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隐私权进行经济分析的前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主导的新媒体时代,个人隐私的商业价值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商户或个人不惜铤而走险通过不法途径来广泛收集个人信息甚至隐私,继而转卖直接获得经济利益或提高自身关注度来间接获取经济利益。这对我国隐私权的保护造成很大的阻碍,不利于我国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对公众的个人生活造成生活安宁和生活秘密被侵犯,甚至造成公众的经济损失。
将经济分析方法引入法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是经过了长久的时间和考验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将经济分析方法引入人类行为领域的先行者贝克尔认为:"经济分析为理解全部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我知道虽然非经济变量及其它领域的经济分析手段对发现、理解人类行为有重大建树,但经济分析为理解人类全部行为提供了可贵的统一的方法。"此外,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曾提出,如果某人"未接受经济学方面的训练,那么他就无法认识到法律问题同经济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种关系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着"。因此,笔者认为,将经济分析方法引入法学领域有利于我们研究当前隐私权侵犯案件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找出新媒体时代下保护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困境所在,以便找到完善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有效路径。
二、隐私权保护的经济分析的动因
1、资源的稀缺性
社会资源的稀缺是产生法律的主要原因之一,资源的稀缺和人们需求的增长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人们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这时就需要法律的调节作用,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因此,资源的稀缺性必然是对法律问题经济分析的首要动因。一般而言,资源的稀缺性主要涉及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以及自身资源三方面的有限,本文分析的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就属于非物质资源的一种。
2、人的有限理性
人是作为理性有限的主体存在于社会中的,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在生存过程中总要处于竞争抢夺稀缺资源的状态。由于人们的理性有限,加之资源稀缺和生存压力的共同作用,在资源争夺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有人做出非理性的行为来谋求自身更好地发展,这时就需要法律的介入来保证社会的有序进行。
针对隐私权保护的法经济学分析中,人们有限理性的表现主要在于对自身及他人隐私揭露与否的利益权衡,理性的选择在于遵守法律,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但如果行为人权衡认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成本小于自己在这种行为中的收益,那么行为人很有可能选择侵权,这时就需要法律对其进行规制,以保护隐私权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3、最大化行为
人们在决定作出某种行为之前往往是经过利益权衡的,能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面是有限理性人的必然选择。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并没有理论上这么简单,公众舆论、社会监督、法律规制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这就使得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选择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因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每个人追求的最大化利益未必相同。但总体来说,人们都是在权衡之后选择做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三、新媒体时代公众人物隐私权侵权和保护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公众人物隐私侵权人的成本收益分析
1、侵权人的侵权成本
传统媒体时代中,个人信息的保存往往是以纸张为载体实际记录的,照相机、摄像机相对稀少,而且比较昂贵,信息的保管和使用也往往是有人专门负责的,这种情况下负责人之外的人要接触到别人的个人信息是比较困难或麻烦的,不仅要在经济上有所付出,在时间上的付出也很多。因此,在传统媒体时代侵犯别人的隐私是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金钱的,这种情况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获得信息的成本
新媒体时代中,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迅速,照相机、摄像机的技术不断创新,不仅能够将大量图片以电子数据的方式存储,而且价格低廉,普通手机一般都具备照相、摄像功能,一些隐性摄像机更是种类多样,这使得侵权人要窃取他人资料十分方便,往往一个优盘或一张存储卡就能掌握大量的个人信息。
(2)整合、编制信息的成本
电子时代的到来使的很多东西虚拟化、数据化,从前厚厚的一沓文件如今只需100KB的虚拟空间就可以承载,要复制文件也不再需要复印机,在电脑上可以轻易的复制出无限份相同的材料,这使得侵权人在获得他人隐私后往往不需太多的时间就能迅速开始对隐私信息的传播。
(3)传播信息的成本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无限性、自主性、即时性等特点,电子技术的发达使得几乎人人都掌握一部信息传播的终端机器。据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上网人口比重达69.3%,相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服务商的投入,手机网民的数量仍将继续上升。手机网络的普遍应用使得任何人在得到他人转发的涉及别人个人隐私的信息时,都有能力继续广泛传播开来,所需的成本仅仅是现今低廉的手机上网资费和按下"发送"键的时间,这种传播便利性和近乎于零的低成本促使个人隐私一旦被泄露就难以被制止传播,隐私权的保护难度大大增加。
