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意云来北大讲学,主讲《牡丹亭》,前后去听他讲了2次昆曲。第一次听他讲,动手创作新版《牡丹亭》时,有人建议就写到女孩子死了,因为这是悲剧,是世界潮流,后面都是多余。辛意云说要讲她复活,这是情爱的力量;也要讲团圆,虽然王国维说中国式的团圆俗不可耐;也要讲皇帝出来了,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你不能说皇帝出来就更俗气了,因为那代表一个公论。
第二次听辛意云在北大正式讲座,最后讲到罗近溪的《牡丹亭》题记:人生而有情。板书的结尾引自明代张琦:“人,情种也。”
但是,这位儒雅和调皮兼在的老人到底讲了什么?不敢乱言。还是引用《庄子·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鲲是一种什么鱼呢?是一种海洋底下很小的鱼类。
一直以为,仕为大,是高起的庙台前祭拜祖先的人。但辛意云这么可近、生动。他是活着的、年轻的仕,如昆曲,不因年老而失色。
以艺术的道艺、精进,为人的儒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世家风度,自然而然地进取、与时俱进的大家。
他是辛意云。
QA:
您说西方的理性和悲剧不属于东方,您通过多久了解到这点?
我学西方正统哲学学了25年。就是为了看明白东、西方有多么不同,再放到真正的生命经验里去求证,你就了然于胸,做学问是很幸福的事。
您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
我1949年就生活在台湾了,我母亲是个现代女子。母亲和父亲在关于宗教和美学到底是西化派、还是保守派才能救中国的辩论中慢慢长大。到了我这里,自然接过来继续问自己。
您鼓励您的学生尝试各种学习的形式,多看几部电影也是好事,这样能帮助他们参透感性为何物,是这样吗?
我从来不是个保守派,我喜欢新事物,换季的时候我还要去逛商场,喜欢吃各种好吃的。我愿意从各种事物中吸取养分,我反对一切教条,既然现在年轻人有那么多事做,没有时间读书,那么多看几部电影也是好事。从一部电影里也能认识很多人性,借助它可以了解人情、人性、人心还有人的各种情绪状态。
现在您身为老师,还是学生的眼神,那么地年轻有求知欲。
我1967年开始跟随钱穆老师上课,一直到他去世。他的家很简单,可是幽雅极了。在钱先生那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生活和情趣能展现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却丰富极了。
词条:
91.
仕。
我不觉得仕在这个时代的力量削弱了,相对于以前社会以“仕”为中心,今天“仕”不是一个中心点。如果你真是一个“仕”,就该自己知道自己的位置,有一天你要直面对世界发言的机会,除非拒绝发言。重要的是怎么发言,在什么机会发言,在什么时间发言。有的时候不发言是一种发言。
92.
感性。
在近代,西方新文化发展的运动中,有人希望反理性,是希望获得更大的可能性,在各种解放运动中,人们仍然能看到自己在冲动中的不幸和悲剧。在中国不是,中国人认为,感性是生命的海洋,而理性是深入海中或者海上的探照灯。理性的距离越远,感性的宽度越大。这是中国人艺术创作的最重要动力。
93.
自我认识。
而人类何以不被生物本能推动,是人有自我意识,人有回看自己的能力。对着镜子,原来这就是我。幸福就在我们自己的决定之中,在我们的自我认识里。人会回头看自己,也意味着人有反思的能力。人看到自己的冲动,心理的动向,情感的渴望,同时也能认识外界世界。人就像是自己驾着帆船,游行于自己感性之海的船长。你要驾着情感的波涛怎样航行?当你开始能驾驭,你就驾驭你的命运,转化你的悲剧。
94.
宇宙认识。
黑格尔说,中国是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这话没错。中国的哲学是经验性的,是寻求宇宙认识中的普遍经验。宇宙是知识的前提。中国是一个思的民族,这里面便充满了各种歧义和模糊。我们不是想要一个简单的定义或者结论。《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但鲲是那么小的鱼,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气魄?因为它展现了生命醒觉时,宇宙会是什么样子。这是“静”里展现的宇宙的常式。静是无形,无形就是中国人的时空观,所以才有大音希声。它是永恒的。
95.
