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01-01
【背景与主题】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指出:信息科技课程应该创导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既把“用技术”融合在“学技术”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深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可以采用“以项目(或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在精心设计的、有各种学科背景的项目(或活动)的引领下,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术,学会方法,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知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本学期开始,高中信息科技采用了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新版教材,在新教材的第一章第二节设置了“信息的数字化”内容,简单的介绍了字符的数字化、文字的数字化、声音的数字化以及图象的数字化。在教材附录C-多媒体设计与创作初步中,有关于使用计算机进行录音的相关操作。
【过程描述】
在该主题活动中,我为配合活动的进展,利用网站设计技术开发了一个专题学习网站II,并考虑到学生讨论和上传作品的需要,搭建了一个基于bbs技术的“教学论坛”,在该论坛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置的活动主题进行相关讨论,并且可以利用回复加附件的方式,及时上传自己的作品。该专题活动共分为五个课时实施,下面分课时介绍主要活动过程及活动效果。
第一课时,首先欣赏本校教师落草III配乐朗诵作品《再别康桥》,以此作为该专题活动学习的引入,在欣赏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展示朗诵选择范围(选材于高一语文教材,具体内容在专题活动网站中有体现);其次,教师介绍信息处理的BIG6技能,希望同学们能够按照BIG6技能的顺序,完成自己的朗诵任务;再次学生通过专题网站所提供的帮助视频文件,自学使用goldwave软件进行录音的技术;最后学生根据前面的铺垫,尝试选择一首教师提供的诗词进行朗诵录音的训练,教师则巡视指导,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声音小等)进行要求和辅导。
第二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录音技术中“速频”的概念,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分别以6000HZ、11025HZ、44100HZ的录音速频进行朗诵录音,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比较三种速频录音下的文件大小和音质效果,通过比较,使学生深化对数字化过程中“采样”的理解。
第三课时,首先,师生一起欣赏“风雷雨混合”及单独的“风声”、“雨声”和“雷声”音频;然后学生在专题网站所提供的视频帮助文件的指导下,尝试使用goldwave软件对音频进行“拼接”和“混合”的操作,制作“风雷雨混合”音频文件。学生在实践中,“风声”之后加上“雨声”,并将“雷声”随机混合于其中,符合学生日常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规律,并为下个课时的活动作技术储备。
第四课时,对前几节课所学技术进行整合应用。首先使用goldwave软件录制一首自己朗诵的诗词;然后选择一段适合自己朗诵诗词意境的音乐,并剪辑到适当的长度作为背景音乐;其次将自己的录音音频与背景音乐文件进行混合处理;最后使用goldwave软件将自己的作品压缩成mp3格式并上传到“教学论坛”。在本课时录音过程中,由于在第一课时就进行了录音尝试,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所选诗词进行朗诵训练,在本课时重新录音时,学生朗诵录音的效果比较理想。
第五课时,首先欣赏部分同学上传的作品,之后教师推荐欣赏落草配乐诗朗诵《钗头凤》;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自己的朗诵作品,师生共同总结优秀诗词朗诵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应用技术;最后,要求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反思自己本次专题活动的参与情况,从而正确理解专题活动下的学习方式问题。
【问题讨论】
基于声音的数字化及编辑的专题活动已经结束,从最初的活动设计思想和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下面简单罗列讨论。
首先,活动是基于诗词朗诵展开的,原计划是用四个课时来完成,计划课时内容如下。第一课时:以制作“风雷雨”的混合效果来掌握goldwave软件对音频文件的拼接和混音效果;第二课时:选定一首诗词朗诵并录音;第三课时:编辑背景音乐,并对上节课的录音文件进行配音处理;第四课时:展示评价,并对专题活动进行反思。可在其他教师于平行班实践该活动的过程中,进展到第二课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朗诵内容虽然取自高一语文教材,学生并不陌生,可由于没有进行很好的朗诵训练,学生“羞于”开口,或者声音过小,影响了正常的录音活动。
其次,在该专题活动中,教师对具体录音、拼接和混音技术的应用,基本没有采用课堂直接演示的教学形式,而是针对重要步骤,使用专题学习网站中超链接教学演示录象的方式进行。实践下来,我感觉到,使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扩延教学演示的内涵,使教师的一次性教学演示变成无限次随时可点播的课堂教学演示。这样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可以把教师从机械单纯的教学演示中解放出来,减少学生对简单操作技术问题的询问率。
