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新时期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状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比较,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及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 民族精神 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郑禄红(1977- ),男,浙江衢州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叶蓉(1978- ),女,浙江宁海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化。(浙江 宁波 31521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119-03
一、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状况,2006年9月,笔者对本校一、二、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及综合素质状况方面的调查和对策研究。本次问卷调查分为四个部分,共发放问卷1200份,约占全校学生的10%,有效回收率为91.2%,同时进行了三次学生座谈会和个别访谈。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总数的42%,女生占58%。一年级学生占23%,二年级为42.7%,三年级为34.3%。就政治面貌而言,党员占人数2.6%,团员占94.1%。本调查报告主要为第一部分的结论。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健康向上
大学生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保持繁荣稳定持乐观态度,普遍关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对中央近年来的工作表示满意,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满信心。调查表明:95.2%大学生对近年来的党和国家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扬。选择“近几年感受我国变化最深的”比例依次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62.9%),党和国家加大反对腐败的力度(47.3%),综合国力的增强(41.1%),国际地位和影响的提高(38.8%)。这表明大学生看到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显示出更加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二)关注国家大事,能较客观地观察、分析、思考时事问题
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理解进一步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普遍认同、拥护,“两课”建设取得一定成效。调查显示,91.5%的同学认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我们的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对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表示认同的人占93.9%。这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在座谈会上,学生们认为,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在问卷中,大学生对当前的国家大政方针、政治事件十分关注,对北京申奥成功后的进展情况、齐齐哈尔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情况、公安部出台的“三十条规定”、坎昆会议、中国与俄罗斯等国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台湾地区局势等事件的关注程度超过90%。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心,表现出对政治问题认识上的成熟;另一方面也反映大学生对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作用的关注,体现出民族自尊心。
(三)与民族精神相吻合,进取务实是学生人生态度的主流,价值取向趋于成熟
96.8%的大学生认定,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至今仍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91.5%的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几次座谈会上,不少大学生表示,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坚守民族气节和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与虚心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是并行不悖的。一些大学生对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新中国建立后回国并为国家做贡献表示由衷的敬佩。
在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在个人的价值观选择方面与民族精神相吻合。在“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的选择上,38.1%的学生认同“对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并成为拥有资产的人”的观点,33.2%的学生认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的观点,20.1%认同“奉献是人生最高境界”的观点。在“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调查中,前三位分别是:成为具有一技之长或有专业知识的管理者占50.3%,成为技术专家、学者占20.7%,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为社会尽自己所能者占18.6%。以上数字显示大学生对待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是积极健康的。
三、存在的问题
(一)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大学生对于西方的了解逐渐超过了对中国传统的了解
大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来源主要是课堂(41.5%)和课外读物(33.6%),网络提供的知识也占相当比例(22.5%)。但是,一般信息的来源主要还是报纸(52.7%)和网络(40.4%)。被调查者中有26.2%的学生偶尔上网,48.4%的学生经常上网,3.9%的学生自称是“网虫”,其每周上网时间竟达21小时以上,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在上网学生中,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3.782小时,其中每周超过4小时的为45.4%,10小时左右为14.7%,2小时以下为30.2%,从调查数据中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但是,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想防备。有21.3%的人经常浏览国外的英语网页;对于如何看待网络所传播的信息,70.8%的大学生认为可信度很大,只有6%的大学生认为知道就可以了、不当回事,有33.2%的大学生把网络信息在同学中间当做新闻来传播交流。网络文化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迎合了青年学生对民主、平等、自由偏爱的心理,易于被表面无价值倾向的在线信息所迷惑,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座谈会上,大学生反映,除了在中小学时代读过一些课本上的古诗文外,几乎没有多少人读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精神、礼治精神,均不甚了解。由于专业学习压力比较大,英语学习所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他们难以完成阅读学校提倡的读书目录的任务。针对大学生开设的各类讲座,学生比较喜欢听与现代和西方有关的内容,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则兴趣不大。
(二)在强调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面对学习、经济、就业压力,不少学生缺少自立自强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以学习知识、努力成才为最迫切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经济一体化的到来,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意识被社会普遍认同,从而强化了在校大学生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预期定位。目前,在校大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学习、经济、就业压力。在调查“大学生活中遇到最苦恼的问题”时,前三位的选择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27.3%),同学间竞争激烈、学习紧张压力大(24.6%),上学读书费用高、给父母带来经济困难(15.9%)。当前大学生虽然面临各种压力和青年期诸多的心理问题,但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或积极做好心理调整,28.4%的人肯定要依靠自己力量来解决遇到的问题,26.2%认为要依靠父母,27.6%则认为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走一步是一步。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对于未来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害怕。
(三)对于中国国情、民情不是十分了解
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他们对于国家发展中的具体情况却不是很在意,没有深入的了解(如121页表所示)。这说明学生在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时,并没有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放进去,或者是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与他们还有一定的距离,未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四、对策建议
(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很难不被消极、不健康及邪恶的东西所诱惑。纵观世界民族发展历史,一个民族的衰亡,常常是从精神的衰落退化开始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日趋激烈,谁放弃了自己的民族精神,谁就会失去精神的家园,这样的民族不可能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大学生中民族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潮泛滥,一些人忘掉乃至丢弃了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外国盲目崇拜,对祖国妄自菲薄,这种令人担忧的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迷失,需要我们重视解决。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优秀的革命传统来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不仅能使他们振奋精神、增强自信、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而且可以使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从而树立爱国为民的崇高理想。