悲剧。
悲剧是西方的。西方从《荷马史诗》开始就是悲剧,展现神的暴力、不可理喻、大自然无可测的威力。到了莎士比亚,是性格悲剧。18世纪,虽然西方有理论说人的基因决定了一切。但到了20世纪,哈代说,生命就是一切的偶然和不可知。人有来自本能的冲动,宇宙也有无可动摇的规律和秩序。古希腊人,一直到整个西方戏剧传统,都在提醒人们,你要活着,要真正有力量,就要尝试能用异己的力量划出这个世界存在的秩序,就要有理性。一个没有理性思考能力的生物,就不是人。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品德,是卓越的理性。如此你才能驾驭动物本能的生命冲动。所以悲剧始终在西方是最高、最重要的美学范畴。
96.
悲喜剧。
中国传统没有悲剧,只有悲喜剧。人随时随地都能化腐朽为神奇,为自己的生命做创造。可是在中国,一切的主宰在人。没有我们,有没有上帝,天知道!这是中国人很特别的生命观。中国人不只寻求自由,而且在自由性中寻求人性自身可以达到的高度。悲喜剧就是我们真实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化解。这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展现的生命观,那不是竞争,胜败只是过程中的一部分。某件事情完了、平息了,更大的欢聚、更大的命运可能性开展了。
97.
昆曲。
为什么我会来推动昆曲?昆曲在展示人如何终于在活着,然后围绕人活着的生死哀愁以及人际间各种关系的感受性上,拥有极完整的心理性。还有心理来的音乐性、声腔、动作。以至于它成为为所有戏剧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元素。每一个动作为什么那么细腻?别看动作那么慢,就是在那种细腻中引动人们能够尽情,为什么每个人看完很开心,就像唱完卡拉OK一样,因为尽情。昆曲的厉害还在于60、70岁,你还能动得了,还有惊人的魅力,不会因为年老而失色。人从这里面认识很多的人性,真正借助它可以了解人情、人性、人心还有人的各种情绪状态,就如孔子教人读《诗经》是一样的。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情感,更是我们觉得爽快的情感。它是一种更深层的情感,会让你觉得活着真好,让你爆发出创造生命力的力量。
98.
国学。
从人类世界出发、以人作为主体去探索的文化,只有中国,其它都是探索神或者是物质结构的世界。这种探索发展出科学,以至于到今天,人发射了火箭、探测到木星、用哈勃望远镜望到几十亿光年的星球上面去,但是没有办法解决人的生命问题、人的幸福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形底下,国学反而会被更多人寄托。我相信,所有好的、真正的艺术一定是碰触到一种本质性,展现了一种宇宙的本质,在内涵上,在生命情感上也一定撞及人的生命本质。在古老的中国,有这么多东西撞击到人类的生命本质,成为人类世界的共同瑰宝。也有因为时代产生了隔阂的、旧时的形式,这种情况我也不主张绝对地去保留。
99.
论语。
重新认识论语,是让魁伟已久的、让我们听了害怕的古老的东西,拉进我们的生活。但它不是人与人交往的技巧、解决我们生活困难的技术,或是要树立的道德格言。我在台湾讲论语,就是弥补现在大家讲论语偏重的部分。近代这百年来都认为,中国没有学术。台湾学院派只做文献研究。因为大家公认,一个概念提出,首先要有定义。但仁爱的仁,几乎是多意字。中国以仁爱为中心,就全部被抽空了。然而中国两千年来围绕这个中心,难道这些都是凌乱的材料吗?虽然梁启超这么说。但我的老师教给我,论语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论语展现了中国学术和生命的核心。
100.