最后,在本次专题活动结束后,我在网络上发现了一首比较特殊的朗诵配乐作品,名字是“致青浦教育人士”。不可否认,在该作品中,作者对技术应用以及演唱技巧的把握很到位,但歌词中充斥许多辱骂性甚至不堪入耳的词语。由此我就在想技术应用的道德规范性问题,在学习技术如何应用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道德规范,有必要在专题活动接近尾声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强化学生理解技术应用的道德规范性问题:学技术还需学做人。
【诠释与研究】
采用专题活动的方式开展《信息科技》的教学,如果活动设计得当,可以有效地扩展教材知识,并能够根据选取“学技术”中依托的载体,有效地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任务”的驱动下,促进“学技术”和“用技术”进行融合。
首先,该专题活动基于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是基于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该专题活动内容并非教材所直接提供,只是在教材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对教材的理解而设计,实践下来,学生感兴趣,并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其次,在该专题活动中,主要素材的选取,教师进行了精心的考虑。一为相关朗诵诗词,二为第三课时中的“风声”、“雷声”、“雨声”,选材于《信息科技》教材配套光盘,与日常自然现象有关,学生非常熟悉。素材的选取,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符合高一学生目前的认知,不会出现明显的由于对素材陌生而影响技术应用的情况。
当然,面对新教材,如何上课?上怎样的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对于该专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正是思考的结果。我想,无论如何上,都要建立在创设适当的环境,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目的,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逐步达成,也许多设计一些这样的专题活动展开教学,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快地向课程目标迈进。
注释:
①《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
②落草:近几年来致力于“有声教材”的实践和探索,该专题活动中所选用展示作品均取自该教师自己的网站“落草斋”
【背景与主题】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指出:信息科技课程应该创导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既把“用技术”融合在“学技术”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深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可以采用“以项目(或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在精心设计的、有各种学科背景的项目(或活动)的引领下,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术,学会方法,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知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本学期开始,高中信息科技采用了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新版教材,在新教材的第一章第二节设置了“信息的数字化”内容,简单的介绍了字符的数字化、文字的数字化、声音的数字化以及图象的数字化。在教材附录C-多媒体设计与创作初步中,有关于使用计算机进行录音的相关操作。
【过程描述】
在该主题活动中,我为配合活动的进展,利用网站设计技术开发了一个专题学习网站II,并考虑到学生讨论和上传作品的需要,搭建了一个基于bbs技术的“教学论坛”,在该论坛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置的活动主题进行相关讨论,并且可以利用回复加附件的方式,及时上传自己的作品。该专题活动共分为五个课时实施,下面分课时介绍主要活动过程及活动效果。
第一课时,首先欣赏本校教师落草III配乐朗诵作品《再别康桥》,以此作为该专题活动学习的引入,在欣赏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展示朗诵选择范围(选材于高一语文教材,具体内容在专题活动网站中有体现);其次,教师介绍信息处理的BIG6技能,希望同学们能够按照BIG6技能的顺序,完成自己的朗诵任务;再次学生通过专题网站所提供的帮助视频文件,自学使用goldwave软件进行录音的技术;最后学生根据前面的铺垫,尝试选择一首教师提供的诗词进行朗诵录音的训练,教师则巡视指导,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声音小等)进行要求和辅导。
第二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录音技术中“速频”的概念,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分别以6000HZ、11025HZ、44100HZ的录音速频进行朗诵录音,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比较三种速频录音下的文件大小和音质效果,通过比较,使学生深化对数字化过程中“采样”的理解。
