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高中电类专业课程《电子线路》中,“振荡电路”一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提高职中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现行教材中对“振荡电路”的引入及处理上,普遍存在脱离学生的现象。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振荡电路;教学方法 职业高中电类专业课程《电子线路》中,“振荡电路”一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电子和机电专业中,“振荡电路”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章的知识,是学生深入学习放大器原理的基础,同时,也是仪器、仪表应用及测量操作的理论指导。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振荡”的原理,熟悉振荡电路的工作过程,对提高职中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现行职业高中各种《电子线路》教材中对“振荡电路”的引入及处理上,普遍存在脱离学生的现象。
总体上看,现行使用的《电子线路》教材基本上是在大中专相应教材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和简化而来的,即使考虑到面向的是职业高中的学生,但在内容的挑选和安排上,基本延续了原教材的编排,这就不可避免地偏离了职高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规律。在“振荡电路”这一章的引入上也是如此。
“振荡电路”这一章首要的问题是引入“振荡”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电磁振荡”的概念、电路和参数,最后分析起振的条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编排只适合极少数学习能力较强的职高生。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职高生刚从初中进入职高,知识面较窄,还未形成专业课的思考习惯,所以,平铺直叙的方法,只能让学生被动、生硬的接受“振荡”和“电磁振荡”的知识,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用“机械振荡”作为引入和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振荡”的内涵,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但是,毕竟“机械振荡”和“电磁振荡”的距离还相当的遥远,学生从“机械震荡”过渡到“电磁振荡”,同样也只能是生硬的接受。因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理解“电磁振荡”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知识的断层和思维的真空,无法自然而然地接受从“机械振荡”到“电磁振荡”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反而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了“难学”障碍,更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极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提高。笔者从多年来的职业中学《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生在学习“振荡电路”时的困难。
思维直观,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未得到充分调动是职中剩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这对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学来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因此,在专业教学上,既要考虑专业课的任务和要求,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职中生的学习和思维规律开展教学。职中生在学习“振荡电路”这一章的知识过程中,出现知识的真空和断层,是因为学生的新旧知识没有顺利地衔接,思维过程没有得到很好的理顺,而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教材在阐述“振荡”这一概念或介绍振荡现象时,没有及时地切中“振荡”的本质,所以,在引入“振荡”这一概念时,除了举出直观、简单的振荡实例中导出“振荡”的概念和本质,在学生理解了“振荡”的本质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各样的振荡现象,并由直观、简单的振荡现象中,引出抽象的“电磁振荡”现象,到此,再介绍实际振荡电路和振荡的参数,以及分析起振条件,才能顺利成章,这也是笔者在改进教学方法时的总思路。
钟摆是最直观的机械振荡现象,也是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振荡现象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从钟表摆现象做介绍,但正如前所述,从钟摆到“电磁振荡”,在学生的理解上仍然有很远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笔者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向学生导出了“振荡”的本质,一旦学生充分理解含义就可以举出各种直观或抽象的振荡例子,从而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学生对“电磁振荡”的理解和接受也可以顺利完成,因为“电磁振荡”就是“电能”和“磁能”的相互转换。至此,学生基本上可以说掌握了“电磁振荡”的本质,下面再深入学习“电磁振荡”的其他知识就容易的多了。
经过这一改进,学生在学习“电磁震荡”及其相关知识上有明显的进步,我在同一年级的两个班进行比较实验,采用改进方法教学的班测验时,及格率高于另一班近30个百分点,及格率达82.6%。在对“振荡”的本质、状态描述,以及学生自己举例分析等问题的回答上,用改进方法授课的班的回答明显优于另一班。
从总体上讲,职业高中的专业课教材存在类似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较多。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要解决职业高中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种矛盾,可以说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或其他人士积极参与,共享经验,以利于职业高中专业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参考文献
[1]高卫斌 《电子线路》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张龙兴 《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阿卜杜拉·麦麦提江
(于田县兰干博孜亚学校(中学部) 新疆于田848400)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也是一个教育世纪,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现代化需要人才素质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人才素质的现代化才能保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核心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把人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质量人才。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营造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实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可担当此重任。教育信息技术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对教育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改变着教学模式、内容、手段、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理论、甚至教学体制的根本改变。
1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学模式
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被看成外部刺激反应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学内容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授课内容,教育技术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是“满堂灌”的讲解说明式。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主体地位的忽略,必然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把多媒体引入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视屏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推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效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教育从传统的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家庭提供了技术支持,是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人都能突破是空的限制,接收到最优秀的教师讲授的最好的课程,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2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形式
教育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形式发挥作用的,因而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必将对教育和教学形式产生影响。如果我们认真回顾一下就不难看到,教育形式的每一次重大变化,几乎都是以教育技术的进步为先导,甚至是教育技术的进步所直接引发的。如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彻底改变了知识的继承和传递方法,可以广泛地大面积地传授与教学,使教学形式系统化、规范化,学生可以自我学习,产生了学习教育和班级教育;广播电视和录音录像技术的应用,使远距离教学形式成为可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远程教学成为交互性的教与学的新形式;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大大地改变实验教学的效果,这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决然分不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大量的工作不是在课上而是在课下:建立学科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文字、电子录像材料信息资源,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应用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但可以构建网络式的学习模式、创造情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更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现代化,以具有高素质、高质量的现代人才为培养目标,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对现代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中职;振荡电路;教学方法 职业高中电类专业课程《电子线路》中,“振荡电路”一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电子和机电专业中,“振荡电路”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章的知识,是学生深入学习放大器原理的基础,同时,也是仪器、仪表应用及测量操作的理论指导。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振荡”的原理,熟悉振荡电路的工作过程,对提高职中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现行职业高中各种《电子线路》教材中对“振荡电路”的引入及处理上,普遍存在脱离学生的现象。