(4)机会主义倾向
作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不法分子,这些行为人大多是清楚自己的行为不为道德和法律所允许的,但当前隐私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和新媒体传播监管的不力促使他们宁愿冒险侵权。网络使用者人数众多,且实名制的改革尚未完成,这使得经常有人在网络上揭露公众人物隐私却经过瞬间的转发、扩散而难以找到最初发布消息的行为人,当前我国媒体的监管尚未达到检查每条网民发言的程度,等到发现非法信息时往往已经扩散至整个网络。这种成功率很高的投机行为如今成为促使众多八卦网站、个人散布公众人物隐私的重要因素,相信随着我国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行为人这一方面的成本将大大增加,他们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将逐渐选择放弃侵权。
2、侵权人的侵权收益
如前所述,在新媒体时代获取并披露公众人物隐私所需成本普遍偏低,这种低成本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不顾法律铤而走险去侵害他人隐私权。除了侵权成本低之外,侵权收益高也是隐私权侵权案件高发的原因。
(1)直接经济收益
在侵犯个人隐私的侵权人中有一部分是直接将个人信息作为商品转卖出去,例如2011年出现的银行员工贩卖用户信息的事件,这些员工是以10元到50元不等的价格对外转售用户私密信息的,出售数量都在数千甚至上万条,这些原本几乎不需成本的信息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收益,必然有许多人向诱惑低头,违法泄露他人信息。如果不加大对这种行为的惩罚力度从而增加侵权行为的成本,这种高收益与低成本的巨大差额将继续又是犯罪行为的不断出现。
(2)间接经济收益
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也有一部分是收取个人信息带来的间接收益的,他们往往通过不法途径获得或买入个人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谋取商业利益,这种方式收效并不是非常明显,但对公民的个人生活安宁造成影响,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方式之一。
(二) 新媒体时代公众人物隐私权人的成本收益分析
1、隐私权人的保护成本
新媒体传播方式不仅带来获取信息方式的便利,也增加了保护自身信息不受侵犯的难度。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有些不经意的地方就容易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例如注册网站、邮箱等需要填入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就会被不法商家转卖出去;再如网购过程中的一些钓鱼软件能够窃取用户的银行卡号、取款密码等个人信息,从而使得不法分子窃取用户银行存款;还有搜索引擎、回收站、浏览记录等看似无关大雅的小细节也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利用木马程序等病毒窃取你的浏览历史、删除过的文件等等,广泛收集用户信息进而谋取个人利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主导的新媒体时代,个人隐私的商业价值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商户或个人不惜铤而走险通过不法途径来广泛收集个人信息甚至隐私,继而转卖直接获得经济利益或提高自身关注度来间接获取经济利益。这对我国隐私权的保护造成很大的阻碍,不利于我国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对公众的个人生活造成生活安宁和生活秘密被侵犯,甚至造成公众的经济损失。
将经济分析方法引入法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是经过了长久的时间和考验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将经济分析方法引入人类行为领域的先行者贝克尔认为:"经济分析为理解全部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我知道虽然非经济变量及其它领域的经济分析手段对发现、理解人类行为有重大建树,但经济分析为理解人类全部行为提供了可贵的统一的方法。"此外,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曾提出,如果某人"未接受经济学方面的训练,那么他就无法认识到法律问题同经济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种关系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着"。因此,笔者认为,将经济分析方法引入法学领域有利于我们研究当前隐私权侵犯案件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找出新媒体时代下保护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困境所在,以便找到完善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有效路径。
二、隐私权保护的经济分析的动因
1、资源的稀缺性
社会资源的稀缺是产生法律的主要原因之一,资源的稀缺和人们需求的增长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人们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这时就需要法律的调节作用,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因此,资源的稀缺性必然是对法律问题经济分析的首要动因。一般而言,资源的稀缺性主要涉及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以及自身资源三方面的有限,本文分析的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就属于非物质资源的一种。
2、人的有限理性
人是作为理性有限的主体存在于社会中的,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在生存过程中总要处于竞争抢夺稀缺资源的状态。由于人们的理性有限,加之资源稀缺和生存压力的共同作用,在资源争夺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有人做出非理性的行为来谋求自身更好地发展,这时就需要法律的介入来保证社会的有序进行。
