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近些年来,绍兴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投入和支持,优化集群创新环境,使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绍兴中小企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等弱点,制约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解决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现状
浙江是我国最早出现企业集群的省份之一,绍兴则是浙江企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地区。绍兴企业集群主要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纺织、印染、袜业、衬衫、珍珠、领带、伞业、五金等30多类企业集群,其中规模相对比较大的企业集群有柯桥纺织业、嵊州领带业、诸暨大唐袜业、上虞伞业等。绍兴企业集群发展特点是以“民营经济为主、第二产业为主、轻纺产业为主”,凭借产业传统和区位优势,错位竞争,把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随着集群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集群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集群效应日益显现。集群中小企业通过内强素质、外拓市场,实力不断壮大。绍兴集群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就业、扩大出口、繁荣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集群中小企业数量居多
绍兴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集群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柯桥区的纺织业集群。柯桥区纺织企业集群内的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大企业数量少,现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不到20家,以中小纺织企业为主。在全区6000多家纺织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90%以上。第二类是诸暨的大唐袜业集群,在诸暨从大唐镇全镇分布着的大大小小的10000多家袜子生产企业,到店口镇以海亮、盾安为支柱而形成的40000多家中小企业,一百多万人口诸暨人创办了10万余家企业。其中民营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第三类是嵊州的领带业集群。目前嵊州有1900多家领带生产企业,从业人员五万多人,年产领带3亿多条,占国内产量的90%,世界的40%。其中年产100万条以上的领带企业只有50多家,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只有10家。集群内企业仍然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二)创新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绍兴各个产业集群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开始逐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引进和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并通过产科研联合攻关,加强产品研发创新,掀起了第二次创业的高潮。纺织、领带、袜业、伞业等产业开始由简单模仿逐步走向自主设计新产品,由依赖进口设备逐步走向自主生产设备,由生产低质量、低档次产品逐步走向生产高质量、高档次的名优产品,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为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绍兴企业集群整体竞争实力,绍兴市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先后加入该联盟的有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等十家两岸三地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绍兴市2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大企业集团。随着战略联盟攻关成果的不断涌现,对绍兴市整个企业集群的结构升级都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与绍兴政府联合建立的绍兴纺织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也开始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服务。
三、制约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
绍兴中小企业集群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绍兴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但是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绍兴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壮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不足
创新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后劲。中小企业集群所采用的技术多为引进或模仿,自主创新较少,普遍缺乏持续创新能力。集群内没有形成创新网络,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偏小,创新投资风险大,外部性强。为减少研发投资成本和降低创新风险,集群内的技术模仿动机远远超过了其创新动机。群内中小企业都愿意成为“免费搭车者”,而不愿意自主创新。创新动力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集群的封闭式结构丧失创新活力
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柔性、动态变化的关系。各企业之间是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的关系。集群的发展需要集群内企业彼此相互促进和补充,共同协调发展。也需要其他相关行业和机构的支持。集群内企业与机构间的基于信任的网络化交易,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导致了整个集群的封闭式结构。当集群内企业习惯于内部网络化交易后,逐渐不愿或不敢与集群外部企业或机构进行交易活动,这样,集群便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整个集群对于外部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于外部环境应变能力不断减弱,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进而导致集群衰退,竞争力不断下降,直至集群解体。
(三)协同创新不够
绍兴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存在产品结构、产业分工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很少有合作创新现象。这样,使得企业集群的很多潜在优势不能得到发挥。一方面,集群中大型企业自身实力强,资金雄厚。而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集群内大小企业难以协作创新,集群优势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处于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企业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集群成员各自为战,相互竞争,产品同一性现象严重。由此致使整个集群呈现出平面重复,无序扩张,利益耗散和恶性竞争,严重制约集群整体竞争能力提升。
(四)创新人才缺乏
企业发展需要熟练的工人,更需要高层次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人才。现有集群内的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等基本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本土人,他们缺乏专业知识,没有创新能力,依赖行业积累的经验,难以适应现今国际化、高技术化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科技型创新人才的极度匮乏,已直接影响着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进程。