总体上看,现行使用的《电子线路》教材基本上是在大中专相应教材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和简化而来的,即使考虑到面向的是职业高中的学生,但在内容的挑选和安排上,基本延续了原教材的编排,这就不可避免地偏离了职高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规律。在“振荡电路”这一章的引入上也是如此。
“振荡电路”这一章首要的问题是引入“振荡”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电磁振荡”的概念、电路和参数,最后分析起振的条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编排只适合极少数学习能力较强的职高生。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职高生刚从初中进入职高,知识面较窄,还未形成专业课的思考习惯,所以,平铺直叙的方法,只能让学生被动、生硬的接受“振荡”和“电磁振荡”的知识,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用“机械振荡”作为引入和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振荡”的内涵,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但是,毕竟“机械振荡”和“电磁振荡”的距离还相当的遥远,学生从“机械震荡”过渡到“电磁振荡”,同样也只能是生硬的接受。因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理解“电磁振荡”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知识的断层和思维的真空,无法自然而然地接受从“机械振荡”到“电磁振荡”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反而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了“难学”障碍,更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极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提高。笔者从多年来的职业中学《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生在学习“振荡电路”时的困难。
思维直观,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未得到充分调动是职中剩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这对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学来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因此,在专业教学上,既要考虑专业课的任务和要求,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职中生的学习和思维规律开展教学。职中生在学习“振荡电路”这一章的知识过程中,出现知识的真空和断层,是因为学生的新旧知识没有顺利地衔接,思维过程没有得到很好的理顺,而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教材在阐述“振荡”这一概念或介绍振荡现象时,没有及时地切中“振荡”的本质,所以,在引入“振荡”这一概念时,除了举出直观、简单的振荡实例中导出“振荡”的概念和本质,在学生理解了“振荡”的本质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各样的振荡现象,并由直观、简单的振荡现象中,引出抽象的“电磁振荡”现象,到此,再介绍实际振荡电路和振荡的参数,以及分析起振条件,才能顺利成章,这也是笔者在改进教学方法时的总思路。
钟摆是最直观的机械振荡现象,也是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振荡现象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从钟表摆现象做介绍,但正如前所述,从钟摆到“电磁振荡”,在学生的理解上仍然有很远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笔者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向学生导出了“振荡”的本质,一旦学生充分理解含义就可以举出各种直观或抽象的振荡例子,从而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学生对“电磁振荡”的理解和接受也可以顺利完成,因为“电磁振荡”就是“电能”和“磁能”的相互转换。至此,学生基本上可以说掌握了“电磁振荡”的本质,下面再深入学习“电磁振荡”的其他知识就容易的多了。
经过这一改进,学生在学习“电磁震荡”及其相关知识上有明显的进步,我在同一年级的两个班进行比较实验,采用改进方法教学的班测验时,及格率高于另一班近30个百分点,及格率达82.6%。在对“振荡”的本质、状态描述,以及学生自己举例分析等问题的回答上,用改进方法授课的班的回答明显优于另一班。
从总体上讲,职业高中的专业课教材存在类似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较多。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要解决职业高中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种矛盾,可以说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或其他人士积极参与,共享经验,以利于职业高中专业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参考文献
[1]高卫斌 《电子线路》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张龙兴 《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阿卜杜拉·麦麦提江
(于田县兰干博孜亚学校(中学部) 新疆于田848400)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也是一个教育世纪,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现代化需要人才素质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人才素质的现代化才能保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核心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把人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质量人才。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营造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实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可担当此重任。教育信息技术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对教育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改变着教学模式、内容、手段、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理论、甚至教学体制的根本改变。
1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学模式
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被看成外部刺激反应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学内容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授课内容,教育技术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是“满堂灌”的讲解说明式。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主体地位的忽略,必然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把多媒体引入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视屏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推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效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教育从传统的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家庭提供了技术支持,是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人都能突破是空的限制,接收到最优秀的教师讲授的最好的课程,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2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形式
教育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形式发挥作用的,因而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必将对教育和教学形式产生影响。如果我们认真回顾一下就不难看到,教育形式的每一次重大变化,几乎都是以教育技术的进步为先导,甚至是教育技术的进步所直接引发的。如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彻底改变了知识的继承和传递方法,可以广泛地大面积地传授与教学,使教学形式系统化、规范化,学生可以自我学习,产生了学习教育和班级教育;广播电视和录音录像技术的应用,使远距离教学形式成为可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远程教学成为交互性的教与学的新形式;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大大地改变实验教学的效果,这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决然分不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大量的工作不是在课上而是在课下:建立学科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文字、电子录像材料信息资源,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应用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但可以构建网络式的学习模式、创造情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更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现代化,以具有高素质、高质量的现代人才为培养目标,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对现代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