针对隐私权保护的法经济学分析中,人们有限理性的表现主要在于对自身及他人隐私揭露与否的利益权衡,理性的选择在于遵守法律,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但如果行为人权衡认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成本小于自己在这种行为中的收益,那么行为人很有可能选择侵权,这时就需要法律对其进行规制,以保护隐私权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3、最大化行为
人们在决定作出某种行为之前往往是经过利益权衡的,能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面是有限理性人的必然选择。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并没有理论上这么简单,公众舆论、社会监督、法律规制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这就使得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选择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因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每个人追求的最大化利益未必相同。但总体来说,人们都是在权衡之后选择做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三、新媒体时代公众人物隐私权侵权和保护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公众人物隐私侵权人的成本收益分析
1、侵权人的侵权成本
传统媒体时代中,个人信息的保存往往是以纸张为载体实际记录的,照相机、摄像机相对稀少,而且比较昂贵,信息的保管和使用也往往是有人专门负责的,这种情况下负责人之外的人要接触到别人的个人信息是比较困难或麻烦的,不仅要在经济上有所付出,在时间上的付出也很多。因此,在传统媒体时代侵犯别人的隐私是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金钱的,这种情况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获得信息的成本
新媒体时代中,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迅速,照相机、摄像机的技术不断创新,不仅能够将大量图片以电子数据的方式存储,而且价格低廉,普通手机一般都具备照相、摄像功能,一些隐性摄像机更是种类多样,这使得侵权人要窃取他人资料十分方便,往往一个优盘或一张存储卡就能掌握大量的个人信息。
(2)整合、编制信息的成本
电子时代的到来使的很多东西虚拟化、数据化,从前厚厚的一沓文件如今只需100KB的虚拟空间就可以承载,要复制文件也不再需要复印机,在电脑上可以轻易的复制出无限份相同的材料,这使得侵权人在获得他人隐私后往往不需太多的时间就能迅速开始对隐私信息的传播。
(3)传播信息的成本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无限性、自主性、即时性等特点,电子技术的发达使得几乎人人都掌握一部信息传播的终端机器。据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上网人口比重达69.3%,相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服务商的投入,手机网民的数量仍将继续上升。手机网络的普遍应用使得任何人在得到他人转发的涉及别人个人隐私的信息时,都有能力继续广泛传播开来,所需的成本仅仅是现今低廉的手机上网资费和按下"发送"键的时间,这种传播便利性和近乎于零的低成本促使个人隐私一旦被泄露就难以被制止传播,隐私权的保护难度大大增加。
(4)机会主义倾向
作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不法分子,这些行为人大多是清楚自己的行为不为道德和法律所允许的,但当前隐私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和新媒体传播监管的不力促使他们宁愿冒险侵权。网络使用者人数众多,且实名制的改革尚未完成,这使得经常有人在网络上揭露公众人物隐私却经过瞬间的转发、扩散而难以找到最初发布消息的行为人,当前我国媒体的监管尚未达到检查每条网民发言的程度,等到发现非法信息时往往已经扩散至整个网络。这种成功率很高的投机行为如今成为促使众多八卦网站、个人散布公众人物隐私的重要因素,相信随着我国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行为人这一方面的成本将大大增加,他们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将逐渐选择放弃侵权。
2、侵权人的侵权收益
如前所述,在新媒体时代获取并披露公众人物隐私所需成本普遍偏低,这种低成本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不顾法律铤而走险去侵害他人隐私权。除了侵权成本低之外,侵权收益高也是隐私权侵权案件高发的原因。
(1)直接经济收益
在侵犯个人隐私的侵权人中有一部分是直接将个人信息作为商品转卖出去,例如2011年出现的银行员工贩卖用户信息的事件,这些员工是以10元到50元不等的价格对外转售用户私密信息的,出售数量都在数千甚至上万条,这些原本几乎不需成本的信息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收益,必然有许多人向诱惑低头,违法泄露他人信息。如果不加大对这种行为的惩罚力度从而增加侵权行为的成本,这种高收益与低成本的巨大差额将继续又是犯罪行为的不断出现。
(2)间接经济收益
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也有一部分是收取个人信息带来的间接收益的,他们往往通过不法途径获得或买入个人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谋取商业利益,这种方式收效并不是非常明显,但对公民的个人生活安宁造成影响,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方式之一。
(二) 新媒体时代公众人物隐私权人的成本收益分析
1、隐私权人的保护成本
新媒体传播方式不仅带来获取信息方式的便利,也增加了保护自身信息不受侵犯的难度。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有些不经意的地方就容易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例如注册网站、邮箱等需要填入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就会被不法商家转卖出去;再如网购过程中的一些钓鱼软件能够窃取用户的银行卡号、取款密码等个人信息,从而使得不法分子窃取用户银行存款;还有搜索引擎、回收站、浏览记录等看似无关大雅的小细节也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利用木马程序等病毒窃取你的浏览历史、删除过的文件等等,广泛收集用户信息进而谋取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