的牵牛花,种上葡萄或扁豆,蓬蓬勃勃地长满了为它们搭的架子。夏天有绿荫,秋后有果实。在枝叶繁茂的架下,人们或聊天,或吃饭,或做针线活儿,既凉爽、又舒适。这是北京城胡同里的一种田园生活。
  《风萧萧》北京的中小型四合院,所建的大门中,如意门的数量最多。因如意门的门洞上方两侧向内挑出一组称为象鼻子枭的砖构件,形似如意,故取名“如意门”。如意门的门口设在外檐柱间,门口两侧与山墙腿子之间砌砖墙,门口比较窄小,门相上方常装饰雕镂精致的砖花图案,雕花可做大面积装饰,亦可做局部点缀。如意门的雕饰是北京门楼的精华。如意门的抱鼓石通常为长方形。门簪两枚,常提“如意”二字。如意门里的住户一般政治地位不高,但却是非常殷实富裕的士民阶层。北京的门联,多是刻在如意门的两扇门心板上,最常见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续世长”。
  《院墙里的枣树》北京人喜欢在自家的院里种树,除了种海棠、柘榴、核桃树和柿子树等外,种的最多的就是枣树。走在胡同里,时常可以见到院落里一株株老枣树,高高的树枝越过屋脊,探出院墙。春天,可嗅到枣花淡淡的清香,蜜蜂采枣花酿蜜,枣花蜜很香很甜。夏天,绿树成荫,纳凉树下,可避酷暑。当然每到中秋时节,全院人的盛事就是打枣,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可以毫无顾忌地爬墙上树,尽情挥舞竹杆把成熟的脆枣纷纷打落。家家户户桌上的一盘鲜枣,凭添生活乐趣。冬天,老枝劲节的枣树在萧瑟的北风中傲然挺立,落尽树叶的枝杈仿佛退却铅华的女人,显露出本质而朴素的姿态,自待来年春日。尽想打枣趣事,仿佛让人感到又回到了欢乐美好的童年。
  画家孙杰曾在昔日的恭王府中度过了童年、少年,在普通的胡同里,在前廊后厦、宽窗明轩、大屋顶的老房中,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学业。
  后来他专业从事广告设计、绘画、雕塑、摄影。其美术作品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并被美国、英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个人收藏。2003年9月至11月,曾在台湾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举办个展,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
  正如著名画家赵秀焕女士所说:孙杰的钢笔画对所描绘的景物并非简单的纪实习生,而是以严谨的构图创造性地表现实有景物和主观意境,充分继承了中国绘画构图的优良传统,以疏密相参,虚实相映的各种几何形体参差不齐地分割有限的方幅画面,在起承转折呼应相生的关照下,在知黑布白的整体色彩调性的科学掌控下,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整幅画面与具像组合中呈现出绘画语言的抽象提升。
  在十几年深入研习欧美传统钢笔技法的基础上,于表现媒材上打破钢笔画的清规,反其道而行之,使整幅画面的效果得到一种清晰而细腻的朦胧感,使光影的幻化呈现出特有的律动性和丰富性,使画面上的每一构成都散发着优雅的文人气息,凝固在另一现实的宁静中。
  春夏秋冬,风雨云雪,日月星石,在画家孙杰的笔下被描摹得生动、敏感、沉湎,一幅幅画面的展现,使你在城市的胡同中更能嗅感到大自然的气息。他用细腻、清晰、质朴的笔触交织成一幅幅胡同安详恬静的景致。
  有关北京胡同生活的系列绘画只是画家一系列有关中国即将逝去的生活系列绘画之一,现代化之风正从城市吹向广大的乡村,古朴典雅、自然和谐的农舍乡居也在渐远渐逝。在下一个绘画系列中画家孙杰将以北方农村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
  未必是骄阳,
  未必是树影,
  是声声高亢的蝉鸣。
  未必是曲巷,
  未必是小院,
  是午后甜甜的小憩。
  是我难以平复的
  不能忘情;
  是我无言倾诉的
  点点眷恋。
  还有,
  那如雾般的思绪……
  在这诗句中蕴涵着画家孙杰的心灵空间、生命气息和对艺术的执着。
其他文献
twenty-eight
期刊
thirty
期刊
thirty-three
期刊
twenty-nine
期刊
thirty-one
期刊
twenty-six
期刊
twenty-seven
期刊
thirty-four
期刊
thirty-two
期刊
玉泉慧谷,是清华科技园分园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典型,它是清华科技园品牌管理输出模式的首创。玉泉慧谷的成功,开启了清华科技园打造科技园界“希尔顿”的品牌之路。玉泉慧谷,也是四季青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它一方面实现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素质,是高科技、高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结合的典型。园区的领导们要在这个模式基础上打造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