2.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的精神。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能够为他们刻苦学习、奋发读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赶超世界而成才。
3.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艰苦奋斗是大学生立志成才的必备条件,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保证。培育民族精神,用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来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磨炼意志品质,树立逆境成才的艰苦创业理念,而且有利于保证他们在从立志到成才的漫长过程中坚定信念,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俱进,求新求实
1.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教育大学生凝聚高昂的民族精神。“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高等学校“两课”应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相应加大民族精神培育的课程设置,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要以各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是难以真正树立起浓厚的民族精神的,自然也难以充分吸取和利用它所蕴涵的精神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头。学习历史还可使大学生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先辈是怎样奋发进取的。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载体,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高等学校应把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用大量翔实的材料和快捷的信息对学生开展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自己即将承担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荣使命,以增强他们的紧迫感和自强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还可以结合实际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凝聚在中华民族的旗帜下,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团结一心,精忠报国。
3.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要注重内容上的不断创新,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华,又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结合新的实践、新的形势,赋予民族精神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民族精神不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应当放眼世界,胸纳百川,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兼收并蓄,积极地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充实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其次,大学生思想敏锐、视野开阔、观念新颖,对他们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形式也要不断创新,以新鲜灵活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改变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还可与期末考评、毕业鉴定挂钩,用制度加以约束。总之,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应当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育成既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同时又有鲜明的民族品格和精神风貌的新型人才。
4.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应注意周围环境的优化。“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是说,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不单是高等学校的任务,还应当是全民族、全社会的长远性和战略性的任务,应纳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有赖于中小学民族精神培育的连贯性,有赖于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同步性,有赖于媒体宣传教育的一致性。这些相关因素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共同参与,这样才能推进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高校学生 民族精神 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郑禄红(1977- ),男,浙江衢州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叶蓉(1978- ),女,浙江宁海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化。(浙江 宁波 31521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119-03
一、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状况,2006年9月,笔者对本校一、二、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及综合素质状况方面的调查和对策研究。本次问卷调查分为四个部分,共发放问卷1200份,约占全校学生的10%,有效回收率为91.2%,同时进行了三次学生座谈会和个别访谈。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总数的42%,女生占58%。一年级学生占23%,二年级为42.7%,三年级为34.3%。就政治面貌而言,党员占人数2.6%,团员占94.1%。本调查报告主要为第一部分的结论。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健康向上
大学生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保持繁荣稳定持乐观态度,普遍关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对中央近年来的工作表示满意,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满信心。调查表明:95.2%大学生对近年来的党和国家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扬。选择“近几年感受我国变化最深的”比例依次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62.9%),党和国家加大反对腐败的力度(47.3%),综合国力的增强(41.1%),国际地位和影响的提高(38.8%)。这表明大学生看到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显示出更加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二)关注国家大事,能较客观地观察、分析、思考时事问题
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理解进一步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普遍认同、拥护,“两课”建设取得一定成效。调查显示,91.5%的同学认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我们的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对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表示认同的人占93.9%。这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在座谈会上,学生们认为,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在问卷中,大学生对当前的国家大政方针、政治事件十分关注,对北京申奥成功后的进展情况、齐齐哈尔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情况、公安部出台的“三十条规定”、坎昆会议、中国与俄罗斯等国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台湾地区局势等事件的关注程度超过90%。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心,表现出对政治问题认识上的成熟;另一方面也反映大学生对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作用的关注,体现出民族自尊心。
(三)与民族精神相吻合,进取务实是学生人生态度的主流,价值取向趋于成熟
96.8%的大学生认定,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至今仍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91.5%的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几次座谈会上,不少大学生表示,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坚守民族气节和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与虚心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是并行不悖的。一些大学生对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新中国建立后回国并为国家做贡献表示由衷的敬佩。
在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在个人的价值观选择方面与民族精神相吻合。在“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的选择上,38.1%的学生认同“对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并成为拥有资产的人”的观点,33.2%的学生认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的观点,20.1%认同“奉献是人生最高境界”的观点。在“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调查中,前三位分别是:成为具有一技之长或有专业知识的管理者占50.3%,成为技术专家、学者占20.7%,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为社会尽自己所能者占18.6%。以上数字显示大学生对待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是积极健康的。