仁爱。
仕就是强调人。做人就是仁爱。我们的五轮就是围绕爱。在今天过于巨大的舞台上,人都变小了。我的实验在这里。我们想让老庄思想展现在一个巨大的舞台上,让这个无限的空间充满着人,美丽的人。每一个人都美丽,每一个人都英俊,每一个人都有气质,这是最基本的。
第二次听辛意云在北大正式讲座,最后讲到罗近溪的《牡丹亭》题记:人生而有情。板书的结尾引自明代张琦:“人,情种也。”
但是,这位儒雅和调皮兼在的老人到底讲了什么?不敢乱言。还是引用《庄子·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鲲是一种什么鱼呢?是一种海洋底下很小的鱼类。
一直以为,仕为大,是高起的庙台前祭拜祖先的人。但辛意云这么可近、生动。他是活着的、年轻的仕,如昆曲,不因年老而失色。
以艺术的道艺、精进,为人的儒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世家风度,自然而然地进取、与时俱进的大家。
他是辛意云。
QA:
您说西方的理性和悲剧不属于东方,您通过多久了解到这点?
我学西方正统哲学学了25年。就是为了看明白东、西方有多么不同,再放到真正的生命经验里去求证,你就了然于胸,做学问是很幸福的事。
您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
我1949年就生活在台湾了,我母亲是个现代女子。母亲和父亲在关于宗教和美学到底是西化派、还是保守派才能救中国的辩论中慢慢长大。到了我这里,自然接过来继续问自己。
您鼓励您的学生尝试各种学习的形式,多看几部电影也是好事,这样能帮助他们参透感性为何物,是这样吗?
我从来不是个保守派,我喜欢新事物,换季的时候我还要去逛商场,喜欢吃各种好吃的。我愿意从各种事物中吸取养分,我反对一切教条,既然现在年轻人有那么多事做,没有时间读书,那么多看几部电影也是好事。从一部电影里也能认识很多人性,借助它可以了解人情、人性、人心还有人的各种情绪状态。
现在您身为老师,还是学生的眼神,那么地年轻有求知欲。
我1967年开始跟随钱穆老师上课,一直到他去世。他的家很简单,可是幽雅极了。在钱先生那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生活和情趣能展现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却丰富极了。
词条:
91.
仕。
我不觉得仕在这个时代的力量削弱了,相对于以前社会以“仕”为中心,今天“仕”不是一个中心点。如果你真是一个“仕”,就该自己知道自己的位置,有一天你要直面对世界发言的机会,除非拒绝发言。重要的是怎么发言,在什么机会发言,在什么时间发言。有的时候不发言是一种发言。
92.
感性。
在近代,西方新文化发展的运动中,有人希望反理性,是希望获得更大的可能性,在各种解放运动中,人们仍然能看到自己在冲动中的不幸和悲剧。在中国不是,中国人认为,感性是生命的海洋,而理性是深入海中或者海上的探照灯。理性的距离越远,感性的宽度越大。这是中国人艺术创作的最重要动力。
93.
自我认识。
而人类何以不被生物本能推动,是人有自我意识,人有回看自己的能力。对着镜子,原来这就是我。幸福就在我们自己的决定之中,在我们的自我认识里。人会回头看自己,也意味着人有反思的能力。人看到自己的冲动,心理的动向,情感的渴望,同时也能认识外界世界。人就像是自己驾着帆船,游行于自己感性之海的船长。你要驾着情感的波涛怎样航行?当你开始能驾驭,你就驾驭你的命运,转化你的悲剧。
94.
宇宙认识。
黑格尔说,中国是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这话没错。中国的哲学是经验性的,是寻求宇宙认识中的普遍经验。宇宙是知识的前提。中国是一个思的民族,这里面便充满了各种歧义和模糊。我们不是想要一个简单的定义或者结论。《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但鲲是那么小的鱼,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气魄?因为它展现了生命醒觉时,宇宙会是什么样子。这是“静”里展现的宇宙的常式。静是无形,无形就是中国人的时空观,所以才有大音希声。它是永恒的。
95.