四、促进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首先有关行政部门需要联合成立能够提供综合服务能力的有关组织,在相关政策范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基本政策性保障服务、融资协调服务等各种优惠性、帮扶性、支持性综合服务。其次各类专业性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的服务。服务的重点在于信用担保方面、融资方面、软硬件技术服务方面、信息咨询服务以及人才专业化培训方面等领域。同时要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更加有力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实质性的服务。按照政策支持发展,兼顾防范风险的原则。以企业自身市场化操作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思路下,促使高成长性的创新科技中小企业在完善的金融政策支持下,获得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二)鼓励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其能够技术创新的开发机构,以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带动加强其专业化配套的能力。有一定资金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通过积极主动实质性地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走联合创新的道路,优势互补,力争把最新的一些科技成果在企业中进行产业性的转化。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到大企业的创新系列中,围绕大企业的创新提供相关配套系列服务,以创新中小企业自身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水平,提升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增加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集群内各企业间的协作
政府在政策层面上要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规范中小企业的行为,保证公平性和公正性。制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措施,以加强对集群内各类型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的引导,支持成长性中小企业成为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使一些中小企业能够形成特色化经营的企业。在制度和规范保障的前提下,给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提供有效地促进机制,加强合作意识引导,使企业形成主动合作创新的氛围,发挥双方的潜力和优势,提升集群整体的创新水平。同时,提高集群中技术、加工生产等信息的流通,关注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以及整个市场的变化需求,提高集群整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避免集群的“锁定”效应。
(四)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中小企业应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员工的培训,拓宽具备条件的优秀员工上升的通道,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中小企业更要以全球的视野加快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别是一些想回国发展的海外创新型英才。企业想要培育出自己优秀的创新团队,首先就需要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实施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与根本保证,是人才资源中最具活力、最具引领作用的核心资源。其次是以项目团队作为主体的引进,借此引进来带动企业自身项目发展,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
总之,在推进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促进集群内各企业间的协作,为集群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环境。同时中小企业也要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培育创新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集群整体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海莲,于中华.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探讨[J].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04期.
[2]傅为忠.区域集群式自主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徐涛.关于加快推进浙江台州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年06期.
[4]董伟,曾光辉.浙江绍兴县轻纺产业集群的成因、问题及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金娜.诸暨市中小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作者简介:牟光宇(1977-),男,山东日照人,现供职于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贸易。
近些年来,绍兴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投入和支持,优化集群创新环境,使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绍兴中小企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等弱点,制约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解决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现状
浙江是我国最早出现企业集群的省份之一,绍兴则是浙江企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地区。绍兴企业集群主要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纺织、印染、袜业、衬衫、珍珠、领带、伞业、五金等30多类企业集群,其中规模相对比较大的企业集群有柯桥纺织业、嵊州领带业、诸暨大唐袜业、上虞伞业等。绍兴企业集群发展特点是以“民营经济为主、第二产业为主、轻纺产业为主”,凭借产业传统和区位优势,错位竞争,把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随着集群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集群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集群效应日益显现。集群中小企业通过内强素质、外拓市场,实力不断壮大。绍兴集群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就业、扩大出口、繁荣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集群中小企业数量居多
绍兴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集群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柯桥区的纺织业集群。柯桥区纺织企业集群内的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大企业数量少,现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不到20家,以中小纺织企业为主。在全区6000多家纺织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90%以上。第二类是诸暨的大唐袜业集群,在诸暨从大唐镇全镇分布着的大大小小的10000多家袜子生产企业,到店口镇以海亮、盾安为支柱而形成的40000多家中小企业,一百多万人口诸暨人创办了10万余家企业。其中民营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第三类是嵊州的领带业集群。目前嵊州有1900多家领带生产企业,从业人员五万多人,年产领带3亿多条,占国内产量的90%,世界的40%。其中年产100万条以上的领带企业只有50多家,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只有10家。集群内企业仍然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二)创新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绍兴各个产业集群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开始逐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引进和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并通过产科研联合攻关,加强产品研发创新,掀起了第二次创业的高潮。纺织、领带、袜业、伞业等产业开始由简单模仿逐步走向自主设计新产品,由依赖进口设备逐步走向自主生产设备,由生产低质量、低档次产品逐步走向生产高质量、高档次的名优产品,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为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绍兴企业集群整体竞争实力,绍兴市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先后加入该联盟的有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等十家两岸三地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绍兴市2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大企业集团。随着战略联盟攻关成果的不断涌现,对绍兴市整个企业集群的结构升级都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与绍兴政府联合建立的绍兴纺织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也开始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服务。