三、存在的问题
(一)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大学生对于西方的了解逐渐超过了对中国传统的了解
大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来源主要是课堂(41.5%)和课外读物(33.6%),网络提供的知识也占相当比例(22.5%)。但是,一般信息的来源主要还是报纸(52.7%)和网络(40.4%)。被调查者中有26.2%的学生偶尔上网,48.4%的学生经常上网,3.9%的学生自称是“网虫”,其每周上网时间竟达21小时以上,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在上网学生中,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3.782小时,其中每周超过4小时的为45.4%,10小时左右为14.7%,2小时以下为30.2%,从调查数据中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但是,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想防备。有21.3%的人经常浏览国外的英语网页;对于如何看待网络所传播的信息,70.8%的大学生认为可信度很大,只有6%的大学生认为知道就可以了、不当回事,有33.2%的大学生把网络信息在同学中间当做新闻来传播交流。网络文化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迎合了青年学生对民主、平等、自由偏爱的心理,易于被表面无价值倾向的在线信息所迷惑,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座谈会上,大学生反映,除了在中小学时代读过一些课本上的古诗文外,几乎没有多少人读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精神、礼治精神,均不甚了解。由于专业学习压力比较大,英语学习所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他们难以完成阅读学校提倡的读书目录的任务。针对大学生开设的各类讲座,学生比较喜欢听与现代和西方有关的内容,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则兴趣不大。
(二)在强调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面对学习、经济、就业压力,不少学生缺少自立自强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以学习知识、努力成才为最迫切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经济一体化的到来,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意识被社会普遍认同,从而强化了在校大学生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预期定位。目前,在校大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学习、经济、就业压力。在调查“大学生活中遇到最苦恼的问题”时,前三位的选择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27.3%),同学间竞争激烈、学习紧张压力大(24.6%),上学读书费用高、给父母带来经济困难(15.9%)。当前大学生虽然面临各种压力和青年期诸多的心理问题,但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或积极做好心理调整,28.4%的人肯定要依靠自己力量来解决遇到的问题,26.2%认为要依靠父母,27.6%则认为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走一步是一步。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对于未来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害怕。
(三)对于中国国情、民情不是十分了解
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他们对于国家发展中的具体情况却不是很在意,没有深入的了解(如121页表所示)。这说明学生在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时,并没有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放进去,或者是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与他们还有一定的距离,未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四、对策建议
(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很难不被消极、不健康及邪恶的东西所诱惑。纵观世界民族发展历史,一个民族的衰亡,常常是从精神的衰落退化开始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日趋激烈,谁放弃了自己的民族精神,谁就会失去精神的家园,这样的民族不可能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大学生中民族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潮泛滥,一些人忘掉乃至丢弃了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外国盲目崇拜,对祖国妄自菲薄,这种令人担忧的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迷失,需要我们重视解决。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优秀的革命传统来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不仅能使他们振奋精神、增强自信、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而且可以使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从而树立爱国为民的崇高理想。
2.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的精神。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能够为他们刻苦学习、奋发读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赶超世界而成才。
3.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艰苦奋斗是大学生立志成才的必备条件,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保证。培育民族精神,用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来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磨炼意志品质,树立逆境成才的艰苦创业理念,而且有利于保证他们在从立志到成才的漫长过程中坚定信念,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俱进,求新求实
1.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教育大学生凝聚高昂的民族精神。“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高等学校“两课”应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相应加大民族精神培育的课程设置,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要以各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是难以真正树立起浓厚的民族精神的,自然也难以充分吸取和利用它所蕴涵的精神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头。学习历史还可使大学生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先辈是怎样奋发进取的。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载体,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高等学校应把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用大量翔实的材料和快捷的信息对学生开展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自己即将承担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荣使命,以增强他们的紧迫感和自强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还可以结合实际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凝聚在中华民族的旗帜下,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团结一心,精忠报国。
3.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要注重内容上的不断创新,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华,又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结合新的实践、新的形势,赋予民族精神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民族精神不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应当放眼世界,胸纳百川,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兼收并蓄,积极地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充实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其次,大学生思想敏锐、视野开阔、观念新颖,对他们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形式也要不断创新,以新鲜灵活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改变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还可与期末考评、毕业鉴定挂钩,用制度加以约束。总之,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应当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育成既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同时又有鲜明的民族品格和精神风貌的新型人才。
4.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应注意周围环境的优化。“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是说,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不单是高等学校的任务,还应当是全民族、全社会的长远性和战略性的任务,应纳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有赖于中小学民族精神培育的连贯性,有赖于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同步性,有赖于媒体宣传教育的一致性。这些相关因素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共同参与,这样才能推进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