第三课时,首先,师生一起欣赏“风雷雨混合”及单独的“风声”、“雨声”和“雷声”音频;然后学生在专题网站所提供的视频帮助文件的指导下,尝试使用goldwave软件对音频进行“拼接”和“混合”的操作,制作“风雷雨混合”音频文件。学生在实践中,“风声”之后加上“雨声”,并将“雷声”随机混合于其中,符合学生日常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规律,并为下个课时的活动作技术储备。
第四课时,对前几节课所学技术进行整合应用。首先使用goldwave软件录制一首自己朗诵的诗词;然后选择一段适合自己朗诵诗词意境的音乐,并剪辑到适当的长度作为背景音乐;其次将自己的录音音频与背景音乐文件进行混合处理;最后使用goldwave软件将自己的作品压缩成mp3格式并上传到“教学论坛”。在本课时录音过程中,由于在第一课时就进行了录音尝试,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所选诗词进行朗诵训练,在本课时重新录音时,学生朗诵录音的效果比较理想。
第五课时,首先欣赏部分同学上传的作品,之后教师推荐欣赏落草配乐诗朗诵《钗头凤》;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自己的朗诵作品,师生共同总结优秀诗词朗诵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应用技术;最后,要求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反思自己本次专题活动的参与情况,从而正确理解专题活动下的学习方式问题。
【问题讨论】
基于声音的数字化及编辑的专题活动已经结束,从最初的活动设计思想和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下面简单罗列讨论。
首先,活动是基于诗词朗诵展开的,原计划是用四个课时来完成,计划课时内容如下。第一课时:以制作“风雷雨”的混合效果来掌握goldwave软件对音频文件的拼接和混音效果;第二课时:选定一首诗词朗诵并录音;第三课时:编辑背景音乐,并对上节课的录音文件进行配音处理;第四课时:展示评价,并对专题活动进行反思。可在其他教师于平行班实践该活动的过程中,进展到第二课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朗诵内容虽然取自高一语文教材,学生并不陌生,可由于没有进行很好的朗诵训练,学生“羞于”开口,或者声音过小,影响了正常的录音活动。
其次,在该专题活动中,教师对具体录音、拼接和混音技术的应用,基本没有采用课堂直接演示的教学形式,而是针对重要步骤,使用专题学习网站中超链接教学演示录象的方式进行。实践下来,我感觉到,使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扩延教学演示的内涵,使教师的一次性教学演示变成无限次随时可点播的课堂教学演示。这样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可以把教师从机械单纯的教学演示中解放出来,减少学生对简单操作技术问题的询问率。
最后,在本次专题活动结束后,我在网络上发现了一首比较特殊的朗诵配乐作品,名字是“致青浦教育人士”。不可否认,在该作品中,作者对技术应用以及演唱技巧的把握很到位,但歌词中充斥许多辱骂性甚至不堪入耳的词语。由此我就在想技术应用的道德规范性问题,在学习技术如何应用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道德规范,有必要在专题活动接近尾声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强化学生理解技术应用的道德规范性问题:学技术还需学做人。
【诠释与研究】
采用专题活动的方式开展《信息科技》的教学,如果活动设计得当,可以有效地扩展教材知识,并能够根据选取“学技术”中依托的载体,有效地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任务”的驱动下,促进“学技术”和“用技术”进行融合。
首先,该专题活动基于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是基于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该专题活动内容并非教材所直接提供,只是在教材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对教材的理解而设计,实践下来,学生感兴趣,并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其次,在该专题活动中,主要素材的选取,教师进行了精心的考虑。一为相关朗诵诗词,二为第三课时中的“风声”、“雷声”、“雨声”,选材于《信息科技》教材配套光盘,与日常自然现象有关,学生非常熟悉。素材的选取,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符合高一学生目前的认知,不会出现明显的由于对素材陌生而影响技术应用的情况。
当然,面对新教材,如何上课?上怎样的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对于该专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正是思考的结果。我想,无论如何上,都要建立在创设适当的环境,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目的,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逐步达成,也许多设计一些这样的专题活动展开教学,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快地向课程目标迈进。
注释:
①《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
②落草:近几年来致力于“有声教材”的实践和探索,该专题活动中所选用展示作品均取自该教师自己的网站“落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