三、制约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
绍兴中小企业集群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绍兴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但是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绍兴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壮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不足
创新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后劲。中小企业集群所采用的技术多为引进或模仿,自主创新较少,普遍缺乏持续创新能力。集群内没有形成创新网络,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偏小,创新投资风险大,外部性强。为减少研发投资成本和降低创新风险,集群内的技术模仿动机远远超过了其创新动机。群内中小企业都愿意成为“免费搭车者”,而不愿意自主创新。创新动力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集群的封闭式结构丧失创新活力
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柔性、动态变化的关系。各企业之间是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的关系。集群的发展需要集群内企业彼此相互促进和补充,共同协调发展。也需要其他相关行业和机构的支持。集群内企业与机构间的基于信任的网络化交易,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导致了整个集群的封闭式结构。当集群内企业习惯于内部网络化交易后,逐渐不愿或不敢与集群外部企业或机构进行交易活动,这样,集群便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整个集群对于外部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于外部环境应变能力不断减弱,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进而导致集群衰退,竞争力不断下降,直至集群解体。
(三)协同创新不够
绍兴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存在产品结构、产业分工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很少有合作创新现象。这样,使得企业集群的很多潜在优势不能得到发挥。一方面,集群中大型企业自身实力强,资金雄厚。而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集群内大小企业难以协作创新,集群优势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处于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企业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集群成员各自为战,相互竞争,产品同一性现象严重。由此致使整个集群呈现出平面重复,无序扩张,利益耗散和恶性竞争,严重制约集群整体竞争能力提升。
(四)创新人才缺乏
企业发展需要熟练的工人,更需要高层次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人才。现有集群内的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等基本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本土人,他们缺乏专业知识,没有创新能力,依赖行业积累的经验,难以适应现今国际化、高技术化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科技型创新人才的极度匮乏,已直接影响着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进程。
四、促进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首先有关行政部门需要联合成立能够提供综合服务能力的有关组织,在相关政策范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基本政策性保障服务、融资协调服务等各种优惠性、帮扶性、支持性综合服务。其次各类专业性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的服务。服务的重点在于信用担保方面、融资方面、软硬件技术服务方面、信息咨询服务以及人才专业化培训方面等领域。同时要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更加有力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实质性的服务。按照政策支持发展,兼顾防范风险的原则。以企业自身市场化操作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思路下,促使高成长性的创新科技中小企业在完善的金融政策支持下,获得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二)鼓励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其能够技术创新的开发机构,以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带动加强其专业化配套的能力。有一定资金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通过积极主动实质性地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走联合创新的道路,优势互补,力争把最新的一些科技成果在企业中进行产业性的转化。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到大企业的创新系列中,围绕大企业的创新提供相关配套系列服务,以创新中小企业自身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水平,提升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增加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集群内各企业间的协作
政府在政策层面上要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规范中小企业的行为,保证公平性和公正性。制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措施,以加强对集群内各类型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的引导,支持成长性中小企业成为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使一些中小企业能够形成特色化经营的企业。在制度和规范保障的前提下,给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提供有效地促进机制,加强合作意识引导,使企业形成主动合作创新的氛围,发挥双方的潜力和优势,提升集群整体的创新水平。同时,提高集群中技术、加工生产等信息的流通,关注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以及整个市场的变化需求,提高集群整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避免集群的“锁定”效应。
(四)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中小企业应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员工的培训,拓宽具备条件的优秀员工上升的通道,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中小企业更要以全球的视野加快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别是一些想回国发展的海外创新型英才。企业想要培育出自己优秀的创新团队,首先就需要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实施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与根本保证,是人才资源中最具活力、最具引领作用的核心资源。其次是以项目团队作为主体的引进,借此引进来带动企业自身项目发展,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
总之,在推进绍兴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促进集群内各企业间的协作,为集群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环境。同时中小企业也要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培育创新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集群整体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海莲,于中华.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探讨[J].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04期.
[2]傅为忠.区域集群式自主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徐涛.关于加快推进浙江台州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年06期.
[4]董伟,曾光辉.浙江绍兴县轻纺产业集群的成因、问题及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金娜.诸暨市中小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作者简介:牟光宇(1977-),男,山东日照人,现供职于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