悲剧。
悲剧是西方的。西方从《荷马史诗》开始就是悲剧,展现神的暴力、不可理喻、大自然无可测的威力。到了莎士比亚,是性格悲剧。18世纪,虽然西方有理论说人的基因决定了一切。但到了20世纪,哈代说,生命就是一切的偶然和不可知。人有来自本能的冲动,宇宙也有无可动摇的规律和秩序。古希腊人,一直到整个西方戏剧传统,都在提醒人们,你要活着,要真正有力量,就要尝试能用异己的力量划出这个世界存在的秩序,就要有理性。一个没有理性思考能力的生物,就不是人。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品德,是卓越的理性。如此你才能驾驭动物本能的生命冲动。所以悲剧始终在西方是最高、最重要的美学范畴。
96.
悲喜剧。
中国传统没有悲剧,只有悲喜剧。人随时随地都能化腐朽为神奇,为自己的生命做创造。可是在中国,一切的主宰在人。没有我们,有没有上帝,天知道!这是中国人很特别的生命观。中国人不只寻求自由,而且在自由性中寻求人性自身可以达到的高度。悲喜剧就是我们真实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化解。这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展现的生命观,那不是竞争,胜败只是过程中的一部分。某件事情完了、平息了,更大的欢聚、更大的命运可能性开展了。
97.
昆曲。
为什么我会来推动昆曲?昆曲在展示人如何终于在活着,然后围绕人活着的生死哀愁以及人际间各种关系的感受性上,拥有极完整的心理性。还有心理来的音乐性、声腔、动作。以至于它成为为所有戏剧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元素。每一个动作为什么那么细腻?别看动作那么慢,就是在那种细腻中引动人们能够尽情,为什么每个人看完很开心,就像唱完卡拉OK一样,因为尽情。昆曲的厉害还在于60、70岁,你还能动得了,还有惊人的魅力,不会因为年老而失色。人从这里面认识很多的人性,真正借助它可以了解人情、人性、人心还有人的各种情绪状态,就如孔子教人读《诗经》是一样的。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情感,更是我们觉得爽快的情感。它是一种更深层的情感,会让你觉得活着真好,让你爆发出创造生命力的力量。
98.
国学。
从人类世界出发、以人作为主体去探索的文化,只有中国,其它都是探索神或者是物质结构的世界。这种探索发展出科学,以至于到今天,人发射了火箭、探测到木星、用哈勃望远镜望到几十亿光年的星球上面去,但是没有办法解决人的生命问题、人的幸福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形底下,国学反而会被更多人寄托。我相信,所有好的、真正的艺术一定是碰触到一种本质性,展现了一种宇宙的本质,在内涵上,在生命情感上也一定撞及人的生命本质。在古老的中国,有这么多东西撞击到人类的生命本质,成为人类世界的共同瑰宝。也有因为时代产生了隔阂的、旧时的形式,这种情况我也不主张绝对地去保留。
99.
论语。
重新认识论语,是让魁伟已久的、让我们听了害怕的古老的东西,拉进我们的生活。但它不是人与人交往的技巧、解决我们生活困难的技术,或是要树立的道德格言。我在台湾讲论语,就是弥补现在大家讲论语偏重的部分。近代这百年来都认为,中国没有学术。台湾学院派只做文献研究。因为大家公认,一个概念提出,首先要有定义。但仁爱的仁,几乎是多意字。中国以仁爱为中心,就全部被抽空了。然而中国两千年来围绕这个中心,难道这些都是凌乱的材料吗?虽然梁启超这么说。但我的老师教给我,论语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论语展现了中国学术和生命的核心。
100.
仁爱。
仕就是强调人。做人就是仁爱。我们的五轮就是围绕爱。在今天过于巨大的舞台上,人都变小了。我的实验在这里。我们想让老庄思想展现在一个巨大的舞台上,让这个无限的空间充满着人,美丽的人。每一个人都美丽,每一个人都英俊,每一个人都有气质,这是最基本的。